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高考心理学大纲.docx
《春季高考心理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季高考心理学大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季高考心理学大纲
幼儿心理学模块
一、绪论
1、理解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理解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应,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概述
1、理解年龄特征、关键期、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身心发展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种特点,就是我们所说的年龄特征。
关键期:
指个体成长的某一段时期,其成熟程度恰好适合某种行为的发展,如果失去或错过发展的机会,以后将很难学会该种行为,有的甚至一生难以弥补。
最近发展区:
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掌握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②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
③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④幼儿的情感由易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
⑤幼儿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
3、了解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与生理成熟;环境与教育;实践活动
三、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1、了解感觉、知觉的种类。
感觉分类:
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内部感觉:
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知觉分类:
按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分: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
按知觉对象的特征: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2、理解感觉、知觉、观察的概念。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
观察:
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感知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细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特点。
3、理解幼儿方位知觉、形状知觉、时间知觉发展的特点。
方位知觉发展特点:
幼儿3岁能辨别左右;4岁能辨别上下;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6岁能轻松辨别上下、前后4个方位,但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苦难。
形状知觉发展特点:
小班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中班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大班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教师应适当指导幼儿辨认菱形、平行四边形和椭圆形。
时间知觉发展特点:
小班已有初步时间概念,但与生活活动相联系。
如他们理解的“早晨”,就是指起床的时候,“下午”就是指妈妈来接的时候。
他们只懂得现在,不理解过去和将来。
中班可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能运用“早晨”、“晚上”等词,但不理解“前天”、“后天”。
大班可以辨别“昨天”、“今天”、“明天”、“大前天”、“前天”、“后天”、“大后天”,分清上午、下午,知道今天是星期几,知道春、夏、秋、冬。
4、掌握幼儿观察的特点。
①观察目的性弱,不能进行自觉的、有意识的观察。
②观察精确性差,不够仔细认真,粗枝大叶、笼统、片面。
③观察的持续性弱,不持久,容易转移住的方向和对象。
④观察的概括性不强,不能发现各事物或事物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
⑤观察的组织性差。
5、掌握幼儿观察力的培养。
①重视对幼儿进行感官训练。
②给幼儿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
③给幼儿以具体的观察指导。
④观察过程中,尽可能引导幼儿眼、耳、鼻、口、舌等感官都参与认识活动。
四、幼儿记忆能力的发展
1、了解记忆的过程。
记忆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
2、了解识记的种类、遗忘的规律。
根据识记的目的性与自觉性,识记分为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
根据识记是否建立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3、理解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保持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过程。
4、掌握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①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在发展
②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能力慢慢提高
③大脑容易兴奋,也极不稳定:
表现为容易记住,也容易遗忘。
④记忆的精确性和巩固性较差。
儿童记忆不精确表现在记忆不完整、相互混淆、歪曲事实和易受暗示等方面。
5、掌握幼儿记忆力的培养。
①激发兴趣与主动性②丰富生活经验③培养有意记忆
④教授记忆策略
五、幼儿想象能力的发展
1、了解想象的种类。
①根据想象的目的性,过程中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②根据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2、理解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对头脑中的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3、掌握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
①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有意想象逐渐发展。
②再造想象占主导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③想象的内容由贫乏、零碎逐渐向丰富、完整发展
④容易把现实与想象混淆,有夸大与虚构的现象。
4、掌握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①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积累想象的素材。
②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想象的主动性。
③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创设想象的情境。
④充分利用文学、艺术等形式,激发幼儿想象力。
⑤鼓励大胆想象,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
⑥教给幼儿表达想象形象的技能技巧。
六、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1、了解思维的种类。
①按照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和思维的不同形态,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②按照是否有明确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则,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③按照搜索答案的不同思维方向,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④按照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理解思维的概念及其基本特性。
思维的概念:
借助动作、表象或语言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性和间接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思维的基本特征:
思维的概括性;思维的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重组。
3、掌握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
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4、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①幼儿初期的思维仍具有一定的直观行动性
②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具有象征性、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刻板性特点。
③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5、掌握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①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的机会。
②教学活动中突出具体性、形象性。
③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④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
⑤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七、幼儿注意能力的发展
1、了解注意的特征。
指向性。
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总是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集中性。
指心理活动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和紧张度。
2、了解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
指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清楚地觉察到的事物的数量。
(注意的广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受刺激物的特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个人的知识经验影响。
)
注意的稳定性。
指注意保持在某种刺激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如何维持注意的稳定性:
预防和避免无关刺激的出现;明确活动目的和任务,增强兴趣和责任心;在总活动方向不变的情况下,使注意对象多样化;调节个体主观状态。
)
注意的分配。
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实现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是:
同时进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必须都很熟练、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或者只能有一种不熟练,其余都很熟练。
)
注意的转移。
指人能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的因素:
先前活动中注意的紧张程度;后续活动对象的特点;一个人神经活动的灵活性)
3、理解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概念。
注意: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
也称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4、掌握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
①幼儿注意的有意性水平比较低。
②幼儿注意的品质发展水平总体不高。
5、影响幼儿注意发展的因素
①与外界刺激本身的特点、性质有关。
②与幼儿的兴趣、需要有关。
③与幼儿的生理成熟水平有关。
④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等有关。
⑤与幼儿自身状态有关。
6、掌握幼儿注意力的培养/幼儿注意力的培养措施/注意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①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开展各类活动,采取诱导的方式激发幼儿兴趣。
②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
使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必须对幼儿有一定的有意注意的要求;用语言组织、稳定幼儿的有意注意;让幼儿在积极的活动中保持有意注意;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
③利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转换,维持幼儿注意的持久性。
7、理解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运动变化、对比关系等。
②人的自身状态。
人自身的精神状态、需要、情感、兴趣和过去经验等。
8、理解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①加强对活动目的的理解。
②合理地组织相关活动。
③利用间接兴趣。
④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抗干扰能力。
八、幼儿言语的发展
1、了解言语的作用。
表情达意、交流思想、消除误会、拉近距离,增进了解
2、理解言语和语言的概念。
语言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约定俗称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交流的过程。
有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三种。
3、掌握幼儿言语发展的特点。
(1)语音。
①幼儿发音的正确率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②语音发展的飞跃期为3~4岁;③幼儿对声母、韵母的掌握程度不同(声母发音正确率更低);④语音意识逐渐发展。
(2)词汇。
①词汇数量逐渐增加;②词类范围不断扩大;③对词义的理解逐渐加深。
(3)语法。
①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②从简单句到复合句;③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4)口语表达能力。
①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白言语的出现;②情境性言语发展和连贯性言语的产生;③出现内部言语的过度形式——出声的自言自语。
4、掌握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
①重视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活动。
②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
③将言语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
④成人做好幼儿言语的榜样。
⑤注重个别言语教育。
⑥适当学习书面言语。
九、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1、了解情绪情感的作用/情感的功能
调节行动的功能;信号交际的功能
2、理解情绪情感的概念。
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3、情感的种类
①按情感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激情、心境和应激。
②按社会性内容分类,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4、掌握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①从进行过程看:
幼儿的情绪情感不稳定;幼儿的情感比较外露;幼儿的情绪极易冲动。
②从所指向的事物看:
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不断丰富;情感所指向事物的性质逐渐变化,情感日益深刻。
③从发展水平看,幼儿高级情感开始形成。
5、掌握幼儿情绪情感的培养。
①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
②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情感
③重视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
④重视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向孩子倾诉情感;引导孩子欣赏别人的情感;多让孩子换位思考;让孩子学会表达情感;正确疏导幼儿的不良情绪。
十、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了解依恋关系的类型。
安全依恋型。
