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一二节测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40110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第一二节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社会心理学第一二节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社会心理学第一二节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社会心理学第一二节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社会心理学第一二节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第一二节测试.docx

《社会心理学第一二节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第一二节测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第一二节测试.docx

社会心理学第一二节测试

社会心理学第一二节测试

1.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与客观世界关系的自觉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综合。

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

A.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B.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正确答案)

C.本我、自我、超我

D.主观我、客观我、理想我

2.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对(正确答案)

3.学生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是()。

A.少年期

B.青年期(正确答案)

C.成年期

D.中年期

4.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发展的()。

A.初级阶段

B.中级阶段

C.高级阶段(正确答案)

D.最终阶段

5.人格中的自我调控系统指的是()。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控制

D.自我意识(正确答案)

6.以下不属于自我意识构成的是()。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控制

D.自我评价(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属于自我意识构成的三种心理成分,而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标志。

7.自我认识的组成不包括()。

A.自我控制(正确答案)

B.自我观察

C.自我分析

D.自我评价

答案解析: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

它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8.下列关于自尊的说法,错误的是()。

A.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或者个体接受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

B.自尊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及情绪,从而影响学生在学校中的行为表现

C.教师的教学过程、评价以及对学生的关爱都会影响学生的自尊

D.一般情况下,学校环境对学生自尊是没有影响的(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自尊即自我尊重,是个体对其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

自尊还包含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

学校环境对学生的自尊有影响。

9.自尊是()的核心。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正确答案)

C.自我调节

D.自我监控

10.对于那些常说“我知道这样做不好,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学生,教师应加强其自我认知的培养。

错(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成分。

对于此类学生教师应该加强其自我控制。

11.某同学每周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出小结,分析自己学习上取得的进步,自己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他的这种行为属于()。

A.自我认识

B.自信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自我认识即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指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自我监控是属于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追求等。

12.自我意识在小学()发展速度较快,以后速度逐渐减慢。

A.1-3年级(正确答案)

B.4年级

C.3-4年级

D.2-4年级

答案解析:

小学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趋势为:

小一到小三处于上升时期;小三到小五处于平稳阶段;小五到小六又处于第二个上升阶段。

13.自我意识发展经历了()。

A.生理自我(正确答案)

B.体验自我

C.心理自我(正确答案)

D.社会自我(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的原始形态。

它始于儿童周岁,到周岁左右基本成熟,是自我意识的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儿童在岁以后,自我意识发展到社会自我阶段,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心理自我是从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这时,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14.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

A.理想自我

B.现实自我

C.社会自我(正确答案)

D.投射自我

15.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经历的过程是()。

A.从心理自我到生理自我,再到社会自我

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再到社会自我

C.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正确答案)

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生理自我

答案解析:

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先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

16.中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

A.健全自我意识(正确答案)

B.意志坚定

C.人格健全

D.自我统合

17.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健全人格

B.培养意志

C.自我统合性(正确答案)

D.情绪稳定

18.个体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需要()。

A.15年

B.20多年(正确答案)

C.30多年

D.40多年

19.社会自我在()基本成熟。

A.婴儿期

B.幼儿期

C.少年期(正确答案)

D.青年期

答案解析:

儿童在岁以后,自我意识发展到社会自我阶段,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20.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是()。

A.童年期

B.青春期(正确答案)

C.青年期

D.幼儿期

答案解析: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21.自我意识第二次飞跃的主要表现为()。

A.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正确答案)

B.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正确答案)

C.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索绕于心(正确答案)

D.自我评价开始具有批判性

答案解析:

青春期生理的快速展以及心理的相对发展迟缓,使个体的思想重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心,导致了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面:

①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②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③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22.自我意识是社会个性化的结果,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为三个方面,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

A.分析自我

B.心理自我(正确答案)

C.评价自我

D.控制自我

答案解析:

自我意识是社会个性化的结果,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为三个方面,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23.个体从个体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对自已目而的实际情况的评价和看法称为()。

A.现实自我(正确答案)

