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理学讲义50.docx
《外科护理学讲义5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科护理学讲义50.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科护理学讲义50
第一章 绪论
学习要求
了解:
外科护理学简史。
熟悉:
怎样学习外科护理学。
掌握:
外科护理学的范畴。
重点和难点问题
外科护理学的范畴,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外科护理学是以医学基础理论、外科学基础理论及护理学基础理论与技术为基础的一门应用学科,其中必然地涉及了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和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
2.外科护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患有创伤、感染、肿瘤、畸形、梗阻及结石等各类疾病的病人。
研究的内容包括如何配合医生对这些病人进行治疗;如何根据病人的身心、社会和精神文化等需要,以健康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提供个体化的整体护理。
3.外科护理学的任务已从治疗疾病扩展到预防疾病和维护健康,外科护士的工作场所已从医院扩展到社区和家庭。
外科护士在这些场所为服务对象(包括病人和健康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如参与各种疾病的普查,协助病人组织各种社团,定期对病人进行康复、保健指导或提供咨询,到学校、工矿、企业和地段等开展卫生宣传教育等。
第二章 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体液平衡及渗透压的调节
学习要求
了解:
体液含量、分布、组成及体液平衡。
重点和难点问题
正常人体水分摄入量和排出量的平衡归纳为表2-1。
表2-1正常人体水分摄入量和排出量的平衡
摄入量
排出量
饮料
固体食物含水
代谢氧化生水
总计
1500ml
700ml
200ml
2400ml
尿
汗水
呼吸道蒸发
皮肤蒸发
粪便
1400ml
100ml
350ml
350ml
200ml
2400ml
第二节 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患者的护理
学习要求
了解:
①细胞外液量过多;②三种脱水的鉴别诊断;③细胞外液钙的失衡。
熟悉:
高钾血症。
掌握:
①细胞外液量过少(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②低钾血症。
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高渗性脱水
1.病因和病理生理主要病因是水分摄入不足(如食管癌吞咽障碍)和水分丢失过多
(如高热、大汗、大面积烧伤暴露疗法、透析疗法等)。
因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细胞内液呈相对低渗状态,水分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出现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的体液容量改变。
2.临床表现和分度归纳为表2-2。
表2-2高渗性脱水的临床表现和分度
脱水程度
临床表现
失水量(占体重%)
轻度
中度
重度
口渴为主
极度口渴、尿少、尿比重高、皮肤弹性差、口唇干燥、眼眶凹陷、四肢无力、烦躁、情绪激动
除上述症状外,出现狂躁、幻觉、谵妄、昏迷、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2~4
4~6
6以上
1.病因和病理生理主要病因是体液大量长期丢失(如反复呕吐、长期胃肠吸引、大创面慢性渗液、应用排钠性利尿剂等)和纠正脱水时补盐过少。
因失钠多于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细胞内液呈相对高渗状态,水分子由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出现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体液容量改变。
2.临床表现和分度归纳为表2-3。
表2-3低渗性脱水的临床表现和分度
缺钠程度
临床表现
血清钠值(mmol/L)
缺NaCl(g/kg)
