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溶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57944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溶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七章 溶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七章 溶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七章 溶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七章 溶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 溶液.docx

《第七章 溶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溶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 溶液.docx

第七章溶液

第七章溶解

第一节与溶解与乳化(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2、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式:

做好“观察活动”的实验,启发学生观察和记录现象,分析实验现象;

(2)“讨论---归纳”式:

引导学生对比和讨论实验现象,归纳出影响溶质溶解快慢因素的结论;

(3)“互动---交流”式:

在“观察互动”的过程中,通过生生、师生的互动,轻松交流,得出关于溶液、溶解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能够利用已学的溶液知识来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溶解现象,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溶液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判断溶质的成分

四、教学过程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

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

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演示】把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几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90“观察活动”

【板书】一、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硫酸铜和酒精。

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

变浑浊,悬浮固体小颗粒(分层)植物油:

牛奶状浑浊,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分层)硫酸铜:

透明液体(稳定)酒精:

透明液体(稳定)【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

(浑浊不透明,会分层)【引出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和溶液。

【举出实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

【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

【归纳】溶液的特点是:

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

【分析】上述实验叫什么过程,其中溶质是什么?

溶剂又是什么?

【思考】是否只有固体才能当溶质,水才能当溶剂吗?

【归纳】二、溶液的组成

(1)溶质:

固体、液体或气体

(2)溶剂:

通常为液体

(3)溶液的名称:

不指明溶剂叫某水溶液水以外其他某液体作溶剂时叫某溶液。

【问题引入】

(1)沾有机油的衣物用水往往不易洗掉污物,而用汽油洗却很快有效,这是什么原因?

(2)为什么蔗糖加在热水中比加在冷水中溶解得多且快?

【过渡提问】为了加快溶质在溶剂里溶解的速率,应当采取什么措施呢?

请你观察以下的实验。

【演示】教材P192“观察活动”----比较等质量的硫酸铜在水中溶解的快慢

学生:

观察记录,思考后得出结论

【结论】一、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

1、内因:

溶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

(1)温度:

温度越高,溶解速率越大

(2)接触面积:

溶质与溶剂的接触面积越大,溶解速率越大

(3)搅拌可以加快溶质的溶解速率

【课堂练习】教材P193的“检查站”

【布置练习】教材P1972、4、5

 

第一节溶解与乳化(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2)了解乳化现象,认识一些乳浊液和乳化剂;

(3)知道溶液的重要应用,学习科学实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式:

做好“观察活动”的实验,启发学生观察和记录现象昂,分析实验现象;

(2)“互动---交流”式:

在“观察互动”的过程中,通过生生、师生的互动,轻松交流,得出关于乳化、溶解时的放热、吸热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能够利用已学的溶液知识来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1)乳化现象;

(2)溶解过程的热现象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

溶解过程的热现象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四、教学用具:

试管、烧杯、玻璃棒、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2、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3、溶液有哪些基本特征?

【引入新课】大家在学习燃料的燃烧时,知道了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即有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那么,溶解过程有没有吸热现象会放热现象呢?

【板书】三、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探究活动】探究三种固体溶于水时是吸热还是放热。

(完成教材P196空白)

【小结】1、有些物质溶解时产生放热现象,使温度升高(氢氧化钠);

2、有些物质溶解时产生吸热现象,使温度降低(硝酸铵)。

【课堂练习】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溶液

浓盐酸

氨水

碘酒

硫酸锌溶液

溶质

溶剂

溶液

75%的酒精

0.9%的生理盐水

稀醋酸

石灰水

溶质

溶剂

【过渡】同学们都已经知道油和水是不能互溶的,它们形成的乳浊液很快会自行分层,那么怎样才能使油和水互相混合后不易分层呢?

【演示】教材P194“观察活动”----乳化现象,学生观察并完成相应的空白。

【板书】四、乳化

1、乳化剂:

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叫乳化剂。

2、乳化作用:

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叫乳化作用

【巩固】教材P195“检查站”

【布置作业】教材P197的3以及适应性相关练习。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能够判断某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

(3)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式:

做好“观察活动”的实验,启发学生观察和记录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形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讨论---归纳”式:

引导学生对比和讨论实验现象,归纳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互动---交流”式:

在“观察互动”的过程中,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互相交流,总结得出关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能够利用已学的溶液知识来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四、教学用具:

烧杯、药匙、酒精灯、带铁圈的铁架台;硝酸钾、氯酸钾。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溶液?