B.投射自我

C.理想自我

D.生理自我

24.个体要实现的比较完美的一种自我境界或形象称为()。

A.现实自我

B.投射自我

C.理想自我(正确答案)

D.生理自我。

25.乔哈里窗口把自我划分为()。

A.公开区(正确答案)

B.盲目区(正确答案)

C.隐秘区(正确答案)

D.未知区(正确答案)

26.根据乔哈里窗口,别人不知道自己也不知道的是()。

A.公开区

B.盲目区

C.隐秘区

D.未知区(正确答案)

27.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应当()。

A.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答案)

B.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正确答案)

C.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正确答案)

D.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应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调控能力。

2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A.感情关系

B.心理距离(正确答案)

C.友谊关系

D.互助关系

答案解析: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它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满足需要的程度。

29.人与人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相互认识和相互作用的联系过程称为()。

A.人际交往(正确答案)

B.人际关系

C.社会关系

D.社会交往

30.人际关系双方通过交往建立起来的联系,只能以个人情感目标为中心。

错(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人际关系双方通过交往建立起来的联系,可以是以个人情感目标为中心的,也可以是以个人情感之外的目标为中心的。

31.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应保持()。

A.亲密距离

B.个人距离

C.社交距离(正确答案)

D.公众距离

32.马克思曾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意味着,()是中无处不在、时刻发生的社会现象。

A.社会关系

B.人际交往(正确答案)

C.寻求归宿

D.社会联系

33.英国萧伯纳曾说: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

”可见,人际交往是()。

A.是人们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B.是人们信息沟通的基本途径(正确答案)

C.是人们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D.是人们维持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34.下列除()之外,都属于人际交往的基本特征。

A.信息沟通

B.相互认识

C.相互作用

D.相互利用(正确答案)

35.判断人际关系状态主要指标是()。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正确答案)

C.行为成分

D.意志成分

36.青少年适应环境、形成健康人格的基本途径是()。

A.家庭生活

B.学校学习

C.社会实践

D.人际交往(正确答案)

37.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赞曾经指出: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的适应。

A.人际交往

B.人际关系(正确答案)

C.社会关系

D.社会交往

38.在人际距离中,()属于亲密区。

A.0.5米以内(正确答案)

B.05-1.2米

C.1.2-3.7米

D.3.7米以上

39.人际关系的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变化过程。

随着交往的频率、沟通不断深入,双方的心理领域逐渐扩大,产生心理上的依恋和融合,人际关系就进入了()阶段。

A.定向阶段

B.情感探索阶段

C.感情交流阶段(正确答案)

D.稳定交往阶段

40.人际关系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变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

A.互不认识(正确答案)

B.开始注意(正确答案)

C.表面接触(正确答案)

D.友谊建立(正确答案)

41.人际关系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变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

A.定向阶段(正确答案)

B.情感探索阶段(正确答案)

C.感情交流阶段(正确答案)

D.稳定交往阶段(正确答案)

42.人际交往是人与人的互动。

为了是人际互动顺畅、有效,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应该遵守哪些交往原则?

()

A.互惠互利原则(正确答案)

B.平等尊重原则(正确答案)

C.能力相当原则

D.热情真诚原则(正确答案)

43.我们喜欢他人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他人也喜欢我们,承认我们的价值,支持我们,这就是人际交往的交互原则。

对(正确答案)

44.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认为,人际交往有赖于双方的满足、相互强化,人际关系就是个体或团体彼此寻求满足的需要状态。

它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的哪个规律?

