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利率市场化对青海省的影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50503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6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贷款利率市场化对青海省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贷款利率市场化对青海省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贷款利率市场化对青海省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贷款利率市场化对青海省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贷款利率市场化对青海省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贷款利率市场化对青海省的影响.docx

《贷款利率市场化对青海省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贷款利率市场化对青海省的影响.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贷款利率市场化对青海省的影响.docx

贷款利率市场化对青海省的影响

毕业论文

 

题目:

贷款利率市场化对青海省商业银行的影响

学生姓名:

张以鲁

学号:

1230504022

指导教师:

苏薇

专业年级:

金融学

2012级

所在学院和系:

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

完成日期:

2016年5月20日

答辩日期:

2016年5月23日

贷款利率市场化对青海省商业银行的影响

摘要

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自2013年7月20日开始,我国央行正式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的管制,取消了贷款利率下浮30%的限制,由金融机构自主设定贷款利率,实现了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定价。

此项举措无疑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进了重要的一步,加速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

青海省金融市场处于成长时期,市场规模有限,市场机制并不健全,需要加以完善。

本文着重研究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的生利息收益与非利息收益变动反应青海省商业银行所受影响,并总结提出若干建议,大力倡导各家银行继续推行改革,开展金融创新,构建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关键词:

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贷款

 

 

IMPACTOFLOANINTERESTRATELIBERALIZATIONONCOMMERCIALBANKSINQINGHAIPROVINCE

Abstract

Interestratemarketreformhasbeenoneoftheimportantgoalsof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SincethebeginningofJuly20,2013,thepeople'sBankofChinaofficiallyfullyliberalizedlendingratecontrol,canceltheloaninterestratetofloatdownwardupto30%ofthelimit,byfinancialinstitutionsindependentlysetlendingrates,themarketpricingofloaninterestrates.Thisinitiativemarkstheinterestratemarketizationreformofourcountryhastakenanimportantstep,toacceleratethetransformationofChina'scommercialbanks.QinghaiProvince,thefinancialmarketisgrowing,themarketsizeislimited,themarketmechanismisnotperfect,needtobeimproved.ThispaperfocusesontheresearchofloaninterestratemarketizationreformleadstotheinterestincomeandnoninterestincomechangesinresponsetotheQinghaiProvincecommercialbankisaffected,summaryandsomesuggestionsareputforward,advocatingbankscontinuetoimplementreforms,carryingoutfinancialinnovation,constructiontoimprovetheoperationofthepipemechanismandgettheadvantageinthefiercecompetition.

KeyWords:

Bank,InterestRateMarketization,Loan

 

目录

1绪论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1

1.1.1研究背景1

1.1.2研究意义1

1.2研究思路及方法1

1.3文献综述2

1.3.1.国外研究综述2

1.3.2.国内研究综述2

2国外利率市场化经验借鉴5

2.1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5

2.1.1美国5

2.1.2日本5

2.1.3韩国6

2.2利率市场化经验借鉴6

3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9

3.1利率市场化概述9

3.2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9

3.3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下面临的机遇10

3.3.1金融产品自主定价10

3.3.2金融创新11

3.3.3.银行间异质化竞争11

3.4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下面临的挑战11

3.4.1利差缩小11

3.4.2利率风险扩大11

3.4.3信用风险扩大12

4贷款利率市场化对青海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13

4.1青海省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市场化现状13

4.2贷款利率市场化对青海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16

4.2.1生息资产17

4.2.2付息负债19

4.2.3非利息收入变化22

4.2.4分析结论23

5青海省商业银行的经营对策25

5.1严格控制利率风险25

5.2规范治理结构,完善监督管理机制25

5.3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关注度25

5.4大力发展中间业务25

5.5提高经营者对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26

5.6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人才储备26

6参考文献27

致谢29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日益蓬勃旺盛。

自2013年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后,商业银行自主经营权进一步扩大,地位逐步上升,竞争愈发激烈。

而青海省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面临着利率预测难度加大、利差缩小、不良贷款率上升等等一系列状况,因而风险与挑战大大增加。

现如今,经济发展放缓,贷款的市场化改革已经走向成熟,青海省商业银行也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规模不断壮大,力争达到更高的水平,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1.1.2研究意义

我国市场化改革本身起步较晚,相比国外许多国家仍有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地方。

青海省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利差收入,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势必使得其利润收到影响。

本文选取青海省主要商业银行作为主体,通过分析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其产生的影响,并且就国外发展经验加以借鉴,提出可行性对策,一方面可使得青海省商业银行认清局势,权衡利弊,统筹发展;另一方面使其在金融体制改革下推陈出新,提高竞争力,建立符合青海地方特色的商业银行体系,对银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2研究思路及方法

