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54011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3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荆州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荆州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荆州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荆州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荆州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荆州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3.docx

《荆州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州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3.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荆州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3.docx

荆州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13

荆州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13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

1.日常生活中,我们闭着眼也能根据声音分辨出熟悉的人,其主要依据是(  )

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调C.声音的音色D.声音的速度

2.

在第十九届省运会中扬州代表队取得优异成绩,获得77枚金牌。

如图所示,是篮球比赛精彩瞬间,说篮球架是运动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地面B.看台上坐着的观众

C.奔跑中运动员D.赛场边矗立着的广告牌

3.下列物理知识与应用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

A.超声波--测量月球到地球的距离B.次声波--监测核爆炸

C.红外线--夜视仪D.紫外线--验钞机

4.为研究光现象,引入“光线”用到的科学方法是(  )

A.控制变量法B.建模法C.等效替代法D.类比法

5.如图所示的是一支常用体温计。

下列关于该体温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B.它的分度值是1℃

C.它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D.它可以放置在沸腾的水中高温消毒

6.下列估值中最接近实际值的是(  )

A.中学生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4m/s

B.人感觉舒适的室温约为37℃

C.八年级上册物理课本的厚度约为5cm

D.正常人心脏跳动1次时间约0.1s

7.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

    筷子变弯

B.

   钢笔错位

C.

   小孔成像

D.

        水中倒影

8.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装入塑料袋,扎紧袋口后用细线悬挂在水中,能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

上述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交流与合作

9.下面是从小明笔记中摘录的部分内容,其中存在错误的是(  )

A.空气中的光速约为3×108m/s

B.次声波响度太小,所以人耳听不到

C.温室效应会导致海平面上升

D.尽管水是循环的,但仍要节约用水

10.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5s内通过了20m的路程,那么前3s内的平均速度()

A.可能大于4m/sB.一定是4m/sC.可能小于4m/sD.无法确定

11.如图是选自物理课本的四幅图片,下列过程中要吸收热量的是(  )

A.

   霜的形成

B.

    冰凌的形成

C.

    冰冻的衣服晾干

D.

        露珠的形成

12.如图所示,小刚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贴近书本,透过玻璃杯观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改变书本到玻璃杯的距离,他所能看到的像可能是(  )

A.甲、乙、丙、丁B.甲、乙、丙

C.乙、丙D.甲、丁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26.0分)

13.“请保持安静”,考场上监考老师的提示声通过______传入我们耳中,该过程说明声音可以传______(能量/信息),“请保持安静”属于在______处减弱噪声。

14.今年入冬以来,江都经历了雾霾天气,常见的雾是属于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现象;PM2.5(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PM2.5直径最大为______m,请你提出一条减少PM2.5产生的建议:

______。

15.“千年古城第一隧”的瘦西湖隧道全长3.6km,限高3.2______(填写单位)、限速60______(填写单位)。

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一辆汽车通过该隧道的最短时间为______min。

16.如图甲是2018年1月31日扬州地区观测到的超级月全食,月食是由于光的______(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形成的,该现象还能说明光______(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图乙是2018年夏天在江都街头拍摄到彩虹,彩虹属于光的______现象。

组成美丽彩虹的各种色光中的红、______、蓝三种色光称为光的三原色。

17.

某一物体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该物体0~5s的做______(匀速/变速)直线运动,5~10s该物体相对地面是______(运动/静止)的,该物体在0~20s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18.

如图所示为华为手机后置的多个摄像头,这些摄像头可以看作______(凸透镜/凹透镜)。

在拍照时,要使屏幕上的像大些,被拍摄物体应离手机摄像头更______(远/近)些。

我们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手机背面的华为标识,这是由于光线在手机背面标识上发生了______(镜面/漫)反射。

19.朝阳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

实验时烧杯中加入的水是______(热水/温水/冷水)。

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

冰属于______(晶体/非晶体”)。

图乙中第3min时,物质处于______态,实验中冰块从开始熔化到熔化结束所用的时间为______min。

20.课本指出“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其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表达式为

,其国际单位制单位为m/s。

我们也可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a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其大小等于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则其表达式为a=______(用字母表示),该物理量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为______,该物理量的数值越大(单位相同时),表示物体运动______(越快/越慢)。

21.

如图所示,将透明的薄壁(厚度可忽略不计)方形水槽水平放置,固定在水槽底部的激光笔沿图示方向发出一细光束,只通过缓慢改变水槽中的水量来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水槽中未注水时可在侧壁上A处得到一个光点,注入一定量的水后,光点移至B处,此时入射角______(大于/等于/小于)角θ;为使B处的光点移至C处,则应使水槽中的水量______(增加/减少/不变),若BC间距离为3cm,则水面高度的变化量△h______(大于/等于/小于)3cm。

22.如图所示,所测得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

23.如图所示,该秒表的读数为______ s。

24.

如图所示在试管中注入少量的水,用嘴对着试管口吹气,使空气柱______发出声音。

试管中的水量越多,声音的音调______。

(选填“越高”、“越低”或“不变”)

25.

