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论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59327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保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环保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环保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环保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环保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保论文.docx

《环保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保论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保论文.docx

环保论文

生活垃圾该如何分类

01913班吴名芳

  刚刚落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就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议题,通过了“峇厘岛路线图”。

但老实说,这路线图具体有哪些内容,相信很多人都不甚了了。

  事实上,生活在地球不同角落的每一个人,包括在新加坡的我们,都已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因环境污染而引起的气候变化。

但普通市民如你我,面对今天这许多全球环保课题,总的感觉是“无能为力”。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照样过着以往过惯了的生活。

  然而,我却在想,普通市民如你我,虽然在“全球减排”之类的课题上插不上话,但总能在日常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存环境做点儿什么吧?

生活垃圾日益增加

  这就引出了我的问题:

新加坡何时才会全面推行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做法?

  想问这个问题,已不是一天两天了,因为我近来愈来愈不知道应如何处置日益增多的生活垃圾。

  比如,家人喜喝某牌子的矿泉水,喝完后剩下一个个空玻璃瓶。

常识告诉我不宜把玻璃制品掺杂在厨房垃圾之中,于是我和孩子把瓶子集中在大纸盒中,搬到公寓底层的垃圾槽旁边。

但我却不知道垃圾处理员是否会看到我们的苦心,把玻璃瓶与其他类别的垃圾分别处理。

纸张的两面都使用过后,就成了孩子口中的“paperforrecycling”(有待再循环的纸张)。

我们通常也会把这类纸张收集在一个纸箱里,郑重其事地把纸箱放在公寓底层的垃圾槽旁边。

同样地,我们不知这些纸张其后的命运。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

公寓的垃圾处理系统,并没有设置垃圾分类桶,所有的生活垃圾都被混杂堆放在同一个大型垃圾槽里。

  问了一下周围的朋友,包括住在政府组屋、连地住宅的朋友,得到的回答都是一样的:

每天扔下垃圾槽的生活垃圾,都未经过分类;事实上,即使你把经过分类的垃圾分放在不同垃圾袋里,也无济于事,它们最后还是会被混放在一起,除非你专程把分类垃圾送到远离家居的数个指定地点。

  从国外来的朋友,也多有同样的烦恼。

一位欧洲朋友说,他甚至不介意把空玻璃瓶送回商店去。

在他的家乡,买瓶装饮料通常需付一点押金,而退瓶时往往能取回比押金稍高一点儿的退款。

日本朋友则常常提到她家乡的严格垃圾分类制度,并为今天无法为维护环境出一点儿力而感到不安。

全民参与环境保护

  事实上,全民参与环境保护,最直接、最有效的做法就是从自己的生活做起。

在垃圾总量日益增多的今天,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自觉地把生活垃圾分成几大类(包括有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纸张、玻璃制品、电池类毒性垃圾等),就能极大地减少垃圾的处理量,最大化地利用垃圾资源。

  我们也都知道,生活垃圾的分类管理制度,在许多先进国家实行已久。

今天的新加坡已跻身先进国家行列,环境保护方面也成绩斐然,但迄今所做的,仍大多停留在政府行为的层面上,在发动全民参与日常生活环保的方面,显然做得还不够。

  这里其实牵涉的问题有二:

一是政府是否有意提高全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二是当全民具备了基本的垃圾分类意识后,我们的市政环保设施又是否能跟得上?

这包括教导市民如何为垃圾进行分类、在不同类别的居民住宅区内(包括政府组屋、私人公寓、连地住宅)设立更多、更方便的生活垃圾分类箱、甚至在每周指定日子里到各居民区收集不同类别的垃圾等。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留意这片土地上人与环境的关系,包括那常年清澈的蓝天、环拥市区的茂密绿色覆盖。

每次离开新加坡,我发现自己的目光也开始投向在别处人们的生活环境,并与新加坡做一比较。

很多时候,我为新加坡在环境保护上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为发展中国家急起直追的努力感到振奋;但与此同时,我也观察到新加坡与其他先进国家之间存在的明显距离,察觉到新加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空间。

  这个“更进一步”的空间,于是就换成这样一个问题提出来了:

新加坡何时才会全面推行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做法?

