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总结与提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40940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总结与提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单元总结与提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单元总结与提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单元总结与提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单元总结与提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元总结与提升.docx

《单元总结与提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总结与提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元总结与提升.docx

单元总结与提升

单元总结与提升

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

1.易错字音

嘶哑(yǎ)  腐(fǔ)烂  悲愤(fèn) 荇(xìng)藻

蝼(lóu)蚁干瘪(biě)驳(bó)船簇(cù)新

胚(pēi)芽虔(qián)信慰藉(jiè)瞰(kàn)望

黝(yǒu)黑颤(chàn)抖

2.易错字形

喉咙 坟墓 灰烬 锦幛 蓬蒿 淤滩 隧洞

晨曦 憔悴 蘸水

3.多音字

    折

4.形近字

  

  

 

 

1.设问: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比喻: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3.对比: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4.排比: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神圣的传言,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象征:

《我爱这土地》中的“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悲愤的河流”象征着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激怒的风”象征着人们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1.有关爱国的名人名言: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

2.有关爱国的俗语:

舍命才算真豪杰,爱国方成大丈夫。

3.有关爱国的诗句: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1.《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爱国诗人,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出名,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等。

2.《乡愁》,作者余光中,台湾诗人,作品有《舟子的悲歌》《天国的夜市》等。

3.《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戴望舒,因发表《雨巷》一诗而名声大振,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作品有《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4.《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舒婷,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等。

二、单元检测卷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

(120分,90分钟)

题 号

总 分

得 分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31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纤(qiān)夫      腐(fǔ)烂

蝼(lóu)蚁蘸(zhàn)着

B.淤(yū)滩簇(cù)新

黝(yōu)黑瞰(kàn)望

C.喷(pēn)薄晨曦(xī)

隧(suì)洞折(zhé)断

D.迷惘(wǎnɡ)虔(qiǎn)信

蜗(wō)行蹂躏(lìn)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嘶哑  篷蒿  憔悴  干瘪

B.灰烬锦幛疲惫慰藉

C.晨曦镶嵌笑蜗富饶

D.驱逐蝼蚁喉咙坟幕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人生的征途中,有艰难困苦的逆境,也有峰回路转的机遇。

B.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C.一提起电影明星赵薇,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她那双扑朔迷离的大眼睛。

D.纪录片《汉江一桥》,精美的画面与地道的襄阳话相得益彰,情趣横生。

4.下列诗句的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C.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D.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5.下列句子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新中国文学的天幕上,路遥犹如一粒种子,在短暂的写作生涯中,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辉煌。

B.纪录片《记住乡愁》,用故事的形式,把活在乡村里的传统文化和长在老百姓心里的价值观展示了出来。

C.有了“互联网+”,“一带一路”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又一个用新技术、新理念组建而成的新生态系统。

D.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要不断教育世人,尤其是年青一代牢记历史,珍惜和平,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6.对下面这首小诗的修辞手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只要明天还在

只要春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

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只要生命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陷身茫茫沙漠

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

只要明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冬雪终会悄悄融化

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A.诗中“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不畏惧黑夜、喜欢太阳的心情。

B.“纵使陷身茫茫沙漠/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希望”比喻成“沙漠中的绿洲”,生命成了希望的载体,表达了诗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C.“冬雪终会悄悄融化/春雷定将滚滚而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相信困难终将过去,明天会更加美好的信念。

D.“我就不会悲哀”在诗中出现了三次,这是诗歌中常见的反复修辞手法。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7.在下面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四个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春日踏青,青芜如毯,________;夏日听雨,雨声淅沥,________;秋日看花,花叶相辉,________;冬日观雪,雪意阑珊,________。

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③④②①    B.④③①②

C.③①④②D.④②③①

8.吉米到中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他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请你给予帮助。

(11分)

(1)【辨年龄排座位】出席宴会的人,年龄有如下的特点:

①古稀 ②垂髫 ③不惑 ④花甲 ⑤弱冠 ⑥而立

请你帮他按照从年长到年幼的顺序排好座位。

(3分)

座位排序是(填数字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美文理语序】今天的课堂作业有一道语序排列题,吉米被难住了。

请你帮他把语序排列好,将序号写在横线上。

(4分)

汉字,你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在你的舞蹈里,源远流长。

①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因为你而淡泊成最美的风景

②玄妙灵动的狐女、机智勇敢的屠户,因为你而随乡道草庐的茶香流传

③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因为你而伴着诗人的忧愤振聋发聩

④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因为你而一起被采进《诗经》的抑扬顿挫

正确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开班会拟标语】九年级(6)班将举行“走进传统文化”主题班会,邀请吉米参加。

吉米想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副宣传对联。

请你帮帮他。

(4分)

二、阅读(34分)

(一)课内诗歌阅读。

(12分)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9.诗歌中提到了“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这些意象共同代表的是什么?

