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区域观察记录.docx
《中班区域观察记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班区域观察记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班区域观察记录
中班区域观察记录
观察方式:
个别观察
观察实录:
记录1、早晨来园,小朋友们都兴高采烈的进教室并有礼貌的向我问好。
莹莹笑眯眯地走进教室,我就站在她的面前迎接她,可是莹莹却径直走到教室里。
我牵着她的手说:
“莹莹,你早!
”她用眼睛望着我,但很快又移开了。
我又说:
“莹莹,你早!
怎么跟老师打招呼?
”她看了我一下,才轻轻地说:
“老师早!
”
记录2:
孩子们正在自由地玩着积木,只见莹莹独自一人坐着玩衣角,她耷拉着脑袋坐了一会儿,终于微微抬起头看了看积木。
我走过去问“你想玩吗?
”她点了点头,没说话,只用眼睛看着我。
一会儿她站了起来,慢慢走了过去,还不时回过头看我,我笑着点点头,她走到了孩子们的身边。
正在莹莹认真的拼插积木时,我看见他对面的小宇拿了她几个玩具。
而莹莹看见了却不说话,但脸上有些不高兴。
过了一会小宇又拿它的玩具,只见莹莹一把把自己的玩具全拿了回来,还把他的玩具给打烂了。
当我走到她面前,她委屈得哭了。
记录3:
在户外活动时,我组织幼儿玩沙包。
在进行一系列的玩法后,我让幼儿自由找伙伴两人一组玩“你扔我接”的游戏。
别的幼儿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伙伴开始了游戏。
而她却站在那里不动。
这时,我让洋洋去找她并和她一组进行游戏,莹莹很爽快地答应了。
行为分析:
1、从案例看,莹莹是个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莹莹在交往方面很不主动,缺乏勇气,内心的需求和希望总不敢去实现。
而我的点头、微笑无疑给了她很大的鼓舞。
这孩子不是不想交往而是不敢交往,她需要老师更多的关怀和爱。
而在交往中她却不善于用语言和别人进行沟通,所以委屈得哭了。
在玩沙包时,实际上她很想玩,但又不敢大胆地对小朋友说:
“我和你们一起玩”。
起初,他默默地站在那里,但当洋洋拉着她的手要和她一起玩时,她又很爽快地答应了,说明她内心也渴望和伙伴交往。
2原因分析:
针对莹莹的行为,我与家长进行了个别交流。
从中了解到,莹莹在家里就很乖巧、不大爱说话,很依恋父母,父母也认为孩子年龄小很多事情都包办。
平时父母交际很少,不经常带她出门,将她封闭在自己的小家中,致使她缺少交往的机会。
教育措施:
1、在幼儿园方面:
(1).增强孩子的自信,抓住时机表扬她
莹莹在集体活动中总是处在“角落”的位置,不易让人想起她。
在日常活动中应多给她一些关爱,并细心观察她,抓住她的闪光点,给予宣传,让其他幼儿了解她。
一次,小朋友去阳台搬玩具,大家都急急地从阳台门口通过,而莹莹却放下自己的椅子,去给小朋友开门,我立即给予表扬。
在全班小朋友鼓掌的同时,也看到了孩子们眼神里流露出的友善目光。
通过多次表扬,孩子们都以莹莹为学习的榜样,都愿意和她交朋友,这样莹莹有了自信心,才能有助于交往。
(2)、游戏时多让幼儿以强带弱、相互配合
在不同的活动区内可以让能力强的幼儿多带动莹莹,让性格开朗的孩子多和莹莹接触。
让他们在交往中取长补短,互相影响。
例如角色区“娃娃家”活动时,浩浩扮演男主人。
趁着这个机会,我让莹莹也加入到游戏中去,并告诉浩浩,“你这么能干,再给你一个小妹妹吧!
”于是,浩浩便带着莹莹妹妹去“时装店”,他对“服务员”说:
“请给我妹妹拿件衣服!
”“服装店经理”问莹莹:
“你需要什么衣服?
”莹莹用手指指,说:
“那件。
”浩浩哥哥就在旁边告诉她:
“你和人家说清楚,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这样人家才能帮你拿呢!