【设问】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水中,是否能无限量的溶解某种物质吗?

【实验7-5】室温下,在各盛有15mL水的两个烧杯里,分别加入3g硝酸钾和3g氯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搅拌,观察溶解情况。

(完成教材空白)

【板书】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在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补充:

①该种物质不能溶解了,但还能在溶解其他物质,这个溶液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但不是其他物质的饱和溶液。

②对于这种物质来说,该物质的量与溶剂的量之比在饱和状态下是一个固定的比值,而且是该温度下的最大值。

【板书】2、二者区别: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是否能继续溶解该物质

【设问】在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一定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

某一溶液达到饱和后,能变为不饱和吗?

不饱和溶液怎样才能达到饱和?

【实验7-6】向含有硝酸钾不饱和溶液的烧杯里,继续加入硝酸钾,直到有固体硝酸钾剩余。

将所得饱和溶液,连同其中剩余的固体颗粒,转移一半至另一烧杯中。

向其中一烧杯添加水,边加边搅拌,观察硝酸钾的固体颗粒是否继续溶解。

把另一烧杯加热,发生什么变化?

(完成教材空白)

【板书】3、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课堂练习】1、P200“讨论与交流”

2、下列有6种操作,选出其代号填入下列转化关系的括号中:

A、加硝酸钾晶体B、加水C、恒温下蒸发掉一些水

D、升温E、降温F、加入较稀的硝酸钾溶液

硝酸钾的硝酸钾的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小结】1、溶解量——物质在溶剂中被溶解的量。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溶液是否饱和,必须指明温度及溶剂量两个前提条件。

条件一旦改变,饱和与否可以转化。

4、饱和与否,是以“不能再溶解”为标准的。

易溶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可以较浓,微溶物质的饱和溶液仍会很稀。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2)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3)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4)认识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5)学习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日程生活现象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式:

做好“观察活动”的实验,启发学生观察和记录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形成溶解度的概念;

(2)“互动---交流”式:

通过对图表数据的分析,归纳出不同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进一步理解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能够利用已学的溶液知识来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1)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曲线绘制的探究;

(3)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

(1)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的关系;

(2)学会运用溶解度曲线判断温度与溶解度的变化关系。

四、教学用具:

烧杯、蔗糖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讨论下列各题是否正确?

1、某溶液一旦达到饱和,便无法再多溶原有的溶质了。

(改变条件可多溶)

2、饱和溶液必定是很浓的溶液。

(不一定)

3、在溶液中有固体长期存在,该溶液必定饱和。

(该固体是什么?

是什么物质的饱和溶液?

4、在溶液中,物质被溶剂溶解了的量称为溶解量。

【引入新课】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我们讲过氧气不易溶于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氢气、一氧化碳、碳酸钙、氢氧化铜难溶于水等,这说明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水)里溶解的能力各不相同。

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板书】一、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1、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溶剂的性质、结构有关。

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讲述】如食盐易溶于水,却很难溶解在汽油中;油脂容易溶解在汽油中,却很难溶解在水中;碘容易溶解在酒精中,却很难溶解在水中。

【板书】2、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讲述】如同温度下,等量的水中,蔗糖比食盐溶解的量多。

【板书】3、物质溶解性常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情况。

【提问】“油脂的溶解性很差”,对吗?

(不对,没指明在何种溶剂中)

【讲述】物质的溶解性用什么来衡量呢?

也就是说以什么标准来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呢?