轻度
中度
重度
疲乏、手足麻木、厌食、尿量正常或增多,尿比重低、尿中Na+、Cl—减少
除上述症状外,有恶心、呕吐、直立性晕倒、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开始下降、尿量减少,尿中几乎不含Na+、Cl—
主要为严重周围循环衰竭,低血容量性休克,意识障碍,神经肌肉应激性改变
135以下
130以下
120以下
0.5
0.5~0.75
0.75~1.25
三、等渗性脱水
1.病因和病理生理主要病因是急性大量体液丢失,如大量呕吐、肠瘘、急性肠梗阻、
大面积烧伤早期和急性腹膜炎等。
首先是细胞外液减少,因水和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内、外液的渗透压没有变化,水分子在细胞内、外液间相互流动,因而细胞内、外液几乎同时迅速等量减少。
2.临床表现轻中度,常有口渴、尿少、尿比重高、皮肤弹性差等缺水表现,以及疲乏、厌食、恶心、呕吐、脉搏细弱而快、血压下降等缺钠表现;重度,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意识障碍等周围循环衰竭和脑细胞损害表现。
四、细胞外液量过少的处理原则
1.治疗原发病,去除失衡的原因。
2.补液能口服者,可给液体口服。
不能口服者,给予静脉补液:
①高渗性脱水,给5%葡萄糖溶液或0.45%氯化钠溶液。
②低渗性脱水,轻、中度者,给等渗电解质溶液;重度者,还应补充适量的胶体溶液和高渗盐水,以尽快恢复血容量和纠正血钠过低。
③等渗性脱水,以等渗溶液补充。
补液量的多少,可按缺水、缺钠的程度估算(参见第四节护理)。
五、低钾血症
1.病因①摄入不足:
如长期禁食或食量减少,未能补钾或补钾不足。
②排泄增加:
如频繁呕吐、长期胃肠减压、胃肠道瘘;长期使用利尿剂、急性肾衰竭多尿。
③体内分布异常:
如大量静脉输液,未给钾,导致稀释性低血钾;大量注射葡萄糖+胰岛素,血中的K+随葡萄糖进入细胞内合成糖原;碱中毒,促使血中的K+转入细胞内,导致低钾血症。
2.临床表现①肌肉无力:
是最早症状。
轻者四肢软弱无力、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重者可有躯干、呼吸肌无力,甚至可因呼吸肌瘫痪而出现呼吸骤停。
②胃肠道症状:
腹胀、肠麻痹、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③心血管系统症状:
心率加快、心律失常,甚至心室纤颤;心脏扩大、血压下降;心电图异常改变。
④化验检查:
血清K+低于3.5mmol/L;可有碱中毒;反常性酸性尿。
3.处理原则
(1)首先治疗原发病。
(2)口服补钾:
给氯化钾或枸橼酸钾1~2g,每日3次。
(3)静脉补钾:
常用10%氯化钾静点。
静脉补钾注意事项:
①总量:
根据低钾程度每日补钾4~8g。
②浓度:
一般不大于3‰。
③速度:
不超过80滴/分。
如超过此速度,必须专人守护,并进行心脏、血钾和尿量的全面监护。
④尿量:
一般在30ml/h以上,才能补钾。
⑤禁止静推:
以免血钾突然升高,引起心跳骤停。
第三节 酸碱平衡失调患者的护理
学习要求
了解:
①呼吸性酸中毒;②呼吸性碱中毒;③复合的酸碱失衡。
熟悉:
①酸碱平衡的调节;②代谢性碱中毒。
掌握:
代谢性酸中毒。
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谢性酸中毒
1.病因①产酸过多:
如严重损伤、腹膜炎、休克、高热、饥饿等使酸性物质生成增多。
②失碱过多:
如肠瘘、胰瘘、胆瘘等使碱性消化液丢失过多。
③排酸减少:
如急性肾衰竭时,排H+和再吸收NaHCO3受阻,使血中H+增多和NaHCO3减少。
2.临床表现①呼吸改变:
呼吸加深加快是最突出的症状,呼气可带有酮味。
②脱水表现:
心跳加快、血压下降、周围循环衰竭、休克、少尿等。
③神经系统表现:
意识、感觉和运动障碍。
④化验检查:
血pH值降低,CO2CP降至13.5mmol/L(30Vol%)以下,因呼吸代偿,PCO2略下降。
尿呈酸性,但合并高钾时,可呈反常性碱性尿。
3.处理原则
治疗原发病,去除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
(2)补充碱性液:
轻度,经病因治疗可自行代偿;中度以上,需用碱性液纠正。
常用碱性液有:
①碳酸氢钠溶液:
最常用,直接提供HCO3—,作用快,疗效肯定。
②乳酸钠溶液:
在体内,经离解—合成—转化过程后才能发挥作用,疗效肯定,但作用较碳酸氢钠慢;其中的乳酸必须在有氧条件下才能经肝脏转化,因此组织缺氧或肝功能不良时,尤其是乳酸性酸中毒时不宜使用。
③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HAM):
是不含钠的碱性溶液,在体液中可与CO2或与H2CO3结合生成HCO3—,提高体液pH值。
