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35912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docx

《人教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docx

人教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的教学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的领域,隶属于“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进行数学计算基础所在,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进行笔算和估算教学的开始,主要内容是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因此,重点应放在用竖式计算(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以及竖式格式的书写,还有估算的方法、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上。

学好本单元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内容,掌握基本的笔算和估算的计算方法,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三位数以上)的数的计算打好基础做好铺垫,使学生形成应用基本的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解决问题: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

本单元的知识在结构上是这样安排设计的:

不进位加

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

不退位

100以内加减法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退位减

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和加减

混合、加减法估算加减混合

加、法估算

 

三、在教材中的编排

纵观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计算是按整数计算,小数计算,分数计算的顺序进行的。

本套教材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心理发展规律按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将整数计算分为五阶段,小数分数两循环。

本单元属整数计算部分。

整数的计算五阶段,

一、二年级安排了2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三年级安排了万以内的加减法和乘数、除数是一位数、两位数的乘除法、四年级安排了亿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整数四则运算。

(一)加减运算的具体编排和内在逻辑线索

整数加减法编排顺序:

20以内加减法(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口算)——不进位、退位加减法(笔算)——进位、退位加减法(笔算)

低年级主要学习口算,数的组成由几个“一”扩大到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

口算教学就是结合数的组成及位值使学生初步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笔算教学以口算教学为基础,让学生联系口算方法,理解竖式中计算的顺序及如何对位的问题。

这部分中,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是重点,教材中多次结合“小棒演示图”,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如何进位和退位的问题。

进而将知识类推到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教学中。

四、编排特点

1.从实际情境中引出计算问题,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计算问题的过程。

 

两位数加两位数:

乘车参观博物馆的问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

奥运申办城市得票数的比较 

问题解决:

学校卫生评比 

连加、连减:

摘西瓜、运西瓜

加减混合:

公共汽车上、下人

加减法估算:

购买日用品需带多少钱

所以,计算内容不只是解决计算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2.借助直观操作(摆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3.体现算法多样化。

(1)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中既可用口算,也可用笔算。

 

(2)连减:

既可以连续减去两个减数,也可以也把两个减数先加起来,再用被减数减去两者之和。

(3)估算策略的多样化。

4.让学生通过交流、探索,自己归纳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5、“用数学”是结合计算来出现的。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笔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单元的教材,突出的特点是不再孤立的教学笔算,而是将笔算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笔算加法中安排了参观博物馆的乘车问题,笔算减法中安排了北京申奥成功后得票数多少的问题。

编排的顺序是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接着通过操作、直观探究计算的算理,展示计算的方法,在学生理解算理不仅让学生经、获得算法后,再看能否用计算解决前面提出的实际问题,这样的编排,让学生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经历了应用笔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教材处理

一、【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二年级的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身边的事情感兴趣。

为此,教师要采取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始终保持一种兴奋的状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不同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得以不同的提高和发展。

二、课标对本单元的要求:

《标准》认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可以结合,精心设计,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三、单元的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试题。

(2)、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学会简单的数学思考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2)、在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基础上,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和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结合课本内容对现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和思考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广泛应用。

四、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

1、单元教学重点

(1)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会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单元教学难点

(1)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五、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相关内容

20以内的加减法

100以内的加减法

(一)

100以内的加减法

(二)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100以内的加、减法

(二)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承接了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的加、减法

(一)口算教学,同时为二年级下学期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做铺垫,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快速产生直接影响。

六、教学策略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计算”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这是由传统教学上的缺陷造成的。

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

比如,借助教材设计的通过参观博物馆乘车的情境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尤其是进位和退位的过程,要让学生通过捆小棒和拆小棒来帮助理解。

3.要让学生灵活采取计算策略,对口算、笔算和估算的选择要根据计算的要求和实际需要而定。

在每一种计算里面(如估算),也可以采取不同的计算策略。

4.发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让学生通过尝试的方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先试一试,从试的过程中发现方法,再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出更多的方法,使学生的认知又有更深的挖掘,让学生给学生讲方法,反而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新知,又让他们自主地总结出计算方法。

5、开展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

枯燥单一的练习方式会引起学生的疲劳和厌烦,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得到训练,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

如“开火车”、“送信”、“接力”、“对口令”等等,这种具有游戏性质的练习方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6、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六.本单元教学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内容和所使用方法在具体认识过程中被反复证实其正确而提炼出来的观点。

