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58241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25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新人教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单元教学总述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口算乘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包括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第二部分是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仅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全册的一个教学重点,在小学阶段“数与代数”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打下基础,而且可以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学习做好准备。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

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于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1.掌握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笔算。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 点: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

难 点:

能正确处理笔算时的进位问题。

课时教学设计

1.口算乘法

教学设计表

学科:

数学年级:

三年级册次:

下学校:

教师:

课题

口算乘法(P41例1、P42例2)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例1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水果超市的情境,教学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教材呈现两种不同的口算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例2教学的是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承前启后

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2.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3.能用口算的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

重点:

掌握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难点:

正确处理在积的末尾添0的问题。

化解措施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迁移类推,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5分钟)

1.引导学生复习数的组成的相关知识。

例:

140由( )个百和( )个十组成。

2.口算竞赛。

20×3=6×300=

60×4=3×800=

30×5=200×9=

3.导入新课:

刚才练习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内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法口算的知识。

1.在教师的引导下复习数的组成的相关知识。

2.分组竞赛,复习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填一填。

(2)×(80)=160

(20)×(8)=160

(4)×(40)=160

(4)×(90)=360

(40)×(9)=360

(6)×(60)=360

部分答案不唯一

二、迁移类推,探究新知。

(20分钟)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1情境图,组织学生看图编一个小故事。

(2)组织学生获取信息,并根据获取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3)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4)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15×3的计算方法,并汇报。

 (5)教师小结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先将十位上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将个位上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然后把两次求得的积相加)

 (6)课件出示例1“想一想”,鼓励学生独立计算。

(7)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2

(1),鼓励学生分析题意,独立列式计算,并交流口算过程。

(2)组织学生计算例2

(1)下面的四道计算题,交流发现。

(3)课件出示例2

(2),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独立列式计算,并交流口算方法。

(4)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先用两位数和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1个0)

1.

(1)看图编故事。

 

(2)获取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

 (每筐装15盒草莓,3筐草莓有多少盒?

(3)独立思考,列出算式15×3。

(4)讨论、交流计算方法,然后汇报。

方法一口算,先把15分成10和5,分别与3相乘,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即10×3=30,5×3=15,30+15=45。

方法二 列竖式计算。

(5)认真倾听教师的小结,明确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6)迁移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尝试计算150×3。

(7)分组讨论,总结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把几百几十数拆分成整百数和整十数进行口算。

方法二先用一位数乘几百几十数“0”千前面的数,再在积的末尾添上1个0。

2.

(1)分析题意,列出算式6×10,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

(2)口算后发现:

一个数与10相乘,口算时直接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上1个0即可。

(3)根据题意,列出算式12×20,讨论、交流口算方法。

方法一 可以把20看成2×10,先算12×2=24,再算24×10=240。

方法二 12×2=24,在24的末尾添上1个0,是240,因此12×20=240。

(4)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交流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口算。

14×4=56

140×4=560

1400×4=5600

25×3=75

250×3=750

2500×3=7500

3.一只猴子一周能吃42根香蕉,公园里养了20只猴子,一周至少需要准备(C)根香蕉。

A.84 B.880 C.840

5.买200箱需要多少钱?

200×40=8000(元)

答:

买200箱需要8000元。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43页第2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口算方法。

3.完成教材第43页第3题。

1.独立思考,口算出结果,并检查结果是否正确。

2.独立完成,说出口算方法。

3.列出算式,口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6.鸵鸟每秒能跑16米,照这样计算,它30秒能跑多少米?

16×30=480(米)

答:

它30秒能跑480米。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一道乘法算式,只要其中一个乘数能拆分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先把这个乘数进行拆分,再进行不同方式的组合,就可以得到积相同而乘数不同的乘法算式。

3.整十数乘一位数或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也适用于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或两位数的口算,都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例1  15×3=45   例2 

(1)6×10=60

想:

10×3=30      

(2)12×20=240

    5×3=15       想:

12×2=24

 30+15=45     24×10=240

培优作业

有一个圆形跑道,沿跑道周围每隔10米装1个监测仪,共装40个。

这个跑道长多少米?