()

A.互惠定律(正确答案)

B.互补定律

C.相似性定律

D.霍曼斯效应

45.婴儿大约在五周左右,能区分人和其他刺激,对人的声音和面孔有特别的反应,并报以微笑。

这种微笑是()。

A.无意义微笑

B.内源性微笑

C.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正确答案)

D.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46.安斯沃斯等人研究婴儿依恋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是()。

A.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B.视觉偏爱法

C.陌生情境技术(正确答案)

D.照镜子法

答案解析:

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形成的稳定的情感联结。

安斯沃斯等利用“陌生情境”技术测量婴儿的依恋。

陌生情境技术主要是通过观察婴儿在母亲在场、母亲离开(有陌生人在)和母亲返回等各个阶段的表现来对婴儿的依恋特征进行研究。

根据研究,安斯沃斯提出婴儿的依恋类型有三种,即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视觉偏爱法是研究婴儿记忆等认知能力的研究方法。

本题的答案是C。

47.安斯沃斯等利用陌生情境技术研究了婴儿的依恋。

某婴儿当母亲在场时能独自探索,母亲离开则表现出明显的不安,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强烈;当母亲回来时,会马上回到母亲身边,并寻求接触。

该婴儿的依恋类型为()。

A.回避型

B.反抗型

C.安全型(正确答案)

D.敏感型

答案解析:

安斯沃斯等利用“陌生情境”研究法,提出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即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婴儿表现为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而更多的是用眼睛看母亲,通过眼神或面部表情等和母亲交流以及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

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型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对母亲没有依恋,母亲在场或离开对他们没什么影响。

反抗型依恋也叫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

当母亲离开或准备离开时,就表现出苦恼、反抗的态度。

但是当母亲回来时,他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

因此本题选C。

48.一个婴儿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拒绝母亲的爱抚,其依恋类型是()。

A.安全型

B.回避型

C.反抗型(正确答案)

D.迟缓型

答案解析:

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典型的类型:

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

其中,反抗型依恋婴儿表现出:

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

但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生气地拒绝、推开。

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朝母亲这里看。

所识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

回避型嬰儿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待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

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

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

当母亲抱起他时,他经常不去拥抱母亲。

安全型婴儿和母亲在一-起时,能主动去探索环境,母亲离开时,儿童会悲伤;母亲回来时,儿童高兴并寻求身体上的接触。

迟缓型属于婴儿气质类型中的一种,不属于依恋类型。

49.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微观系统指儿童直接接触的环境

B.环境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

C.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D.外层系统包括社会意识形态、法律、文化等(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布朗芬布伦纳在其理论模型中将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为环境系统。

该系统分为四个层次,由内向外分别是:

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

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是微系统,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

第二个环境层次是中间系统,中间系统是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

第三个环境层次是外层系统,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

第四个环境系统是宏系统,包括文化价值观、法律、习俗、环境等。

50.根据生态系统理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儿童成长外层系统的是()。

A.父母工作单位(正确答案)

B.家长与学校关系

C.社会文化

D.家庭

答案解析:

布朗芬布伦纳在其理论模型中将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为环境系统。

该系统分为四个层次,由内向外分别是:

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系统。

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是微系统,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

第二个环境层次是中间系统,中间系统是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

第三个环境层次是外层系统,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

第四个环境系统是宏系统,包括文化价值观、法律、习俗、环境等。

父母的工作单位儿童并不直接参与,但却影响儿童发展,比如儿童节给父母放假的工作单位可能更有利于儿童发展。

家长与学校的关系属于中系统。

社会文化属于宏系统。

家庭属于微系统。

51.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学校里主要的()。

A.人际关系(正确答案)

B.对立统一关系

C.心理互动

D.人与人的矛盾

答案解析: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学校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52.“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是人际吸引中的()。

A.相似吸引(正确答案)

B.互补吸引

C.邻近吸引

D.外表吸引

答案解析:

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中,相似性原则认为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

相似性主要包括:

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年龄、经验的相似。

53.一个脾气急躁的人喜欢与一个慢性子的人交朋友,这是下列哪种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

A.交往目的

B.时空接近性

C.互补性(正确答案)

D.特质因素

54.互补是指人际关系中双方在需求方面能够互相取长补短。

对(正确答案)

55.人与人之间在地理位置上越接近,就越容易形成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同班同学更容易成为朋友,这是人际交往中的()。

A.态度相似性

B.空间临近性(正确答案)