数学方法是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手段。

通常混称为“数学思想方法”。

1.数形结合的思想教材中多次借助小棒的直观演示图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算理。

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

2、迁移、转化思想

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时,要充分利用学生一年级学习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原有知识基础,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中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思路直接迁移到笔算中来。

3、位值原则

位值原则就是同一个数字所在的位置不同,所表示数的数值大小就不相同。

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要对齐,也就是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对齐,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对齐。

 

.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1)自主学习

这样就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自主学习中要给学生留足时间,利用方法,大量实践,读写结合。

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给他们尝试成功的机会。

(2)小组合作。

依照我市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规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方法,根据学习需要,逐步扩大合作范围,对通过学生合作都难以解决的问题由老师点拨指导。

例如:

我在教学《山沟里的孩子》一文的最后一自然段时,“从黑夜启程”,“黑夜”与“黎明”相对,双关语。

既指的确是没有天亮就去上学,也指不上学没文化,就像生活在黑暗中,这样具有深刻含义的话,部分学生自己也许无法理解,我就安排小组合作来共同探讨。

(3)有效发挥小组评价的功效。

①组内评价。

②组间评价。

③教师评价。

领会课标精神,明确教学方向; 遵循指导思想,把握教材内容 ; 确立单元目标,整合教材内容 ; 巧用教学策略,打造高效课堂

 

2、创设与现实相联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有用”的数学。

一、用爱心为学生搭建求知的桥梁

    1、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

      要摒弃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抓住学生的心里特征,积极给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下多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朋友,了解学生对数学课的看法,及时调整自己教学方法。

    2、注重学生求知的过程,让学生有的放矢

    让学生在课堂上去体验成功的快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从而去获取新知,放手让学生去学数学。

    3、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对陶说:

“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身受益;反之,从小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发展形成恶习,将贻误终身。

那么数学课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哪些好的习惯呢?

    1、独立思考习惯。

    发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遇到问题要善于主动思考,养成认真钻研,耐心细致的习惯,这样才能就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合作交流习惯。

    经过同学们对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疑问,在小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采纳别人的意见,形成更深刻的认识,这个过程就是合作交流,这是共同共同进步的过程,对学生发展受益无穷。

    3、质疑习惯。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

第一,能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由别人来帮助解答;第二,发现别人不正确的地方,矫正别人的错误观点,学生开始学着提问题时可能提出的问题太大、太空,或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性,随着这种习惯的养成,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也就会不断提高,逐渐形成。

    4、自我管理习惯。

     小学生虽然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差,但是责任心强,有集体荣誉感,我们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具体负责管理好他们的小组,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上课纪律最好,回答问题、交流合作最积极。

在小组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主动、定期找组长交流意见,提出建议,对管理较好的小组要及时表扬,对较差的小组教师要给组长使加一定的压力,让组长觉得自己的小组管理不好是由于自己的不负责或无能,这样促使小组长更认真的干好自己的管理工作。

    三、评价让学生更心悦诚服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不管哪种学习方式,都离不开正确的评价,只有评价得当,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提高学习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因为我们教师的时间是有限的,班内学生一般又比较多,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五六十人,所以应选择简单、快捷、有效的方法来评价学生。

     1、课堂提问评价。

     课堂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可以用举手指累计各组回答问题的次数。

对回答问题过程可以分前后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可能有不少不足和偏面的地方,但只要回答合理,对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就让学生举起一个手指。

学生经过回答、讨论,对问题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可再设计回答问题的第二阶段,再找一些较差的学生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加分,如果回答不正确,小组减分。

下课时可以比一比哪个组是优胜组。

这样,就能形成了组内互帮互助,组间展开竞争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组内合作的习惯。

    2、对作业评价。

     我们批改作业,一般只打对、错号,很少打分,因为这样可以节约很多时间,但这样也往往不能调动学生认真做作业的积极性,培养不出学生认真对待作业的习惯。

我们可以对学生的作业以组为单位量化,每组基础分为100分,做完作业后,小组间互查,每错一题最多减5分,如果组内全部成员都没有错题,得分就是100分,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组间竞争,组内互助的做作业氛围,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总之,教学的策略有千条万条,要靠我们在实践中去摸索,去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教学之路。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计算”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这是由传统教学上的缺陷造成的。

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

比如,借助教材设计的运送鲜花情景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提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讨计算方法。