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选取省内5家国有商业银行、1家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及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研究贷款利率市场化下各大银行受到的影响和采取的措施,最终提出可行性建议。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利用图书馆、中国知网、互联网等查阅并收集有关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概括,为本文的研究、构想和撰写提供参考。

(2)比较分析法。

通过国外与国内的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不同的影响和发展运作模式,并结合青海省商业银行自身的状况,研究其在贷款利率市场化下的发展特点。

(3).实证分析法。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部地区,金融业发展较为缓慢。

首先对利率市场化下青海省商业银行所受的影响作实证性分析,然后结合当地特点,对其自身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1.3文献综述

1.3.1.国外研究综述

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金融自由化的浪潮拉开了序幕。

这场革命起源于发达国家,同时也延续到了许多发展中国家。

在走上金融自由化道路之后,各国纷纷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管制放松与重新管制》(艾伦.加特)从大量的案例出发,详细分析和论述了美国金融监管的演变历史。

即:

一开始的严格管制,然后逐渐放松,最后又恢复管制[1]。

《八十年代的金融改革》(卡吉尔,T.F.与加西亚,G.G.)以动态的眼光描述了美国金融改革的原因以及在银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即:

不同商业银行之间应该多方位运用比较优势来整合资源,以便于在市场中提高竞争力[2]。

七八十年代,在国家金融化的格局下,商业银行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进行利率化改革的总脉络。

除此之外,福莱(Fry)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实证分析的检验得出结论:

利率市场化对经济发展起着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Berger、Klapper和Turk-Ariss(2009)使用23个发达国家的数据,并釆用不同的银行竞争度指标,发现尽管銀行在贷款市场上的市场力量会推高其信贷风险,其整体风险却未必会同步上升。

银行可以凭借多种风险管理技术,以维护其対风险的整体抵御能力[3]。

1.3.2.国内研究综述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国内学者就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已经做了比较多的研究。

(1)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陆静,王漪碧,王捷(2014)从盈利模式和信贷过度增长的角度分析了银行面临的风险状况。

研究表明,当非利息收入占比较低时,银行收入的多样化难以发挥分散风险的作用,贷款过度增长将给商业银行带来较高风险[4]。

金玲玲,朱元倩,巴曙松(2012)通过研究各国的数据发现,利率市场化后并不一定产生利差收窄,这主要是由于利率市场化后银行议价能力和负债管理能力提升、非价格竞争手段的运用等因素的影响。

而发展中国家银行在资金市场的垄断地位也是利差保持在一定水平的重要原因[5]。

邢臻(2015)认为:

存贷利差将会缩小,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利率敏感性增强,信用风险也会随之增加[6]。

周杨(2014)通过对云南省商业银行数据分析发现,2012年7月以后,其各项存款与各项贷款余额差逐渐扩大,说明各家商业银行都在致力于持续扩大存款规模以期以增量弥补利

差缩小带来的影响。

同时加大对非利息收入业务的投入,增速明显[7]。

张宗益(2012)通过实证分析得出:

贷款利率上限的放开是商业银行深化价格竞争的开

端;价格竞争有助于缓解银行的信贷风险,但并不能明显影响其整体经营风险的控制;利率上限的取消并不直接影响银行的信贷风险调整行为,但可能造成其阶段性的经营风险[8]。

黄艳(2007)研究得出:

一旦允许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下浮,存款利率上浮,银行业竞争的加强会使存贷款之间的利差逐步缩小,商业银行在管制条件下的”租金机会”将会丧失。

商业银行会为盈利另辟蹊径,非利差型业务将得到更快的发展[9]。

(2)应对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金玲玲,朱元倩,巴曙松(2012)认为:

我国银行业要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不断提高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同时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增加非价格竞争的手段以应对利差收窄的压力、提高资本集约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来提升竞争能力[10]。

段祺轶(2013)认为:

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权逐渐扩大,其盈利能力主要取决于产品的定价能力。

因此要完善与自身经营目标相一致的产品定价机制,建立定价模型,逐步完善整个定价体系。

同时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规避利率风险[11]。

巴曙松(2013)认为:

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风险小、收入稳定、附加值高、综合效益好的特点。

发展中间业务可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可优化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降低银行平均风险水平[12]。

任志宏,郁方,钱金保(2013)认为:

贷款利率市场化意味着更大的利差和广阔的中小企业信贷市场。

提高信贷产品风险定价能力,需要考虑业务成本与费用、风险损失和盈利目标,而且要兼顾市场竞争策略。

提高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增强利率风险管理意识是提高利率管理水平的基石[13]。