THAM能同时在细胞内外起作用,既能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又能纠正呼吸性酸中毒,其缓冲能力强于碳酸氢钠和乳酸钠。
二、代谢性碱中毒
熟悉以下知识点:
①常见原因:
幽门梗阻所致的持续性呕吐,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②临床表现:
最突出的是呼吸变浅变慢;较重者伴有低渗性脱水表现;可有低钙性抽搐。
③化验检查:
血pH、HCO3—、CO2CP均增高,尿呈碱性,但缺钾性碱中毒可有反常性酸性尿。
④处理原则:
治疗原发病和伴发症。
轻度,补充等渗盐水、氯化钾溶液即可;重度,应在监测CO2CP和血清电解质的前提下,慎重使用氯化铵或盐酸。
重点护理问题
一、体液不足病人的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体液不足与摄入过少、丢失过多有关。
2.潜在并发症低钾性瘫痪、失液性休克。
二、体液不足病人的护理措施
1.定量(补多少)补液的数量包括日需量、已丧失量和继续丧失量三个方面。
(1)日需量:
即每日生理需要量。
成人日需量,归纳为表2-4。
小儿日需量,应根据体重计算,归纳为表2-5。
表2-4成人日需量
成份
日需要量
相当于液体量
水
盐
钾
30~40ml/kg
4~5g/d
3~4g/d
5%GS1500~2500ml
0.9%NaCl500ml
10%KCl30~40ml
表2-5小儿日需量
体重
第一个10kg
第二个10kg
第三个10kg
水(5%GS)
盐(0.9%NaCl)
钾(10%KCl)
100ml/(kg·d)
20ml/(kg·d)
1.5ml/(kg·d)
50ml/(kg·d)
10ml/(kg·d)
0.75ml/(kg·d)
20ml/(kg·d)
4ml/(kg·d)
0.3ml/(kg·d)
(2)已丧失量:
对高渗性脱水和等渗性脱水,按缺水程度(见表2-1)估算失水量。
对低渗性脱水,按缺钠程度(见表2-2)估算失钠量,再将其换算为等渗盐水量。
注意:
已丧失量是粗略的估算,一般第1日只补给估算量的1/2,其余量第2日再酌情补给。
(3)继续丧失量:
包括:
①胃肠道丧失:
如呕吐、胃肠吸引、肠瘘等。
②内在性失液:
如胸、腹腔积液(腹水、胸水)、胃肠道积液(肠梗阻)等。
③发热、出汗、气管切开丧失:
体温每增高1oC,失水3~5ml/kg。
中度出汗,失水500~1000ml,失钠1.25~2.5g;大量出汗,失水1000~1500ml,失钠2.5~3.8g。
气管切开,失水800~1200ml/d。
应给予等量等质补充,即缺多少补多少,缺什么补什么。
2.定性(补什么)日需量和继续丧失量应补充液体的性质已如上述,已丧失量的补充应考虑:
①脱水的类型:
高渗性脱水以补水为主;低渗性脱水以补盐为主,重者可补高渗盐水;等渗性脱水以补等渗液为主。
②酸碱失衡的类型:
轻度的代谢性酸碱失衡随原发病的治疗和脱水的纠正均能自行代偿;重度则需要用碱性或酸性液纠正,而呼吸性酸碱失衡,应以解除呼吸道梗阻、改善肺换气功能和防止过度换气为主。
③电解质失衡的类型:
根据情况给予纠正。
3.定时(怎样补)每日及单位时间的补液量及速度取决于液体丧失的量、速度及心、肺、肝、肾的功能状态。
原则上是先快后慢(第一个8小时补充总量的1/2,剩余的1/2在后16个小时内均匀输入)、先盐后糖(高渗性脱水例外)、先晶后胶、尿畅补钾、液种交替。
4.观察病情(补得怎样)目的是判断病情,观察疗效,及早发现液体疗法的并发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观察和记录出入量。
②生命体征,包括T、P、R、BP、CVP等。
③皮肤弹性、干湿度和温度;口唇颜色和干燥程度。
④尿量、尿比重、尿氯化物、尿pH值等。
⑤神经肌肉的应激性改变及有无感觉、运动障碍。
⑥有无意识障碍及意识障碍的程度。
⑦实验室监测,包括红细胞比容、血清电解质、PCO2.CO2CP和血pH值等。
第三章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学习要求
了解:
休克的病理生理。
熟悉:
休克的病因、分类和治疗原则。
掌握:
休克的临床表现和护理。
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休克的病因和分类,归纳为表3-1。
表3-1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休克类型
常见原因
发生机制
低血容量性休克
创伤性
休克
失血性
休克
失液性
休克
严重损伤、骨折、挤压伤
上消化道出血、肝脾破裂、宫外孕破裂、大血管破裂
大面积烧伤、重症胰腺炎、肠梗阻、胃肠道穿孔、肠瘘
严重胆道感染、绞窄性肠梗阻、败血症、尿路感染
剧烈疼痛、麻醉药过量、降压药过量、脊髓损伤