”就这样莹莹在浩浩的帮助下,说了许多平时很少说完整的话。
(3)、利用一切机会,鼓励莹莹大胆用语言与别人交往。
从莹莹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委托莹莹去办事传话,鼓励莹莹主动说话,和周围的人交谈。
要有意创造莹莹与幼儿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使莹莹的交往面得到新的扩展。
比如,让幼儿带一些生活照片来园,在晨间活动时,把照片上的内容讲给幼儿听。
不善言谈的莹莹也带来一叠和妈妈去上海的照片,我马上拿给大家看。
小朋友争相观看,羡慕地向莹莹问这问那,莹莹也滔滔不绝地向小朋友介绍起照片上的人和景物。
再比如活动区活动时,莹莹一个人在角落里捏了一个很不错的舞蹈小人,一个人在那里摆弄着。
我把莹莹领到“手工区”,对他们讲:
“你们看,莹莹的小人捏得多好,你们这组也捏了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你们可以把这些都摆在一起,这样就可以站在你们搭的‘舞台‘上演戏了。
”就这样,莹莹加入了这个游戏小组的活动。
(4)开展角色活动,让莹莹参加。
角色游戏是幼儿园常设的一种游戏活动,角色扮演的价值重在促进儿童“社会化”,使幼儿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道德准则,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
因此我们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角、医院角、表演角等,让莹莹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
“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不仅使盈盈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加了莹莹交往的兴趣。
2、在家长方面:
将莹莹的情况反映给家长,与父母交流,并给父母提出建议及教育方法:
(1)树立榜样,让幼儿模仿。
告诉家长你们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同时又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所以面对幼儿,希望莹莹的家长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幼儿一个学习的榜样,首先要作出表率。
如:
经常邀请莹莹的同伴来家里玩,家长要热情接待、倒水、给水果或饮料喝,也可以简单的交谈,等小客人走时,要客气送别,欢迎下次再来。
这样做实质是给孩子作出了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
有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后,家长还要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
如:
家中来客人,要有礼貌地打招呼和交谈,如果有小伙伴同往,要鼓励孩子拿出玩具和小伙伴一起玩,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也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习礼貌待人,学会了社会交往的技能和许多本领。
(2)扩大范围,走出家庭,增强社交能力。
希望家长应经常带莹莹外出散步游玩,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人的生活,鼓励莹莹与他们简单的交往,如:
到超市或商场购物,鼓励幼儿去向售货员说明想买的东西,选好后,并能自己在家长的指导下去交款,购回所买的东西后,会说:
“谢谢,再见”。
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也增进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3)耐心教育,讲究艺术,激发社会性情感。
希望家长在培养幼儿社会性行为的过程中,不能采用威胁恐吓、哄骗利诱、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变相体罚等方法。
这会给幼儿身心成长带来创伤,不仅没有培养良好的行为,而且还会染上一些坏毛病:
胆小、不自信、自卑等等。
比如:
当孩子不愿意与人打招呼不愿意与人打招呼,或者见到陌生人不敢说话,感到害怕时等,家长对孩子不要进行批评指责,怪孩子没有出息,甚至训斥说:
"怎么象哑巴呀?
不会说话呀?
见到人怎么不叫人呀?
在这样子,就不要你啦!
"或者对孩子说一些恐吓的话,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胆小,甚至以后还会出现自闭的症状!
为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要用榜样、说服、鼓励的方法,坚持从正面向幼儿讲情道理,进行引导。
观察目的:
通过投放难度较小的拼图和改变已投放拼图的标记,了解幼儿是否能够持久的进行拼图活动。
观察过程:
(一) 宝宝一进区,就选择了新投放的拼图开始拼起来。
刚开始一玩,宝宝就把有关联的图片一下拼了出来,剩下的图片不由使宝宝皱起眉头来,左试试,右比比都不对,急得宝宝直抓头。
这是在一旁观察的阳阳兴奋得叫起来:
“这块应该放在这,你看这不是吗!
