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城堡》的叙事特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706400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城堡》的叙事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试析《城堡》的叙事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试析《城堡》的叙事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试析《城堡》的叙事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试析《城堡》的叙事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析《城堡》的叙事特征.docx

《试析《城堡》的叙事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城堡》的叙事特征.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析《城堡》的叙事特征.docx

试析《城堡》的叙事特征

试析《城堡》的叙事特征

  内容摘要:

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他的长篇小说《城堡》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它的叙述技巧为后来各个流派借鉴。

本文将从文本出发分析《城堡》的叙事特征。

  关键词:

城堡叙事特征卡夫卡

  

  《城堡》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它具有许多现代主义的叙事特征,主要是第三人称限知叙事、复调性、开放性、细节真实与整体荒诞、悲剧性体验与滑稽幽默的融合、悖谬性原型叙事、玩笑调侃式的语言表述等几个

  方面。

  

  一.第三人称限知叙事,叙事者等于人物

  

  1.1叙事者等于K:

小说中的描述基本上都是K的眼睛看到的,K的耳朵听到的。

例如对城堡外貌的呈现都是K的所见,对城堡的办事程序表述都是K从不同人那里听来的。

小说开始时是这样对城堡进行描绘的:

“如果不知道这是城堡,就会以为这是一个市镇呢。

K只看见一座塔尖,它属于一所住宅还是属于一座教堂,就无法断定了。

”“K突然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小镇,它不见得比这座所谓的城堡差。

”这完全是K眼里的城堡和K对城堡的评价。

  1.2叙事者等于对话的另一方:

在整部小说中,K与村长、老板娘、弗丽达、奥尔加、毕格尔、培枇的对话占了大量篇幅,这些对话不同于传统小说中的对话:

冗长的而非简捷的、平直的叙述语调,非个性化的语言、对话拖长了叙事时间而非推动情节快速发展。

在对话的过程中,叙事者都不再仅仅等于K,而是等于对话的另一方。

因此,当K迷迷糊糊似睡非睡时,我们听到了毕格尔的自说自话。

话语权由此及彼,交替于主人公K与其他人物之间,正是在这种交替之中,小说实现了作者主观声音的回避,以及对与此相关的价值判断、道德立场等问题的回避。

  

  二.复调性、开放性:

大量的对话和限制叙事使文本具有了复调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城堡》采用了第三人称限知叙事,并且有长篇的对话,这些对话把作为“权威话语”的作者态度隐藏起来了,不同的人物站出来对同一件事情进行叙述,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各种述说都可能是真实的,也都可能仅仅是一种表象。

这就是巴赫金所说的复调性,即不同文化价值的思想之间的互相独立的平等交锋。

复调造成文本内部的自我解构性,每一种观点都具有未完成的性质,时间的链条往说话者的不同方向延伸,这样人们被引向更广阔的天地,文本具有了巨大的复杂性和开放性。

  K与弗丽达的结合便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城堡》自身文本中出现了多种解释。

原本的叙述是较为简单的,并没有相应的道德评价:

K在酒吧里见到了弗丽达,她帮助K从门上的小孔中窥见了克拉姆,之后二人在酒吧里结合,并一起离开了酒吧。

可是后来,随着K与老板娘谈话、与弗丽达谈话以及与培枇谈话,则又出现了四种不同的解释和评价。

老板娘认为:

“你所以做到这一点,主要是因为弗丽达孩子般的过分怜悯心让她不忍心看着着您挎着奥尔加的手臂,听任巴纳巴斯家摆布而不管。

她救了您,却牺牲了自己。

”弗丽达一度完全赞同老板娘:

“你征服了我,便征服了克拉姆的一个情妇,就掌握了一件抵押品,克拉姆只有用最高的代价才能赎回。

和克拉姆就这个代价进行谈判,这是你唯一的目标。

”K为自己的辩护是:

“情况并非如此恶劣,当时并不是一直狡猾的猛兽把你夺走,而是我喜欢你,你也喜欢我,我们俩很投缘,忘掉了自己……”暂时顶替弗丽达的客房女仆培枇也有一番分析:

“弗丽达心引起轰动,她这位克拉姆的情妇要投身到随便哪个哪一个人的怀抱中去,尽可能是个最最低贱的人,那就会轰动一时,人们会议论不休,到头来,人们又会想起,当克拉姆的情妇意味着什么,因迷恋新欢而抛弃这种荣耀有意味着什么。

  

  三.砖瓦历历屋虚悬:

真实的细节描写和整体的荒诞

  

  如果从某一个具体细节来看《城堡》,它无疑是合情合理的,从K进入村庄起,它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进入城堡,这是他一切逻辑的出发点,因此,他深夜在风雪中等待克拉姆是合理的,他求助于信使巴纳巴斯是合理的,他忍受小学教师的蛮横也是合理的,他不顾弗丽达的反对去奥尔加的家里也是合理的。

