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建中学设计说明.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71331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拟建中学设计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拟建中学设计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拟建中学设计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拟建中学设计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拟建中学设计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拟建中学设计说明.docx

《拟建中学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拟建中学设计说明.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拟建中学设计说明.docx

拟建中学设计说明

平顶山市高新区拟建中学建筑方案设计说明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平顶山市高新区拟建中学

1.2、建设地点

基地位于平顶山市高新区开发二路和代庄路交叉口东南角,西侧紧邻开发二路,北侧紧邻代庄路,交通便利。

1.3、项目性质

本项目属于拟建项目。

1.4、建设内容、规模及功能

项目占地面积约43970㎡,合65.96亩,建筑总面积约37600㎡,项目分区如下:

行政楼(建筑面积4900㎡)、图书馆(建筑面积4500㎡)、教学楼(建筑面积14000㎡)、体育馆(建筑面积1500㎡)、食堂(建筑面积3200㎡)、宿舍(建筑面积9000㎡)、其他附属用房(建筑面积500㎡)。

本项目按照1800学生规模进行规划设计。

班额为50人,36个教学班。

1.5、项目占用地土地性质

平顶山市高新区拟建中学项目占地约43970㎡,合65.96亩,土地性质为教育用地,属与平顶山市第十六中学分校置换。

1.6、效益预测

中学建成后,将彻底改变高新区学生上学难、上学远的现状,将对高新区确保义务教育的普及打造该区示范性中学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对提高当地教育教学质量,改善地区中学的布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同时,一所现代化学校的建成,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现代化科学的接受,同时也可以在管理上带来新的方法,增强了学校自我发展的能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上好学”的矛盾,为高新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项目建设理由

平顶山高新区位于中心城区东部,对外交通十分便捷。

建区以来在高新区党委、管委会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围绕转移发展战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坚持抓项目、调结构、促发展,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目前高新区规划区内现有居住人口约2.88万人,现状有一所中学,在高新区北侧,中学规模较小,教学设备比较陈旧,覆盖范围较小。

随着高新区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迅速增加,人口将大量聚集,适龄人口也将随着逐年增加。

为了给越来越多来高新区居住的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便于学生就近上学,区管委会决定把现状中学迁到开发二路和代庄路交叉口东南角(高新区的中心所在地),并在原有学校规模的基础上,扩建到36个教学班,以满足高新区“上学难、上学不便”的现状。

所以本项目的建设具有相当的必要性。

三、项现状分析

拟建中学周边规划市政道路网格规整方正。

北侧紧邻城市支道代庄路,西侧紧邻城市次干道开发二路。

四、构思与创意

4.1、生态绿色

孔子的“习礼大树下,授课杏林旁”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在自然中讲习的理想场景。

学生在树荫下上课讨论,在绿地上读书休闲、运动。

这些空间组成了学校重要的文化氛围。

绿树成荫是学校未来重要的特点。

校园内的绿地、树荫成组成校园肌理的一部分,共同打造出一个绿意盎然的校园环境。

学生们在这片文化与自然形成的环境中探索成长,刻录生活的旋律。

绿色的山丘成为校园轴线的风景,树林绿地的生态理念也成为核心价值。

而今天的学生长期困于书本和教室中,已经与自然环境产生了很深的隔阂。

如何消除这种隔阂,让学生在绿荫和草地之间快乐的生活和学习,是本次设计的重点。

4.2、学习与交流

在新的学校里,我们将会注入大量的社会交往空间。

在共同学习、成长的环境里,多样化的交流空间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这些空间需要有不同的尺度和体量及丰富的情感内涵,并且相互联系。

在提高空间使用效率的同时,也使得学习成为赋予乐趣的一种生活方式。

4.3、序列的合院

教室与校舍之间的建筑空间,类似城市公共空间的街道广场和连廊;内院的串联与变化,连接院落之间的共享教室;南北向延伸的中轴线,穿过入口大堂、三个教学院落,与行政楼和餐厅连接成功共建筑序列。

4.4、总体布局

4.4.1布局比较

布局一:

教学楼等建筑沿西侧开发二路布置,运动场内侧布置。

此布局形成完整的城市界面,展示充分,但建筑临城市主干道布置,交通噪声不利于教学活动开展,而且西侧的规划道路如开设主出入口,必然会影响开发二路的交通,存在安全隐患。

