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五陕西.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13417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五陕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五陕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五陕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五陕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五陕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五陕西.docx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五陕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五陕西.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五陕西.docx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五陕西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

实用类文本阅读(五)(陕西)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回想铁生

陈村

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

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

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真实。

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陈村:

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

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

铁生八九年十月。

他跟我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

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

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深入十倍。

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

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

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

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

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

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

谈得很快乐。

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

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

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

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

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

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

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

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

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

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

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

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

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

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

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

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

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

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

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

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

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

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

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

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

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

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生死。

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

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

他将上帝视为同行,窥探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

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

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

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

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跳跳蹦蹦地吃下许多豆子。

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

他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天。

他的叙述强调逻辑,推理严密,用论据论证那些看似荒谬的人生命题。

他一直在思索:

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他从身体的不能去想精神,想灵魂。

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在自己心中。

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2011年1月6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

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

(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陈村得知史铁生去世的消息之后,谢绝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决定自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是因为他觉得只接受媒体采访,让记者写文章不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史铁生的伟大。

B.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很差,除了截瘫不能行走外他还患上了肾脏萎缩,但是史铁生的喜悦和乐趣却正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和探寻,他追问,但不控诉命运的不公。

C.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自己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是为了突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D.陈村在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时,经常能够感受到史铁生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的豁然开朗的喜悦。

他也对比了自己和史铁生的差距,感到自己的写作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但并不快乐也并不坦然。

E.史铁生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史铁生超越了生命的苦难,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2)根据作者陈村的回想,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简要分析。

(6分)

(3)文中特别写到了史铁生打开电脑教作者的女儿玩吃豆子的游戏,史铁生自己有时也玩两盘的细节。

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6分)

(4)史铁生说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

请你就对“残疾”、“生命”、“有无”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1)B(3分)E(2分)C(1分)其它选项不得分。

【解析】A项:

陈村谢绝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决定自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写文章更能反映出史铁生作为人的真实,选项对原因的理解有误。

D项:

作者对照了自己和史铁生,但并不是在找差距,作者也并没有感到自己并不快乐也并不坦然。

选项对文章语句的理解有误。

C项:

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自己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是为了说明史铁生以他的存在和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深刻思考,并不是为了突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选项的逻辑关系比较牵强。

E项: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史铁生的超越了生命的苦难,但并不能完全说明史铁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选项的表述不够严谨。

B项完全符合文意。

(2)①史铁生是一个残疾多病站不起来但是心灵上最挺拔正直的人。

(2分)②史铁生是一个超越了自身的苦难爱自己,爱世界,知道感恩,知道生命意义的人。

(2分)③史铁生是一个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的最勇敢的人。

(2分)

【解析】本题属于筛选信息概括题。

题干的问法在于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要求筛选出文章对史铁生生命的评价,根据文意比较容易概括筛选出。

(3)①为了表明史铁生的生存状态。

(2分)②表明史铁生在死神的追逐下,以坚强的意志生存与疾病抗争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2分)③表明史铁生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没有退缩到麻木无知的颓唐地步。

(2分)

【解析】本题属于理解写作意图分析作用题,在文段这个事例的前后,作者进行了总结和强调。

相关语句很容易找出,设题意图在考察学生的分点概括和准确表达的语言能力。

(4)“残疾”:

①史铁生是一个罹患残疾但心灵挺拔正直的伟大作家,他超越了自身的苦难去思索世界与生命的价值。

(2分)②在他眼里残疾只不过是不能实现罢了,残疾并没有使他退缩到无知和曲解,没有麻痹麻醉自己。

(2分)③残疾是生命存在的诸多形式之一,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只在于心灵的伟大。

(4分)

“生命”:

①史铁生认为上帝是生命的编剧,无论什么样的生命都有一种真实的存在。

(2分)②即使面对苦难,史铁生也从不抱怨,他知道感恩,他用自己的思索给生命找到了意义。

(2分)③我们可以用坦然和喜悦去平衡生命中的困苦,我们依然可以在生存的夹缝中让自己快乐。

(4分)

“有无”:

①生命中有了苦难,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快乐。

(2分)②史铁生罹患残疾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和健康的体魄,但并不意味着,他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2分)③有和无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的,决定有和无终极意义的是人的精神与思考。

(4分)

【解析】本题属于文本思想意义与社会价值的探究题。

题干中结合全文的要求,是指答案应该先总结文本中这三个词结合于史铁生的含义。

题干中谈谈你的看法的要求,是指在文本意义的引领下,考生应该作出一定的阐释和延伸。

给出的答案仅供参照,考生只要结合文本阐释了有一定内涵和意义的看法,即可相应得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季羡林的缺憾人生