40×10=400(米)

答:

这个跑道长400米。

提示:

在圆周上等分放物体,因为首尾合在一起,所以物体的个数等于平均分的份数,相邻两个物体间的距离乘物体的个数就等于圆周的长度。

教学反思

在计算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自主地参与认知,弄清算理与算法,灵活计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设计微课。

2.笔算乘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教学设计表

学科:

数学年级:

三年级册次:

下学校:

教师:

课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P46例1)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例1教学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教学重点是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所得的积的末位要和十位上的数对齐。

承前启后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2.经历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交流算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合作意识。

重难点

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算理。

化解措施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迁移类推,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5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情境图,提问:

每套书有14本,看到这个信息,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算式怎么列?

这些算式你会算吗?

2.追问:

如果王老师一次购买12套,那么一共是多少本?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3.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1.自由提出问题:

如果买2套可以买多少本?

买10套呢?

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2.列出算式14×12,并观察算式,发现算式的特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口算。

45×10=450

33×20=660

28×20=560

16×30=480

28×40=1120

64×50=3200

2.用竖式计算。

24×3=72

78×8=624

124×5=620

竖式略

二、迁移类推,探究新知。

(20分钟)

1.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14×12的得数。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算法,教师板书不同的算法。

 预设:

 方法一连乘。

12×2×7=168

14×2×6=168

14×3×4=168

 方法二拆数。

14×10+14×2=168

12×10+12×4=168

3.组织学生对黑板上的算法进行讨论。

(1)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2)计算过程是否合理?

(3)哪种算法更简便实用?

4.探究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1)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然后小组讨论笔算时乘的顺序和各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及其算理。

(2)展示学生的竖式,组织学生交流计算过程。

5.引导学生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1.独立思考,尝试自己算出得数。

2.汇报、交流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

3.对黑板上的算法进行观察、对比,通过比较发现:

因为出现了整十数,所以拆数算起来比较简便。

 4.

(1)尝试用竖式进行计算,小组讨论。

第一步:

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2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积的末位要个位对齐。

第二步:

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1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积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

第三步:

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5.归纳、小结算法:

用第二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3.列竖式计算。

21×13=273

34×22=748

竖式略

4.改正下面各题中的错误。

改正:

改正:

5.在○里填上“>”“<”或“=”。

43×22

950

23×22

22×23

 72×11

23×23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47页第3题。

1.独立用竖式算出得数。

2.全班讨论、交流算式错误的原因,并给出正确的算法。

6.雨燕每秒钟飞行47米,11秒能飞行多少米?

47×11=517(米)

答:

11秒能飞行517米。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任何多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都可以按上述笔算方法进行。

只要注意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积的末位就要和哪一位对齐。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例1 14×12=168(本)

答:

一共买了168本。

培优作业

1.一栋楼房高23米,离这栋楼房不远的地方有一座电视塔,电视塔的高度是这栋楼房的13倍。

电视塔比这栋楼房高多少米?

方法一 23×13-23=276(米)

方法二 23×(13-1)=276(米)

答:

电视塔比这栋楼房高276米。

2.小军在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时,把第二个乘数21个位上的1看成了7,结果比正确的积多了72,正确的积应该是多少?

72÷(7-1)=12 21×12=252

答:

正确的积应该是252。

教学反思

华罗庚先生说过:

“教师之谓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本课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自主探究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然后在合作交流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这样做既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和认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设计微课。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教学设计表

学科:

数学年级:

三年级册次:

下学校:

教师:

课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P49例2)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例2教学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通过春风小学为学生午餐配备酸奶的具体情境,引出“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的问题,让学生先列出算式48×37,再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承前启后

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

2.正确处理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合作意识。

重难点

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过程中的进位方法。

化解措施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5分钟)

1.用竖式计算。

24×12=12×11=

13×21=19×9=

2.谈话引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1.先独立完成,再汇报答案及笔算方法。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算一算。

5×8+6=46

8×7+9=65

6×7+4=46

3×9+8=35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20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例2,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并独立列出算式。

2.引导学生估算,确定得数的取值范围。

3.引导学生试算48×37,交流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引导学生迁移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5.组织学生展示算法,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流。

(1)乘的顺序;

(2)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3)遇到进位时的处理方法。

6.引导学生观察、对比:

今天学习的笔算乘法和以前学习的笔算乘法有什么联系?