母亲离开时会哭和焦虑,母亲回来时很高兴;以母亲为基点探索世界,时不时回到母亲身边寻求安慰;比较合作,很少生气,对陌生人友善。
逃避型。
母亲离开时很少哭泣,母亲返回时他们不大高兴,并设法逃避,在需要时不会寻求帮助,有愤怒情绪,对陌生人不在意。
矛盾型。
在母亲离开之前就开始焦虑,紧张关注母亲行为,不能尽兴游戏,母亲回来后,他们一方面想亲近母亲,一方面又以尖叫、踢打来拒绝。
很少探索环境,很难安抚,对陌生人不友好。
2、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主要形式。
游戏。
3、理解社会性、亲子关系、依恋的概念。
社会性:
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
亲子交往:
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交往。
依恋:
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
4、理解师幼交往对幼儿的影响。
①增强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以及探索精神。
②促进儿童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③影响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高低。
④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及社会性的发展
5、理解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①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
②有助于同伴之间的相互社会化
③成为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
④有助于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⑤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
6、掌握幼儿社会行为的指导。
(1)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表现
行为不足;行为过度;不适当行为。
(2)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
持久性的困难;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不理会现实;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
(3)指导措施
①后果法。
自然后果法:
让幼儿体验由于自己不恰当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
相关后果法:
隔离、剥夺、补偿
②强化法。
正强化法:
在行为之后,伴随一种积极刺激。
正强化的功能是增加行为出现的次数。
奖励有利的行为。
负强化法:
撤消或减弱原来存在的消极刺激或者条件以使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
③代币疗法。
代币法就是运用代币并编制一套相应的激励系统来对符合要求的目标行为的表现进行肯定和奖励。
比如奖励小红花或五角星。
7、掌握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①教会儿童使用礼貌语言
②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③培养儿童热情大方、宽厚待人的品质
④培养儿童积极乐观的情绪
⑤创设与同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
⑥引导儿童尝试换位思考
十一、幼儿的个性的发展
1、了解巴甫洛夫的气质分类。
巴普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把气质分为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
2、理解能力、气质、性格的概念。
能力:
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
指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特征。
性格:
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3、理解幼儿能力发展的特点。
(1)各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
①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发展。
②语言能力在婴儿期发展迅速,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
③模仿能力发展迅速,是幼儿学习的基础。
④认识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前提。
⑤特殊能力有所表现。
⑥创造能力萌芽。
(2)出现了主导能力的萌芽,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类型差异。
(3)智力发展迅速
4、掌握幼儿性格发展的特点。
①幼儿前期性格的萌芽
合群性、独立性、自制力、活动性
②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好奇好问、模仿性强、好冲动
5、掌握幼儿能力的培养。
①正确了解幼儿能力发展水平
②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活动
③指导幼儿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
④培养兴趣
⑤教育好能力异常的幼儿
6、理解幼儿的气质与教育。
①了解幼儿的气质特点
②不要轻易对幼儿的气质类型下结论
③针对幼儿气质特点,采取适宜的教育措施
7、掌握幼儿性格的培养。
①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②引导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和实践活动
③培养良好榜样
④巩固幼儿良好的性格特征,克服性格方面的缺点
十二、幼儿心理健康与教育
1、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智力发展正常
②情绪稳定,情绪反应适度
③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融洽
④行为统一和协调
⑤性格特征良好
2、理解健康的概念。
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或躯体正常,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满状态。
3、理解说谎的症状、原因、预防与矫治。
症状:
儿童编瞎话骗人,把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说得有鼻子有眼睛的,出现说和事实完全不相符的情况。
原因:
①无意说谎原因。
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的,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做已经发生的事情来描述,这是由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所限而产生的。
②有意说谎原因。
希望得到表扬、奖励或逃避责备、惩罚等故意编造谎言。
预防和矫治:
对无意说谎,成人不可过度指责,要在适当的时机引导,从中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对有意说谎,要让幼儿明白说谎的后果,要创造宽松的气氛,允许儿童犯错误,鼓励儿童说实话。
成人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4、掌握分离焦虑表现、预防和矫治。
表现:
与亲人特别是父母分离时,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
如烦躁不安,害怕想象中的危险,哭泣,脾气大等。
有的还伴有做恶梦、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心跳、多汗、乏力等症状。
预防和矫治:
①改善环境和教育方式。
合理要求,既不溺爱,也不苛求。
②
培养儿童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
③教师要特别关心、与之交谈,鼓励与他人交往。
5、掌握促进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措施。
①用爱抚慰儿童的心灵
②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③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
④让儿童的生活充满快乐
⑤帮助儿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⑥强化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⑦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
⑧正确处理儿童的痛苦情绪
⑨训练儿童的交往技能
⑩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