天才的危害doc.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77101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才的危害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天才的危害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天才的危害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天才的危害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天才的危害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才的危害doc.docx

《天才的危害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才的危害doc.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才的危害doc.docx

天才的危害doc

天才的危害

80年代至现在:

计算机病毒蔓延全世界

□概况:

一九八三年,计算机病毒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短短十三年间,这个幽灵出没于世界各地,所到之处无不留下灾

难般的痕迹。

迄今为止,已发现的病毒计有八千五百余种,且还

以每天产生六千一百一十种新病毒的速度递增,令人们谈病毒而

色变。

人们将计算机病毒称之为“二十一世纪最大的隐患”,

“不流血的致命武器”,它的出现完全有可能改变人类的未来,

成为常规武器之外的又一种新式武器。

为了控制盛产石油的海湾,Y国军队正向沙特阿拉伯推进。

正当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准备发起一场沙漠风暴式的反击行动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计算机系统受到了来自浩渺网络空间的无形攻击。

电话网和供电网被敌人通过互联网络放置的“逻辑炸弹”摧毁了,把银行和金融系统搞得乱七八糟,使飞机坠毁,火车相撞。

当美国领导人试图寻找混乱根源时,历史上最强大的美国军队却陷入了瘫痪。

这幅末日场景是美国政府高级官员和企业界领导人最近努力对付的、五角大楼举行的史无前例的演习的一部分。

灾难时间定在二○○○年。

这绝不是凭空幻想、杞人忧天的故作惊人之语,甚至也许不用等到二○○○年,当人们还在为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发展的快捷、便利齐声叫好时,危险已经潜伏下来。

计算机和互联网络的巨大优势隐藏了致命的缺陷,对计算机的依赖越高,则危险越大。

这项致命的缺陷就是——计算机病毒可趁虚而入。

计算机病毒犹如瘟疫一般,从问世之初便遭到专业人士的唾弃,但它的巨大破坏性和特殊性都极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有可能是商业上的窃取机密,有可能是制造一场社会骚乱,甚至有可能是一场战争。

但是,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一直到八十年代末期都未得到应有的、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和美国政府、企业界领导人近几年对此的忧心忡忡恰成对比。

人们往往看不到近在咫尺的危险,要等到危险来叩门甚至登堂入室才会幡然猛醒。

人们已经为他们的短视。

粗心和自大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而且这一愚蠢的态度似乎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历史。

计算机病毒是以一次前所未有、引起举世震动、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并影响了历史进程的病毒案件唤醒人类麻木的神经的,科学家和有识之士的预言变成了现实,终于使人们意识到那小小的计算机屏幕在给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的同时也是一个看不见的杀手。

这次计算机病毒案被命名为“莫里斯蠕虫案”,是以其制作者,一个“天才”的二十三岁青年的名字命名的。

Ⅰ灾难的黑色星期三

●短短几分钟之内,全美各地的计算机纷纷屈服在这病毒

的威力之下。

●入侵者启动一个小程序,从网络的另一端把病毒的全部

人马引人电脑。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日傍晚。

这是一个晴朗的初冬的黄昏,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学子在这段时间通常三三两两地在优雅迷人的校园中散步,柏克莱分校远近闻名的校园风景给了他们饭后的闲暇,以消减一天紫张学习后的疲惫。

即使是在初冬,这儿的景色仍是风光宜人和赏心悦目的。

只有一个人例外,工程系学生菲尔,他惦记着下午未完成的一项研究课题,打算趁这段实验室空闲的时间再核对几个数据。

他匆匆走过散漫悠闲的人们,心里想着自己的实验。

他没有料到,自己将成为一次举世震惊的计算机病毒事件的第一个目击证人。

他像往常一样进入学校电脑中心的一台升阳电脑工作站,可是这一次他突然感觉到有点蹊跷。

升阳工作站能同时运行十个程序,因而菲尔习惯每隔一段时间注意一下哪些程序正在运行。

然而这一次,他却发现一个极不寻常的程序隐藏在众程序中,悄悄地动作,控制者是一个叫“戴蒙”的人,怪的是,“戴蒙”通常不是人名,而是一个躲在屏幕背后处理日常工作的公用程序。

“也许又是什么人想进入柏克莱的电脑系统吧?