然而,从整体上来说,K是否真正是土地测量员一直是不清楚的,城堡近在眼前却无法进入,直至精疲力竭奄奄一息时也只是在村子里获得居住权,K自己也不完全清楚他自己最终追求的是什么。

卡夫卡用真实的细节构建了一座怪诞的迷宫。

  

  四.悲剧性体验与滑稽幽默的融合

  

  一方面他描绘出黯淡、残酷、荒诞的世界景观,折射出惶恐、焦虑、绝望的情绪。

另一方面他的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冷嘲和怪诞的幽默。

这是和“异化”主题相关的。

  在《笑―论滑稽的意义》一书中,柏格森从他的生命哲学出发,把滑稽看成一种偏离和损害生命本质的现象。

他认为生命的特征就在于“形体的不断变化,现象的不可逆性,每一系列事件的充分个性”,而滑稽就是“人和物相似那一面,是人的行动以特殊的僵硬性模仿简单而纯粹的机械活动,模仿自动机械动作,模仿无生命的运动那一面”。

换言之,每当以灵活性、独特性、丰富性为特征的生命变得僵硬、重复、片面的时候,滑稽意味便油然而生。

《城堡》中的“异化”使细节呈现出荒诞性和幽默性:

城堡机构被自己的程序弄得庞杂臃肿之极,文件数量之多和分配方式之混乱到了滑稽的地步;官员们深更半夜到村子里盘问当事人,是因为对他们而言,当事人的嘴脸在白天不堪入目,灯光底下稍微好点,而且可以通过睡眠把他们忘得一干二净;初次见到信使巴纳巴斯,K就以为可以跟着他进入城堡,所以他竟然硬拉着他和他一起走,结果到了他家;为了尽快见克拉姆,K竟在漆黑寒冷的马路上让一个助手打着灯笼,在另一个助手的背上为巴纳巴斯书写口信内容。

但不管K如何采取主动,如何奋不顾身,结果总是大失所望,与预期完全相反,因此,K的这种结果与动机完全悖反的行为,就使他的行为在滑稽可笑的同时透出浓厚的悲剧色彩,他的奋斗总是被一种无处不在的无形的神秘力量左右,显出人的无奈。

K的这种悲剧性体验也是现代人的共同体验,“异化”使人们的内心变得焦灼、孤独、无助、痛苦、焦虑和恐惧。

  因此,《城堡》中幽默荒诞的细节从整体上反映出的是现代人的悲剧性生存困境。

二者得以统一的基础便是“异化”造成的行为的僵硬、重复和片面。

  

  五.悖谬性

  

  悖谬指一个事物两条逻辑线的相互矛盾与抵消。

从叙事层面看,K进入城堡的主线牵出了村长、弗丽达、巴纳巴斯一家的生活,并且可以无限延伸,这样,叙事线条的交错、蔓生形成了开放的小说文本,这是叙事的悖谬;从内容层面看,K为了在城堡管辖下的村子里取得一个临时户口,奋斗终生而不得,最后临死时,当他不需要这个户口时,却又获得了居住许可;巴纳巴斯为克拉姆送信,却又不知道哪个是克拉姆,哪里是城堡真正的办公室;老板娘既说K绝无可能见到克拉姆,又说配合秘书做笔录是唯一的希望,这些情节的矛盾、冲突形成了真相与表现的杂揉,这是内容的悖谬;从小说的整体寓意来看,繁复复杂的迷宫、没有出路的黑房子都是恰切的比喻,也许有很多答案或者说再也找不到答案,而这正是主题的悖谬;从小说的思想内涵来看,人物都有发言权,他们对话最终却使交流变得不可能,这是文本内涵的悖谬。

  

  六.原型叙事

  

  原型是人类集体无意识在文学中的显露,指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并能激发读者情感反应的构思、形象、意象或情节类型,具有整合现实经验和调动接受心理的功能。

《城堡》体现了父亲原型、追寻原型和西绪福斯原型,但它们有不仅仅是传统原型的再现,因为卡夫卡赋予了它们现代性。

  6.1父亲原型

  父亲原型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古老的原型之一。

父亲象征着权威、理性、力量和尊严,他教育儿子,命令儿子采取行动,限制儿子的自由,是儿子的压抑者。

在《城堡》里,“城堡”是一个背景模糊、年代不详的建筑物,它是这一区域的统治者,可以决定包括K在内的任何人的命运,K在努力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城堡无处不在的权利和控制力。

这里,父亲意象不再是一个具体的暴君式的人物形象,而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力量,一个具有形而上的权威性质的“城堡”。

父亲原型的现代性就体现在这里。

  6.2追寻原型

  主人公K毕生都在追寻:

目标是城堡,经历了各种挫折和苦难,坚定而执着。

但K的追寻更多体现的是现代性:

推动他行动的真正原因不是对荣誉的追求、对灵魂的救赎、或对人类终极真理的探求,而是起码的生存条件和自我身份认同的需要;他的困难不是一个个具体出现的,而是令人无法捉摸的,看不清自己面临的真正问题,也就无法做出最恰当、最便捷的解决方案,因此他的追寻也显出不确定性;他不是具有超凡智慧和毅力的英雄,他是一个普通人,有着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如无法排遣的孤独恐惧感、一意孤行、近乎偏执,这些弱点导致他重复犯着相似的错误,最终走向失败。

  6.3西绪福斯原型

  西绪福斯推巨石上山,但刚到达山顶巨石又滚落,于是周而复始,永不停歇。

K以土地测量员的身份来到城堡并投宿在客栈,但当天夜晚却因认为身份不明差点被轰出来;他与弗丽达在酒吧结合,但他并未像想象的那样与克拉姆谈谈,而是被气呼呼的老板娘赶出了刚刚找到的栖身之地;他被迫做了一个小学校的临时雇员,却又被两个教员百般侮辱……最后,他把希望寄托在信使巴纳巴斯身上,但巴纳巴斯自己也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克拉姆。

K的每一个行动不但没有使他的处境得到改善,反而越来越差。

这些努力反而成了无益的挣扎,他陷入了“反抗与受罚”的逻辑怪圈中无法自拔。

但是,比起西绪福斯,K的抗争表现出现代性:

西绪福斯坚信人的力量和伟大,因此虽然努力无结果仍然情绪高昂,相比之下,K的情绪却迷茫、无奈、忧郁和困惑。

这是卡夫卡对现代人的处境的深刻洞察决定的,希望等于绝望,超脱的方式是沉沦。

  

  七.玩笑调侃式的语言表述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哲学领域从“认识论”向“语言学转向”变化,西方出现了所谓“语言危机”,许多人认识到语言并不能表达主体的内心思考和感受。

卡夫卡也为语言问题而苦恼,经常抱怨自己言不达意,认为自己“射出去的箭,结果却成了对准自己的矛”,“我的力气再也不够我写成一个句子”。

因此,他从未停止寻找表达自己的语言,并且“改变了德意志语言”。

总体上来看,卡夫卡的语言是玩笑调侃的,以此来适应他悖谬性的思想。

《城堡》是典型的“卡夫卡式”作品,它的语言自然具有玩笑调侃的特征。

  《城堡》语言的玩笑调侃性特点首先表现在语言的矛盾性上。

这体现在每一个人物的语言中,它们总是前后自相矛盾。

例如老板娘在劝说K配合秘书做笔录时时说:

“这最后的、最渺小的、正在消失的、其实根本不存在的希望,却是您唯一的希望。

  《城堡》语言的玩笑调侃性特点也体现在自嘲式的语言表述上。

例如村长向K说明了K被受聘为土地测量员的全部经过后K说:

“假定一切都如此,那我就在城堡里有不少好朋友了;准确地说,许多年前,那个部门突然想起要请一位土地测量员,这对我是一种友好的行为,在这以后,友好行为一个接着一个,一直到后来,结局却不妙,我被骗到这里,现在要撵我走。

”这显然是K自我调侃地描述自己的处境。

  《城堡》语言的玩笑调侃性特点还表现在戏剧性的反讽性上。

“戏剧性反讽”是指戏剧或叙述型作品中,观众了解安排某个场景的用心,而作品中的角色对此一无所知。

角色以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方式进行行动,或者,他们在期待与既定命运相反的个人命运,或者说一些预示实际结果的话,但那根本不是他的本意。

例如K刚进村没多久的时候,固执地相信自己能见到克拉姆,完全没有意识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左右着自己的命运,却说“荒唐可笑的混乱有可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可以说是在无意中说中荒诞世界的真理和自己未来的命运。

  总之,《城堡》作为现代主义的典型代表,突破了传统的叙事方法,呈现出现代性,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技巧,并且改变了以往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因此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残雪,《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3]叶廷芳,《寻幽探秘窥――卡夫卡的试析》[J]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4期。

  [4]黄燎宇,《卡夫卡的弦外之音――论卡夫卡的叙事风格》[J]外国文学评论1997年第4期。

  [5]车成安,《一个充满悖论的艺术世界――论卡夫卡创作的思维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

  [6]赵晓霞,《卡夫卡中的对话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7月。

  [7]冀桐,《卡夫卡作品中的三个神话原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8]祖国颂,《卡夫卡小说语言的玩笑调侃性特点》[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9]叶廷芳,《现代艺术的探险者――论卡夫卡的艺术特征》[J]文艺研究,1982年第6期。

  

  徐慧,女,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