(3分)

10.找出诗中起修饰作用的相关词语,看看哪些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哪些是消极的、冷色调的,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分)

11.试分析本诗中所运用的对比手法的效果。

(3分)

12.本诗末句“那里,永恒的中国!

”中的“那里”指哪里?

“永恒的中国”在诗人心目中应是怎样的?

(3分)

(二)课外诗歌赏析。

(6分)

初 春

舒婷

朋友,是春天了   飞溅起万千银珠

驱散忧愁,揩去泪水四散在雾蒙蒙的拂晓

向着太阳微笑滚动在黄昏的林荫道

但等着吧

虽然还没有花的洪流一旦惊雷起

冲毁冬的镣铐乌云便仓皇而逃

奔泻着酩酊的芬芳那是最美最好的梦呵

泛滥在平原、山坳也许在一夜间辉煌地来到

虽然还没有鸟的歌瀑是还有寒意

还有霜似的烦恼使天地温暖

如果你侧耳倾听   连云儿也不再他飘

五老峰上,狂风还在呼啸

战栗的山谷呵友人,让我们说

仿佛一起嚎啕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

但已有几朵小小的杜鹃是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

如吹不灭的火苗料峭

13.阅读上面诗歌,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进行赏析。

(三)课外现代文阅读。

(16分)

故乡红叶

凸凹

①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

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②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

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遥远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

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红叶的命运便很阔达了。

③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

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④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来年沤①出一些好肥料来。

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

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⑤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

但忙碌的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

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

红就让它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

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⑥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②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赶那么远的路,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

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

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⑦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

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草木灰啊。

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蓦地就生出一丝羞耻。

我便踅③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⑧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

“去赏你的景吧。

⑨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

“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吗?

⑩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

但我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做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⑪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⑫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

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⑬最后,还是回去了。

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父亲吗?

⑭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④:

“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

”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⑮从此,每到秋深,我都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⑯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

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着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一如山里的人们。

(本文有改动)

【注释】①沤(òu):

长时间地浸泡,使起变化。

②惆怅:

伤感,失意。

③踅(xué):

中途折回。

④雄自酿:

一种自家酿造的酒。

14.本文以“故乡红叶”为题,为什么要在①②两段中写“香山红叶”?

(3分)

15.指出下列句子中作者“惆怅”的具体原因。

(4分)

(1)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赶那么远的路,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

(2)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16.分析“故乡红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4分)

17.请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及“我”对“父亲”的思想情感作赏析。

(5分)

三、作文(55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类都生活在自然界中,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必需的物质资源。

奔腾不息的大海,连绵起伏的高山,一望无际的草原,广袤无边的田野,都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遐想;四季更替,昼夜变化,潮起潮落,鸟语虫鸣,都会让人浮想联翩。

古人云: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面对多姿多彩、变化万端的大自然,你一定也有所感悟。

请以“感悟大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答案: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

一、1.C

点拨:

本题涉及的多音字运用【因义定音法】。

A项“纤”是多音字,这里的“纤”是拉船用的绳子的意思,应读“qiàn”;B项“黝”读“yǒu”;D项中“虔”读“qián”。

2.B 点拨:

A.“篷蒿”应为“蓬蒿”,C.“笑蜗”应为“笑涡”,D.“坟幕”应为“坟墓”。

3.C 点拨:

“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4.C

点拨:

C项正确的朗读划分应该为“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5.A

6.A

7.C 点拨:

通过观察可知,依次填入的句子内容应能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③中的“绿茵遍野”对应春,①中的“千缕缤纷”对应夏,④中的“红叶清风”对应秋,②中的“玉田琼屋”对应冬。

8.

(1)①④③⑥⑤②

(2)④①③②

(3)示例:

共搭汉语桥,同筑中国梦

让文化走向未来,让世界认识中国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创造人类美好未来

四书五经颂中华美,唐诗宋词扬民族情

二、

(一)9.祖国大地(祖国山水)。

(3分)

10.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

新生、辽远、温暖、明朗、坚固、蓬勃、永恒等。

(1分)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

残损、寂寞等。

(1分)诗人这样用词,对比鲜明,更好地表达了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1分)

点拨:

本题运用【诗歌中词语色彩分析法】。

诗歌中不同色彩的词语,或相互映衬,对比鲜明;或烘托气氛,构建意境;或以色主情,情景相谐……此题主要考查从对比中体会诗人情感。

11.诗中所运用的对比手法,一是同一地区沦陷前后两种情景的对比;(1分)一是沦陷区与解放区两种情景的对比。

(1分)运用对比手法,更强烈、更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人民苦难的哀痛。

(1分)