”菲尔心想,对此他早已司空见惯。

这个程序不断地敲着柏克莱的电子之门,在菲尔消灭一份拷贝的同时,却有更多的拷贝蜂涌而入。

事态开始失控。

这个病毒消耗了越来越多的电脑计算时间,柏克莱的电脑相继减速、停顿、瘫痪。

尽管工作站会在瘫痪之后自动恢复运行,但它们一开始运转又立即被侵犯。

电脑病毒侵入了柏克莱校园。

事情远未到此结束,灾难性的打击接踵而至。

就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全美各地的电脑纷纷屈服在这病毒的威力之下。

下午六点三十分,位于圣塔莫尼卡的兰德公司(美国著名的国防政策研究所)的电脑管理员发现他们的电脑极不正常,有一个程序使机器速度减慢到几乎停顿。

五十五分钟后,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慧实验室的电脑被袭。

与此同时,病毒侵入了马黑兰州大学的电脑,然后是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墨西哥州著名的罗沙拉摩斯实验室。

这些人面对一部部瘫痪的电脑一筹莫展。

不久,他们又发现,这程序的“胃口”并不局限于此。

他们在国家航空及太空总署艾姆烈研究中心的电脑上发现了它,他们在圣地亚哥分校的电脑上也找到了它,甚至劳伦斯·利物墨国家实验系统(全国最主要的武器实验室)的管理员也报告了灾情,不得不于第二天召开记者会,公开叙述事件的经过。

这个病毒显然已经遍布了美国最大的计算机网络Internet网。

这个病毒程序一旦进入一台电脑,就像生物病毒一样又潜入其他机器。

在有些机器上数百份拷贝同时运行,使电脑几乎停止。

如果碰上一台电脑无法突破,它就会一次又一次地发出试图进入的指令,严重影响了电脑运行,就算被消灭了,它也会在一瞬间再次出现。

更神秘的是,一旦进入系统上,这程序就能找到其他电脑作为下一个破坏目标。

那天晚上这个可怕的程序在全国网络内纵横出入,每到一次就兴风作浪。

管理这种供大学和科研机构使用的全国网络的专家并不是无能之辈,多年来他们已作了充分准备以对付各种突发事件,也在理论上阐述过病毒程序侵入网络的可能性,可是在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日的傍晚,没人知道如何对付这规模空前的入侵。

据事后的新闻报道,由五个计算机中心、二十二个地区节点以及联接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二十五万台计算机组成的In-ternet网络(其中包括三个主要网络: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网络、军用网络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网络)同时遭到了病毒袭击,计算机系统受到重创,网络陷于瘫痪,部分机密的军用计算机系统不得不脱离网络。

军方在马里兰州的弹道研究实验室也被突破。

工作人员怀疑入侵者来自另一个国家,担心军方的机密会经由网络被盗出,更担心这可能是一个特洛伊木马式的程序——貌似无害,却像一颗暗藏指令的定时炸弹,在特定时间执行某个毁灭性的任务。

为了防范未然,弹道实验室的首席程序员穆斯,在三日早晨十点下令把电脑撤离互联网络。

他决定让实验室的电脑脱离网络一星期。

事实上,不少其他机构早已撤出。

把电脑撤出网络当然能防止病毒的侵入或传染,可是对于习惯电子通讯的人来说却相当不便,因为那等于切断了联络通道,这些以电脑网络为唯一通讯方式的专家们,几乎忘了他仍还能用电话联络,可是就算想到了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极少交换电话号码。

经过初步查明,病毒程序攻击的是UNIX操作系统,主要目标都是升阳电脑公司和迪吉多公司的电脑,也就是全国互联网络上最常用的一种。

美国国防部紧急行动起来,当天就成立了一个应急中心,负责处理这起计算机病毒“袭击战”,协同全国数千名计算机专家进行网络的消毒工作,并对之展开调查。

他们特地请来了开发UNIX操作系统的两位工程师:

波斯蒂克和卡尔斯,他们是柏克莱大学的教授。

波斯蒂克和卡尔斯把病毒看成是对自己名誉和尊严的挑战,没有国防部的邀请,他们也已开始着手对之的反击。

在以后的时间里,柏克莱大学成为此次反病毒事件的“大本营”。

这也是理所应当的,因为UNIX的诞生地正是柏克莱。

波斯蒂克以前曾多次处理过外部入侵的事件,可是这一次却非比寻常。

这一次,他心中也没有底。

到此时,这个程序已侵入了至少三十个柏克莱的工作站,看起来它似乎是个很有眼光的怪兽,最爱攻击与大量电脑相连的电脑。

它的入侵方式简单快速而有效,有两种电脑是它的重点目标,一台叫CSGw,是接通柏克莱军校园网络和当地区域网络的通道,在几十份病毒拷贝侵入后就陷于瘫痪;另一台叫UCB-VAX,是通向1nternet网络的一个主要出入口。

对病毒程序来说,UCBVAX显然是个战略要地,占领了它就能同时进攻数十台电脑。

因此,UCBVAX持续不断地遭到进攻。

可是,波斯蒂克不愿意把它撤出网络,那就意味着失败,同时也丧失了观察病毒并战胜它的机会。

波斯蒂克和他的同事决心保持网络联系,同时设法消灭病毒。

要完成这个任务,一个办法就是设法趁程序快跑时拍下它瞬间闪动的指令,然后加以分析,从程序的原始码研究出病毒的特性。

柏克莱的专家很快查出,它是利用网络上一个通讯程序的细微缺陷来实现破坏之功能。

这个叫“Sendmail”的程序能通过网络在电脑之间传送信息和数据,可是它有两个貌似无害的特性结合在一起却相当可怕。

一个功能是,它可允许使用者把程序隐含在电子信件的信息中,使电脑把信息误以为程序而加以运行。

第二个功能,是它可以让程序员在必须帮程序消除错误时检查网络各处的通信连络口,因此借由这个功能自然也能让人从远处的终端启动第一个功能,一旦第一个功能被启动,植入电子信件里的程序就能立即在另一台电脑上运动。

这两个功能的结合鲜为人知,却是个致命的漏洞。

此号病毒的设计者就是利用了这个漏洞把一个小程序送上网络。

占据一台电脑后,这个过程就无止境地重复直至电脑瘫痪。

不过这个程序看来并不想销毁数据。

它检查电脑内信息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寻找进入其他机器的途径。

但柏克菜的科学家们仍不敢掉以轻心,所有的程序员都集中到两个单位的机房里并肩作战,他们一直工作到星期四凌晨四时。

星期四,十一月三日一早,柏克莱的电话就响个不停。

这些电话来自全国各地愤怒的电脑管理员,要求知道如何对付病毒。

这些人的语气都不怎么客气,而国防部的管理员更是又气又怕。

他们问波斯蒂克知不知道谁是罪魁祸首?

有没有发现柏克莱U-NIX有漏洞?

能否保证病毒里没有特洛伊木马的隐患?

柏克莱是否计划将病毒分解研究?

早晨八点,继柏克莱向整个网络发出的第一份通告:

“我们被病毒入侵。

圣地亚哥分校、劳伦斯·利物墨、斯坦福以及国家航空及太空总署艾姆烈中心也同时被袭。

”之后,波斯蒂克发出“病毒报告第二号”——修改“Sendmail”程序的第二方案。

至于东岸,形势则和柏克莱一样艰难。

麻省理工学院的程序员已经奋战通宵。

那天中午,他们向柏克菜通报了病毒进攻的又一种武器:

“Finger”程序的漏洞。

病毒的先锋向“Finget”传送超出其容量的数据,从而逼使它瘫痪。

一旦占领内存,入侵者就启动一个小程序,从网络另一端把病毒的全部人马引入电脑。

波斯蒂克对麻省的报告半信半疑——“Finget”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小程序,一个才五十行长的程序不会招致如此恶果吧?