”边说阳阳边把一块拼图放在了合适的地方。
(二) 小宇进区后还是选择了大型拼图,他很迅速的从很多小拼图中找出了边缘上的拼图拼搭起来,拼完后,小宇拿起了其他拼图想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要放到的合适的地方,于是他翻到卡片后面,看看标记,很快找到了对应的地方。
当收区音乐响起来的时候,小宇看了看没有拼摆完的拼图,有些不舍的方回了原处。
情况分析:
针对上周幼儿出现的情况:
对于简单的四拼、十拼的兴趣已经淡化,比较喜欢数量较多,有困难的拼图,但在拼图过程中,幼儿都没有长久的坚持完成拼图活动,拼几下就放弃了的种种现象表明教师在投放区域材料时对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水平了解还不透彻,目标过高,导致幼儿跳起来也没有摘到苹果,从而使幼儿失去了对拼图的兴趣。
由此问题,我们改变了材料,投放了难度较小的拼图并对已投放的拼图增添标记的方法,降低了拼图的难度,使不同能力的幼儿都得到了发展:
中等能力的幼儿通过观察,操作,互相交流完成了拼图过程;能力强的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完成一部分拼图内容后,又根据拼图标记拼摆了一半多,这说明两种方法达到的效果都不错。
采取措施:
1、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从两方面入手添加区域材料,〈1〉投放新的拼图材料,分块数量在20件左右,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
〈2〉在大型数量的拼图上作相应的标记符号,引导幼儿观察,判断,并根据中班幼儿年龄和已有水平,在拼图小卡上标记数量或图形符号,使幼儿能够采用接龙的方式进行拼图,使能力不同的幼儿都可以得到发展。
2、在区域活动时,可以有目的的对益智区玩拼图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其学习观察和分析两拼图之间联系的方法,能根据事物之间的颜色,图案等进行判断,使其学会学习。
本周,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船。
在探索船为什么不沉的问题上,我们进行沉浮试验。
实验儿,我们选择的是相同材料进行比较操作活动。
在延伸活动中,我请小朋友辉映自己的选择材料进行比较,下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快乐。
第二天,辰辰天真的问我:
“老师,昨天晚上我这了很多的小纸船,有的浮起来,有的全湿了沉到水底”?
仔细一问,原来家里写字纸不多,刚学会折小纸船的她又找来了餐巾纸折船。
餐巾纸吸水性大,所以沉到水底。
我灵机一动,这不是本节课最好的活动内容吗?
我请小朋友选择不同的纸做小纸船,猜想实验结果。
由于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很多幼儿猜是画报纸做的小船能在水上游的最长,但也有的幼儿猜想是报纸。
在玩一玩、做一做动手实验中,幼儿的兴趣最浓厚,探究欲望也最强,看到小船吸水后的变化都能主动的和老师、小朋友进行交流。
但操作的过程中老师问他们:
“小纸船怎么沉到水底下去了”?
孩子们的回答很生动形象,他们说:
“纸船都湿透了,餐巾纸做的小纸船都散了,水都跑到纸里面去了”?
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于自己先前的猜想有了一个对比,两种认知冲突使幼儿更相信自己动手做的结果。
在对几种纸船吸水的现象中,幼儿了解了不同材质的纸吸水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在传统的科学教育中,我们更多的是采取从“听”中学,既由老师讲授某些科学知识,在通过一些考核方式让孩子记住这些知识,而不是让孩子直面真实的科学,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科学。
这个活动中在创设一个合理的科学环境,提供孩子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去谈就自然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在直接观察、亲自操作的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做中学”就是要让儿童在自然和真实现象面前,感到惊异,尝试去做,反复去做,认真观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老师家长应很好的利用孩子这一天性。
积极的创造条件,让孩子尽情的玩耍之中,感受生活中的事物的千变万化,从而丰富自己的经验,认识客观世界。
区角活动的时间到了,在巡视一圈后我将注意力转到今天活动的重点——科学区。
南南和涵琦已发现了今天的新材料:
黄豆和沙的混合物、筛子、勺子、筷子等,他们正饶有兴趣的在研究,但又不知所措。
于是我轻轻的进入,告诉他们:
我不小心把黄豆和沙混在了一起,你们想办法把它们分开好吗?
他们一听来了劲,开始有目的的想办法,涵琦用勺子,城城用筷子一粒粒夹。
这样速度很慢,但他们却很投入。
我几次想上去提醒他们可以用筛子试试,但都忍住了。
过了一会儿,南南开始去翻看其它的工具。
他发现了筛子,端详了好一会儿,然后用筛子去舀黄豆和沙,沙从筛子的孔中漏了出来,南南对这个发现很惊喜,马上告诉涵琦,于是涵琦也开始用筛子操作。
我静静的看着他们,由于第一次操作,他们的方法掌握的不是很好,几次下来,沙撒了一地。
我还是静静的观察着,连续多次后,涵琦可能从“分”的新鲜感中慢慢转移到寻找合适的方法中,开始用勺子舀混合物到筛子中,但在移动筛子时还是把沙漏到了桌上。
我真想去帮助他,但最终还是忍住了。
就在这时,涵琦找到了好办法:
他用一个小脸盆接在筛子的下面,再把混合物用勺子舀到筛子中,这一次总算没把沙弄到桌上。
涵琦继续在全神贯注的操作,南南看到他的好方法后也开始模仿。
我微笑着走开了。
(简析:
教师以极大的耐心和欣赏的态度来观察幼儿的言行。
当幼儿并没有选择筛子而是用筷子和手一下下分离混合物时,教师并没有急于去提醒,而是耐心的观察等待,幼儿在满足了一时的新鲜感后便通过观察“工具”发现了筛子,并用它进行尝试。
这是幼儿自己的发现,对于他的影响是不同一般的,更重要的是能养成他良好的、积极的探索习惯。
)
区域活动观察日记
1、美术区:
内容:
剪纸工作;主角:
彤彤和元元;材料准备:
剪刀两把,装有卡纸的小筐两个。
元元和彤彤很高兴地来到小老虎家做客,一人搬张小凳子,选择一把剪刀和一个小筐,互不干扰地工作,他们都会用剪刀把大的纸剪成小小的,桌子上很快就有了他们的作品,可是问题来了,两个胳膊动来动去,作品全都跑到桌子底下,经过老师的提醒,她们俩很配合地蹲在桌子底下拣纸,她们仍旧把剪好的作品放在桌子上,我问她们:
“还需要什么吗?
