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第三次作业“层次分析法”在教师能力评价中应用.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77203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文一第三次作业“层次分析法”在教师能力评价中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范文一第三次作业“层次分析法”在教师能力评价中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范文一第三次作业“层次分析法”在教师能力评价中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范文一第三次作业“层次分析法”在教师能力评价中应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范文一第三次作业“层次分析法”在教师能力评价中应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范文一第三次作业“层次分析法”在教师能力评价中应用.doc

《范文一第三次作业“层次分析法”在教师能力评价中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文一第三次作业“层次分析法”在教师能力评价中应用.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范文一第三次作业“层次分析法”在教师能力评价中应用.doc

精品文档你我共享

“层次分析法”在教师能力评价中应用

郑进启广东省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528403)

摘要:

对教师教育能力的评价常常是定性的、比较模糊的。

本文首先给出某一特定范围的能力评价指标,其次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出量化的各指标权值。

实践表明,该分析方法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科学评价。

关键词:

层次分析,标度,评价指标,权值

1.引言

现今的教师教育能力评价常常是领导提名,群众举手表决。

没有科学的衡量标准,教师意见不统一,分歧大。

容易制造矛盾,造成不和谐因素。

然而“层次分析法”实现的功能是采集被确定对象的思想行为信息,并进行分析。

采用层次分析法列出评价指标体系,在实现工程中计算出各指标体系的权值,从而得出被确定对象的评价结果。

为学校选拔和任用人才提供了量化尺度。

2.层次分析法简介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在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所要达到的总目标,将其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依据因素间的相互影响以及隶属关系,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

其本质是试图使人们的思维条理化和层次化,它充分利用人的经验和判断,对决策方案优劣进行排序,具有实用性,系统性,简洁性等优点。

运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将复杂系统问题中的各因素划分成相互关联的有序层次,通过专家较客观的判断给出每一层次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定量表示,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通过对排序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

鉴于层次分析法具有的上述特征,将其应用于教师能力评价和人才选拔中是非常合适的[1]。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摸,大体上可按下面四个步骤进行: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2)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4)层次总排序。

为了使各因素之间两两相互比较,且能定量化,现引入标度概念,标度范围为1~9。

1~9范围的5级标度是心理学家根据人们区分信息等级的极限能力为7±2制定的[2],见表1。

表1标度定义表

标度

定义

1

两个因素相同重要

3

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略为重要

5

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较为重要

7

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强烈重要

9

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绝对重要

2、4、6、8

为以上两判断因素的中值。

因素j和i之间的比较得到判断aji/aij

3.层次分析法在教师能力评价中的应用

3.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教师教育能力

A:

目标层A

C3C2C1

教学能力

教育能力

科研能力

C:

依据层

P:

条件层

整体优化能力

判断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

洞察能力

实践教学能力

应变能力

表达能力

组织教材能力

心理承受力

驾驭能力

协调能力

P1P2P3P4P5P6P7P8P9P10P11

图1层次结构模型

目标层:

解决问题的目标。

依据层:

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

条件层:

实现目标的条件。

3.2构造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通过民意测验对某中职校15名科级管理干部所认为的教师能力调查、分析归纳,确定了各层次当中各因素之间的重要程度。

依据表1给出的标度构造判断矩阵。

C层,认定C2比C1略为重要,C3比C1较为重要[3]。

1)构造判断矩阵A-C,见表2。

W为特征向量,λmax为最大特征根

表2判断矩阵A-C

A

C1

C2

C3

C1

1

1/3

1/5

C2

3

1

1/3

C3

5

3

1

计算判断矩阵A-C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①计算判断矩阵的每行元素积Mi

Mi=(i=1,2…,m)--------------------------1

M1=1/15,M2=1,M3=15

②计算Mi的n次方根

=-----------------------------------------------------------2

=0.405,=1,=2.446

③对向量W=(W1,W2…,Wn)T归一化

Wi=---------------------------------------------------------3

W1==0.105,W2==0.258W3==0.637

特征向量W=(0.105,0.258,0.637)T

④计算最大特征根λmax

λmax=-------------------------------------------------4

=++=3.036

⑤计算相容性指标

C•I=(λmax)/(n-----------------------------------------5

讨论

(a)当矩阵

完全相容时λ=n。

n---矩阵的阶数,此时λmax=0

(b)λmax越接近于0相容性越好。

只要满足C•R=CI/RI≤0.1则相容。

C•R=0.019<0.1

2)构造判断矩阵C-P

表3构造判断矩阵C3-P表4构造判断矩阵C2-P表5构造判断矩阵C1-P

C3

P1

P2

P3

P1

1

1/2

1/3

P2

2

1

1/3

P3

3

3

1

C2

P4

P5

P6

P7

P4

1

3

2

3

P5

1/3

1

1/2

3

P6

1/2

2

1

5

P7

1/3

1/3

1/5

1

C1

P8

P9

P10

P11

P8

1

1/3

1/5

1/7

P9

3

1

1/3

1/5

P10

5

3

1

1/4

P11

7

5

4

1

由公式1,2,3得特征向量:

W(C3—P)=(0.249,0.157,0.593)TW(C2—P)=(0.431,0.176,0.313,0.081)T

W(C1—P)=(0.054,0.115,0.239,0.592)T

由公式4得最大特征根:

λmax=3.054λmax=4.173λmax=4.179

由公式5计算相容性:

C•R=0.027C•R=0.058C•R=0.06

3.3对中职学校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排序

首先计算组合权值,见下表6。

根据计算的权值进行排序,见表7。

表6P层组合权值计算表

PCC3C2C1P层组合权值

层层

0.6370.2580.105

P10.2490.159

P20.1570.101

P30.5930.377

P40.4310.111

P50.1760.045

P60.3130.081

P70.0810.021

P80.0540.006

P90.1150.012

P100.2390.025

P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