但他错了。

麻省理工学院寄来一个证明“Finger”漏洞的简单程序。

于是波斯蒂克立刻在当天寄出了“病毒报告第三号”:

“Finger”程序的修改方案。

即使如此,波斯蒂克和他的同事仍面临着巨大的难题和繁重的工作量:

必须一行一行分解病毒程序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幸运的是,全世界的UNIX专家恰好在柏克莱召开年会。

在一年前的UNIX年会上,股票市场经历了“黑色星期一”的大震荡,这次轮到Internet网络了。

波斯蒂克请到了全国最杰出的UNIX专家特里克,来自犹它大学的编译器专家西里和甚至在读大学期间就被视为解译天才的比埃尔。

波斯蒂克信心十足地开始了他对病毒的下一轮反击。

校园里的UNIX年会十分热闹,人人都在谈论前一天晚上侵入的病毒。

有些原计划在星期四早晨赴会的专家不得不取消行程——他们必须坚守岗位与病毒战斗。

即使是到会者也无心钻研“UNIX加上NPROC等于三千”和“MACH的内核化”之类的课题了。

特里克和西里早已离会参加病毒的解译,一到休息时间其他人也涌进机房询问进展情况。

他们看到程序员一边工作,一边以比萨饼充饥。

就这样,在美国东西两岸,柏克莱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程序员联手向病毒展开攻击。

除了团结合作外,这两所高等学府也在争强好胜——他们都想采用自己的方法首先获胜。

与此同时,在全国互联网络上有数千的科学家或者电脑管理员等着他们的解毒报告,以便让处于瘫痪状态的电脑恢复正常。

又是一个紧张忙碌的日昼和一个不寐的夜晚,到了次日凌晨四时,程序主结构已经相当明朗—这个病毒显然并没有销毁电脑程序和破坏网络的恶意。

星期五早晨,波斯蒂克向全国网络发出了第四份,也是最后一份病毒通报。

全部程序解译完成后,柏克莱立即向国防部送了一份程序明码。

但有一个问题立刻引起争论:

是不是应该在网络上公开病毒程序的原始码。

波斯蒂克和他在柏克莱的同事们坚决反对,他门可不愿让哪个学生抄下这程序找个网络来运行。

也有人反对这种独裁态度,但波斯蒂克十分坚定。

在他看来,在网络上公开程序原始码就像是在大街上分发机关枪。

不过波斯蒂克也表示,对有关程序功能和危害的细节,他们绝不保留。

他的立场得到国防部的赞赏柏克莱大学终于又恢复了它自建校以来的老传统:

平静和有秩序。

已是连续四十八个小时未合眼的波斯蒂克这才感觉到疲惫,但是,仍然有一个问题悬而未决。

在与病毒搏斗的两天中,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

谁,是这个病毒的制造者?

他(她)对UNIX的熟悉程度以及天才般的计算机编程能力让波斯蒂克不止一次地发出惊叹。

波斯蒂克回想起刚才与国防部那位老兄的通话,当他问起病毒作者其人时,这位国防部官员吞吞吐吐、语焉不详,而且匆匆放下了电话。

波斯蒂克的好奇心大大被激发起来。

不仅是他,整个社会都对此极为关注,这位神秘的作者是谁?

秘底很快就被揭穿了。

Ⅱ孤僻少年的“天才”创造

●“电脑病毒作者是国家安全局数据保安专家之子。

●是无心的错误?

还是国家安全局的秘密实验失控?

