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第二历复习世界格局的变化专项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708612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第二历复习世界格局的变化专项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历复习世界格局的变化专项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历复习世界格局的变化专项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历复习世界格局的变化专项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历复习世界格局的变化专项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第二历复习世界格局的变化专项教案.docx

《届高考历史第二历复习世界格局的变化专项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第二历复习世界格局的变化专项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第二历复习世界格局的变化专项教案.docx

届高考历史第二历复习世界格局的变化专项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历复习世界格局的变化专项教案

专题27世界格局的变化

 

(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的实质和方式;东欧剧变的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八一九”事;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

 

一战后的俄国

 

时间

 

史实

 

1917年2月

 

二月革命:

推翻罗曼诺夫的沙皇王朝统治,成立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1917年4月

 

《四月提纲》:

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1917年7月

 

七月事:

工人和士兵夺权,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而丧权。

 

1917年11月

 

十月革命: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意义)推动了各国共产党的建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1918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流通,取消商品贸易,生活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分配,强制劳动,“不劳动不得食”。

 

1921年

 

新经济政策:

农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流通,由产品交换变为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1922年

 

苏联成立。

 

1924年12月

 

工业化方针:

联共(布)十四大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为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成就)1937年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27年12月

 

农业集体化:

联共(布)十五大决定,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存在问题)

 

1936年

 

颁布新宪法:

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政治基础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确立及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权利高度集中,党政不分,忽视民主和法制。

(评价)

 

193-1938年

 

肃反运动。

(危害)

 

1939-194年

 

二战: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8);德国突袭苏联(1942622);莫斯科保卫战(194110);签署《联合国家宣言》(1942);斯大林格勒战役(19432);德黑兰会议(194311),雅尔塔会议(1942);波茨坦会议(1947);

 

194-193年

 

战后初期:

1646年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建成原子能反应堆;1949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0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940年的73%,农业总产值接近战前。

(存在问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暴露;个人崇拜有增无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给科学化事业造成巨大损害。

 

193-1964年

 

赫鲁晓夫改革:

政治上召开苏共二十大(196年,影响),提出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尽符合的新观点,反对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经济上重点从农业开始,取得一定成效,工业方面采取下放权利、精简机构的措施。

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而失败。

在美苏争霸中:

结束对奥地利占领,承认联邦德国,199年访美;1961年支持修筑柏林墙,1962年制造古巴导弹危机。

 

1964-1982年

 

勃列日涅夫改革:

经济改革重点转移到(重)工业。

前期取得某些成效;中期军备力量大增,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

只是对原有经济进行修补,没有实质性突破。

在美苏争霸中:

(处于攻势)在亚非进行一系列的扩张活动:

渗透、控制、出兵(1979年占领阿富汗)、威胁(中国)。

 

198-1991年

 

戈尔巴乔夫执政:

(在美苏争霸中)裁减军备;转向全面收缩:

从阿富汗撤军、改善同中国关系、放弃“势力范围”;放松对东欧的控制,以致最终退出。

(苏联解体)1988年在政治改革中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社会主义,人们思想混乱;1990年实行多党制,民族分裂活动严重,党内斗争尖锐和公开化;1991年8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把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1991年“八一九”事后,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991年12月8日独联体成立;1991年12月21日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原因)根本是体制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直接和主要是戈巴改革,外因是和平演变。

 

1991-今

 

俄罗斯:

 

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阶段特征

 

时间

 

史实

 

特征

 

19世纪中期

 

(工运)西欧三大工人运动,基本上是自发的,绝大多数是政治斗争,以暴力手段为主。

(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组织)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

(政权)1871年巴黎公社

 

西欧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工人运动开始由分散走向国际联合;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首次伟大尝试;尚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客观上仍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辅助力量。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政党)布尔什维克成立。

(理论)1903年列宁主义诞生。

(工运)1908年孟买工人大罢工、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

 

工人运动开始由西方向东方扩展,中印两国无产阶级先后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运动中心在俄国。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政权)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苏俄成立。

(组织)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连接了东西方的无产阶级革命;193年共产国际七大召开,号召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国际纵队支援西班牙抗战。

(道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巨大,形成斯大林模式。

(理论)中国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建立;

工人运动与反法西斯斗争、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

无产阶级民主革命力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展壮大;

马克思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创新发展(毛泽东思想)。

 

二战后初期

 

(政权)社会主义由一国走向多国,形成一种国际现象。

 

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于资本主义阵营对抗。

 

20世纪中期以后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陷入困境。

1989-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中国探索出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国际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苏东剧变是苏联模式的失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

 

德国的两次分裂与统一

 

第一次(1871年实现统一)

 

第二次(1990年实现统一)

 

分裂原因

 

中世纪以德意志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美苏划分势力范围及“冷战”政策的结果

 

统一条

 

(1)国家的四分五裂严重影响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

(2)普鲁士具备了领导统一运动的条与能力:

普鲁士积极发达、军事力量强大、民族成分单一、统治力量实力雄厚、俾斯麦的杰出才干和强有力的内外政策。

 

(1)联邦德国的经济腾飞和两德经济差距的拉大;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3)西方和平演变和东欧剧变的影响;(4)两德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统一过程

 

(1)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击败丹麦;

(2)1866年,普奥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北方诸邦;(3)1870年,普法战争,南方诸邦并入德意志同盟。

 

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再次统一。

 

统一方式

 

王朝战争

 

和平方式

 

统一影响

 

(1)积极:

为德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

(2)消极:

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侵略扩张欲望强烈。

 

进一步促进了德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利于加速欧洲一体化进程和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2008年全国Ⅰ22)以下两图是欧洲某一城市的街景。

图4摄于1961年8月,图摄于1989年11月之后,它们分别反映的是

 

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

 

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

 

.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

 

D.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

 

(2)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

 

冷战后的国际形势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世界上各种力量新的分化和组合;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美国的霸权主义;地区冲突;国际裁军和军控的进展;《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

 

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重要调整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多极化趋势

 

时间

 

20世纪30年代到二战前

 

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

 

背景

 

各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形成标志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雅尔塔会议等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主要内容

 

《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

 

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

 

总趋势走向缓和,但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政治上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经济上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集团化的趋势。

 

维护工具

 

国际联盟

 

联合国

 

评价

 

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了世界的相对稳定,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势;是战胜国之间暂时妥协的产物,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对战后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扩张,第三世界国家面临机遇与挑战。

 

(3)世界经济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之间的关系;知识经济的兴起及其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三大经济区域集团

 

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建立时间

 

1993年

 

1994年

 

1989年

 

成员

 

欧洲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地区)

 

合作领域

 

经济政治体一体化

 

经济

 

经济

 

有无超国家的权力机构

 

有(欧洲议会)

 

 

 

其他

 

统一的货币欧元

 

以美元为主导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7年全国Ⅱ2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

“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

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

”作者在这里强调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2008年全国Ⅱ23)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

“一种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

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明的历史D从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2009年全国Ⅰ23)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

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世界联系日益密切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2009年全国Ⅱ23)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总结20世纪的历史时说,最简单明了的一点,就是到了80年代,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的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1939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

他强调的是

 

A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增多B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D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2010年全国Ⅰ23)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

 

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2011年全国卷.23)198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

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