组织分解产物的毒性作用、疼痛、体液丢失、酸碱失衡
血容量锐减
细胞外液大量丢失
血容量减少、心肌损害、感染和细菌作用致细胞损伤、不能利用氧、动静脉氧差缩小
大面积血管扩张、血容量减少
感染性
休克
神经源
性休克
二、休克的临床表现联系微循环的变化来理解和记忆。
微循环收缩期表现为休克代偿期,微循环扩张期和衰竭期表现为休克抑制期。
休克的程度由轻到重,临床表现经历了下列变化:
1.意识清醒,伴痛苦表情和紧张→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2.口渴口渴→很口渴→非常口渴,但不能述说。
3.皮肤粘膜开始苍白,皮温正常或发凉→苍白,发冷→显著苍白,肢端发绀,冰冷和瘀斑。
4.脉搏和血压脉搏100次/分以下,收缩压正常或稍高,舒张压增高,脉压缩小→脉搏100~120次/分,收缩压11.97~9.33kPa(90~70mmHg),脉压更小→脉搏速而细弱或摸不清,收缩压在8kPa(60mmHg)以下或测不到。
5.呼吸呼吸增快→呼吸困难→急性呼吸衰竭(ARDS)。
6.周围循环基本正常→表浅静脉塌陷,毛细血管充盈迟缓→表浅静脉明显塌陷,毛细血管充盈非常迟缓。
7.尿量正常或开始减少→减少→更少或无尿。
8.失血量占全身血容量20%(800ml)以下→20~40%(800~1600ml)→40%(1600ml)以上。
三、休克的治疗原则
尽早去除病因,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纠正微循环障碍,促进心脏功能和正常代谢的恢复是治疗休克的原则。
常用的措施有:
1.一般措施①使用抗休克裤(militaryantishocktrousers,MAST)。
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③间歇给氧,6~8L/分。
④保持安静,减少搬动,适当应用镇静剂。
⑤安置平卧位或头胸和双下肢各抬高10o~30o卧位。
2.补充血容量是抗休克的根本措施。
3.治疗原发病只有处理原发病,抗休克措施才能奏效。
4.纠正酸碱失衡休克时因组织缺氧,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但在休克早期,因过度换气,可发生呼吸性碱中毒,故一般不宜用碱性液,多数经充分扩容,特别是补充平衡盐溶液后,酸中毒即可得到纠正,但如休克和酸中毒严重,则必需补充碱性液。
5.应用心血管药物根据病情使用血管收缩剂(如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血管扩张剂(如酚苄明、酚妥拉明、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和强心剂(如西地兰)。
6.改善微循环经充分扩容和使用血管扩张剂,微循环障碍一般可得到改善。
如出现DIC征象,应使用肝素治疗;必要时,使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
7.应用糖皮质激素用于感染性休克和严重休克。
如甲基泼尼松龙或地塞米松静点。
第二节 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
学习要求
熟悉:
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原则。
重点和难点问题
因其主要原因是大出血,故治疗原则是:
1.补充血容量尽管失血性休克以失血为主,但在补充血容量时,并不需要全部用血液来补充。
扩容开始,一般先在45分钟内输入等渗盐水或平衡盐溶液1000~2000ml。
经上述处理,如血压恢复正常,休克好转,可继续输入上述液体(补充量可达估计失血量的3倍),不必输血;如血压不能恢复正常,或恢复正常后,短暂时间内又下降,则除继续输入上述液体外,还应补充全血或浓缩红细胞。
2.止血尽快止血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根本措施。
对于表浅伤口或四肢血管出血,可先局部压迫或扎止血带暂时止血,待休克纠正后,再采取根本的止血措施;对于严重的内脏出血,应边抗休克边手术止血。
3.药物酌情使用抗生素、心血管药物和碱性液等。
第三节 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护理
学习要求
熟悉:
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原则。
重点和难点问题
因其是由严重感染引起,故其治疗原则是:
1.控制感染包括尽早处理原发病灶;早期联合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改善全身情况,增强免疫力。
2.补充血容量严重感染的病人,在休克未发生以前,已存在血容量不足,休克后血容量不足更为严重。
