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自考理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71398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6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自考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自考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自考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自考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自考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自考理论.docx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自考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自考理论.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自考理论.docx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自考理论

第一章

名词

1、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

贸易国家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统计所采用的统计制度。

总贸易体系是以货物通过过境作为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标准,专门贸易体系是以货物经过结关作为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标准。

2、国际货物贸易结构:

一定时期内各大类货物或某种货物在整个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即各大类货物或某种货物贸易额(进、出口或进出口额)与整个世界贸易额(进、出口或进出口额)的比率

3、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国家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

简答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任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及分配问题,以揭示其中的特点与运动规律,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性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三)对外贸易政策(四)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2)对外贸易额外与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额又称对外贸易值,它是指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进口额与出口额的总和,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外贸易量是用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去调整当年的进口或出口额,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

(3)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

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是指贸易国家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统计所采用的统计制度,前者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后者以货物通过海关作为标准.

(4)直接贸易与转口贸易

直接贸易指货物消费国.生产国直接买卖货物的行为.

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指货物消费国与生产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活动,对第三国而言便是转口贸易.

过境贸易指别国出口货物通过本国国境,未经加工改制,在基本保持原状条件下运往另一国的贸易活动.

(5)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

对外贸易按商品形式与内容不同,分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

世界贸易组织列出服务行业包括以下12个部门:

商业.通讯.建筑.销售.教育.环境.金融.卫生.旅游.娱乐.运输.其他.

(6)贸易差额

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额与进口额之间的差额称贸易差额.当出口额超过进口额时,为贸易顺差或出超;当进口额超过出口额时,称为贸易逆差或入超.

(7)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

广义的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是指货物.服务在一国进出口或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狭义的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又称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货物结构.

对外贸易货物结构是指某大类或某种货物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8)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构成,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国家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

(9)对外贸易依存度.

又称对外贸易系数.以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同该国GNP或GDP的比率来表示,用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

3.案例分析:

(1)2002年,某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0.8,而该国当年的服务贸易总额为1000亿美元,货物贸易总额为800亿美元,出口总额为1200亿美元,计算该国当年GDP以及贸易差额.

GDP的进出口总额/0.8=(1000+800)÷0.8=2250(亿美元)

进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1800-1200=600(亿美元)

贸易顺差=1200-600=600(亿美元)

(2)某国2003年服务贸易总额为1000亿美元,货物贸易总额为2000亿美元,其中服务出口总额为600亿美元,进口总额为400亿美元,货物出口总额为800亿美元,进口总额为1200亿美元,该国GDP为3600亿美元.试计算该国贸易差额和对外贸易依存度.

贸易差额=(600-400)+(800-1200)=-200(亿美元),逆差.

对外贸易依存度=(1000+2000)/3600=83.3%

1、简述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含义。

对外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

从一个国家来看这种交换活动称为对外贸易。

从国际范围来看这种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就称为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

广义的对外贸易包括服务贸易;狭义的对外贸易则只包含货物贸易的内容。

2、简述对外贸易量与对外贸易额的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要用以固定年份为基础计算的进口或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去调整当年的进口额或出口额,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

通过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对外货物贸易已经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单纯反映对外货物贸易的数量规模,被称为对外贸易量。

这一指标便于不同时期对外货物贸易额的比较。

3、简述过境贸易与转口贸易的本质区别。

过境贸易与转口贸易的本质区别在于交易关系的确立不同:

在过境贸易中,交易关系的确立是在出口国与进口国贸易商之间进行的;而在转口贸易情况下,转口贸易国的贸易商分别与出口国、进口国的贸易商订立买卖合同,达成实际交易。

4、简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贸易发展状况。

1914~194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期间,世界生产和贸易经历了衰退与萧条。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缩减40%,直到1924年才略微超过战前水平。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世界贸易继续萎缩,到1937年,世界出口额还没有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甚至低于1924年的水平。

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增长缓慢,1913~1938年,国际贸易均增长仅为0.5%。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重要变化表现为:

制成品贸易中,机械产品和武器产品贸易所占比例迅速增加,初级产品贸易中,矿产品和石油所占比例迅速提高。

由于战争的原因,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中,欧洲的重要性降低,其他国家的地位上升,特别是美国的地位上升很快。

论述

1、试述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涵义及作用。

(1)涵义: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构成,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2)作用: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贸易和服务的去向与进口货物和服务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2、试述19世纪中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贸易发展状况。