7.师生共同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1.读题,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48×37。

2.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估算,确定取值范围。

3.尝试笔算,交流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进位问题)

4.回忆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进位的处理方法,尝试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问题。

5.展示自己的算法,并在小组内交流。

6.观察、对比后,总结:

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相同,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第一个乘数相乘,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7.与教师共同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列竖式计算。

37×15=555

28×37=1036

59×42=2478

48×36=1728

竖式略

3.将算式的序号填入相应的括号中。

①76×47 ②28×16

③45×52 ④36×48

⑤23×34 ⑥32×35

⑦16×62 ⑧73×86

积的个位是2。

(①⑤⑦)

积的个位是0。

(③⑥)

积的个位是8。

(②④⑧)

积是三位数。

 (②⑤⑦)

积是四位数。

(①③④⑥⑧)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50页第2题。

2.完成教材第50页第4题。

1.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独立分析题意,解决问题,汇报时说出解题思路和计算过程。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应用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之中,体现了类比思想。

3.估算结果只是接近准确值,有时并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但通过估算可以初步判断积的取值范围。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48≈50 37≈40

50×40=2000(盒)

大约2000盒,比2000盒少。

48×37=1776(盒)

答: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与哪一位相乘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计算时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数。

培优作业

不列竖式,你能很快算出下面乘法算式的积吗?

(1)68×62=4216               

(2)81×89=7209

提示:

用图解法表示“头同尾合十”的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巩固新学知识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检测“教”与“学”成效的重要依据。

本节课教学时,在学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之后,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练习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设计微课。

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表

学科:

数学年级:

三年级册次:

下学校:

教师:

课题

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P52例3)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例3教学的是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要求列出综合算式,同时渗透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

承前启后

两位数乘两位数、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连乘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明确解题思路,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寻找不同的解题思路。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等活动,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发展创新意识。

重难点

重点:

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初步掌握解决连乘问题的策略。

难点:

会运用不同的解题思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化解措施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5分钟)

1.课件出示:

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每个保温壶45元。

一共卖了多少钱?

提问:

根据以上信息,能算出保温壶一共卖了多少钱吗?

为什么?

2.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例3情境图,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信息。

3.引导学生把以上的信息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4.组织学生说一说:

这个问题能不能通过一步计算解决?

5.揭示课题:

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1.读题,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明确:

无法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因为缺少条件,不知道每箱装几个保温壶。

2.观察情境图,发现图中的信息:

每箱装12个保温壶。

3.将已知的条件和所求的问题连起来。

(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每箱12个,每个保温壶45元。

一共卖了多少钱?

4.明确此题不能通过一步计算解决。

5.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解决问题。

(1)一本集邮册有20页,每页可以放8枚邮票,这本集邮册一共可以放多少枚邮票?

20×8=160(枚)

答:

这本集邮册一共可以放160枚集邮册。

(2)1本集邮册可以放160枚邮票,5本这样的集邮册可以放多少枚邮票?

160×5=800(枚)

答:

5本这样的集邮册可以放800枚邮票。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20分钟)

1.课件出示问题:

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每箱12个,每个保温壶45元。

一共卖了多少钱?

组织学生讨论:

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组织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

4.组织学生将分步计算过程转化为综合算式。

5.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总结解题思路。

6.师生共同总结解决类似问题的关键。

1.分小组讨论要求“一共卖了多少钱”,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根据自己的思路列式解答。

3.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

方法一 先求每箱卖了多少钱,再求一共卖了多少钱。

方法二 先求5箱一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求一共卖了多少钱。

4.将两步计算合并成综合算式。

5.自由发言,汇报自己的想法:

两种方法结果一样,列式却不一样,这是因为我们先求的问题不同。

不管何种解法,我们都要明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6.与教师共同总结:

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中间量。

2.实验小学的教学楼有4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装6盏日光灯,一共要装多少盏日光灯?

解法一:

列式为4×12×6,这里先求(4层一共有多少间教室),再求(一共要装多少盏日光灯)。

解法二:

列式为12×6×4,这里先求(每层装多少盏日光灯),再求(一共要装多少盏日光灯)。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52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54页第1题。

1.独立思考,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2.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

 

4.李奶奶每天绕街心公园走4圈,每圈长300米,照这样计算,李奶奶走5天,一共要走多少米?

4×300×5=6000(米)

答:

一共要走6000米。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常见的数量关系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方法一先求每箱保温壶卖了多少钱,再求5箱一共卖了多少钱。

45×12=540(元)

540×5=2700(元)

综合算式:

45×12×5=2700(元)

方法二先求5箱一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