充当揭露秘底这一角色的并不是美国国防部,而是新闻界,这在美国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惯例。

新闻记者灵敏的嗅觉和职业上的便利往往使得他们比墨守成规的政府官员抢先一步,这次也并不例外。

只是,这一次的起因是一个匿名电话。

十一月三日下午,《纽约时报)接到了一个匿名电话。

打电话的人说,他并不想揭露谁是此次网络病毒的制造者,只想让报社知道制造者是一个好心人,他只是在编写程序时犯了一个错误才酿成大祸。

接电话的是国内新闻编辑部的一名编辑,他马上敏感地意识到一个爆炸性新闻已主动找上门来。

“请把你的电话号码给我,我会请人给你回电。

”编辑说。

编辑把情况告诉了报社的电脑记者马可夫。

马可夫已经开始着手调查此事——三日上午十点钟他接到了斯多的电话。

斯多是柏克莱的天文学家,一年前曾协助当局破获西德的一个电脑犯罪集团,也就是在对此案件的采访中,马可夫与斯多建立了友谊。

无用讳言,马可夫从这段友谊中获益颇多,这一次计算机病毒入侵事件也不例外。

斯多告诉马可夫他整夜都在和这病毒斗智,该病毒已经破坏了他所在的天文物理研究中心的五十台电脑。

放下斯多的电话,马可夫立即打电话给各大学和研究所了解情况,又打电话给国家安全局一位朋友,他是电脑保安方面的首席科学家,可是那人不在。

无论马可夫找的是大学、研究所还是军方,都没有人说得清病毒的来源。

有人猜病毒的作者是个天才顽童,也有人咬定他是敌国间谍。

马可夫对这个匿名电话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拨通了那个波士顿地区的号码,发现自称保罗的接电话者对这病毒程序知道得不少。

听起来很激动的年轻人说,他是那“伟大”作者的朋友。

作者只想写个无害的病毒,只是因为一个小错误才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接连两天,保罗和马可夫又交谈了多次。

保罗称病毒作者为“X先生”。

他们开始讨论这“X先生”究竟会碰到多大的麻烦。

关于这程序的报道已经遍布报纸头版和晚间电视新闻,有的称它为病毒,也有的称其为“虫”。

这是全国电脑网络第一次遭到大规模袭击,连军方电脑也受到影响。

尽管病毒已被控制,可是造成的损失却无法估计。

但是这一次保罗犯了个大错。

在谈到“x先生”时,他习惯成自然地称他的朋友为“rtm”,他的姓名缩写。

马可夫直觉到,作者极有可能把“rtm”作为自己的电脑进入名。

一放下电话,他就查询了一个网络“电话簿”,果然找到了线索,以“rtm”作为电脑进入名的是一个叫罗伯特·泰潘·莫里斯的康乃尔大学的研究生。

可是,他无法肯定这个大学生就是保罗所说的“rtm”。

突然,马可夫脑海里灵光一闪,他的那位国家安全局的朋友叫鲍勃·莫里斯。

两个莫里斯之间是否有某种联系呢?

他又打了一个电话到国家安全局,这一次终于找到了这位电脑保安的首席科学家。

他滔滔不绝地叙述了自己的发现,提到了罗伯特·泰潘·莫里斯的名字,也委婉地道出了自己的猜测。

电话另一端的沉默似乎有一个世纪那么长,马可夫听见自己的心脏在不规则地跳动。

终于,鲍勃·莫里斯有了反应。

“这不是巧合,他是我的儿子。

十一月五日,星期六,《纽约时报》的头版头条刊出:

“电脑病毒作者是国家安全局数据保安专家之子。

”报道详细叙述了马可夫的发现经过,马可夫一夜成名。

第二天的报纸上出现了父子两人的照片,鲍勃长发遮住了脸部看起来像电影里的科学怪人;而罗伯特穿着整洁的学生制服,站在父亲身边仍然显得拘谨和腼腆,怎么看都不像这起恶性计算机病毒入侵案件的主谋。

最初,全国新闻界集中报道病毒对军方电脑的破坏程度,(纽约时报)的石破天惊无疑是一个转折点,一个电脑安全专家的儿子设计出绝妙程序使全国电脑瘫痪于片刻之间,还有什么故事更能激动人心呢?

