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套130页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docx
《共30套130页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30套130页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docx(1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共30套130页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共30套130页)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1新闻两则
班级______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上课时间
1.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能分析并写作简单的新闻。
2.培养阅读能力,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毛泽东的写作风格。
3.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2.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第一课时
1.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
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2.写作背景: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毛泽东同志满怀豪情写下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结合新闻知识学习第一则新闻。
1.读准字音。
溃退(kuì)要塞(sài)阻遏(è)锐不可当(dāng)歼灭(jiān)
2.解释词义。
业已:
已经。
锐不可当: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3.学习有关新闻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2)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
(准确性)
(5)新闻结构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
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
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单行标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F电头,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
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写法:
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一、初步感知课文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
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二、整体把握课文
1.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导语:
第一、二句话。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
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3.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
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队
渡江地点
渡江时间
渡江兵力
渡过兵力
2.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第二课时
1.继续学习第一则新闻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培养阅读能力,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1.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
2.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很准确的词语
3.对三路军的叙述,写得最详的是,写得最略的是
1.请学生参照所列表格内容,在渡江形势图上正确指出三路军队的渡江区域。
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
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3.导语部分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请稍作分析。
①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
“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②电头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③“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④“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⑤“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⑥“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
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
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为什么?
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
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
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第三课时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
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学习第二则新闻。
1.读准字音。
阌乡 潢川 襄阳 鄂豫皖
绥靖 阻遏 管辖 逃窜
2.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3.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
理清结构,划分层次,说出层意。
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
两文的相同点:
①文体相同:
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②作者相同:
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③目的相同:
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
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
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两文的不同点:
①具体时间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②具体写法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③构思特点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④语言风格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2芦花荡
班级______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上课时间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1.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2.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1.走近作者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7年冬投身革命,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主要作品有:
《荷花淀》、《芦花淀》、《嘱咐》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往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些作品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称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写作背景
白洋淀位于冀中平原,共有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达四十多万亩,淀中水道纵横,共的三千余道。
孙犁长期在白洋淀生活,收集了一批抗日故事,这位老英雄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
孙犁以白洋淀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美故事,如《荷花淀》等。
第一课时
积累词语,复述故事,畅谈小说之美。
1.复习小说三要素,填空。
(1)人物要素:
(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
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2)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
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3)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
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
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讲授时可以用《最后一课》为参考)。
2.读准字音
提防(dīfɑnɡ)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转弯抹角(mó)吆喝(yāo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3.解释词义。
(1)自如:
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2)穿梭:
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3)尖利:
尖锐;锐利。
(4)能耐:
技能,本领。
(5)阴惨:
阴沉暗淡。
(6)打牙跌嘴:
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7)现眼:
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8)诗情画意:
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9)转弯抹角:
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1.把握情节,复述故事。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2)把握情节。
第一部分开头至“敌人发了愁”,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及人物介绍。
(1~8段)
第二部分从“一天夜里”至结尾,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从“一天夜里”至“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是故事的开端——护送。
第二层是从“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到“有热闹哩”,这是故事的发展——受伤。
第三层是从“第二天”至文章结尾,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复仇。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学生互相点评)。
教师点拨:
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2.探究主旨
明确:
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
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美点寻踪,用“我喜欢,因为”这样的句式说话。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一次美点大追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
)
(1)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因为它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
”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因为他孤身一人捉弄并战胜十几个鬼子,本领神奇。
”
“我喜欢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俊女子,因为她们小小年纪便投身革命,大菱受伤后表现得异常坚强,是个真正的革命战士。
”
“我喜欢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因为它富于诗情画意,比如‘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
“我喜欢小说把严酷的战争与温柔的水乡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因为它具有一种摇曳的美。
”
……
(2)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第二课时
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1.给加点字注音。
疟()子寒噤()仄歪()泅()着飒飒()转弯抹角()
2.指出下列描写句是属于哪一类描写。
A他没法解释: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
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 )
B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 )
3.“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明确:
你把任务交给我,我就凭借自己水上的本领,保证万无一失,完成任务。
自信,自尊。
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1.阅读课文,划记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明确:
(1)外貌描写: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为什么要交代老头子的年纪?
答:
一方面更能够表现老头子的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抗日根据地,从老到小个广大人民都被发动起来,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中。
(60岁的年纪在今天应该是要安渡晚年,但他却像青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成为一名出色的交通员。
)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2)肖像描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
一方面表现老人常年穿梭在芦花花荡里,辛苦劳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人为革命工作后心情愉快,精神矍铄。
(3)语言描写: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我没脸见人。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为什么不能?
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
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
(4)心理描写:
“他没法解释: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
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这老脸呀!
”
(5)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
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一句中,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文章中的那些情节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
明确:
“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
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
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
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
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
“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也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3.除了对老英雄的正面刻画外,还有哪些侧面描写?
明确:
如“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
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歌声、香味让我们想像到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功劳。
再如“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
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
结尾段写有个女孩子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是谁?
她当时心理是怎样想的?
请把她当时的心理补写出来。
第三课时
赏析景物描写
1.选择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语句。
(C)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在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奔向东南去了。
A像一朵荷花B像一条鱼C像一片苇叶D像一只鸟
2.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C)
①老头子浑身没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②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③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
……”④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A夸张夸张引用比喻B比喻拟人反问比喻
C比喻拟人反问没有D比喻夸张设问比喻
3.“他没法解释: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这老脸呀!
”此段表现了老头子什么心理状态?
因未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
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划记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2.分析下列语句的含义: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