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0816班;执笔马致刚

 对人类威胁较大的气体,世界每年的排放量达6亿多吨……;估计到下个世纪中叶,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临着沙漠化的危险,每年有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威胁着60多个国家……看见这一组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朋友,你有何感想?

  恩格斯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不是吗?

从古猿的出现到现在人类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人类从未停止过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也是“有求必应”,这更滋长了人类的贪欲。

他们在地球上大肆砍伐树木,建立化工厂,排污排废……。

于是,曾经山青水秀,一片蔚蓝的地球母亲望去已是满目疮痍,污烟瘴气。

这怎不叫人寒心呢?

更多环保作文()

环境污染也使人类自食了苦果,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看看前人是怎样受到自然的惩罚的,这就是世界八大著名公害事件:

(1)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

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排放的工业有害废气和粉尘对人体造成综合影响,一周内近60人死亡,市民中心脏病、肺病患者的死亡率增高,家畜死亡率也大大增高。

(2)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

本世纪40年代美国洛杉矶的大量汽车废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的光化学烟雾,造成许多人眼睛红肿、咽炎、呼吸道疾病恶化乃至思维紊乱,肺水肿。

环保作文

(3)美国多诺拉事件:

1984年10月,美国宾西法尼亚洲多诺拉镇的二氧化硫及其氧化物,与大气粉尘结合,使大气产生严重污染,造成5911人暴病。

(4)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引起的煤烟性烟雾,导致4天时间内4000多人死亡,两月后又有8000多人死亡。

(5)日本水俣病事件:

1953年--1968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由于人们食用了含汞污水污染的海湾中富集了汞和甲基汞的鱼虾和贝类及其他水生物,造成近万人的中枢神经疾病,其中甲基汞中毒患者283人中有60余人死亡。

(6)日本四日市废气事件:

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大气,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骤增,尤其是哮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形成了一种突出的环境问题。

(7)日本的爱知糠油事件:

1963年3月,在日本的爱知县一带,由于对生产米糠油的管理不善,造成多氯联苯污染物混入米糠油,人们食用了这种被污染的油之后,造成13000多人中毒,数十万只鸡死亡的严重污染事件。

(8)日本富山的痛痛病事件:

1955年--1977年,生活在日本富山的人们,因为饮用了含镉的河水和食用了含镉的大米,以及其他含镉事物引起痛痛病,就诊患者258人,其中死亡者达207人。

    当然环境问题还不只这些,如乱伐森林、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等等无一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无知而自掘坟墓。

的确,环境问题每时每刻地困扰着整个世界。

然而,这一幕幕悲剧又是谁一手导演的呢?

是人类。

当灾难再度落到了人类自己身上,大自然对人类无休止报复时,人类终于觉醒了,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人类如果想征服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

对于改造自然理应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阔斧,勇于实践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与自然协调发展。

找范文。

    面对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绝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先污染,后治理”是十分不明智的选择,其治理的代价很高。

我们既要加速发展,摆脱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制约,又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来保护环境。

“勿以善小而不为”,想必大家都明白。

保护环境正是从点滴的小事做起,拾起一节被丢弃的电池、回收废品、拒绝使用超薄塑料袋等等,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话,世界的环境必大有改观。

如果你已经做到了,这意味着你已经对保护环境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如果你尚未做到,那么从今天开始坚持做下去,慢慢的,你就会发现,你所做的一切都产生了奇妙的效果

                           

 

  空气污染对人体影响研究获进展

0818班王婷婷

    清洁的空气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物质基础,一个成人平均每天要呼吸15立方米空气,人们若呼吸了严重污染的空气,无疑对健康是有害的。

因此,研究空气污染的影响,认识清洁空气的价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前沿科研课题。

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是对外界空气污染最敏感人群,研究空气污染对儿童的影响更易获得有价值的结果。

  基于此,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工魏复盛为中方首席科学家的中美科技合作项目一一空气污染对人体呼吸健康的影响研究,在广州、武汉、兰州、重庆等城市和郊区分别选点,对空气中直径2.5微米颗粒物、直径2.5?

