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学第一讲探讨幸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76746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幸福心理学第一讲探讨幸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幸福心理学第一讲探讨幸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幸福心理学第一讲探讨幸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幸福心理学第一讲探讨幸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幸福心理学第一讲探讨幸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幸福心理学第一讲探讨幸福.docx

《幸福心理学第一讲探讨幸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幸福心理学第一讲探讨幸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幸福心理学第一讲探讨幸福.docx

幸福心理学第一讲探讨幸福

第一讲:

探讨幸福

远方的幸福,是多少痛苦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者: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中国现代诗人穆旦写于1940年代的《时感四首》中有对幸福绝望,让人心痛:

当多年的苦难以沉默的死结束,

我们期望的只是一句诺言,

然而只有虚空,我们才知道我们仍旧不过是

幸福到来前的人类的祖先,

穆旦原名查良铮,穆旦这个笔名即来自他的姓氏的拆分。

大家知道写武侠小说的金庸,原名查良镛,是穆旦的族弟。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时期,民不聊生,人民连最基本的安全保障都难有,因此,这首诗中透出很深的绝望。

在那是看来,幸福简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在追求幸福,思考幸福。

尼采说,幸福就是随着权力的增加,阻力被克服了的那种感觉;英格丽·褒曼(IngridBergman)说,幸福是有健康的身体和易忘的记忆;卢梭认为,幸福是银行有丰富的存款,家中有美食佳肴,加上良好的胃口;罗素认为,幸福存在于心灵的宁静与淡泊;萧伯纳与雨果则认为幸福来自于与他人的真正的分享;亚里士多德与奥古斯丁认为幸福是美德的体现。

(肖永春《幸福心理学》前言第一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总之,见仁见智。

1、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

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中有一个濠梁之辩:

庄子曰:

“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

“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这是两位著名的哲人的辩论。

惠子对庄子说,你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

也就是说鱼快乐不快乐,只有鱼自己知道。

有句话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鱼可以说“我感觉很快乐,很幸福”,但是如果庄子说“我看到或者我觉得鱼很快乐,很幸福”,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比如金钱,我们常常想,我要是能中500万的大奖该有多好啊。

但我们也常常看到很多很有钱的人并不快乐

Itcanbuyyouahousebutnotahome.

Itcanbuyyouabedbutnotsleep.

Itcanbuyyouaclockbutnottime.

Itcanbuyyoubooksbutnotknowledge.

Itcanbuyyoubloodbutnotlife.

Itcanbuyyousexbutnotlove.

Itcanbuyyouapositionbutnotrespect.

Itcanbuyyoumedicinebutnothealth.

我们常常会想,那个人多幸福啊,那么有钱,有好几套房子,有豪车,等等。

但谁知道,第二天他自杀了。

也就是说我们觉得他幸福,并不等于他就是幸福的。

要他觉得他自己是幸福的,才是真正的幸福。

以上两个事例中包涵两层意思。

第一,幸福是主观的,我们常说,“我觉得很幸福”,这个“我觉得”就表明了幸福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具有主观性。

第二,当我们说“我觉得他很幸福”,他不一定是幸福的,只是我们觉得他很幸福,这种“觉得”其实代表了我们内心的一种对幸福的期望。

也就是说,在我们说“我觉得他很幸福”这句话的时刻,“他”的现状是“我”所期待的。

我们再看《论语·雍也第六》里,孔子说: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颜回是孔子的弟子,被誉为“德行第一”。

这里“人不堪其忧”,就是人们认为颜回是不幸福的。

但是颜回自己觉得“我是幸福的”,孔子也认为颜回是快乐和幸福的。

人们认为颜回这么清苦的生活,肯定是不幸福的,说明了颜回的这种生活不是他们所期望的,另一种相反的富足的生活才是那些人所期望的。

但孔子能理解颜回,因为他知道颜回是“求仁得仁”啊。

2、幸福与客观物质条件有关吗?