布局二;运动场沿西侧开发二路布置,教学楼等建筑沿内侧布置。

此布局充分利用运动场的纵深,既阻隔了城市次干道的噪声,又为学校创造了展示条件。

且内侧相对安静,利于学校布局。

同时结合北侧出入口,车行进入校区后就近停靠与行政办公区,有利于流线的组织。

五、总平面设计

在确定整体布局模式后,我们做出了深入的设计,从总体布局、单体建筑设计到空间流线组织都强调校园环境的整体性。

在这一设计理念的统率下,贯穿学校南北向的中轴线的两侧,分别形成两个大区:

西侧为运动区(400M运动场),东侧为静区(教学生活区)。

总平面布局设置四大区域,即教学实验区、行政办公区、生活区、运动区。

总体布局上采用“一核、一轴、多庭院”的布局方式。

一核:

即校区的生态绿核,是校区的中心景观。

一轴:

学术轴线,使校园有了良好的活动及视觉引导。

多庭院:

实现了校园整体景观的均好性。

校区以秩序井然的学术轴与围绕绿核布置的生活运动圈构成了规划的主要骨架,构成学术、生活、运动不同的空间氛围,同时以一条曲折的水系为空间要素,串联地块内的外部开放空间系统,以景观加深彼此间的联系,加强校园内各空间单元的相互渗透整合。

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主题。

中心教学区围绕学校大门口布置,错落有致。

体育馆位于校园中心轴线上,为入门对景建筑。

景观集中,气氛活泼,步移景异,令人心旷神怡。

南侧后部布置宿舍楼。

生活区设在校园西南侧,满足2000人的使用,是宿舍组团的合理规模。

学生食堂和配套用房位于学生上下课流线之间,方便日常使用;同时又邻近校园次入口,利于对外联系。

西侧与城市道路毗邻位置设置运动区,并设置树木进行降噪。

多功能馆结合文体活动中心建设;标准田径场和各类球场用地则布置在学生生活区附近,方便学生使用。

布置乔木,将运动区与生活区相分离。

整个平面布局根据建筑功能分区合理规划,动静分离,人车分流,交通流线完善合理。

本方案采用环形路网加支路的交通模式。

道路交通系统根据平顶山的气候条件及新校区方正的用地和平整的场地地形,我们在校园规划中采用了方正整的道路网,不仅能适应用地条件以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更有利于建筑物的布置以获得最佳的日照、通风条件。

整个地块设置有两个出入口,北向设置主入口,西侧侧设置次入口。

主要道路根据平面功能布置。

根据道路及建筑的围合,分别构筑了校前广场、生活区广场等多重活动空间,构建了一个高效便捷、优雅舒适的校园环境。

六、交通流线分析

交通则以“人车分流,人行为先”“人行内,车行外,保持安静的教学环境”为设计原则。

机动车辆沿校区主干道行驶。

后勤车辆通过西侧出入口直接到达建筑外部。

沿建筑外部设置环状消防车道,消防车可分别到达各庭院的内部,满足消防规范的要求。

人员流线主要分为教学人员流线、后勤人员流线,设计中实现两股人流的分离。

教学人员通过北侧出入口进入校园,后勤人流及货流通过校园西侧出入口进入校园。

学生通过内部道路到达各教学区。

七、景观设计

采用“一轴多庭院”的空间景观,将建筑空间与景观环境有机的组织。

一轴:

纵贯南北的主轴线——景观交通连廊,将不同功能的建筑和空间串联起来,既可以加强建筑组间的相互联系,又有利于不容班级的学生,老师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时各功能区之间不受天气的影响。

多庭院:

行政楼、体育馆、图书馆与教学楼之间围合形成院落空间——入口广场、屋顶花园、绿化庭院、景观花园。

每个院落由周边建筑功能与形态和构成方式不同,形成各不相同各有特色的景观空间。

校园的环境设计兼顾日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大道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的目的。

精心处理的入口广场和楼间庭院,向外展示建筑的丰富形态,向内营造人文艺术氛围。

起重布置生物园、植物园、艺术墙体、现代雕塑等等,空间生动活泼。

八、竖向设计

基地场地相对平整,竖向设计的原则是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在满足排水、交通、景观、建筑物和构建物的安全和稳固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规划地平面标高及场地内道路控制点标高,与周边道路顺畅衔接,极可能减少土石方工作量。