尽管总统大选就在下星期二,新闻界仍然对病毒事件穷迫不舍。

说实话,新闻界对连续几个月报道总统大选也已经厌倦了,他们需要新的热点来吸引公众的注意。

再没有比这起电脑病毒案更好的题材了。

《纽约时报》把罗伯特·莫里斯塑造成了一个科学天才不小心涛成大错,但别的报社所持的观点不一,《芝加哥论坛报》的专栏记者甚至建议判罗伯特重罪入狱。

所有媒体记者纷纷使出浑身解数,采访电脑安全专家和电脑工业的主管作深入报道。

当罗伯特的名字出现在报端时,认识他的人并不惊讶。

因为他在十四五岁时,已经能在电脑上伪装成超级用户利用自己发现的UNIX的缺陷进入他父亲以前工作的地方:

贝尔实验室并修改那儿的档案,让他父亲的同事又惊又气。

他们“感谢”罗伯特指出了电脑现存的安全漏洞,但也命令他就此住手。

很难说是家庭浓厚的科学氛围对他的熏陶,还是天生就具备的特殊天赋,罗伯特从小就与旁的小孩格格不入。

旁的小孩感兴趣的事他往往不屑一顾,有一次他甚至向妈妈抱怨自己像个“怪人”。

安妮和鲍勃明白那是因为罗伯特远比同龄人聪明,可是小罗伯特却不明白,甚至为此苦恼。

但是他迷上电脑的入迷程度让鲍勃都吃惊。

只要鲍勃一离开家里的那台终端机,罗伯特就占据了座位。

而一打开电脑,小罗伯特就完全进入了奇妙诡幻的电脑空间,似乎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由于在电脑前消耗了大量的时间,罗伯特变得更加孤僻和畏羞了,他只有唯一的一个好朋友,是他在网络上交的,一个实验室科学家的聪明女儿珍妮。

两家相距并不远,但他俩仍然在电脑上“交往”了一年才见。

这不能不说是典型的罗伯特风格。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他上大学。

罗伯特进入了久负盛名的哈佛大学,他仍然不擅社交,但他知道有个地方可以去被接受——爱肯计算实验室。

爱肯实验室的管理员对UNIX系统所知甚少,而罗伯特却是UNIX的专家。

他常常坐下来拿本UNIX说明书读上几小时。

UNIX的说明文件有二千多页,每一页上有一系列关于操作系统的细节。

绝大多数人只在需要时才查阅这些说明书,可是罗伯特却像读科幻小说似的看得津津有味,并且通读过所有的UNIX原始码。

很快他就在爱肯出名了,被公认为校园里最精通UNIX的专家,只要他在机房,别人就懒得查UNIX说明书——直接询问罗伯特方便得多。

除了电脑方面的不断深研之外,罗伯特在交往方面也有所进步,他结交了几个志趣相投的好朋友,包括前文提到的保罗。

保罗·格拉汉姆。

大学毕业之后,罗伯特认为自己应该在电脑方面有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他申请了康乃尔大学的研究生。

康乃尔大学是著名的电脑理论中心,正好可以弥补罗伯特容易被机器细节吸引而忽略理论基础的缺陷。

他很快获得了录龋离开了哈佛的友人们,在康乃尔大学,罗伯特又陷入了孤独,对很多事漫不经心。

他在电脑上花了更多的时间,但没有认真学习课程,晚交的第一篇论文分数平平。

如果一件事不能吸引他的注意力,他就断然拒绝。

在康乃尔,罗伯特很快就被认为是一个出色而又寡言的程序员,在课堂里远离其他人而坐,也婉言谢绝在周末晚上和教授、同学到酒吧谈天的邀请。

但他充分利用了康乃尔的其他条件,参加了一门登山课,加入系里的曲棍球队,又在合唱团练唱。

电脑病毒的问世始于八十年代早期,首次出现在苹果二型的电脑上,但直到目前,都没有引起公众的注意。

罗伯特一接触到这个领域就被迷住了,这是个十分有趣而前景诱人的课题,因为它有一层神秘色彩,而且和生物学常识非常相像。

病毒程序能感染电脑,“疫苗”程序能抵御病毒。

一般人都以为所有的病毒都是有害的,它们都能销毁数据。

但内行人知道并非如此。

事实上,人们可以写出丝毫无害却在电脑间反复穿行的程序。

这就是罗伯特的目标。

他决定设计一个难以追踪的程序,在数千台电脑组成的电子宇宙中穿行,一声不响地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而这个程序又能自我防御坚不可摧。