胡玲娜(2013)认为:

贷款利率市场化对于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贷配给现象仍然存在,银行仍然会按照先将贷款投放给大型企业,再投放给中小企业的顺序发放贷款。

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贷款利率市场化也会使得一部分中小企业不能获得贷款,存在信贷配给现象[14]。

综上所述,在实现贷款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的变化未能得到统一的结论,而利率风险的增加则是肯定的。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存贷利差,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对信贷产品的定价能力,规避利率风险,则是大势所趋。

2国外利率市场化经验借鉴

2.1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1.1美国

美国利率的市场化较为典型。

与其他国家不同,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经历了一开始的严格管制,然后逐渐放松,最后又恢复管制的基本过程。

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行业十分自由,致使各大银行竞争激烈,银行为争夺存款量提高利率,资金成本不断增加,导致银行经营风险大大增加。

1929年至1933年,美国遭遇经济大萧条时期,约1/3的银行倒闭,金融行业损失惨重,于是一次大规模的金融改革从此开始。

当时的美国央行为了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限制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过度竞争,加强了利率管理,出台了“Q条例”:

银行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利率设定最高限度并禁止会员银行支付活期存款利息。

Q条例对利率进行了严格的管制,有效地限制了银行的过度竞争,使得美国恢复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但是,到60年后以后,Q条例带来的问题也显而易见:

金融脱媒现象严重,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使得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大大下降,生存状况岌岌可危。

此时,美联储终于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渐渐地放松了利率管制,直到Q条例的废除。

1970年6月,美国开始放松对10万美元以上、90天以内的大额存单的利率管制,正式启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美联储于1980年正式提出了解除利率管制,并通过了《解除存款机构管制与货币管理法案》,自1980年3月31日起,分6年的时间逐步取消Q条例。

终于在1986年全面实现了美国利率的市场化。

美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总共16年,是一个长期、渐变的过程。

市场化改革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也迫使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金融产品创新能力。

同时,不同商业银行之间应该多方位运用比较优势来整合资源,以加强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2.1.2日本

70年代以来,日本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恢复国内经济。

但是,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证券行业发展旺盛,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逐渐降低,影响经济发展,市场化改革迫在眉睫。

1978年,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开始。

银行同业拆解利率松动,施行市场化的票据买卖利率,并招标发行中期国债。

1979年日本正式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以此来规避利率管制。

1984年,日本大藏省发表《金融自由化及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这成为推动日本金融自由化的重要标志。

1985年取消了10亿日元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利

率管制。

至1994年,取消除活期存款外的所有存款的利率管制,实现了完全的利率市场化。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一步都稳扎稳打、循序渐进。

金融自由化的深入也带来了金融工具的创新,同时金融工具的创新又促进了利率市场化。

2.1.3韩国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韩国开启了利率市场化的时代,到最终完成经历了17年。

1981年,韩国放开企业短期融资商业票据利率,利率市场化开始。

1982年6月,韩国中央银行废除了商业银行对政策性贷款利率的优惠政策,允许公司债券的收益率以基本贷款利率为中心,上下浮动一个百分点。

1984年,韩国央行对贷款利率做出了改革,实行分级贷款利率制度,这样就使得银行可以参考不同借款人的信誉记录而执行不同的利率水平。

80年代后期,韩国国内宏观经济稳定,利率市场化的势头良好。

1988年,银行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放开了多种存款和贷款利率。

然而,该政策执行不久后,韩国的经济迅速恶化:

通货膨胀大大增加、市场利率大幅提高、出口大幅下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因此,韩国政府再次加强对利率的窗口化指导,第一次利率市场化改革宣告失败。

不过,韩外资金融机构由于不受此约束,实现了真正的利率市场化。

于是,韩国本土金融机构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到了势在必行的地步。

1991年8月,韩国政府于公布了一项分四阶段实施的“利率市场化推进计划”,包括先放开贷款再放开存款等原则,并特别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为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

此项措施的成功,标志着韩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彻底完成。

2.2利率市场化经验借鉴

通过以上三个国家的实例可以发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具有多方面因素,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瑕疵,美国需要我们学习和参考,具体如下:

(一)稳定的宏观经济条件是改革成功的基础

金融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密不可分,利率市场化又是金融业发展的关键,要想让改革顺利完成,必须有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作为依托。

稳定的宏观经济能够将改革可以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最大程度减轻负面影响,保证改革最后的成功。

(二)健全的金融监管是改革成功的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发生“道德风险”的概率大大增加。