因此,补充血容量对感染性休克仍是根本措施。
3.药物早期给予碱性液,纠正酸中毒;使用糖皮质激素,提高应激能力,缓解毒血症症状;酌情使用心血管药物。
重点护理问题
一、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体液不足与失血、失液、体液分布异常有关。
2.组织灌流量改变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有关。
3.气体交换受损与肺组织灌流量不足、肺水肿有关。
4.有受伤的危险与脑细胞缺氧导致的意识障碍有关。
5.有感染的危险与侵入性监测、留置导尿管、免疫功能降低、组织损伤、营养不良有关。
6.潜在并发症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MODSorMODF)。
二、扩充血容量的护理
1.建立两个静脉通道,以确保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与中心静脉压的变化,并注意有无急性肺水肿、急性心力衰竭的表现,以便随时调整补液的量和速度。
3.观察尿量与尿比重,以判断有无急性肾衰竭、补液量是否足够、休克有无好转。
4.安置头胸及双下肢各抬高10o~30o卧位,以增加回心血量及心排出量,也有利于呼吸。
5.认真记录出入量,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三、改善组织灌流的护理
改善组织灌流,除迅速扩充血容量外,适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也是重要措施之一。
扩充血容量的护理已如前述,在此主要归纳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护理。
1.血管收缩剂,因可加重组织缺氧,带来不良后果,多不主张单独使用;血管扩张剂,能解除小血管痉挛,关闭A-V短路,疏通微循环,增加组织灌流和回心血量,但必须在补足血容量的情况下才可使用。
2.根据病情,尤其在休克早期,可联合使用血管收缩剂和血管扩张剂。
3.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应从小剂量、低浓度、慢速度开始,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需要调整用药的剂量、浓度和速度。
4.静脉滴注血管收缩剂时,应慎防药物溢出血管外而导致组织坏死。
四、其他护理
1.促进气体交换①给予雾化吸入、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②常规间歇性给氧,6~8L/分,以提高血氧浓度。
③鼓励深呼吸、有效咳嗽,以促进肺扩张,增加肺疱气体交换量。
④必要时,使用人工呼吸机,给予呼气末正压辅助呼吸,以改善缺氧状态。
2.处理体温异常对于体温过低者,采用保暖措施,如提高室温、加盖棉被,但不可用热水袋、电热毯等作体表加温,以防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使内脏器官血流更形减少加重休克。
输入库血时,应将库血复温后再输入,避免加重体温过低。
对于体温过高者,应采取降温措施,维持体温在38oC以下。
3.防止损伤和感染①对烦躁不安者,应妥善保护,防止坠床。
②做好皮肤护理,经常更换体位,防止压疮;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粘膜感染和溃疡。
③各种诊疗用品严格消毒,各项诊疗操作遵守无菌规程。
④遵医嘱准时正确地给予抗生素,防止二重感染。
⑤遵医嘱给予营养支持疗法,提高机体抵抗力。
4.心理护理针对病人和亲属的心理状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第四章 外科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营养支持基本理论
学习要求
了解:
手术、创伤后三大营养素代谢的特点
熟悉:
营养支持的基本指征、营养不良的分类和营养不良的评定。
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营养支持的基本指征
病人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提供营养支持治疗:
①近期体重下降超过正常体重的10%。
②血清蛋白低于30g/L。
③连续7日不能正常进食。
④已明确为营养不良。
⑤可能产生营养不良或并发症的高危病人。
二、营养不良的分类
营养不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①成人干瘦型营养不良:
主要由热量的摄入不足引起。