0微米颗粒物进行调查、监测,取得8196份调查问卷,测试儿童肺功能约15000人次,包括环境监测数据,共获得了约300万个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对空气污染对人体呼吸系统健康(特别是儿童)的影响有了定量化的认识。

  研究结果证实,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空气中细小颗粒物污染最为严重(我国有2/3的城市超标),其次是二氧化硫污染(我国有1/3的城市超标),氮氧化物污染的影响相对较弱。

可以说,细小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是人体健康的第一杀手。

据专家介绍,颗粒物上附着的有毒重金属、酸性氧化物与土壤相比富集几百倍、几千倍,甚至上万倍,并可在空气中飘浮多达几十天,有害物质随可吸入颗粒物进人体肺部,并有可能透过肺泡进入血液,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近日,这项历时8年的研究成果在京通过了由国家环保总局主持的专家鉴定。

专家们认为,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认识清洁空气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及领导层的环保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成果的数据为国家空气环境立法、制定、修订空气质量标准、排放标准及空气污染治理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范例三:

我,热爱生命,更喜欢那滴滴清泉水。

每天,用炉子烧开一壶清泉水,喝得甜甜的,身上爽快极了。

就是这水,浇灌着我们几千年来的生命。

      水果里,蔬菜里,庄稼里,花朵里,小草里,田野里,小河里……它无处不在,不休不息,变化着各种状态,雨、雪、水蒸气,是你的身姿,你太平凡了,使我们拥有你,像拥有自己一样的自然。

然而,你这博大的胸怀,变化着的身躯,当你流过污物的时候,你清洗了它们,却把伤害留给了自己;当你流经工厂排污渠道的时候,那可是致命的伤害,你痛吧!

当你飘回蓝天的时候,你却遇到了废气,你这纯洁的灵魂,哪能经得住它们的吞食,你哭了吗?

     这是我们伤害了你,你给予我们的太多,可我们却给予你的太少。

我们要对得起你。

洗完菜以后,我们把你再浇到地里,让庄稼再吸收你;工厂里,我们不再将废水排放到你的怀抱里;我们不让烟尘废气飞上蓝天,还你纯洁的灵魂。

这是我们的向往,我们还要进一步努力,发明科学的方法,就像你对我们一样地对待你。

     你看吧!

农民们用他们辛勤地汗水呵护着你,那滴滴汗水,已把你洗礼得更加纯洁、无畏;工人们用他们艰辛的劳动保护着你,再不让污水迫害你;科学家们用他们毕生的精力袒护着你,研制着生态农药、生态化肥;最可敬的是我们的白衣战士,他们坚持在工作岗位,连续数8个小时,耐着生命的极限,不让一点毒素进入你的身躯。

     因为,我们已知道你虽平凡却又太珍贵了。

江河里,你的身躯变得又细又瘦,酷热的夏日,禾苗都盼你盼得奄奄一息,你却不来看他们一眼,你让我们等得如此焦灼,就连平时最慈祥的大地母亲,都烦躁了,变得暴躁起来,一阵阵狂风肆虐,黄沙漫天,都是因为没有了你。

我们要修河渠,筑堤坝,珍藏着你,根植一片片树木养育着你。

     让一片片沙漠变成绿洲;让小草更肥,树儿更绿;小河里的水欢跳地流,江河里的水给我们运粮运货;天旱时打开堤坝,浇灌农田;人工降雨,洒落大地;凶猛时让它驯服,供人们发电。

让我们拥有你,但我们更应知道珍惜你,还你纯洁的灵魂,不屈的化身。

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法的更新

0806班。

执笔:

张大为:

指导教师:

贾富芝

  [摘 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是环境资料的可持续供应,是人类在环境资源可持续基础上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法的关系研究是环境法研究的重大问题。

尽管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许多的研究成果,但现有研究多为“可持续发展+环境法”的研究模式,并未真正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方法融入环境法理论、制度与机制。

本文试从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出发,通过分析可持续发展对环境法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讨论环境法的理论更新问题。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法

  一、可持续发展:

人类发展观的新思维

  二十世纪50-70年代是世界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时期,世界各种矛盾错综複杂、相互交织、变幻莫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的问题。

战争与和平、贫困与富裕、控制与反控制、发展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等矛盾犬牙交错,纵贯于这一时期,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发展问题已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

  

(一)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可持续发展源于发展理论,是发展理论在研究深度与广度上的继续与深化。

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久,一些国家的学者与教授就开始研究发展问题,发展理论应运而生,各种观点、各种流派纷纷登台。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多数人认为:

发展问题的实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发展理论研究、探讨、总结和寻求在通往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如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途径、发展方法、发展的优先领域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繫等。

 从广义上讲,发展问题是全球性的共同问题,只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内容上的阶段性的差异和发展模式上的不同选择而已。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主要是回答工业化实现以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种种新变化和向后工业化社会、资讯社会发展的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当务之急仍是如何实现工业化和全面现代化的问题。

从狭义上讲,发展问题又是一个针对性很强的问题,它更主要的是针对发展中的国家和社会如何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和转化,其研究的物件和范围包括经济、科技、政治、社会、文化和教育诸多方面。

  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国家纷纷获得独立,这些国家的人民和领导人看到了与发达国家在发展上的巨大差距,产生了强烈的发展要求,为此努力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探索实现现代化的途径;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除了研究他们自身的发展外,也利用其优越的条件开始了对第三世界不发达原因及其解决途径的探讨。

在国际范围内,对发展问题的研究逐步彙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潮流,从而为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思想条件和理论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二十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针对当代人类面临的三大挑战:

南北问题、裁军与安全、环境与发展,成立了由当时的西德总理勃兰特、瑞典首相帕尔梅和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首的三个高级专家委员会,分别发表了“我们共同的危机”、“我们共同的安全”、“我们共同的未来”三个着名的纲领性文件。

为了缩小差距,克服安全和实现未来,这三个文件都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世界各国必须组织实施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样结论,他们一再强调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世纪末,更是二十一世纪,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战略,是整个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可供选择的途径。

  传统发展的思想将人类的历史文明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与此同时,它也将人类逐渐地引进了与自然界全面对抗和尖锐对立的冰雪时代。

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历史斗争的时候虽然已经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到了二十世纪90年代,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已经变得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强烈和深刻,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土地沙漠化、生物物种锐减、海洋与淡水资源的污染、有毒化学品的转移与危害等等。

人类已经被自己逼进了一个必须作出抉择的重要关头:

或者坚持传统发展思想,继续实施现行的政策,保持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在世界各地增加贫困、饥饿、疾病和文盲,继续使我们赖以维持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恶化,最后自我毁灭,自我消亡。

或者与传统发展思想决裂,依据新的发展观重新调整各项有关政策,探讨幷建立资源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科学合理的比例,努力建设一个更为安全与繁荣的良性回圈的美好未来。

  面对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南北经济不平衡发展、自然资源日益枯竭和环境与生态危机的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的人们普遍地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深刻地认识到: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途径,一个能持续人类进步的途径,我们寻求的不仅仅是在几个地方、在几年内的发展,而是在整个地球遥远将来的持续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更加深刻地体验和理解了当今“人类处于普遍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里约宣言》)。

  在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幷被具体体现到了这次会议发表的五个重要的文件中。

人类最终理智地选择了持续发展,这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性的重大转折,是人类诀别传统发展模式和开拓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我们的共同未来》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

报告认为,人类社会在以往获得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严重地限制了人类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选择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以保证社会发展的持续性。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在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之前,面对包括环境危机在内的各种危机,发展研究对未来的预测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思路:

要么悲观绝望,要么盲目乐观。

前者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

其在1972年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探索了全球关切的5个主要趋势:

加速工业化、快速的人口增长、普遍的营养不良、不可再生资源的耗尽、环境的恶化,该报告认为“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现在的趋势继续进行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一百年中发生。

[1]”因此,悲观派选择了零增长的做法,要人们“回到自然去”。

乐观派以美国的未来研究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类在不讲环境保护的情况下已生存了几百万年,今后也仍会生存下去,“车到山前必有路”,大可不必为一点环境问题惊慌失措,杞人忧天。

如美国未来研究所发表的《世界经济发展——令人兴奋的1978至2000年》一文就认为所谓增长的极限是虚幻的,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终将走出目前的危机,从而实现没有极限的增长。

  可持续发展观是对这两种片面观点加以辩证扬弃的结果。

它一方面借鉴了乐观派的观点,肯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另一方面又吸收了悲观派观点中的合理成分,充分注意到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突破增长的相对极限开闢了可能的前景。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从而使社会的发展获得可持续性。

在时间上,它体现了当前利益与未来利益的统一;在空间上,它体现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统一;在文化上,它体现了理性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2].