19世纪7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以电力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以重化工业兴起为特征的第二次产业革命。

这次产业革命主要发生在德国和美国,也包括其他欧洲国家。

由于第二次产业革命使技术在工业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批量生产技术得到改善和充分运用,所以第二次产业革命又称为“第二次技术革命”。

第二次产业革命促进欧美国家的生产力和经济水平迅速提高。

到1914年,欧洲、北美、日本、澳大利亚都先后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实现了农业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转变,并通过贸易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世界范围扩展。

资本输出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已形成的由以欧美国家为主的现代化工业经济与其他国家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手工业传统经济组合而成的世界经济格局,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相应的经济秩序逐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产生了。

3、试述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起因与特点。

二战后,以美国为先导,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合成材料、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为标志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促成一系列产业的诞生和发展,如原子能、半导体、石油、化工、宇航等产业部门。

新的产业带来新的、多样化的产品,丰富了国际贸易商品内容,使得国际贸易中制成品贸易成为无可争议的主导。

同时,新产业的大量出现也使旧产业出现衰败,依照比较优势在国家之间实现转移,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产业部门之间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为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此外,资本输出,特别是发达国家资本输出的迅速增长深化了现有的国际分工格局;世界范围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各国贸易政策趋向自由化则为国际分工与贸易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公正、自由的环境,所有的这些因素都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相比,斩后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不同阶段,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呈现出重大差异。

(2)制成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

(3)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4)发达国家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主体,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流向。

(5)区域性贸易迅速发展。

第二章

名词

1、拍卖:

一种在规定的时间和场所,按照一定的规章和程序,通过公开叫价竞购,把事先经买主验看过的货物逐批或逐件卖给出价最高者的过程。

2、调拨价格:

又称转移价格,是指跨国公司处于在国际经营业务中最大限度地减轻税负,逃避东道国的外汇管制,以及扶植幼小的子公司等目的,在公司内部进行交易时采用的价格,该价格一般不受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由公司上层管理者制定。

3、经济周期:

经济增长是有周期性的,一般经历四个阶段:

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在危机期间,商品供求关系失衡表现在供应远大于需求,商品价格快速下降,利润率大幅度降低,企业只有通过减产应对危机。

危机过去后,生产逐渐上升,对各种产品的需求增加,价格又开始上涨。

在周期过程中,各种商品价格变化幅度主要取决于产品的供需弹性。

第二章:

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也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1)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世纪到18世纪中叶);

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3.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

4.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二次大战后).

(2)二战后国际分工出现的新特点.

二次战后,兴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跨国公司迅速的发展,殖民体系的瓦解,发展中国家的出现,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成立,使国际分工进入深入发展阶段.

1.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2.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

4.参加国际分工国家的经济所有制发生了变化.

5.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日趋加强.

(二)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1)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

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

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第三:

资本流动,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是国际分工向广度.深度.多层次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四:

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2)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一切分工,其中包括国际分工.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增长是社会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二:

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第三: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形式.广义和深度

第四: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1)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3)资本流动,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是国际分工向广度.深度.多层次发展的重要力量

(4)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简答

1、简述国际分工形成阶段的特点。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产业革命,是国际分工的发展进入形成阶段。

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具体呈现如下特点:

(1)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2)这时期的国际分工基本上是以英国为中心形成的。

(3)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日益为大宗商品所代替。

(4)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巩固,欧洲殖民国家推行国际专业化生产的手段也发生了改变,从过去的野蛮、暴力掠夺、超经济强制转为比较和平的贸易或经济方法,利用交换行为,逐步把亚洲拉黑落后的农业经济逐一纳入国际分工体系。

2、简述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国际分工体系最终确立的具体表现。

具体表现为:

(1)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变为单一型经济,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一两种或两三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从而造成了亚非拉国家经济的两种依赖性:

一是经济生活上依赖少数几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而是高度依赖世界市场,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的市场。

(2)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国家,扩展到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

(3)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除亚拉非国家之外,发达的资本主义过节也加强了对国际分工的依赖。

(4)在现有分工格局的基础上,贸易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国际定期集市、现场看货交易方式逐渐减少,代之以样品展览、商品交易所的产生和发展。