”,她们没理我。
收拾材料的音乐响起,她们还没忘记把地上的纸和桌子上的纸拣起来放在小筐里。
回忆:
我表扬了他们俩,因为她们工作很认真,而且会收拾整理材料。
老师:
“为什么剪好的纸老是掉到地上去。
”可能孩子年龄太小,而且他们缺少在很多人面前表现的机会,她们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说话!
老师:
“平时,如果地板上有纸,我们应该放在什么地方?
”
“丢到垃圾筒里”贝贝告诉大家
老师:
“可是,这些纸是有用的,不能扔到垃圾筒”
老师:
“你们想想,老师给你们的纸是用什么装的!
”
元元跑到小老虎家把小筐拿了过来。
老师:
“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一个小筐来装你们剪好的纸,我们一起告诉小老虎,让他下次请我们去玩的时候,给我们准备一个小筐好吗?
来一起说:
“小老虎,请你给我们准备一个小筐”
元元和彤彤手拉手跑到小老虎面前,开始还挺害羞的,我和小朋友一起说,她们也很认真地贴着小老虎的耳朵说:
“小老虎小老虎,请你给我们准备一个筐”
老师模仿小老虎:
“好的,好的,你们今天工作很认真,欢迎下次来做客,我会给你们准备好小筐的。
”
反思:
活动前老师可以以故事引入:
“小老虎,需要很多小纸片来打扮他的家,请小朋友来帮他剪一些小纸片好吗?
”这样孩子工作有目的性,不是剪了就剪了,我们可以用他们剪的小纸片来进行下次的粘贴。
活动中出现的小纸片没地方放的问题,我没有马上给她们拿一个小筐,旨在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小班的孩子还缺乏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活动的回忆部分仅在于:
“我去哪个家玩了。
”应该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2、生活训练区:
内容:
勺的工作;主角:
贝贝,刘天宝。
材料准备:
两个小碗分别盛有绿豆和大米,玩具小桶两个,勺子两个。
两个小朋友小心翼翼地从工作柜里端出放有小碗和小桶的托盘。
开始贝贝是坐在小板凳上的,由于小桶过高,每次贝贝从小桶里勺大米快到桶边的时候,由于倾斜,小米撒啦,贝贝放下勺子,把小米一粒一粒捡到小筒里,继续勺,这次贝贝抬起胳膊小心翼翼地勺了一勺大米,嘴巴也跟着紧张,成“O”行,小脚不知不觉惦起来,很好,只撒了一点点,似乎发现垫起小丫,勺起来容易些,贝贝干脆站起来。
不错,确实好多了,顺多了,就想一次勺满满的,勺一半,撒一半,勺一次得挺下来捡一次。
我走过去:
“贝贝,喂小兔碗吃饭的时候不要太多,她还小吃不了那么多。
”贝贝把勺里的大米又倒出来一点,终于成功的勺了一勺到小碗里
天宝很小心很认真的勺,一次一点点,不急不忙,桶子里只剩一点点绿豆也用小勺一次一两粒的勺到小碗里。
反思:
材料准备上,小米和绿豆投放太多,从小碗勺到小桶时,勺子一放到小碗里,小米和绿豆就溢出来啦。
而且小桶过高,个子矮的小朋友操作起来较困难。
对于天宝小朋友,他一直很慢很慢地工作,但每才都成功的把绿豆勺到小碗里。
等我指导别的孩子回来后,他已经完成一次工作了。
我很想知道他是怎么把剩下的一点点绿豆从小桶里勺到小碗里,我再一次来到他身边时,他刚好把绿豆全部勺到了小碗里,于是我从小碗里勺了一小勺放在桶子里,大概就十粒左右,原以为,他会拿着小桶往小碗里倒,他很有耐心的一勺一勺,几粒几粒勺,到最后只剩小下两三粒都时候,他把小桶竖起来,让绿豆滚到小勺里去。
认真的劲真值得我学习。
观察记录:
一大清早,楠楠、婷婷和阿谨来到了娃娃家。
在妈妈(阿谨)的吩咐下,奶奶(楠楠)和姐姐(婷婷)两人负责安排家具。
两人把客厅里的桌子安排好,客人蕾蕾就进来了。
蕾蕾来到娃娃家,就直接跑到娃娃的床边要抱着娃娃出去玩,可是遭到妈妈阿谨的严厉拒绝,她对蕾蕾说:
“娃娃现在还在睡觉,你不要去吵醒她。
”而奶奶在忙着洗菜。
一会儿,四个女孩忙开了,却没有一个男孩子,我问:
“这个家里怎么都是女的?