这个标准能精确的告诉人们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最多能溶解多少物质,这就要用到溶解度这个概念。

【板书】二、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关键“四要素”)

条件:

一定温度下

标准:

100g溶剂里(一般指水)

状态:

饱和状态

单位:

【讲解】①我们上节课学到大多数物质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在水中的溶解性会增大,也就是说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温度不同溶质所溶解的量不同,即温度变化时溶解度大小有影响,因此要指明在一定温度下。

②各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要对溶剂的量制定一个标准,即溶剂的量要一定,规定用“100g溶剂”作为标准。

③因为每种物质在同一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和不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不同,所以规定不同固体物质溶解度都应达到饱和状态下,即在100g溶剂里,固体物质溶解能力达到最大限度。

④固体物质的量的单位规定为克,与溶剂的量的单位一致。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例如:

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

又如在20℃时硝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1.6克,那表示在20℃100克水里溶解31.6克硝酸钾是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它同时还表示了溶剂质量为100克时,溶质及饱和溶液的质量。

【板书】2、固体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溶解度/克(室温/20℃)

>10

>1

<1

<0.01

溶解性分类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探究活动】依据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讨论交流】完成教材空白

【讲述】由于溶液是否饱和与温度有关,因此在谈及物质的溶解度时,应指明温度。

【板书】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温度

4、溶解度曲线是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画出的表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意义:

①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是的不同溶解度数值。

②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③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④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交点所示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板书】二、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阅读】P202

【板书】1、定义:

某气体在压强为101.3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体积。

2、影响因素: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小结】1、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

溶解度是对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量的量度,如果溶液未饱和,则不能进行这种量度。

2、溶解量、溶解性和溶解度的概念及三者关系。

3、溶解度与温度密切相关,不同温度下同一物质的溶解度都不相同,由此可画出溶解度曲线。

气体溶解度还与压强有关。

【布置作业】P203习题7.2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三、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采用相关的例题进行讲解,通过有针对性的习题进行训练,对溶解度的几种计算进行难点突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几种溶解度计算的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

有关溶解度的基本计算

三、教学难点:

有关溶解度的基本计算

四、教学过程

【复习】“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的涵义是什么?

分析:

20℃时: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饱和溶液质量各量间比值

36克100克136克36∶100∶136

72克200克272克72∶200∶272

18克50克68克18∶50∶68

从上述可见:

在饱和溶液中,饱和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为定比

【板书】三、关于溶解度(S)的计算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饱和溶液中:

例1、把50克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干,得到12克硝酸钾。

求硝酸钾在20℃时的溶解度。

解:

5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水的质量为:

50克-12克=38克

设硝酸钾在20℃时的溶解度为x

答:

略。

例2、已知氯化铵在20℃时的溶解度为37.2克,实验室在20℃时,配制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需氯化铵和水各多少克?

解:

设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铵的质量为x

需水的质量为:

1000克-271克=729克

答:

略。

例3、已知氯化钠在20℃时的溶解度是36克。

在20℃时,要把40克氯化钠配制成饱和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

设需要水的质量为x

答:

略。

【巩固练习】1、有60℃时的硝酸钾溶液120克,如果在该溶液中加入11克硝酸钾固体或者恒温蒸发10克水,都能使该溶液变为60℃时的饱和溶液。

求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

2、已知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50克。

在50℃时,把27克氯化铵晶体放入45克水中,所得溶液是否饱和?

溶液总质量为多少?

3、40℃时向100克氯化钾饱和溶液中加入25克水,应再加入多少克氯化钾才能使之又称为饱和溶液?

(40℃是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克)

 

7.3溶液浓稀的表示(第一课时)

一、主要内容

1、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2、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二、学习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理解)

(2)能应用溶质质量分数概念和数学表达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7-7】中根据溶剂水和溶质硫酸铜的相对质量关系,猜测溶液颜色深浅顺序,提高学生猜想意识和能力。

(2)通过溶液颜色、浓稀、溶质与溶剂(或溶液)相对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之间关系等问题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7-7】中根据溶剂水和溶质硫酸铜的质量关系,猜测溶液颜色深浅顺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

(2)通过有关溶质质量分数例题计算,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重点

(1)溶质质量分数概念;

(2)数学表达式及有关计算。

四、难点: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五、教学关键:

溶质、溶剂、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数学关系

六、教学基本思路:

复习前次知识→复习导入(或情景导入)新课→【实验7-7】引入溶液浓稀与溶质和溶剂相对多少的关系→提出溶液浓稀的一种定量表示-----溶质质量分数→由【实验7-7】2的三组溶液的溶质、溶剂、溶液质量关系形成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初步学习溶质质量分数的的简单计算→小结→练习(206页讨论与交流在此进行)。

七、教学过程

提问复习下列问题:

1、什么叫做溶解度?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2、“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的说法是否正确?