也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具进行学习。

2、开展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

枯燥单一的练习方式会引起学生的疲劳和厌烦,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得到训练,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

如“开火车”、“送信”、“接力”、“对口令”等等,这种具有游戏性质的练习方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法学法

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活泼、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情境教学法。

教师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去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让课堂充满和谐愉快的气氛。

3、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让学生通过尝试的方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先试一试,从试的过程中发现方法,再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出更多的方法,使学生的认知又有更深的挖掘,让学生给学生讲方法,反而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新知,又让他们自主地总结出计算方法。

4、小组讨论。

让学生“活”起来,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发现、探索,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舞台。

在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真正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其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同创造的机会,有效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二.教材处理

例3的教学(进位加):

  例3仍然利用了乘车的素材,引出了数学问题,“二

(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列出算式:

36+35=它是在前面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例3却在个位上出现“11”,怎么办?

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这部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很明显难就难在进位上,注意要紧扣:

  1、为什么要进位?

  2、如何进位?

十位数怎样计算?

  3、怎样书写?

”为了突破进位的难点,教学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明确单根相加满10根把10根捆成一捆,非常直观地反映出个位上两个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方法。

  教科书还在第11页的虚线框里说明

  个位上两个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以及怎样在和的个位上写数。

使学生体会,在进位加法中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以及“1”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教材这样编排,一方面突出了进位的重点和难点,另一方面又将在前面不进位加法中学习的对位、从个位加起和进位等贯穿起来,为后面总结笔算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

  做一做:

重点巩固进位加法中如何进位的问题。

还可以增设:

25+3()=5()25+3()=6()考察的目的是到底在什么情况下进位。

  笔算两位数加法计算方法的总结,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直接呈现计算法则的做法,采用合作探讨、交流等方法由大家共同从前面的实际计算中总结出计算方法。

教材没有给出加法法则的名称,而是提示学生思考“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其目的在于淡化计算法则的文字表述,而注重学生对两位数加法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2)数的运算

计算在小学数学中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工具性。

计算方面的内容编排大致是这样的:

以认数学习为起点,以整数四则运算为主线,小数与分数的性质和运算定律的学习与认数学习交织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重点是掌握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算理。

整数加减法的编排顺序是:

20以内加减法(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口算)——不进位、退位加减法(笔算)——进位、退位加减法(笔算)。

口算教学是基础,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以整数加减法教学为基础。

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按照先同分母再异分母进行。

它以数的整除知识作为基础,计算的前提是分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

无论是整数加减法,还是小数、分数加减法,只是参与运算的数不同,但它们之间有一条内在不变的主线:

都是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减。

其实也就是相加减的是计数单位的个数。

这体现的是数学思想方法中的位值原则,在计算方法上都是利用迁移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它位于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

本单元是本学期的重点单元之一,约占教学总时间的30%,因此,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工作将有利于顺利达成学段和学期育人目标。

本单元在教材编写上凸现如下四个特点:

1、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作为本单元知识的生长点;2、教材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3、各小节的教学也是由直观操作等依*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进行编排4、“用数学”是结合计算来出现的。

教材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总的教学设想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操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等活动进行探索和实现问题的解决。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其计算方法与已学的计算方法有相通之处,因此,我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实践、体悟等掌握新知识。

在本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是我的基本出发点,我注重渗透“转化”思想,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因此,我认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发现、理解和应用100以内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难点是竖式中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我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已“问题情景——操作探索——解释与交流——应用与发展”为基本模式安排教学。

教学中,“以操作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现代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数学实验”、“做数学”的环境。

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为主,来突出教学的重点,以老师引导为辅,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全面、全程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自主探索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下面以本单元第一小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第一课时“不进位加”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例1,练习二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发现、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

  教学评价:

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自评

  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操作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题卡、学生自备学习小棒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想

  现代教学理论倡导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在学习新知识时,有必要找准与旧知结构类似的地方,进行同化或顺应,重新建构。

因此,本节课我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教材上的“参观博物馆”的主体图,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从主题图中获取信息和发现图中的问题“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学生根据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每个班前面都有的人数)中研究并猜想出解决方案。

“合乘”学生会根据已有的认知基础,提出用加法,提出两种解决方案,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案,我会及时地肯定和赞扬,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这样设计本环节,把学生将要掌握的新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多媒体手段、大胆猜想等形式,既创设了理想的教学情境,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谓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现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之一,学生只有参与到实际的实践活动当中,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这也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