从中庸的角度讲,幸福需要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为基础。

如颜回过得再清贫,但是他也有“一箪食一瓢饮”作为基础。

再如前面提到的金钱有关的问题,虽然金钱买不到家、爱情、生命、健康,但是如果贫穷的揭不开锅,也是不行的。

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就是这个意思。

再如,有学者认为生命存在是生活幸福的基础。

“在某种条件下(例如遭受酷刑),幸福便很难成为现实。

”因此:

“就生存条件而言,幸福的底线在于对生命的维护和担保;就社会需要而言,幸福所涉及的生活境遇则应当提供满足这种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手段。

因价值观念及生活目标的差异而导致的幸福感受的不同,在某种意义上是以上述基本的实际生活境遇为前提的。

”(杨国荣《幸福的哲学诠释》)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

“有人以为,只要道德上不失其善,则即使受酷刑或遭受极大的不幸,也依然是幸福的。

这种说法是毫无意义的。

”(NicomacheanEthics,1153b,TheBasicWorksofAristotle,RandonHouse,Inc.1941,p1055转引自杨国荣《幸福的哲学诠释》)

但从最根本上讲,幸福与物质条件是没有关系的。

如前面提到的与金钱有关的问题。

在缅甸、泰国等南传佛教中,比库持金钱戒,即不能持有金钱。

这一戒律认为,即使比库不知道衣服里有钱,他穿了这个衣服做了一些事情之后,忽然发现,咦,怎么口袋里有钱,这就算犯戒。

再如亚里士多德提到的问题,在那些德行圆满、修行高深的人身上是不成问题的。

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

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对哲学家来说...(苏格拉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说: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何以故?

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在这里,释迦牟尼佛说他某一个前世被割截身体,但是他没有产生嗔恨心。

也就是说这个生命存在不成为影响幸福的原因。

当然,这是从最高的层次上讲的。

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讲,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幸福的基础。

然而,话又说回来,难道我们就甘于做凡夫俗子吗?

德行圆满,难道不可以作为我们每一个凡夫俗子的追求吗?

因为我们身上,也存在着同样的圆满的种子。

三、幸福的相对性

 

幸福的相对性有两种含义。

一是说,人在比较当中,感到自己幸福或者不幸。

(互动游戏)美国宾夕法尼亚的社会学教授格伦·菲尔鲍等人经过长期的研究认为,幸福感是在与比自己差的人的比较中产生的。

心理学家让受试者造句,规定以“我希望”开头,例如“我希望我像比尔·盖茨那样富有”、“我希望我是贝克汉姆的情人”、“我希望我中百万头奖”。

然后,心理学家要求受试者再造三个句子,以“还好我不是”开头,例如“还好我不是绝症患者”、“还好我不是乞丐”、“还好我老公没有暴力倾向”等等。

调查结果显示,同样是一批人,在完成“我希望”的造句后,心情都会变得比较差,而完成“还好我不是”造句时,心情都比较好。

(肖永春《幸福心理学》第10-11页)

来自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12年三月在网站CommunicationResearch上发表研究结果显示:

每当看完悲剧后,人们会感到对自己的人生更幸福。

将近400位本科生(其中211位女性,150名男性)参与了这次研究,参与者被要求观看一段电影片段,其节选于英国感人电影《赎罪》。

在观看前后,参与者还被要求完成了一份关于他们最近生活状况以及其恋爱关系的调查表。

研究人员发现,参与者在观后感到更加幸福,因为他们将自身的生活与电影相比较,想到他们所爱之人给生活带来多少正面影响。

换句话说,看到了别人的悲剧,人们变得更幸福是因为,悲剧使人们意识到自己有很多幸福,而非他们认为自己比电影里的人过的更好。

(原文:

HarveyBlack:

WhyWeLoveSadMovies,,引自赵家家译:

《为什么我们爱看悲剧电影?