季先生的《学海浮槎》,记录了他中学生活的一个细节,读后,令我眼前一亮。

在学习方面,我现在开始买英文书读。

……买英文书,只有一个地方,就是日本东京的丸善书店。

……每次接到丸善书店的回信,我就像过年一般地欢喜。

我立即约上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午饭后,立刻出发,沿着胶济铁路,步行走向颇远的商埠,到邮政总局去取书,当然不会忘记带上两三元大洋。

走在铁路上的时候如果适逢有火车开过,我们就把一枚铜元放在铁轨上,火车一过,拿来一看,已经轧成了扁的,这个铜元当然就作废了,这完全是损人而不利人的恶作剧。

要知道,当时我们才十五六岁,正是顽皮的时候,不足深责的。

少年的天真、活泼、顽皮,在这里表现得充分无遗,假若季羡林能以这种心态度过他的青春岁月,呈现在我们今天面前的,将会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可惜,那只是短暂的返璞归真。

须知,这是在济南城,不是在老家官庄,这是寄身于叔父的家,不是依偎在自己父母的膝下,环境变了,季羡林的个性也随之发生改变。

怎么变?

朝哪一方向变?

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

从我小时候的作风看,我本是一个外向的人,然而,后来怎么就转成了内向呢?

这个问题,过去从未细想,现在回顾在济南那段生活,忽然有所感触,也就顺便给它一个解答。

我认为,“三字经”中有两句话:

“性相近,习相远”,可以作为参考,古人说得对,“习”是能改造“性”的。

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

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

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

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

课余除了抓学习,还是抓学习,偶尔有一点示爱,比如给我从乡下带回几只小免,也让人感到距离,那种只能身感,不能言传的距离。

说到婶母,我不能说她虐待我,那样说不真实;但在日常生活中,小小的歧视,在她可能是不经意,在我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叔父有个女儿,我叫作秋妹的,她和我的待遇明显不一样。

比如说,做衣服,有时就给她做,不给我做。

偏心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

实事求是地说,拿一个母亲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叔婶,本来就是不现实的。

话又说回来,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大人的开通,这是不可能的。

一件两件,我也许不放在心上,三件四件五件,经得多了,难免潜移默化,影响到自己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

  季羡林的终生遗憾,是在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他没有回家看望一次。

八年啊,八年!

这期间,他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寒暑假回济南……如此漫长的过程,如此曲折精彩的变化,竟然没有抽出一些日子,回家看看。

季羡林事后捶胸顿足,懊悔不迭,可以说,他一辈子浸泡在悔恨里。

  终生遗憾,应该还有婚姻。

且慢,季羡林在《寸草心》中,不是对妻子评价很高吗?

请看他文章开头的叙述:

“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了婚。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话下。

德华长我四岁。

对我们家来说,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有时候还要含辛茹苦。

上有公婆,下有稚子,丈夫十几年不在家;公公又极难侍候,家里又穷,经济朝不保夕。

在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尔对我流露一点,我实在说不清楚。

”注意,这里说的是妻子的为人,那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也正因为这一点,季羡林对她十分敬重。

敬重是一回事,疏离隔膜又是一回事。

不信,再请看下列事实:

季羡林1929年结婚,次年离家上清华,1934年毕业,回济南教书,1935年赴德,一去就是11个春秋。

1946年回国,进北大,按说,他应该把家属接来同住的,那时一没有户口障碍,二没有经济之虞,但是———他没有!

直到1962年,德华才迁来北京。

算算看,从结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

人生有憾,至少是不完满。

朱光潜先生说: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

”季先生是大明白人,对一切早已参透,所以他有一篇随笔,题目就叫“不完满才是人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二段写季羡林少年时期在到邮局取书时把铜钱放铁轨上让火车轧,目的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损己而不利人”的捣蛋鬼。

B.作者评价季羡林先生如果一直保持天真、活泼、顽皮的性格,就会成为另外一种“形象”,不能成就今天人生辉煌。

C.童年时期的季羡林生活在济南城叔父家中,不是依偎在父母的身边,环境的改变,使季羡林的个性也随着发生了改变。

D.婶母对自己亲生女儿的偏心对季羡林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季老对此耿耿于怀。

E.季羡林与妻子一生分多聚少,晚年回忆中季羡林对贤妻良母的妻子怀有深深的敬重和愧疚之情。

(2)季羡林的人生遗憾有哪些?

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6分)

 

(3)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6分)

 

(4)文章最后引用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季老先生的一篇散文随笔的题目结尾有何作用?

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季老的“不完满才是人生”对你有何启发?