银行

监管机构必须做出举措,严格防范风险,加强监督管理,发展中国家亦如是。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

韩国在第一次市场化改革中急于求成,以致于以失败告终。

同样,上世纪阿根廷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引发国内金融危机,金融脱媒现象严重,银行大量放债,大量企业倒闭。

我们能做的就是着眼于当前的经济环境,在法律和金融制度并不健全的情况下,不骄不躁,一步一步紧扣市场化的道路,完善金融市场。

3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3.1利率市场化概述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世界性质的,许多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末期已经经历了利率市场化,印度、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也完成了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简言之,利率市场化是指监管机构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管制,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决定。

自2015年央行全面放开存款利率起,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基本完成。

3.2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稳步发展。

总体思路为:

先放开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在扩展到存贷款利率市场。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逐渐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

表3-1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时间

措施

1996年1月

央行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形成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Chibor)。

半年后,放开对其上限管制,实现利率水平完全由拆借双方自主决定。

1996年

证券交易所市场率先实现国债发行利率市场化。

1997年6月

存款类金融机构所持国债统一转入新建立的银行间债券市场流通,国债交易利率市场化。

1998年3月

央行确定商业银行的贴现和转贴现利率,票据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自主加点确定。

1998年9月

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利率招标方式成功发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

2000年9月

央行放开大额外币存贷款利率。

2003年6月

央行仅公布美元、欧元、港币和日元小额存款利率,其他币种小额存款利率由商业银行自行确定。

2003年11月

央行对美元、欧元、港币、日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商业银行根据人行公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为上限自主确定挂牌利率价格.

2004年10月

央行取消贷款上浮封顶(信用社除外),贷款最多下浮到基准利率的0.9倍;

2008年

四大行首次实现小额存款利率自主定价,授权可以低于人行规定的下限利率定价,外汇存贷款利率逐步市场化。

2012年6月和7月

贷款利率下浮区间分别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倍再到0.7倍。

2013年7月20日

央行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个人住房贷款除外),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贷款利率实现市场化。

2014年11月

人民银行宣布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至5.6%,五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下调至6.15%;一年期存款利率下调至2.75%;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1.2倍。

2015年3月1日

存款和贷款利率均下降0.25个百分点,并将存款利率浮动的上限从基准利率上调至1.3倍。

2015年5月11日

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至6.1%;一年期存款利率下调至2.2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基准利率的调整为1.5倍。

2015年8月26日

放开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2015年10月24日

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存款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

3.3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下面临的机遇

3.3.1金融产品自主定价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和客户拥有了更多的定价权,使得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不断缩小,行业竞争加剧。

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理念,完善管理体制,设定更加符合市场的竞争策略。

同时,价格竞争在商业银行运作中占据的地位将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只有在价格竞争中取得优势,才能在行业中立于不败地位。

商业银行作为市场主体,需要通过改善管理结构、降低经营成本等途径,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3.3.2金融创新

经过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拥有了自主定价权,就为一利率为因素的金融创新创造了条件。

因为金融创新要求利率有一定的自由程度,才会有自身的发展空间。

从上文国外利率市场化经验来看,美国和日本经历利率市场化时,许多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它们又促进了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3.3.3.银行间异质化竞争

银行想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势必要突出自身优势,谋求发展。

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情况下,不同商业银行应着眼于自身特点,发展优质客户。

地方性银行结合区域特色,立足当地,做到利民惠民。

3.4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下面临的挑战

3.4.1利差缩小

自2015年中央人民银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存款利率起,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基本完成,这打破了我国长期的利率管制,引发了商业银行竞争的加剧。

现阶段,商业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吸引储户,又降低贷款利率发放更多贷款,引起存贷利差收入减少,负债成本增加。

并且,客户对金融产品有了更多的选择权,综合对比各类金融产品后选择最有益于自己的那一个。

这就要求商业银行需要加强贷款定价方面的竞争力。

3.4.2利率风险扩大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商业银行的盈亏或市场价与预期值的偏离。

经历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基本上由市场供求来决定,显示出更加的不稳定,对商业银行产生较大影响。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利率风险做出分类,将利率风险分为四种:

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隐含期权风险和收益曲线风险。

(1)重新定价风险的意思是银行资产负债期限搭配错误而导致的风险,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风险。

也就是说,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在总量或者期限结构上不一致。

如下表所示,利率波动越大、缺口却大,风险就会越大。

表3-2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关系

缺口

利率上升

利率下降

敏感性资产>敏感性负债

正缺口

利息增加

利息减少

敏感性资产<敏感性负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