——催泪电影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幸福》,译言网http:

//article.yeeyan.org/view/342184/314698。

俗话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进行比较。

关于幸福的判断理论认为,幸福感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幸福感取决于现实条件与某种标准的比较

柏拉图:

“我感谢神明,使我生为希腊人,而不是野蛮人;自由人而不是奴隶;男人而不是女人。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我出身在苏格拉底时代。

邵雍:

《喜乐吟》生身有五乐,居洛有五喜。

人多轻习常,殊不以为事。

吾才无所长,吾识无所纪。

其心之泰然,奈何能了此。

(一乐生中国,二乐为男子,三乐为士人,四乐见太平,五乐闻道义。

一喜多善人,二喜多好事,三喜多美物,四喜多佳景,五喜多大体。

印光法师:

古人云,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生死难了。

我等幸得人身,生中国,闻佛法。

在对比中感到喜乐,幸福。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幸福的相对论的第二种含义是幸福是相对的,在自己相对的世界里得到满足就是幸福。

庄子大鹏鸟与二虫的寓言。

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蜩与学鸠笑之曰: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我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蹉跎岁月

  

  不要再提彼时的豪情了。

不要再提那些豪言壮语。

一个字都不要提。

  

我也曾登高望远,临风赋诗,

我曾把喝见底的酒瓶

在峭壁上摔碎。

  

可如今切莫再提。

抚摸着这覆雪的青松,

我就忍不住流泪。

  

唉,枯落纷纷,

多少高山雪化成涧底水,

多少南冥志翻作学鸠飞……

  2006.2.25

其意在表明,原来有很高的志向,但是在现实中被消磨了,所谓“南冥志”翻作“学鸠飞”。

友人在博客上回复说:

难道“涧底水”就不如“高山雪”?

“学鸠”就不如“南溟”?

这可不是庄子本意啊~~

只要适合自己的本心还需要在乎什么呢?

《庄子》第一篇题为《逍遥游》,这篇文章纯粹是一些解人颐的故事。

这些故事所含的思想是,获得幸福有不同等级。

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

  这些必要条件的第一条是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为了实观这一条,必须充分自由发挥我们自然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是我们的"德","德"是直接从"道"来的。

庄子对于道、德的看法同老子的一样。

例如他说:

"泰初有无。

无有无名,一之所起。

有一而末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

"(《庄子·天地》)所以我们的"德",就是使我们成为我们者。

我们的这个"德",即自然能力,充分而自由地发挥了,也就是我们的自然本性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幸福的。

  联系着这种自由发展的观念,庄子作出了何为天、何为人的对比。

他说:

"天在内,人在外。

......牛马四足,是谓天。

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秋水》)他认为,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

天指自然,人指人为。

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

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它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将是同等地幸福。

《逍遥游》里讲了一个大鸟和小鸟的故事。

两只鸟的能力完全不一样。

大鸟能飞九万里,小鸟从这棵树飞不到那棵树。

可是只要它们都做到了它们能做的,爱做的,它们都同样地幸福。

所以万物的自然本性没有绝对的同,也不必有绝对的同。

《庄子》的《骈拇》篇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

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

日本名剧《金色夜叉》中间贯一是阿宫的父母的养子。

间贯一和阿宫青梅竹马,深深相爱。

阿宫的父母也早已打算好把阿宫许配给间贯一,并由间贯一继承他们的家业和为他们养老。

但在一次偶然的新年游戏纸牌会上,暴发户的儿子、留洋回来的富山维继爱上了阿宫。

在富山猛烈的爱情攻势和金钱的诱惑下,阿宫最终选择了嫁给富山。

间贯一看到局势已经无法扭转,在热海的话别时,他对阿宫说了这样的一番话:

——

  

可即使只有一袋米,小麻雀吃上十来粒,也就够了,不要再过分地妄想了。

生活再朴素,也还是有它的意义的。

难道说每天晚上坐着高头大马的马车去参加宴会,才是真正的幸福吗?