请简要探究一下。

(8分)

 

(1)CE(A“说明了他是一个‘损人不利人’的捣蛋鬼”,是为了表现他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少年生活。

B无中生有,“不能成就今天人生辉煌”在文中没有依据。

D“耿耿于怀”错误,因为季老说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

(2)①童年没有在父母膝下欢娱,寄居在叔父家中,改变了自己的性格。

②整整八年没有回家看望母亲,母亲去世,懊悔不迭。

③夫妻聚少离多,对不起自己的妻子。

(三个要点,每点2分)

(3)①文章第三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3分)上承季老少年时代天真、活泼、顽皮个性,下启季老一生中三件遗憾之事。

(3分)

(4)作用:

总结了全文,照应了文题“缺憾人生”,深化了主题(升华了主题)(2分)

人生总有缺陷、不完满,才能够敦促人去追求。

朱光潜先生的“缺陷”说和季羡林先生的“不完满”说,都体现了人生有缺陷,就需要去努力填充生活的“缺陷”,人们在生活中就有希望、有想象的余地,从而达到“美满”。

(意思相近即可,不要求与答案完全一致)(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0~13题。

李大钊之死

李大钊,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出生于渤海之滨的河北省乐亭县胡家坨乡大黑坨村。

1907年,李大钊到天津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从天津法政学校毕业后,李大钊“仍感学识之不足,乃承友朋之助,赴日本东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

回国后,1918年1月经章士钊向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推荐,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生活才安定下来。

  留学三年,李大钊痛感国家危亡,开始寻求救国之道。

1918年冬,他参与主编《新青年》,还与陈独秀等人一起创办了《每周评论》,广泛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9年7月,李大钊撰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激情澎湃的呐喊,影响了一大批时代青年。

其中有一位来自湖南韶山的青年,作为北大图书馆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他经常向图书馆主任李大钊请教,深受其影响,他就是青年毛泽东。

  1920年5月,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筹备建党时,考虑到党的名称,是叫社会党还是叫共产党,一时拿不定主意,遂写信征求李大钊的意见。

李大钊明确地回答:

叫共产党。

  中共一大后,在北京成立了党的北京地方委员会,后又成立了中共北方区委,都是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

1922年8月,李大钊参加了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的特别会议,研究国共两党合作问题。

李大钊赞同共产国际的指示,主张共产党员参加到国民党中去,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经过频繁接触,李大钊与孙中山建立了亲密友谊。

  孙中山亲自主盟,介绍李大钊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委托李大钊与廖仲恺、鲍罗廷一起负责国民党改组工作。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指定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汪精卫、林森、谢持和李大钊5人组成主席团,轮流担任大会主席。

回到北京后,李大钊很快就帮助建立起了国民党北京市党部、天津市党部和直隶省党部,推动了国共合作在北方的发展。

  “三•一八”惨案后,北京一片白色恐怖。

1926年3月底,李大钊等人接受了苏联同志的建议,将国共两党在北京的领导机关迁入位于东交民巷苏联大使馆西院的旧俄国兵营内。

李大钊独自承担着领导北方地区国共两党进行革命斗争的重任。

  1927年4月6日清晨,军警们强行逮捕了李大钊、路友于、谭祖尧等30余人,还抓走了赵纫兰和李大钊的两个女儿。

  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共22天。

敌人对他进行了多次审讯。

为了逼迫李大钊招供,敌人对他施用了多种酷刑,电椅、老虎凳、用竹签插手指……最后竟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指甲。

李大钊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泄露党的任何机密。

为了保护同时被捕的其他同志,李大钊还用血迹斑斑的双手写下《狱中自述》,表示自己“负其全责”,要敌人“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

”李大钊在《自述》中自豪地写道:

“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

  敌人转而采用软化引诱的办法。

张作霖的参谋长杨宇霆亲自出马,他以同乡的身份劝降李大钊,许以高官厚禄:

“李先生,只要你肯为张大帅、吴大帅效劳,保你官职在我之上。

  李大钊轻蔑地回答:

“张作霖是狰狞之子,吴佩孚是狼狈之儿,我岂能为他们效劳。

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糙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气节!

李大钊就义前留下的遗照,目光和悦,泰然自若,宛如平日。

李大钊第一个从容走上绞刑架,凶残卑鄙的敌人为了折磨李大钊,竟绞了他三次,历时28分钟。

李大钊牺牲时年仅39岁。

10、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李大钊为广泛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独自主编了《新青年》和《每周评论》。

B.李大钊撰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他的思想影响了一大批时代青年。

C.李大钊赞同共产国际的指示,主张共产党员参加到国民党中去,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D.为了保护同时被捕的其他同志,李大钊写下《狱中自述》,表示自己“负其全责”,要敌人“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

E.李大钊很早就在朋友的帮助下出国留学,其目的是寻找救国的道路。

因此,留学三年后,其“开始寻求救国之道”。

11、李大钊被称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请结合全文概括李大钊的事迹。

(6分)

 

12、李大钊是如何面对敌人威逼利诱的?

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7分)

 

13、李大钊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他那句“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的名言,你是如何理解他的这句话的?