他早就知道了柏克菜UNIX操作系统上“Sendnsil”和“Finger”的漏洞,两年来他一直在收集这方面的资料。

一九八八年十月初,罗伯特已经在认真考虑这个程序了,程序的目标是渗透到尽可能多的电脑。

十月十五日,他写下了程序纲要,列出了二十多个要求,包括:

“目标:

感染每一个乙太网络上的三台电脑。

利用机器的空闲时间工作。

避开速度慢的电脑。

检查主机表,寻找通往其他网络的出入口,然后找出那个网络上的主机。

偷到它的密码档案,破解它,然后再重新运行。

在罗伯特看来,这是个完全无害的计划,可以测试网络的安全性。

但罗伯特从没有想过,破坏分子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摧毁整个国际电脑网络。

在罗伯特的计划中,病毒将通过“Sendmail”和“Finger”漏洞进入电脑,然后在系统里寻找其他病毒拷贝。

找到了,两个病毒将互相联络然后决定下一步行动。

理想的情况是一份拷贝会自动停止运行,以控制繁殖速度。

为此,罗伯特根据随机性的原则设置了一个“电子硬币”以决定哪份拷贝将停止运行。

但是就是这个环节铸成了大错。

后来的研究表明:

已经占领电脑的病毒和新到的病毒之间的对话难以顺利展开,因为倾听程序运行时间太短,来不及听到新病毒到达后的宣告,使得每个病毒都以为自己是那台电脑上的唯一拷贝,罗伯特苦心设计的“电子硬币”根本用不上,计划中一半病毒的自我销毁事实上根本不可能发生。

随后的几周,罗伯特一直在完善他的设计。

十一月二日下午,他编写了病毒程序的最后一部分。

他于东部时间十七点三十分完成了工作。

一小时后罗伯特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慧实验室的电脑,从那里下达了释放病毒的指令,随后便出去吃晚饭。

从罗伯特发出命令的那一瞬间,病毒程序就开始极速扩散,几分钟内它已经遍布网络,使无数电脑互相传染,传播得最快的是相连的UAX或升阳电脑。

在罗伯特用餐时,数十份病毒拷贝正蜂涌而入一台电脑并霸占计算时间,造成电脑运算速度减慢,直至瘫痪。

吃完饭后,罗伯特原想回家的,可是他忍不住回到办公室观察程序的进展。

他进入了系统,可是电脑毫无反应。

糟糕!

他的病毒已经完全失控了!

计算机病毒的入侵被控制住之后,在电脑学界,这个病毒触发了一场持续数月的大讨论,报纸上三天两头就有人发表有关病毒程序的分析文章,计算设备协会的技术刊物《计算设备通讯》还特别出了一份特刊分析这个程序。

评论家们意见不一,有的说这个程序“程度平平”,也有的认为“非常出色”。

经过事后的统计,入侵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接近一亿美元,但也有人反驳说,罗伯特此举恰好提醒电脑企业界注意电脑的安全问题。

至于病毒影响了多少电脑也无定论。

麻省理工学院估计约有六千多台电脑被感染,占当年Internet网络上电脑总数的十分之一,但有的证据显示数目可能大得多。

专家们甚至争论起这个程序到底是病毒还是“虫”。

尽管莫里斯和他的朋友称程序为病毒,但多数的人认为程序更像个电脑“虫”。

因为“虫”靠自己的力量爬行,丽病毒却利用其他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