点拨:

本题运用【对比作用分析法】。

对比手法作为文学作品的常用表现手法,其主要作用是使作品主题更突出,人物形象更鲜明,思想感情表达更深刻。

答题模式一般为:

通过……与……对比,突出了……,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本诗运用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侵略者和对祖国人民不同的情感。

12.“那里”指“解放区”。

(1分)诗人心目中“永恒的中国”应是:

阳光普照、春风吹拂、万物复苏,人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每个人都活得有尊严,有价值。

(2分)(意思对即可) 点拨:

一般来讲,词语所指代的内容位于该词语的前面。

本题仔细分析前文,可知“那里”指的是“那辽远的一角”,即解放区。

(二)13.示例一:

诗歌以朋友的口吻,劝勉友人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严冬,语气亲切自然。

诗歌开门见山,第一句就告诉朋友春天到来的事实,带给朋友微笑的力量。

接着,诗人充分渲染描绘了一幅鸟语花香的春天美景,有嗅觉,有听觉,让人产生无限的向往,并用肯定的语气告诉朋友,这美好的一切一定会到来,鼓励朋友勇敢地面对“乌云”“烦恼”“狂风”,经过最后的春寒料峭,快乐地迎接美好、富饶的春天。

(6分)

示例二:

诗歌表达了积极的主题:

蓬勃的生命往往要经过风霜雨雪的淬炼,美好的春天往往要经历严冬酷寒的洗礼。

春天是多么美好、富饶啊!

闻到“酩酊的芬芳”,听见“鸟的歌瀑”。

这一切的到来,要经过“最后的料峭”,要面对寒冬的考验,在等待和期盼中,滚滚春雷会将乌云和寒冬一扫而空,我们将触摸到杜鹃花带来的“天地温暖”,向太阳微笑,拥抱春天。

能引人思考,给人激励。

(6分)

示例三:

诗歌形象地表现了初春的特点:

虽然春寒料峭,却孕育着无穷的希望与辉煌。

在春天刚刚来临的时候,虽然“花的洪流”“鸟的歌瀑”都还没到来,一切似乎仍被冰冷孤寂的寒冬笼罩着。

但“几朵小小的杜鹃”带来春的讯息,火红、鲜艳,就像“火苗”一样温暖整个大地。

让人似乎能听见春天的脚步声,看见即将到来的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美景,这美好的憧憬让人感受到乐观向上的生命的力量。

(6分)

(三)14.将香山红叶与故乡红叶作比较,(1分)突出了故乡红叶更为壮观、更有气魄的特点,(1分)为下文写故乡红叶被人漠视的命运作铺垫。

(1分)

点拨:

本题运用【对比作用分析法】。

本文中,提到“香山红叶”是为了与“故乡红叶”作对比,运用对比的手法更能突出故乡红叶的美;注意在结构上,写“香山红叶”的句子处于文章开头的位置,为下文作铺垫。

15.

(1)感受到比香山红叶更为壮美的故乡红叶,却长久地被人漠视和遗忘。

(2分) 

(2)父亲虽在美景和福地之中,但因艰辛劳作而无暇赏景,且要一天天衰老。

(2分) 点拨:

“惆怅”是作者心中的感受,需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揣摩。

(1)句的上文说的是“此时”正是故乡的农忙季节,大家都忙于劳作,因此无暇赏红叶,结合此句所写的城里人的表现,可以揣摩出作者的“惆怅”是因为故乡红叶被遗忘了;第

(2)句的上文

提到了作者在赏景还是帮父亲做农活上的矛盾心理,接着写了作者“不忍”做“清客”;此句的下文提到“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再联系本句中写了父亲“弯曲的身影”,可以感受到作者为父亲的辛苦劳作和衰老而感伤。

16.象征意义:

“故乡红叶”象征那些极为普通、没有怨言、默默坚守的山里人。

(2分)结构上的作用:

“故乡红叶”是行文的线索,贯穿文章的始终,使文章内容集中、结构紧凑。

(2分)

点拨:

本题考查标题的象征义,需要将“故乡红叶”和作者写的故乡像父亲一样的山里人联系起来(文章最后一句提示明显)分析。

标题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气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或暗含文章主旨;提示写作对象或线索。

本题中“故乡红叶”是行文的线索。

17.“父亲”的形象:

父亲在地堰边埋头干活,并以此心安和欢悦,表现了父亲的朴实和勤劳;(1分)父亲让“我”去观赏红叶,做自己喜欢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理解和宽厚;(1分)父亲特意给“我”留着一坛雄自酿,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关爱。

(1分)

“我”的情感:

因父亲辛勤劳作、不断衰老而忧伤、内疚和思念;因父亲对“我”的理解和关爱而感激。

(2分)

三、18.写作思路:

“感悟大自然”这个话题是相当宽泛的,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思考和写作空间。

看到这样的话题,有的同学可能不知道从哪里写起。

我们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意象,从大自然的众多事物中选择你最能感悟到人生哲理的事物来写,从小处着眼。

例如,花,有开有落,当花含苞欲放时,你会感悟到勃勃生机;当花绚丽灿烂时,你会感悟到人生的美丽,感悟到要珍惜青春年华;当花随风飘落,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时,你会感悟到“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崇高精神境界。

再比如,同样是雨,毛毛细雨使你想到“润物细无声”的美好;倾盆大雨使你想到在人生的道路上也会有暴风骤雨,从而使你鼓起在困境中抗争的信心和勇气。

当然,对于同样一种景色、一个事物,由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认识水平、美学修养的不同,在认识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立意新、思想深刻是本话题作文的关键点。

我们不妨借鉴王之涣登鹳雀楼时抒发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悟,也不妨借鉴苏轼面对滚滚江水时发出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慨叹,还不妨仔细品味陆游游山西村时得到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

同学们在构思立意上可以采用“异想天开(想象奇特)”“反弹琵琶(逆向思维)”等方法。

例文:

凋零的美丽

秋天多被人们当成是衰败的季节,因此有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

是啊,秋天的确是凋零的季节,叶黄了,花败了,使迁客骚人心中涌起了淡淡哀愁。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也许叶子是秋天的象征,当它落地了,也在告诉人们,一年中无法逃避的衰败已随风而来了。

但我认为叶子自有其凋零的美丽。

也许是秋风的呼唤使它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家,也许是大地的邀请使它风尘仆仆坠落人间,也许是它想乘着秋风去探寻世间的美丽……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用生命中仅存的一点力量成就了一段新的成长。

叶子将原本属于它的位置留给了下一代,它用自己的离去保存了整棵树的能量,使树在来年能更有力地生长。

这就是凋零的美丽——残酷却无可奈何。

我们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世界,谁也无法在一个位置上停留不动,每个人都是社会这棵大树上的叶子。

我们必须不断吸取养料以维持生命的延续,就像叶子不断吸收阳光、雨露来充实随时可能枯萎的自己一样。

叶子离开树无法生存,人离开社会无法发展,我们都不得不依附着一棵大树。

就像叶子总有离开树的一天,人总有一天会离开社会,不是社会遗弃我们,而是我们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速度了。

于是我们无可奈何地退出,无可奈何地凋零——我们老了。

衰老意味着离开,离开并不代表什么都不留下,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还在人群中晃动;我们明媚的笑颜还时隐时现,在曾经走过的地方种下欢乐。

人虽然走了,但鲜活地存在于社会的印记却烙在了历史当中。

我们的离开给蓄势待发的人提供了位置,同样的工作平台会是他们绚烂的舞台。

凋零是无法避免的,树叶离开树并不悲哀,它们在飘落中上演了美丽的、动人的一幕。

点评:

引用诗句,突出了秋天的悲凉。

大多数人认为秋天带来了淡淡的哀愁,但下文却叙述了秋天凋零的美丽,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可谓构思巧妙。

“也许……也许……也许……”排比句式、拟人修辞的运用为语言的表达增色不少。

阐释叶子如何用“生命中仅存的一点力量”成就一段新的成长。

此段由落叶之美引入对人生的感悟,以小见大,反映生活,由自然感悟人生,使“感悟”更具有深意。

“烙”字体现了我们人生印记的深刻,即使生命逝去,也无法磨灭,人生的美丽在于我们曾经活过、创造过、付出过。

结尾照应标题,点明了主题,具有哲理意味。

  总评:

“感悟大自然”的话题很宽泛,但本文从小处着眼,从落叶中得到人生的感悟,主题精练而集中。

文章的层次十分清晰,先写树叶飘零,再写树叶飘零的美丽,最后上升到人生的高度,感悟到人应该像飘零的树叶那样,即使生命逝去,也应留给大地肥沃与丰厚。

文章立意鲜明,感情真挚,语言流畅,过渡自然,是一篇优秀的习作。

三、单元考点方法专项练

第一单元综合实践专项

 拟活动方案)

一、考点解说

拟活动方案一般是围绕某一主题或某种实践活动,要求编写活动提纲或拟定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主要是指活动计划或活动的程序,一个详细的方案应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前准备、活动过程、辅助性活动、注意事项等。

简要的方案只要写出活动的操作过程就可以了。

中考中常见的考查形式主要有:

拟写活动主题或名称,写出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