”女孩子们抢着回答:
“我们是妈妈、奶奶、姐姐和客人。
”我又问:
“那爸爸、爷爷呢?
”“他们出去了。
”“爸爸上班,爷爷到田里去了。
”……孩子们没等回答完,就跑着忙活去了。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玩得很尽兴,但是男孩子始终没有在娃娃家里出现。
孩子们把物品归类收拾得如同没有人进去玩过。
■ 分析调整:
从以上的记录中,可以看到孩子的合作意识非常强,也能友好相处。
孩子们对于成人的语言他们会模仿得淋漓尽致。
问题是:
娃娃家是女孩超级爱去的地方,但是却是男孩不太愿意去的区域,孩子们的回答:
“爸爸、爷爷出去了。
”“爸爸上班,爷爷到田里去了。
”都是非常合情合理的,需要思考的是怎样提高男孩的参与率。
可能由于去玩的都是女孩子吧,他们的整理常规都非常好。
如何提高男孩子的参与性呢,我想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着手:
1、 积极引导男孩子也去娃娃家玩一玩、扮演爸爸和爷爷。
2、 在班级谈话活动中可以让孩子们讨论:
爸爸在家里要做些什么,怎么来学一学爸爸。
观察目的:
一分钟有多长
观察实录:
好好是一个帅气的男孩子,讲义气,班上人缘好,上课特别活跃,争抢着回答问题,但在好好身上总少一种与别人竞争的意识……
每次喝水,最后一个孩子肯定是好好,无论用什么方法,如:
先
让他第一个喝水,“谁喝完谁有好吃的奖励给小朋友”,互相监督、提
醒,或同伴间进行比赛。
每一次如果老师不帮他,不提醒他,他准保
最后一名。
有一次,我把凉好的水发给孩子们,孩子们自发的说:
“我
和xx比赛。
”我一看好好,端的杯子,就是没唱。
我说:
“好好,快
点喝,超过其他小朋友。
”而好好兴奋地点点头,还和以前一样,一
点都没有状态。
过了一会儿,全班就剩下他一个人了,我说:
“好好,
我们要下去玩了,赶紧端起杯子喝水。
”其他孩子如果碰上这种情况,
着急地快哭了,而好好不紧不慢地。
我走到他跟前,跟他说:
“郭老
师看你几口能喝完。
”好好说:
“十口”。
我边数边看,数到六七下时,
好好高兴地说:
“郭老师,我喝了这么多了。
”……
事件分析: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比赛游戏的形式活动孩子们兴趣很大,
而好好的这种似乎“淡泊名利”的行为显得不合群,不符合孩子的特点,教师语言上的“刺激”似乎对他来说没有丝毫作用!
措施方法:
1、每位孩子不同,他的思想、做法、习惯肯定也不同,教师还应多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同时帮助他提高效率的能力。
2、以一个活动形式展开,“一分钟”有多长,帮助孩子理解时间的宝贵。
3、可以和孩子们做一个游戏,知道动作快的好处,进行谈话活
动。
效 果:
孩子们明白时间的宝贵,但仍需教师时刻的提醒,这也许同样属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吧!