如图是“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实际实验时要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_____(快/慢),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______。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26.

如图所示,是闫鑫同学从妈妈某次乘坐出租车时的打印票据上摘录的部分信息,请根据票据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出租车行驶的路程是______。

(2)出租车全程所用时间是______。

(3)出租车全程的平均速度______。

2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2018年我国航天事业继续大步向前,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如图甲,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嫦娥四号探测器后续将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最终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如图乙,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

(1)火箭发射时,发射架下的水池中水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为水蒸气后再液化形成大量的“白气”。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与嫦娥四号探测器分离前,以嫦娥四号探测器为参照物,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是______的。

(2)为了防止航天器在发射后与大气层摩擦过热而烧毁,通常在航天器表面有一层固体烧蚀材料。

烧蚀材料在高温、高压气流的冲刷下会发生热解,同时发生熔化、汽化或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从而可以______(吸收/放出)大量热量,起到保护航天器的作用。

(3)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与嫦娥四号探测器分离后,嫦娥四号的太阳翼展开后开始工作,可以将______能转化为电能,从而为嫦娥四号补充“体力”。

(4)由于月球的遮挡,月球背面的着陆器和探测器无法与地球直接传输信息(信息的传递可类比于光的传播),“鹊桥”中继星应该位于图乙中______(a/b)位置时,可起到信息中转作用。

四、作图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5.0分)

28.请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作出AB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保留作图痕迹。

29.

如图所示,已知光线AO斜射入水中,O为入射点。

请作出其反射光线OB和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OC的大致方向。

30.如图所示,请在图中作出两条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4.0分)

31.如图甲,是某小组进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的实验装置。

(1)在组装图甲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某一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烧杯中的水温为______℃。

(3)图丙是该小组同学画出的实验中不同时刻的气泡情况,则图丙中______(A/B)是水沸腾时的气泡变化情况。

(4)小明和小红分别利用质量相等的水按图甲装置同时进行实验,正确操作和读数,却得出了如图丁所示的两个不同的图线,原因可能是______。

(5)从图象丁可以看出,小明和小红实验中水的沸点是______℃,为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32.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实验时应选较______(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将棋子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应在玻璃板______(选填“前面”或“后面”)观察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当棋子A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______。

(4)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像是______像

(5)用木板紧贴在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面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见棋子A的像。

33.小明用图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图甲中反射角是______度。

(2)图甲中当入射角变大时,反射光线______(偏离/靠拢)法线。

(3)如图乙所示,将纸板NOF向后折,在纸板NOF上______(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______(不存在/仍存在)反射光线,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3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小明所在实验小组用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cm。

(2)如图乙所示,小明将器材调至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时光屏上所成的像是______(放大/缩小/等大)的实像。

此时只将蜡烛向左移动,则光屏应该向______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3)如图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______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4)继续进行成实像实验,小明拿来一副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且较靠近凸透镜。

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只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时,又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清晰的像。

由此可见,这只眼镜是______(凸/凹)透镜,戴这种眼镜的人的眼睛缺陷是______(近视/远视)。

(5)小刚实验小组更换相关器材后顺利完成实验,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得到了如图戊所示的图象,线段MN为凸透镜成像的像距倒数(

)和物距倒数(

)的对应关系。

根据图象信息可该小组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C

解析:

解:

不同人发出声音主要是音色不同,所以分辨出熟悉人的声音是依据音色不同。

故选:

C。

声音有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或强弱,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包括定义、影响因素,在实际生活中能区分开,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2.答案:

C

解析:

解:

当以地面、看台上坐着的观众、赛场边矗立着的广告牌为参照物时,篮球架相对于以上物体位置没有改变,是静止的;

当以奔跑中运动员为参照物时,篮球架相对于运动员的位置在改变,是运动的,故C符合题意。

故选:

C。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3.答案:

A

解析:

解:

A、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不能利用声音的反射测量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故A错误;

B、核爆炸、台风都可以产生次声波,所以可以通过次声波对它们进行监测,故B正确;

C、所有物体都会发射红外线,应用有:

夜视仪、红外摄影、红外遥感等,故C正确;

D、验钞机检验钞票的真伪是利用了紫外线的荧光效应,故D正确。

故选:

A。

(1)声音的传播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

(3)红外线具有热效应;

(4)验钞的原理是荧光物质发光。

本题考查声音的播,以及红外线与紫外线的应用,难度不大。

4.答案:

B

解析:

解:

在研究光的传播时,利用光线反映光的本质,间接的研究光的传播,研究起来更方便、更形象,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模型法。

故选:

B。

(1)控制变量法: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

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2)模型法:

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称为模型法。

(3)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

(4)类比法:

也叫“比较类推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

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模型法、类比法等是初中物理实验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在分析具体题目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抓住每一方法的关键特征,加以识别和应用。

5.答案:

A

解析:

解:

A、体温计的工作原理就是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故A正确;

B、体温计分度值可以从35~36℃之间有10个小格得出,每个小格为0.1℃,这就是分度值,故B错误;