(7分)

 

10、AE

11、①参与主编《新青年》,还与陈独秀等人一起创办《每周评论》,广泛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②撰写《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③确定共产党名字;④领导成立了党的北京地方委员会,后又成立了中共北方区委;⑤主张共产党员参加到国民党中去,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12、①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酷刑,他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泄露党的任何机密,为了保护同时被铺的其他同志,他舍己为人;②面对软化引诱的办法,他怒斥反动军阀的无耻行径,宁死也要保全气节。

表现了他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13、示例:

①人应该有理想,并为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

②理想有大小之分,那种先人后己,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理想是崇高的,值得我们去追求。

(必须展开讨论)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斜戴一顶深蓝色贝雷帽,叼一支咖啡色烟斗,永远是时尚小老头黄永玉的标志。

被称为“一代鬼才”的他,绘画、雕塑、木刻、写作样样俱佳。

虽然今年已经87岁了,可是黄永玉有时像小孩,有时慈悲,有时兴高采烈,有时泪流满面,活得最像自己。

   

80岁过后的黄永玉曾说,除了画画和应付来客,他的工作就是写《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

黄永玉颇为自信地说:

“小说写的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而非虚构。

如我这般的生活,没有人经历过,相信尤为引人注意。

它是部很好玩的小说,一定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但直到2008年,小说的故事依然在“黄永玉”4岁时徘徊,“我写得很慢,因为我是老老实实地写,没有随意删改,我要把所经历的每个时代与社会的各个侧面勾勒出来。

一些年代久远的事就让笔触随着记忆逶迤而行,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要写多长。

”黄永玉解释说,写得慢的主要原因是“手里写着小说,却总想着要画上几笔”,“现在我得努力戒掉画画这个‘恶习,’不然把小说写完的可能性都不大了。

”   

   回顾黄永玉的艺术成就,不难发现在黄永玉的绘画题材里,荷花是一个非常具有风格的主题,对于荷花,中国的文人也画了上千年了,各种流派的,比如说像明末清初的朱耷画的那种残荷就有一种孤傲于世的感觉。

但是黄永玉画的荷花,没有给人那种非常清高、出世的感觉,而是一种很绚丽、很灿烂的气质。

黄永玉打趣地说,荷花从哪儿长的,从污泥里面长的,什么是污泥呢?

就是土地渗了水的那个叫做污泥,是充满养料的那种土。

从土地母亲那里长出来的,回头再来骂它是污泥,这叫忘本。

   

   据黄永玉回忆,他小时候,外婆家附近有个荷塘,他一淘气犯事,外婆要找他算账的时候,他就把一个高高的洗澡盆滚入荷塘,跳到里面躲起。

“小时候个儿不高,看着荷花像房顶那么高,待久了,青蛙都过来了,水蛇什么,能够仔细地看到它了,于是发现荷花底下的那种变化,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种一根一根这么清清爽爽,有很多的苔、草,那种光的反映、色彩的关系丰富多了,我开始画荷花。

”“我常想到的是外婆当年池塘里头给我的那种感觉。

   目前,黄永玉在写作之余,也常常读书,他认为读书对人生有着重要意义。

在《书的回忆》这篇文章中,黄永玉有这样的总结:

“读书能使人的思想有节奏感,有灵活性。

不那么干巴巴,使尽了力气还拐不过弯来。

读一点书,思考一点什么问题时不那么费力,而且还觉得妙趣横生。

”难怪老先生的文章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妙趣横生,不那么干巴巴的。

例如他写道:

“读得高兴,便在书眉上写出自己的联想和看法,明知道这是很学究气的东西,没想到‘文化大革命’时很为它吃了些苦头。

”寥寥数语,既写出了一种读书习惯,还写出了一段严酷的历史,风趣又沉重。

   

   读书需要顺乎情趣,否则必会苦不堪言。

对此,黄永玉说出了他的体会,他不无幽默地说:

“我这个老头子一辈子过得不那么难过的秘密就是,凭自己的高兴读书。

”在另一处又说:

“我喜欢读书,遇到没听过、没见过的东西便特别高兴……”正因为如此吧,他才博学多才,他才把书读得津津有味,并写出津津有味的东西供人阅读。

耄耋之年的黄老对人生看得尤为豁达与透彻,“人生不要去找意义,过日子平平常常就好。

有的有意思,有的没意思,不要什么都找意义。

我常常想,我怎么一眨眼就80多岁了呢,感觉像自己的年龄被人给偷去了似的。

有个美国学者说过,他恨不得把帽子摘下向年轻人伸过去说‘请施舍几年时间给我吧’,可是这是异想天开。

”在黄永玉看来,人到八十,不绝望,感觉生活有意思就很满足了。

黄永玉说自己一直很累,“不仅是体力上的累,还有情感上的累,假如哪天我死了,我的碑上就写‘太累了’三个字。

或者写上‘爱,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