②低蛋白血症性营养不良:
主要由蛋白质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而热量摄入正常或较多引起。
③混合型营养不良:
由于蛋白质和热量的摄入均不足引起。
三、营养状况的评定
人体测量
(1)体重:
体重下降超过理想体重的10%,提示营养不良。
(2)体质指数(BMI):
BMI=体重/身高(m)2,理想值界于18.5~23.9,小于18为消瘦,大于24为超重。
(3)三头肌皮皱厚度(TSF):
可判断体内脂肪的含量。
TSF的正常参考值,男性11.3~13.7mm,女性为14.9~18.1mm。
(4)臂肌围(AMC):
可判断骨骼肌或体内瘦组织群量。
AMC(cm)=上臂中点周长(cm)-3.14xTSF(cm)。
正常参考值,男性为22.8~27.8cm,女性为20,9~25.2cm。
(5)电生理阻抗:
是利用生物组织(瘦组织群和脂肪组织)导电性差异,计算相应组织的含量。
2.实验室检查
(1)肌酐/身高指数(%):
是判断体内骨骼肌含量的指标。
肌酐/身高指数(%)=尿肌酐排泄量(mg/24h)/[身高(cm)-100]x23(女性为18)。
(2)血清蛋白质:
主要测定血清清蛋白、转铁蛋白及前清蛋白浓度,营养不良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3)氮平衡:
用于判断体内蛋白合成与分解代谢的状况。
当摄入氮量大于排出氮量时是为氮正平衡,反之为氮负平衡。
留取24小时尿液,测定其中尿素氮的含量,加常数3~4g(经粪便、皮肤排出的氮和以非尿素氮形式排出的含氮物),即可得出24小时出氮量。
氮平衡(g/d)=24小时入氮量(g/d)-24小时出氮量(g/d)。
(4)免疫指标:
①周围淋巴细胞计数:
是反应细胞免疫指标。
淋巴细胞计数=周围血白细胞计数x淋巴细胞%,当小于1500时,提示营养不良.②迟发性皮肤超敏试验:
能基本反应人体细胞免疫功能。
通常用5种抗原(如结核菌素、植物血凝素等)在双臂不同部位作皮内注射,24~48小时后观察反应,皮丘≥5mm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皮肤试验阴性者,提示营养不良。
第二节 肠内营养
学习要求
了解:
肠内营养膳食分类。
熟悉:
肠内营养途径、投给方法和适应证。
掌握:
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及其防治、病人的监测及护理。
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肠内营养的途径和投给方法
肠内营养可经鼻胃管、胃造瘘管或空肠造口管注入。
投给方法有:
①一次投给:
用注射器注入营养液250~400ml,4~6次/d;②间歇滴注:
将营养液装入有盖的吊瓶内,缓慢注入400~500ml,滴注时间为30~60分,4~6次/d;③连续滴注:
将全日的营养液在12~24小时内持续滴入。
二、肠内营养的适应证
肠内营养适用于:
①胃肠功能正常,但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或不能摄入者。
如昏迷、大面积烧伤、口腔手术或大手术后病人。
②胃肠道功能不良,吸收障碍者。
如短肠综合征、消化道瘘、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病人。
③胃肠道功能基本正常但伴有其他脏器功能不良者。
如手术前后营养补充,肝、肾衰竭病人的营养支持等。
三、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1.喂养管并发症①胃管误入气管:
插管后必须通过抽吸、注气听诊等方法证实胃管在胃内。
②十二指肠或空肠穿孔:
应选择质地柔软、稳定性好的喂养管,轻柔插入。
2.误吸和吸入性肺炎因鼻胃管灌注时呕吐引起,是较严重的并发症。
预防:
灌注时,病人取床头抬高30°卧位,掌握好灌注速度,在灌注停止30分钟后可抽吸,如回抽量>150ml,提示有胃潴留,应暂停鼻胃管灌注,改用其他方法。
3.腹泻和便秘腹泻,可由脂肪吸收不良、溶液浓度及渗透压过高、输注速度过快、乳糖不耐受、肠道菌群失调、溶液被污染、低蛋白血症等引起;便秘,由水分摄入不足或膳食纤维不足引起。
均应针对原因预防。
4.肠道功能紊乱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由于输注速度过快、膳食浓度高、量大、有异味、温度低及胃排空延缓等引起。
应针对原因预防。
5.水、电解质失衡主要表现为脱水、高血钠、高血氯、高血钾、高血磷和氮质血症,主要与水分供应不足和膳食中钠、钾、磷过高有关,并非都由肾功能不全引起。
其预防措施为:
①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