C、由于体温计的特殊结构(有缩口),它是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故C错误;

D、因为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超过了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故它不可以放置在沸腾的水中高温消毒,故D错误。

故选:

A。

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根据分度值和液面位置可以读出温度值,由于体温计液泡上方有缩口,所以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温度计都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本题综合考查了液体温度计的原理、体温计的分度值、读数,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最好和实验室温度计对比记忆。

6.答案:

A

解析:

解:

A、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5km/h=5×

m/s≈1.4m/s左右。

故A符合实际;

B、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

故B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食指宽度约1cm,八年级上册物理课本的厚度与此差不多,在1cm左右。

故C不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

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

A。

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7.答案:

C

解析:

解:

A、水中筷子上反射的光线是从水中斜着射向空气中,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看时,看到的是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形成的筷子的虚像,比筷子的实际位置较水面要浅些,所以感觉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断了,故A不符合题意;

B、钢笔错位是由于光由于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故属于光的折射,故B不符合题意。

C、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8.答案:

C

解析:

解:

根据题意,将正在发声的手机装入塑料袋,扎紧袋口后用细线悬挂在水中,能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是通过实验验证液体能够传声,在探究中属于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故C正确。

故选:

C。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

B

解析:

解:

A、空气中光速约为3.0×108m/s,故A正确

B、人的听觉有一定的范围,低于20Hz的声音是次声波,次声波音调太低,人听不到,不是因为响度太小,故B错误;

C、“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气温升高,从而导致两极冰川熔化以及海水热膨胀。

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故C正确;

D、合理用水,尽管水是循环的,但仍要节约用水,故D正确。

故选:

B。

(1)空气中光速约为3.0×108m/s;

(2)频率小于20Hz的声音属于次声波;

(3)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

(4)水的循环利用可以节约用水。

本题考查光速、音调、温室效应、以及节约用水是一道综合题。

10.答案:

B

解析:

解:

已知:

t=5s,s=20m,

那么物体的速度为v=

=

=4m/s,

由于该物体做匀速直线直线运动,那么它前3s内的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也是4m/s。

故选:

B。

由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物体在任何单位时间里的速度都应该相等。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但也是最特殊的运动,因为一般物体的运动速度或方向都是变化的。

11.答案:

C

解析:

解:

A、霜是水蒸气的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过程放出热量,故A错误;

B、冰凌的形成,是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B错误;

C、冰冻的衣服晾干,是固态的冰变成水蒸气,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C正确;

D、露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液化过程放出热量,故D错误。

故选:

C。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

吸热的物态变化有:

熔化、汽化和升华,还要知道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判断生活中一些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以及这些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的掌握。

12.答案:

D

解析:

解:

因为左右方向的玻璃杯面是一个弧形样子,中间厚边缘薄,与凸透镜一样,所以是左右方向发生变化;

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左右变大,上下不变,故甲可能是,丙不可能;凸透镜不会成正立、缩小的实像,故乙不可能;

当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即左右颠倒;故丁可能。

故选:

D。

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形状相当于凸透镜;当小刚把玻璃杯竖着贴近书看鹦鹉图片时,图片离玻璃杯很近,满足物距小于焦距,符合凸透镜成像规律: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值得注意的是,圆柱形容器会使物体的左右距离变大,而上下距离不变。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透明的物品能形成中间厚边缘薄,如:

玻璃杯中盛满水、塑料大棚上的积水、远视镜片等都相当于凸透镜,能具有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或所成像的特点。

13.答案:

空气 信息 声源

解析:

解。

“请保持安静”,考场上监考老师的提示声通过空气传入我们耳中,该过程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请保持安静”,是防止发出声音,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

空气;信息;声源。

(1)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应用、声音的传播和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是一道声学基础题。

14.答案:

液化 2.5×10-6 少开车出行

解析:

解:

雾、露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为小水珠,是液化;

PM2.5是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直径最大为2.5微米=2.5×10-6米;

少开车、对工厂排放的废气进行处理、多植树造林等可以改善空气质量。

故答案为:

液化;2.5×10-6;少开车出行。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是液化;1米=106微米;注意保护环境。

本题考查物态变化,长度单位换算,以及环境保护,难度不大。

15.答案:

m km/h 3.6

解析:

解:

“千年古城第一隧”的瘦西湖隧道全长3.6km,限高3.2m、限速60km/h;

由v=

可得,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这段路程他们至少用时:

t=

=

=0.06h=3.6min。

故答案为:

m;km/h;3.6。

(1)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根据最高速度和路程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车的运动时间。

知道怎样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熟练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16.答案:

直线传播 能 色散 绿

解析:

解:

(1)月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该现象还能说明光能在真空中传播。

(2)彩虹属于光的色散现象,是光经过空中的小水珠折射而成的。

组成美丽彩虹的各种色光中的红、绿、蓝三种色光称为光的三原色。

故答案为:

直线传播;能;色散;绿。

(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2)彩虹形成属光的色散现象,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此题主要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考查了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色散的理解。

要注意这几种现象的本质,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17.答案:

匀速 静止 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