九、空间造型

建筑组合丰富多样,造型活泼,设计元素充满时代气息。

空间上预留学生交流,休息和远眺的阳光空间,使景观开阔、活泼、富于变化,符合学校建筑的特点和可识别性。

建筑艺术创作立意轻快、活泼、自由,能反应学生朝气蓬勃的天性。

将校园最具特色的建筑群完全串联在南北贯通的中轴线走廊。

通过入口柱廊的庄严,不但丰富了视觉层次,这些画龙点睛的手法运用,更富于了建筑韵律感、艺术魅力、个性和文化内涵,构成学校的独特景观。

共同塑造现代教育的艺术形象。

十、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总用地面积

43970

 合65.96亩

2

自然规模(学生数)

1800

 

3

总建筑面积

37600

 

其中

教学楼

14000

36班

行政楼

4900

 

图书馆

4500

 

体育馆

1500

 

宿舍

9000

 

食堂

3200

 

其他附属用房

500

 

4

建筑密度

%

20.4

 

5

容积率

- 

0.86

 

6

绿地率

%

36.67

 

十一、结构设计说明

平顶山市拟建中学总建筑面积为37600㎡,其中教学楼、宿舍楼、行政楼均为五层,一栋食堂为二层,一栋体育馆为以层。

按《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33规定:

本建筑抗震设防分类为乙类,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本建筑为多层公共建筑,结构体系为框架结构,框架抗震等级三级;体育馆屋面为网架结构。

本建筑通过变形缝的设置,把结构单元布置为平面规则。

结构竖向布置:

本建筑结构竖向构件连续,竖向布置规则。

结构高宽比满足规范要求。

基础方案:

由于本工程未做工程地质初堪,地质条件不明、地下水位不详,需待工程地质勘察后做详细基础方案。

初步拟定采用桩基础。

结构计算程序:

结构计算采用采用符合现行规范的PKPM系列结构计算软件进行结构计算。

十二、给排水设计说明

12.1、设计依据

12.1.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12.1.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12.1.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12.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12.1.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12.1.6、本院建筑等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

12.2、设计范围

建筑红线范围内的室内外给排水消防系统设计。

12.3、生活给水系统

12.3.1.水源及用水量

本工程水源为市政自来水,水压按03Mpa设计。

从两条市政给水管上各接入一条DN150给水管,供校区生活和消防用水,室外给水管网沿道路和建筑物外墙呈环状布置。

2.12.3.给水系统

给水系统不分区:

生活用水由市政管网直接供给。

12.4、排水

排水按雨、污分流制式确定。

污水总量按生活日常用水量的90%计。

污水经室内和室外排水管网收集后,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食堂厨房废水经隔油池处理,最终排至市政污水管网。

建筑屋面雨水及地面雨水收集后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12.5、消防设计

校区全为多层建筑,设置室内外消火栓系统,最大建筑体积>5000m³,消防水量为:

室外消火栓用水量30L/S,火灾延续时间为2小时

室内消火栓用水量15L/S,火灾延续时间为2小时

12.5.1、室外给水消防系统

室外消防用水直接由市政水供给,室外消火栓与室外生活用水合用管网,两条市政给水管上各接入一条DN150给水管,沿室外道路和建筑物外墙呈环状布置。

管网上设置地上式室外消火栓,消火栓间距<120米,市政供水水压按03Mpa计。

15.5.2、室内给水消防系统

整个校区设一座消防水池、泵房。

最高建筑屋顶设专用消防水箱。

室内消火栓系统:

采用设置室内消火栓泵和屋顶水箱的临时高压给水系统,系统竖向不分区。

水源取自消防水池,系统配置立式消火栓泵2台,1用1备。

15.3..3、建筑灭火器配置

建筑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的有关规定配置灭火器。

十三、电气设计说明

13.1、设计依据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2013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7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

13.2、设计范围

本工程电气设计内容包括:

10Kv中压系统;380/220V低压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建筑物防雷系统;接地与安全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或在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视听教学系统;卫星接收及有线电视系统;有线广播及扩声系统等。

13.3、高压系统

本工程设一处10Kv高压配电室,由市政提供一路独立的10Kv电源,电缆穿金属保护管埋地引入高压配电室。

13.4、低压系统

13.4.1、负荷分级

本工程的保安监控、安全防范系统用电、各类场所的应急照明、消防控制中心的设备用电等为二级负荷,其他均为三级负荷。

13.4.2、负荷估算

Pc=1250KW;Pjs=625KW;Sjs=KVA;

总装机容量为800KVA;