难道一个穷车夫,用他自己的车,拉着妻子一同去赏樱花,就不是幸福吗?

相反,这才是真正的幸福啊!

身为一个女人,你为什么就不能明白这个道理呢?

  

最后的事实也证明,金钱并不一定能带来幸福。

富山生活糜烂,经常带妓女回家过夜,阿宫这才意识到自己真正爱的是间贯一,她非常后悔,与富山离婚了,但为时已晚。

间贯一已看破爱情。

这个剧本被谢晋艺术学院的师生搬上舞台在2005年10月上演,我一共看了四遍,所以这段经典台词就记下来了。

后来我还写了一小段体会:

可即使拥有了整个世界,生活也不过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

难道说只有坐着飞机去天涯海角旅行,才是真正的幸福吗?

难道自己一个人,拿着一本书,到康健园去散散步,坐在小湖边,想想这,想想那,或者什么也不想,就不是幸福吗?

其实,这也同样是很幸福的啊!

身为一个人,我终于悟出了这个道理!

……

4、从世界观价值观看幸福的三个层次:

情感、道德、超越,(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结合在一起)

上述关于幸福的主观性及幸福的相对性的阐述,其实涉及到了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层面。

一个人能否在他所处的境遇中感受到幸福,其实与他的价值观密切相关。

价值观可从三个层次来考察。

即情感的层次、道德的层次和超越的层次。

情感的层次:

普希金1821年的诗歌《我的朋友,我已经忘了逝去的》中写道:

请别要我作那种危险的吐露:

今天我在爱着,今天我很幸福。

 

他说:

“使学如韩、柳,不过为文人,辞如李、杜,不过为诗人,果有志于心性之学,以颜、闵为期,非第一等德业乎?

印光法师说:

“夫人宿世果种善根,且无论为学求道,可为出世大事之前茅。

即贪嗔痴等烦恼惑业,疾病颠连种种恶报,皆可以作出生死入佛法之因缘,顾其人之能自反与否耳。

不能自反,且无论碌碌庸人,为世教之所拘,即晦庵、阳明、靖节、放翁等,虽学问操持见地,悉皆奇特卓荦,然亦究竟不能彻悟自心,了脱生死。

其学问操持见地,虽可与无上妙道作基,由不能自反,竟为入道之障。

可知入道之难,真难于登天矣。

”(《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情感的层次的幸福观,以情感的满足为幸福。

活在情感层次的人,当他的情感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会感到是幸福的。

当情感得不到满足,他会觉得痛苦。

 

古希腊奉行极端的禁欲主义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住在木桶里,然而他比人间所有的帝王更幸福。

五、幸福的短暂与持久

叔本华:

人生就是在满足和无聊之间摇摆

幸福是暂短的。

我考完研究生之后,一直盼着结果,可是,成绩却始终未到。

当时的电话、电脑还不十分方便。

干脆到学校一趟吧。

我从开封赶到郑州转车,中午,因囊中羞涩,只花了5毛钱,吃了一个干馒头,喝了一碗稀饭,几根咸菜,就上路了。

好不容易到了学校之后,见到研究生处的同志,他们问:

是应届生,还是往届生?

我说:

应届生。

他们接着说:

应届生考上的不多,你没有必要跑这么远。

我当时的失望心情就甭提了。

我要求看看成绩,他们说成绩不在研究生处。

我说,老大远跑来了,考不上也得有个结果吧。

他们就答应去找。

我在等待期间,真的想逃离。

我觉得考不上脸上无光。

时间是暂短的,等待却是漫长的。

等找成绩单的同志回来后,第一句话说:

你比录取线高30多分,用不着老大远跑来。

这句话,让我真感到太幸福了,实在是太幸福了。

我问了总成绩后,就忘乎所以的走了。

当我走出办公室大门时,我才想到,应该把我考试的各科成绩抄一下。

这才又回去。

但是,等我走出学校大门时,所有的心情都变了。

是啊,研究生考上了,但是,下一步人生的目标应如何确定?