  这种新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是一个广义的总体概念,它不等于“经济增长”。

从而突破了将经济和技术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全部的传统观念,把社会发展理解为人的生存质量及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全面优化。

  与传统的发展观相比,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非持续性问题,使之转移到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上来,将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代价和社会成本减少到最低限度。

可持续发展本质上反映了生态文明的发展观与实现观。

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它要求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可以支撑的前提下,解决当代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的协调关系。

二是它要求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解决当代经济发展与后代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

三是它要求在不危害全人类整体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解决当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各国内部各地区和各种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从而真正把现代经济发展建立在节约资源、增强环境支撑能力、生态良性回圈的基础之上,使人类经济活动和发展行为保持在地球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极限之内,确保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3].

  2002年8月26日到9月4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包括104个国家元首和192个国家的代表围绕健康、生物多样性、农业、水、能源等主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幷通过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等文件,明确了全球未来10-20年人类拯救地球、保护环境、消除贫困、促进繁荣的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蓝图,它是国际社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积极努力的最新结晶,必将对未来的环境与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南非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是继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的又一次盛会,标志着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由共同的未来走向共同的行动。

  二、可持续发展观——主客体关系的重构

  在哲学意义上,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新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为我们重构主客体关系提供了广阔的视野。

人的认识活动始终是以自然为物件的,主客二分法源远流长。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拓展了主客体关系的认识。

在一定意义上讲,主客体关系的重构,既是可持续发展赖以实现的前提,又是可持续发展趋同的目标[4].

  

(一)主客体关系的时空延拓

  有经济学家对人类的过去作出了栩栩如生的描述:

“一个猎人露宿在大平原上,一堆小小的篝火给他带来了闪烁不定的光明和时断时续的温暖。

一缕轻烟融入浩瀚晴朗的夜空。

第二天,猎人起身离去,身后留下灰烬、残羹剩饭和他的粪便。

走出10步之遥,这些就从他的视线和嗅觉中消失了,……他向着地平线继续前进,去寻找新的猎物。

[5]”在这样的情形下,人们无需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也无需考虑自己行为后果对未来和对他人的影响。

在一个充满无限机会的社会里,任何一种可能的选择都不会排斥对其他机会的占有。

  可见,人们在没有生态观念的情况下,各种客体都是单独的、随机的反映在主观认识中的,资源有限、自然相关以及生态平衡等自然规律没有也不可能纳入人的认识视野。

在生产力水平不高,人类对于自然的利用能力有限的时候,自然界对人类的局部报复也被人类以逃避的方式而忽视了。

此时,人们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开放式的、单项的、局部的关系。

人们对主客体关系的理解也难免出现简单化、片面化。

全球性危机在20世纪中叶出现,就是主客体关系尖锐对立价值取向极端发展的结果。

人们错误的认为:

自然是人类认识的物件,也是人类改造和奴役的物件,而人类对自然进行改造、驾驭、变革的唯一目的是满足主体日益增长的需要,环境和生态成本无须考虑,即使实践带来了某些负面后果,也可以通过建构新的客体物件得以逃避。

人类对于自然暂时的、局部的改造成果使人类忘乎所以,有意或无意的忘记了人类来自于哪里,忘记了自然是生命之源更是价值之源这样的基本事实。

盲目的以自然的主人自居,以为自己可以对自然随心所欲、颐指气使。

  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于自然的开发利用达到空前规模,自然规律对于人类活动的种种报复性回应使人类无从逃避,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迫使人类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立,为形成主客体系统中的反馈调节机制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观认为:

人类发展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在狭隘的时空观念下,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片面的理解为单向的、线性关系而造成的。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新的时空观念,构建主体对客体的双向互动的、非线性的关系[6].

  1.未来向度的引入

  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代际公平问题,在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联繫的前提下,统筹考虑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发展问题,从而开闢了主客体关系历史展开的未来向度,使人的自在性不仅由“过去”已经完成了的状态来决定,而且还要由“未来”的可能状态所引导幷作出抉择[7].代际公平意义恰在于启发了人们的“未来”意识。

  一方面,人类发展史表明,不同的发展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时空观幷形成鲜明的思维方式是十分正常的。

在农业时代,人们生活于十分封闭且相对狭小的空间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