选择一台800KVA干式变压器作为主供电电源。

13.5、应急电源

低压配电系统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供电。

保安监控、安全防范系统用电、消防控制中心、应急照明等重要负荷采用自备EPS或自带蓄电池组的方式供电,以保证这些负荷供电的可靠性。

13.6、防雷和接地

本工程建筑按三类防雷建筑物设计。

综合接地电阻小于1欧姆。

13.7、综合布线

由市政引来语音和数据光纤至行政楼一层智能化机房。

在各个区域设置分配线架,并向该区域的语音和数据终端配线。

13.8、有线电视

由市政引来有线电视信号至行政楼一层智能化机房。

在各个区域设置电视分线箱,并向该区域的电视终端配线。

13.9、消防报警

消防监控中心设于行政楼一层,内设火灾报警控制器、手动报警按钮、警铃和消防广播等设备。

背景音乐广播共用消防广播扬声器,消防时,广播主机强切为消防广播信号。

13.10、有线广播

本工程在各工作场合设置有线广播。

有线广播系统正常情况下主要用作播放学校各类音响信号,火灾或其他紧急状况下播放紧急事故广播。

有线广播系统的主机设备设在消防控制中心。

13.11、闭路监控

在餐厅、小区主要出入口、公共走廊等各主要出入口处安装彩色摄像机,可随时将图像传至消防控制室的监视器,确保公共部分的安全。

闭路监控系统的主机设备设在消防控制中心。

13.12、安全防范系统

在重要的设备库房、重要机房等场所设置门禁控制系统。

出入口控制系统对被设防区域的位置、通过对象及通过时间等进行实时控制和记录。

出入口控制系统自成网络,独立运行。

13.13、视听教学系统

本工程设置视听教学系统,前端系统主要有计算机、服务器、控制器、音视频节目源、数字硬盘录像机等设备和控制软件,集中设置于智能化机房;在教室内视听教学设备包括教室智能控制器、显示器、计算机、实物投影仪、扬声器等。

十四、暖通设计

14.1、本工程采用集中采暖系统,每栋建筑入口设置热计量表。

14.2、学生食堂、行政楼、图书馆、宿舍、教学楼,体育馆:

采暖系统采用垂直单管上供中回式系统供回水干管均梁底敷设。

采暖干管及敷设于采暖管沟、非采暖楼梯间、走道及其它非采暖房间内的管道均做保温,地沟及管道井内的保温管道外缠玻璃布做保护层。

明装的保温管道外加0.5mm厚的镀锌铁皮做保护层。

14.3、采暖散热器采用钢制柱型散热器,承压能力1.0MPa。

14.4、热源

由市政供暖引入校园内换热站,由换热站引入各单体楼。

14.5、空调、通风系统

公共卫生间和不满足自然通风条件的暗房间设置机械排风系统。

公共卫生间排风量按换气次数如15次/小时计算,其他需要通风房间按暗房间6次/小时计算排风量。

按照《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要求,在不具备自然排烟的办公室、健身房、更衣室等房间以及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设机械排烟设施。

机械排烟风量按防烟分区内每平方米地面积不小于60m³/h排烟量计算。

负担两个以上防烟分区排烟的风机风量按照最大一个分区每平方米地面积120m³/排烟量计算,风机入口处设280℃排烟防火阀。

比赛大厅,观众休息厅等高大空间的防排烟设计将依据消防性能化分析,在必要位置设机械排烟和正压送风。

十五、绿色建筑设计

15.1、绿色设计目标

本项目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应用、绿色建筑认证及建筑废弃物再生建材产品应用工作。

严格按照绿色建筑的要求中关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施工与调试。

15.2、绿色设计原则

以符合自然生态系统客观规律并与之和谐共生为前提,充分利用客观生态系统环境条件、资源,尊重文化,集成适宜的建筑功能与技术系统,坚持本地化原则,具有资源消耗最小及使用效率最大化功能,具备安全、健康、宜居功能并对生态系统扰动最小,创造可持续、可再生及可循环的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筑。

应遵循以下原则:

和谐原则、适地原则、节约原则、高效原则、舒适原则、经济原则、人文原则

15.3、绿色设计措施

本项目规划设计尽量加大绿地面积,采用院落式建筑布局方式,在符合健康、卫生、节能等要求的前提下集约利用土地。

注重与相邻街区及城市的资源、空间、人文环境的联系、接纳与融合,提倡资源共享。

15.4、围护结构节能措施

15.4.1、屋面

绿化屋面采用坡屋面,提高屋面热惰性指标和室内的热稳定性。

屋面采用30mm挤塑厚聚苯板,整体传热数小于0.69W/m2.K。

表面采用高反射率面砖或者涂层(太阳辐射吸收系数低于0.6)