观察名称:
擦桌子
所观察幼儿的名称:
所有幼儿
观察内容:
今天午饭前,练习幼儿的自理能力,让幼儿自己擦桌子,两块小抹布轮流擦自己面前的桌子,幼儿都很积极,认真学习自己擦桌子,可到了栾烨坪小朋友那,别的小朋友就开始不耐烦了,说:
“老师,坪坪总是在那擦。
”我就问坪坪:
“坪坪,你擦干净了吗?
下一个小朋友还在等着你呢!
”这时,坪坪才将抹布给了下一个小朋友。
观察分析:
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都非常喜欢劳动,平常也会让孩子发餐具、倒垃圾、挂毛巾等一些小事,一般都是让能力较强,老师信任的孩子做,坪坪是我班个头最小的一个,那些劳动当然老师就不会注意到她,孩子都是一样的,都愿意劳动,今天,好不容易说让自己擦桌子,坪坪肯定是想多擦一会,别的孩子也想尽快轮到自己擦,这才,有了刚才的一幕。
看来,以后必须要照顾到每一名幼儿了,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参加劳动中去。
个案观察记录:
1、一次户玩游戏,丽丽正坐在鳄鱼跷跷板上玩,另外一名幼儿过去一把把她推下去,自己做了上去,丽丽站起来咧咧嘴,但没有哭,也没有告诉老师,站在那里看小朋友玩。
2、每天结束幼儿园的生活后,就参加美术兴趣班,,回家后基本是独自玩耍。
3、每天早上来园都是缩在妈妈的屁股后面,对老师的问好也是躲躲闪闪。
三、家庭原因分析:
丽丽的父母都是机关的普通工作人员,性格都比较内向,每次接送孩子都是来去匆匆,几乎没有与老师交流的愿望。
当老师主动与他们交流时,他们也只是机械的应答,而没有更多的话语。
四、教育策略
1、关爱他,做到真心喜欢她。
一个三岁多的孩子,多抱抱她,亲亲她,让孩子慢慢的依赖上老师的爱,让其在老师的面前“放肆”一些,多和孩子交谈,在老师的带领下能够帮助小朋友发放玩具、图书壮大担子
2、和家长交流,请家长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到外面去(公园、动物园、爷爷奶奶家、姥姥家、以及有孩子的关系比较熟悉的朋友、亲戚家去。
)要让孩子多和其他的人接触,现实熟悉的人,情况好转以后,也可以接触一些不太熟悉但也认识的人。
3、教师要主动将丽丽在幼儿园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告诉家长,引起家长与老师交流的欲望,同时也能引起家长对孩子的重视。
五、个案转化效果:
通过一学期的家园配合教育,丽丽各方面都有所进步,但不是很明显,原因在于家长的性格太过内向,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
观察实录:
我班杜翔宇小朋友今年4岁,生性活泼好动,善于发现和观察事物的不同与变化,反应快,能自信的对自己的发现做出肯定的判断,懂得关心比他小的小朋友,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集体活动中,幼儿都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后,让幼儿自由讨论,杜翔宇则伸手抓前面小朋友的衣领,摸一摸前面小朋友的头,老师发现,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回答正确。
分析:
杜翔宇生性活泼好动,喜爱表现自己。
聪明理解力强,悟性比较强,往往寻找各种方式来突出表现自己。
但他选择的方式不恰当,表明他的心理发展水平不高。
从而往往采用惹人注意的方式甚至进行攻击来引发别人对自己的注意。
丝毫不顾及他人的习惯,养成我行我素。
再加上幼儿的认知水平低,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并没有真正理解大人所说的“打人不对的道理”。
即使很乐意地检讨也是“言行不一”。
教育措施:
1.疏导多余的精力。
杜翔宇好奇又急躁,缺乏耐心。
每次活动总是事先让他操作,让他多发言。
户外活动他喜欢冲跑,就让他当教练,带领大家运动,分组活动时,多提供机会让他当组长,同时要求他自己先表现好才能当组长,对他既有约束力,又让他发挥作用。
2.加强注意力的训练。
把他安排在老师容易顾及到的地方,在各项活动中注意培养他的注意力并多于表扬肯定。
根据他接受能力较强,在学习活动内容上适当增加难度,延长活动时间,逐步培养其耐心,专注的习惯。
3.在游戏中培养自制力。
他喜欢做游戏,每次游戏他都非常兴奋,但他常常伴有破坏性、攻击性行为。
有意让他在游戏中担当“重任”如户外活动让他当组长、裁判。
在角色游戏中当老师、警察的角色,学会约束自己,习得内隐的游戏规则。
由游戏中的发现生成的学习活动
观察实录:
由于动脑筋角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