为什么?

(不正确。

因为当物质溶解度很小时,即使是饱和溶液,也是稀溶液;当物质的溶解度较大,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较多的溶质时,即使溶液未达到饱和,也是浓溶液)

【采取复习导入法】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教师作“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溶解度较大的物质,其溶液一定都是浓溶液?

”的问话,学生思考后回答(不一定,因为一定量溶剂中溶解溶质较少时,溶液是稀溶液)。

教师用“可见,应用溶解度概念并不能解决溶液浓稀问题,那么溶液浓稀用什么表示呢?

”的陈述和问话导出课题

【板书】7.3溶液浓稀的表示

【实验7-7】(实验1数据比较直观,容易比较。

实验2需要进行简单计算后,方能猜测,因此建议将205页表格内容与实验2一并进行)。

【阅读】学生阅读【实验7-7】1,猜测颜色顺序,并实验验证。

【阅读】学生阅读【实验7-7】2,将有关数据填入下表,猜测溶液颜色深浅顺序,说明猜测根据(表中第5列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比,比值越大,溶液越浓,溶液颜色越深),实验验证。

(※此表与教材表格有所不同,可将教材表格第5列改同上表,也可将此表采取投影形式结合实验的进行,适时填写完成)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回答实验结论:

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越大,溶液就越深,溶液颜色也越浓。

(溶液颜色越深仅指有色溶液),紧接着,教师指着表格第五列的算式,用“可见,用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比能准确地表示溶液的浓稀程度,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一种表示溶液浓稀的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陈述语引入溶质质量分数概念

【板书】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说明】1、溶质的质量分数通常用百分数来表示(在初中阶段溶质的质量分数用百分数来表示),让学生在表格中的“溶质质量/溶液质量”的基础上,说出下面的数学表达式,教师板书

2、让学生把表格中E、F、G三种溶液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换算成溶质质量分数,说明溶液浓稀与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关系,以强化对概念的认识。

3、教师用“表示溶液浓稀的方法有多种,溶质质量分数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在生产、科研、医疗等方面,广泛地应用于溶液的有关计算”的陈述语转入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板书】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师用“已知溶质质量和溶液质量(或溶剂质量),用溶质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可以求溶质的质量分数,刚才我们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计算。

应用溶质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还可以求溶质或溶剂的质量”陈述语过渡到类型1(实际是第2种类型计算)的计算

【板书】1、求所需溶质和溶液的质量

【投影】例1,教师引导、师生讨论式解题。

1、教材中例1是直接用溶质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采用代数法解题,改用溶质质量分数数学表达式的变形: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采用算术法,可使解题过程简单化,也使学生受到灵活运用数学表达式的训练

2、解题过程中,注意渗透和总结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按下面的基本步骤进行:

①读题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已知量:

溶液的质量80kg、溶质质量分数15%;未知量:

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

学生回答出即可)

②写出数学式;(写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将溶质质量分数数学表达式变形为“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③将已知量和未知量对应代入数学式(变形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④求解未知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⑤写答。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例1的解题格式如下:

解: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80kg×15%=12kg

溶剂质量=80kg-12kg=68kg

答:

需要氯化钠固体12kg,水68kg

【教学小结】

1、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数学表达式。

2、求溶质质量分数、溶质和溶剂质量的简单计算。

【练习】(先进行围绕溶质质量分数概念和有关简单计算的练习,然后处理206页“讨论与交流”。

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区别的讨论,根据学生基础情况确定,一般不需过多扩展)

 

7.3溶液浓稀的表示(第二课时)

一、主要内容

1、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进行溶液稀释的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能进行溶液体积、密度、质量之间的换算;(理解)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溶液稀释的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题过程中分析与讨论以及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溶液稀释的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和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活动发展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2)通过有关计算,使学生继续感受化学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重点

(1)溶液稀释的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四、教学难点:

溶液稀释的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五、教学关键:

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算式和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的原理

六、教学基本思路:

复习前次知识,并进行溶质质量分数数学表达式变形→直接导入新课→进行溶液稀释的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总结此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