将来应向何处发展?

这些问题又上心头。

幸福的感觉被涤荡得一干二净。

这是因为,幸福只在一个欲望满足后暂短的感觉。

(谷文峰《人生四种基本情感》,谷文峰的BLOG,

6、幸福的认知决定论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客观的外界因素往往是通过主观加工而起作用的。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

人幸福和痛苦是由其特质或者认知方式决定的。

ABC理论

罗马哲学家巴尔卡斯·阿理流士认为:

“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

叔本华:

事物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到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周围发生的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它;

我们看到的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我们眼中的世界;

Tips:

太棒了;

人生都有圆有缺,你无法选择,但是你可以选择看人生的角度

改变生命的维他命:

用认知决定论分析:

被男朋友、女朋友甩了;你被公司辞退;出门正遇下大雨;有强劲对手加入竞争行列;自己辛辛苦苦,但是没有得到上司的奖赏;

吃苦是了苦

从自己看:

天下事皆有因缘,其事之成与否,皆其因缘所使,虽有令成令坏之人,其实际之权力乃在我之前因,而非彼之现缘也。

(朋友的例子)

 

七、幸福指数

欧媒:

欧债危机使穷希腊比富德国更幸福

环球网视频报道目前,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

但德国一家研究机构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欧洲人仍然感到“生活幸福”。

调查结果显示,债务危机陷得越深的国家似乎越快乐。

丹麦人有96%觉得自己生活很幸福。

而欧洲债务最多的国家希腊排名第二,80%的希腊人认为生活平静快乐。

希腊近日来还放弃了很多紧缩财政的项目,保持民众的生活质量。

而德国等国家必须为此付钱给希腊。

瑞士国家电视台评论说,穷希腊比富德国更幸福。

(环球网视频综合报道

 

对待苦难的方式:

儒家佛教吃苦是了苦“不舒服真的是基准”

不丹的“幸福指数”

2012-01-3109:

45:

30 来源:

东南网-福建日报(福州)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内陆国家不丹王国,是个崇尚“龙”的国度,国名意即“带着闪电的龙”,国旗上也飘扬着一条“龙”。

1972年,不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定以“国民幸福”为国家发展目标的国家。

2006年,不丹被评为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幸福指数”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十三。

不丹推出的“国民幸福总值”,以九大类来衡量,包括教育、心理幸福感、健康、时间支配、文化多样性和恢复力、善治、社区活力、生态多样性和恢复力、生活水平,每大类还有8个子项,共72项,这些数据每3年修订一次。

值得注意的是,GDP只占幸福总值的1/72。

从中可见,不丹国民幸福指数高的秘诀在于“坚持人文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

行走不丹,我们看到,这里生态优美,森林覆盖率达72%,被誉为“森林之国”、“花卉之国”。

这里水资源丰富,喜马拉雅山脉的雪峰,带来源源不断、清澈洁白的雪水。

这里没有重工业,没有烟囱,空气清新宜人,花香稻香沁人心脾。

2004年,不丹还颁布了全国禁烟令。

在山边路旁、房顶门前,随处可见五彩经幡随风飘动,给幸福国度平添了几分神秘。

虎穴寺是不丹最神圣的寺庙,我们从海拔1000多米处启程,沿着陡峭的石阶泥路,历经4个小时,缓慢登上3000多米的高处。

耸立山谷之上的石砌寺院,与山岩浑然一体,令人肃然起敬;往下俯瞰,茂密的苍松翠柏,金灿灿的稻田,使人怡然陶醉。

我们不时听到,人们还在谈论香港影星梁朝伟和刘嘉玲2008年7月在不丹完婚的情形。

因为不丹是南亚净土、佛国圣地,对外国游客入境有着相当严格的规定和繁杂的审查过程,每年只允许1万名游客入境。

许多八卦记者无法及时办理入境手续,也让梁、刘两人彻底“幸福”一回。

“小国寡民”不丹,“幸福”的国民只关注幸福

并非每个国家都有不丹这样的环境,对于仍需关注民生冷暖的国度,

不丹恐怕不易效仿

(2007-09-2314:

38:

47)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8版

不丹的确与老子描写的“小国寡民”状态十分合拍。

根据该国资料,不丹领土面积38394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约70万。

“小国寡民”要使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不丹土地大部温暖肥沃,不乏山珍美蔬,尽管不杀生,肉食却都能从印度进口,而帕罗宗的鲑鱼因为过于鲜美成为例外,是该国公认的美食;不丹女孩的传统服装尽显优美婀娜,但传统工艺织一件就要花去一年时间,可见其考究;不丹多数民居屋顶都是宽大而独特的双层结构,遮阳、隔热、挡雨、防潮的效果都不错;不丹人笃信藏传佛教噶举派,尊之为国教,往往最是胜景处就是民众构筑庙宇寺院的最佳所在。

■幸福理论的不丹局限

不丹的百姓看来很幸福,而且这种幸福已延伸、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

不丹研究中心设计了“国民幸福总值”(GNH,GrossNationalHappiness)。

该指数概念成形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不丹四世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创设,现在几乎成了不丹的一张名片。

“我们根据不丹统计局的数据来测算幸福指数,现在连廷布的老百姓都在讨论它了。

”不丹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多吉说——他或许还不了解,现在全世界许多研究机构动辄举着GNH挞伐GDP(国内生产总值)。

负责不丹研究中心事务的平措送给记者一本大部头的《国民幸福总值与发展》。

他特地向记者介绍国王在书的前言里对GNH的定位:

“GNH比GNP(国民生产总值)更重要。

“我们认为经济发展不能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水平。

”临别廷布前,记者再次拜会不丹研究中心,平措则再次强调了他的认识,并嘱咐,“书的印数很少,希望仔细阅读。

“国民幸福总值”主张促进并平衡经济增长、文化发展、环境保护和提高政府治理水平这四个方面,从而提高指数水平。

应该说,不丹能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逐步形成并实践“国民幸福总值”,关注可持续发展,关注发展的社会文化内涵,确实难能可贵。

但该指数目前仍不能提供一套可以精确度量的测算方式,仍是概念性的。

不过,这个概念却成为全球诸多学者针对GDP的“匕首和投枪”——“大部头”书里就有不少GNH和GDP间的刀光剑影。

只是,新鲜理论往往激起人们热烈的浮躁,溢美之词常常在有意、无意中,让人们忽略了对新理论局限条件的讨论。

就“国民幸福总值”来说,它在不丹的诞生和应用至少有三个很突出的原因。

首先,不丹近乎全体民众,包括移民到此原本信奉印度教的尼泊尔人,都信仰藏传佛教噶举派。

受宗教的影响,官方对“幸福”这种主观概念的强调在民众中比较容易接受。

在不丹研究中心出版的“国民幸福总值”研讨会论文丛书的第二部分,前四篇都在讨论佛教与创造幸福总值的关系。

另外,不丹近乎与世隔绝,它未能与任何一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建交,2001年才在国内开放卫星电视和互联网市场——“与世无争”的状态似乎比较容易培育孤立的幸福:

不丹远离喧嚣,几乎没有不丹人讨论“巴以冲突”和“阿富汗绑架事件”这些国际大事;记者在不丹期间,除了不、印关系外,不丹三份英文报纸一共只刊登了一条国际时政新闻。

纷扰远离不丹,已经很“幸福”的不丹国民因此更有条件只去关注幸福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理论恐怕可以用来解释“国民幸福总值”在不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