C.需要的互补性

D.情感的相悦性

56.人们常常倾向于认为美国人热情,中国人内敛,德国人严谨,这种现象是()。

A.首因效应

B.投射效应

C.近因效应

D.刻板印象(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效应。

人们认为美国人热情,忽视了个别差异性,体现的是刻板印象。

57.“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是一种()。

A.先入为主

B.功能固着

C.刻板印象(正确答案)

D.定势

答案解析:

有色眼镜,比喻看待人或事物所抱的成见。

如:

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你们的报道一定要真实,不要加油加醋,不要戴有色眼镜。

”社会刻板效应指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就其内涵刻板印象包涵了某种成见,故选C。

58.人们一般认为农民质朴,军人雷厉风行,知识分子文质彬彬,商人较为精明等等,这些现象称为社会知觉信息整合过程中的()。

A.晕轮效应

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刻板效应(正确答案)

59.一般认为女生心细、胆小、娇气,男生则胆大、粗心、傲气,这是社会知觉的()。

A.投射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正确答案)

60.张丽觉得数学老师长得特别帅,很有魅力,因而特别喜欢数学课,这种现象被称为()。

A.期望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正确答案)

D.定势效应

答案解析: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61.当我们对一个人某种性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往往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在其他方面的特征。

例如,我们接触一个女孩子,发现她说话细声细气的,我们就认为她是个温柔、待人和善的人。

这种社会知觉偏差称为()。

A.首因效应

B.定势作用

C.刻板印象

D.晕轮效应(正确答案)

62.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这种心理现象是()。

A.晕轮效应(正确答案)

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刻板效应

答案解析: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63.当我们以个体的某一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能力或外貌等为学习中心而形成一个总体印象时,就发生了()。

A.选择效应

B.投射效应

C.晕轮效应(正确答案)

D.首因效应

答案解析:

晕轮效应是指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又叫做光环效应。

即一方面特点掩盖其他特点的现象。

64.某同学漂亮,反应灵敏,老师们都认为她IQ较高,各方面都很出色,这是一种()。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正确答案)

D.刻板效应

65.王老师根本不相信这种好事是小刚做的,因为在他的眼中,小刚一直是个惹人讨厌的“坏”孩子。

王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哪种效应?

()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正确答案)

C.投射效应

D.刻板效应

答案解析: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66.某生面容姣好,老师认为该生一定也很聪明,对其期望很高,这反映了()。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正确答案)

C.近因效应

D.社会刻板印象

答案解析: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题目描述的是晕轮效应。

67.一位活泼、率真的中学生,人们往往会认为他诚实、善良、富有创造性,这是指()。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正确答案)

C.社会刻板印象

D.近因效应

68.根据心理学()在人际交往中所产生的心理定势作用,在与陌生人交往中,学生要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A.晕轮效应

B.首因效应(正确答案)

C.马太效应

D.标签效应

69.怎样表现不好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A.沉默(正确答案)

B.微笑

C.真诚

D.鼓励

70.先入为主是强调()的作用。

A.第一印象(正确答案)

B.自利偏差

C.主观性

D.近因效应

71.在指导学生面试时,教师非常重视训练学生进入面试考试时的仪态,仪表、眼神及如何和面试官打招呼等细节,以期待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这是充分利用了()。

A.期望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正确答案)

D.近因效应

答案解析: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72.以下各种现象中属于近因效应是()。

A.情人眼里出西施

B.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不好,如成绩不好或玩皮捣蛋,那么往往就会被教师认为什么样都有不行,一无是处

C.对词表开始部分的单词记忆的效果优于中间部分,回忆率高

D.词表末尾部分的单词比中间部分的单词更易于回忆,再现率更高(正确答案)

73.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映的心理现象()。

A.投射(正确答案)

B.晕轮

C.近因

D.刻板

答案解析:

投射效应是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以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欢迎的特征。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比喻拿卑劣的想法去推测正派人的心思。

74.投射效应:

是指在认知或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自己相似的特征推己及人的情景。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投射效应的是()

A.乐善好施的人,认为天底下都是好人

B.疑心重的人,认为处处会有人想害他

C.他是一个极其聪慧的人,认为别人也和他一样聪明无误

D.一向成绩极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