15.4.2、外墙

外墙采用预制混凝土复合墙板夹心板整体形式,具有质量轻、导热系数低等优点。

夹心层采用导热系数较低的EPS材料,其符合结构的导热系数0.136W/m.K,150厚整体预制砼复合墙板的传热系数1.03W/(m2.K)。

各朝向合理设置开窗形式,公共建筑各朝向窗墙面积比小于0.7。

外门窗均采用塑钢材料,配浅灰色单片吸热玻璃,玻璃遮蔽系数0.55,可见光透过率0.5。

外窗的气密性不低于《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7规定的4级。

透明幕墙的气密性不低于《玻璃幕墙》规定的3级。

15.4.3、走廊

教学楼与行政办公楼的外走廊,利用花池与局部放大的空间种植花草,为校园增添绿意,又缓解热岛效应。

 

十六、电气节能与环保

16.1、公共建筑

教师与办公采用分散式空调,卫生间设通风换气扇。

16.1.1照明系统

(1)、室内照明

室内各房间均采用节能灯具,照明设计电功率不大于7W/m2

对于大堂、电梯间等部位的照明智能控制管理系统集中控制,部分小面积空间采用面板开关控制,以减少建筑照明能源消耗。

(2)、室外照明

校区内环境照明设置一定数量的太阳能庭院灯。

16.2、节能电梯

行政办公楼电梯全部采用小机房节能型电梯。

16.3、电能管理

电能计量均采用10KV电源进线侧高压计量,对整个校区的用电统一管理及计量。

主要节能措施:

(1)采用节能型干式变压器;

(2)在变电所内采用无功功率自动补偿柜;

(3)采用节能型荧光灯及其他节能工具;

16.4、电气环保

电气变压器采用低损耗无油干式变压器,照明光源采用高效荧光灯和节能灯,灯具采用炫光影响小的格栅灯和深罩型灯。

电力电缆采用载流量大且无毒少烟的底卤交联电缆。

16.5、暖通空调节能和环保

16.5.1、空调节能

(1)、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达到高效节能,无污染的新型空调系统。

(2)、送排风系统均采用自动控制,可降低各系统的实际运行能耗。

(3)、大空间空调风均系统采用单风管全空气系统,便于温度调节。

(4)、利用土建作为风道处,风道内单独设置保温风管,避免漏风,起到绝热作用。

(5)、空调风管绝热层厚度,满足规范最小热阻外,根据计算及经济比较确定。

(6)、空调、通风设备均选用高效节能型产品。

(7)、热泵机组性能参数满足规范。

16.5..2、空调环保

空调系统消声、隔振

各空调、通风机房内墙、门、窗做吸声隔音处理。

凡有震动设备,如热泵机组、水泵、风机、空调机组等设减振基座或减震吊架;与设备连接的接管上设柔性减震接头。

空提、通风系统均进行消声处理。

16.6、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本项目全部采用节水器具,绿化采用喷灌式,室外渗水地面、室外停车场、人行道、消防车环道等均采用水泥石粉透水垫层并铺再生砼连锁砖。

设雨水回收再利用系统。

收集屋面雨水及室外场地雨水,储存并处理。

本项目雨水利用分为雨水下渗及再生利用,雨水下渗的主要方式:

室外广场采用透水砖等渗水铺装;室外停车场采用植草砖等渗水铺装;人行道、非消防车道采用透水铺装;部分道路取消道牙,并在路旁设低式绿地,使道路雨水漫流至草地入渗后在排放。

16.7、材料与材料资源利用

采用新古典风格造型,立面减少非必要的装饰构件。

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采用预拌砂浆。

建筑材料选用绿色环保建材,不使用国家及深圳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公布限制、禁止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

16.8、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系统

建立垃圾分类管理系统,对垃圾物流进行有效控制,对废品进行分类收集及回收。

16.9、运营管理

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与绿化管理制度。

节能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节能管理模式、收费模式等;节水管理模式主要包括阶梯用水原则和节水方案;耗材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建筑、设备、系统的维护制度和耗材管理制度等;绿化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绿化用水的使用及计量、各种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品的规范使用等。

分类收集和处理废弃物,且收集和处理过程中无二次污染,在建筑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包括建筑装修、维护过程中出现的土、渣土、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剔槽产生的砖石和混凝土渣块,还包括金属、竹木材、装饰装修产生的废料、各种包装材料、废旧的纸张等,及其餐厅产生的厨余垃圾,根据建筑垃圾来源、可否回用性质、处理难易度等进行分类,将其中可再用利用或货可再生的材料进行有效回收处理,重新用于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