3、简述内部分工与外部分工的不同。

内部分工是指公司各构成实体之间的分工,分工可以是水平型的,如同种产品在不同国家的复制,或不同区位子公司间形成零部件分工生产协作;也可能是垂直型的,如规模庞大的石油公司,子公司分处于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

外部分工是指公司通过外包合同、长期买卖合同、企业合作等方式同外部企业建立的分工协作关系。

跨国公司的跨国界生产活动在公司内部、外部形成有序的分工体系。

跨国公司依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安排其全球的生产经营活动,内部贸易和外部贸易就是跨国公司内部分工和外部分工的具体表现,由于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特性,这种内部分工和外部分工客观上就表现为跨国界的国际分工。

实际上,二战后国际分工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是其重要的推动力量和载体。

4、简述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

(1)多边贸易与支付体系的形成。

(2)国际金本位制度和世界货币的形成。

(3)形成比较完备的世界市场运作机制。

(4)商品种类的多样化和大宗贸易的增长。

5、世界“自由市场”价格与世界“封闭市场”价格有何不同?

(1)世界“自由市场”价格是指在国际间不受垄断或国家垄断力量干扰的条件下,由独立经营的买者和卖者之间进行交易的价格。

(2)世界“封闭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在一定的特殊关系下形成的价格。

在这种情况下,商品在国际间的供求关系一般对价格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它主要包括:

①挑拨价格;②垄断价格;③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的价格;④国际商品协定下的协定价格。

论述

1、为什么说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是在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促进了机械、电报工业的迅速发展,石油、汽车、电力等工业相继建立,交通运输工具也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建成、海底电缆的铺设,都大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1820~1870年啊,世界工业生产增加了9倍,1870~1913年增加了4倍。

铁路网的建设使内陆与港口连接了起来,加上运输费用的下降、海洋新航线的开辟、先进通讯手段的开发,历史上各国的国内市场第一次回合成为世界市场。

在这个时期,垄断代替了自由市场。

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经济特征之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本输出将资本主义生产移植、扩大到亚非拉国家,从而将其完全纳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

综上所述,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与资本输出使得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间的分工、工业产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农产品、矿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并得以强化,导致国际分工体系最终形成。

2、试述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如何决定世界市场价格。

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世界市场价格。

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围绕国际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但最终确定在哪一个价格水平上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或者说是由买卖竞争关系决定的。

这种竞争关系存在于卖房之间、买方之间、买卖房之间。

影响供求关系的主要因素包括:

(1)垄断。

垄断组织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通过影响供应量(需求量)或直接干预价格的做法对国际市场价格施加影响。

(2)经济周期。

经济增长是有周期性的,一般经历四个阶段:

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在危机期间,商品供求关系失衡表现在供应远大于需求,商品价格快速下降,利润率大幅度降低,企业只有通过减产应对危机。

危机过去后,生产逐渐上升,对各种产品的需求增加,价格又开始上涨。

在周期过程中,各种商品价格变化幅度主要取决于产品的供需弹性。

(3)市场结构。

国际市场的市场结构主要指经营某种商品的买主和卖主的数量、他们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程度以及产品的差异化程度。

如果市场上就某种产品存在大量的买主与卖主,买卖双方均不能获得对市场价格的控制力,市场的垄断程度则比较低,市场价格是在买卖双方及内部竞争的基础上形成的。

如果市场上仅有少量卖主,而有大量的买主,卖方可以通过独立采取行动或合谋控制产量从而控制市场价格。

如果市场上存在少量买主、大量卖主,买主则可以通过控制需求量而影响供求关系,达到降低产品价格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垄断对市场价格的操控不是没有任何约束的,垄断价格的上限取决于世界市场对垄断方产品的需求量,下限取决于生产费用及垄断者国内平均利润率。

由于在现实世界中,垄断无法排除竞争,因而客观上存在垄断价格波动的界限。

(4)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

战后,有些国家开始出台多种政府措施以提高本国产品对国际竞争力,如支持价格政策、出口补贴政策、进出口管制政策、外汇政策、战略物资收购及抛售政策等,政策实施的结果均对世界市场价格产生影响。

政府之间签署的商品协议或协定对某些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政府间针对初级产品签署的国际商品协定,其目的是稳定某些初级产品的价格,维护该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利益。

协定对参加国家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是通过订立经济条款来实现的,其中一类条款称为缓冲存货,它通过建立干预基金,设定价格波动范围以维护价格的稳定。

当市场价格高出协定规定价格的上限,基金就抛出实物,压低价格;当市场价格低于规定价格的下限,基金就购入实物,迫使价格回归到允许的波动范围之内。

(5)商品销售中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

产品品质与包装、付款条件、运输条件、销售季节、品牌(是否是名牌)、使用的货币、成交数量、客户的爱好、地理位置、广告宣传、服务质量等,它们都会对产品需求产生影响。

(6)自然灾害、政治动乱及投机等。

第三章

名词

1、自由贸易政策:

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服务贸易自由经营,也就是说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以或少加以干预,任凭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在国内外市场公平、自由地竞争。

2、保护贸易政策:

国家广泛利用各种措施限制进口,控制经营领域与范围,保护本国产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的产品和服务给予优待与补贴。

国家对贸易活动进行干预,限制外国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参与本国市场的竞争。

3、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认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因或基础是各国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过高的劳动生产率,那么该国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的优势。

4、比较优势理论:

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基础不限于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只要各国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就会出现产品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从而使不同国家在不同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5、狭义要素禀赋说:

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它通过对相互依存额价格体系的分析,用不同国家生产诸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其三个主要结论为:

第一,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和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第二,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异,即各个地区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第三,商品贸易趋向于(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件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简答

1、简述重商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重商主义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认为一个国家拥有的黄金和白银越多,其财富的拥有量就越大,因而也越富有。

重商主义认为上也是利润和财富的源泉,而除了开掘金银矿藏之外,也只有对外贸易才能不断增加一国的货币量,从而增加国家的财富,因此,该理论强调国内的商品生产和消费应服从于对外贸易的需求,国家应通过鼓励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的出口,以增加黄金、白银的流入。

重商主义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为重金主义,或称货币差额论;晚期为贸易差额论。

货币差额论主张禁止货币出口,认为货币——金银是唯一的财富。

贸易差额论则认为,增加财富的手段就是发展对外贸易。

2、简述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提出批评。

①指出“比较成本说”忽视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只注重交换价值,不注重生产能力的形成,因而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不理以国家竞争实力的增强,不利于德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经济独立。

②批评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忽视了各国历史和经济上的特点,认为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应全面考虑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取决于该国当时所具备的各种条件和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③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政府对国民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加以限制,来保证国家经济利益的实现,而国家利益的保证是持久的个人利益实现的前提。

(2)保护的对象和时间。

①保护对象:

a.农业不需要保护;b.一国工业虽然幼稚,但是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时,也不需要保护;c.只有刚刚开始发展且遭遇国外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工业才需要保护。

②保护时间:

以30年为最高期限。

(3)保护手段。

通过禁止输入与征收高额关税的办法来保护幼稚工业;以免税或征收少量进口关税的方式鼓励复杂机器进口。

3、简述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特点。

与自由竞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相比,超保护贸易政策有着自己的特点:

(1)不仅保护幼稚工业,而且更多地保护国内发达的或出现衰落的工业;

(2)不再是培养自由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

(3)不是防御性地限制进口,而是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内市场进行进攻性扩张;

(4)不是保护代表先进势力的一般工业资产阶级,而是保护大垄断资产阶级;

(5)保护政策的措施多样化,不仅有关税和贸易条约,还有其他各种非关税措施。

4、简要回答对外贸易乘数原理。

凯恩斯的追随者马克卢普和哈罗德等人将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引入到对外贸易,创立了对外贸易乘数原理。

他们认为,一国的出口和进口波动会对国民收入的变动产生倍数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动量将几倍于出口与进口的变动量。

一国越是扩大出口,限制进口,贸易顺差越大,对本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就越大。

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的对外贸易乘数论为超保护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5、简述外围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原因。

普雷维什认为形成外围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1)技术进步利益分配不均衡;

(2)制成品的市场结构具有垄断性;(3)中心国家的工资刚性得到工会组织的强化。

经济学家辛格则从需求的角度论证了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的观点。

基于以上分析,普雷维什认为传统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虽然从逻辑上讲是正确的,但其前提条件与实际之间相去甚远,因而只能适用于中心国家之间,不能适用于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之间。

外围国家必须要通过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工业化来摆脱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论述

1、试述二战后至70年代中期贸易自由化的表现及主要特点。

贸易自由化的表现:

(1)大幅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