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706398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五 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专题五 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专题五 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专题五 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专题五 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五 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

《专题五 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五 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五 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

专题五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

专题五 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一、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

1.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轨迹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

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北方人民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

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4)华人外流。

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

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内流。

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

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2.人口迁移的原因

(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

(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

(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3.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

(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4)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5)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6)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近代殖民活动与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1.美洲族群的变化

(1)表现:

①印第安人的锐减: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②非洲黑人增加:

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向美洲贩卖黑人奴隶,为殖民者的种植园与矿山提供劳动力。

③欧洲人的增加:

欧洲人移民进入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增加。

(2)影响:

改变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新的族群。

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2.英国殖民与大洋洲的人口结构变化

(1)殖民:

最初,澳大利亚只是作为英国流放犯人的场所;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的需求增加,英国加紧在澳大利亚建立农场;1851年,澳大利亚发现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

(2)影响:

土著居民遭驱赶与屠杀,人口锐减;更多的英国人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人迁往澳大利亚与新西兰。

19世纪中叶白人成为当地主要居民。

3.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背景:

19世纪初,英美等国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缺少廉价劳动力;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签订,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

(2)开发美洲:

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为生活所迫、或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

华工是美国加利福尼亚金矿和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的主要劳动力。

(3)开发大洋洲:

华工在种植园与矿山辛勤劳动,促进当地的开发。

三、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1.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背景: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国际化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2)阶段与路线:

①二战后:

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20世纪70年代:

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大量非洲劳动力流向中东产油国。

③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吸引许多亚非移民。

④20世纪90年代:

处于社会制度转型期的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3)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

①劳工迁移:

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的工作是制造业部门的体力劳动和公共服务行业的脏活累活。

②精英迁移:

a.原因:

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雇佣单位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b.特点:

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出“精英迁移”的新趋势。

这在跨国公司尤为明显,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作为移民中的“精英”,在跨国公司发挥重要作用。

2.难民的困境与救助

(1)产生原因:

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原因被迫离开祖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

(2)分类:

战争难民、经济难民、自然灾害难民等。

(3)地区:

二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迫害的犹太难民;二战后主要产自中东、非洲和印度支那等地区。

(4)国际社会的努力:

1950年,联合国成立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1951年,联合国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1966年,联合国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自2001年起,每年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5)问题:

尽管国际社会在难民的人道主义救助上作了很大努力,仍然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

3.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总体特征:

移民社会存在本土居民与外来人口的文化认同问题,既有融合趋势,也经历冲突与调和的过程。

(2)代表国家与地区:

①美国

a.移民文化:

不同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进入美国,共同建设美国,形成了美国以欧洲文化为主流,并吸纳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及北美印第安文化的美国“移民文化”。

b.影响:

族群与文化的多样性给美国社会带来创新的活力,同时存在族群间矛盾与冲突。

②中国上海

a.原因:

1843年开埠通商以来,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交流的中心。

b.海派文化:

居民来源广泛,除国内众多省份的移居者外,还有世界其他国家的各界人士,上海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海派文化”。

c.影响:

创新求变的城市精神使上海引领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使上海走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前列。

1.(2016·全国Ⅱ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

1850年

1850~

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

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

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

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

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

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2.(2019·河北衡水金卷模拟压轴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是21世纪以来中国各大区域人口迁移图。

美国学者E.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

他首次划分了影响迁移的因素,并把它分为“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前者是消极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后者是积极因素,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论述史论结合)

 

3.(2019·安徽合肥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于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

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

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

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

——帕特里克·曼宁《世界史上的移民》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列强设立通商口岸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兴的工矿城市吸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

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迁入城镇的城市化移民发挥了与传统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

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城市移民中产生,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角色。

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分布广泛。

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

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举世公认。

——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和中国移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这一时期欧洲和中国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共同作用。

 

4.(2019·河南新乡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发表于1865~1866年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1864年7月26日,格里那凡爵士一行驾驶邓肯号游船在海上意外地发现了一份儿被海水侵蚀的残缺的文件。

经过分析,这是1862年为英格兰人寻找新移民地的大不列颠号失事后,船长格兰特发出的求救文件。

爵士决定偕同妻子海伦、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玛丽和儿子罗伯尔以及船员们,驾驶邓肯号去搜寻格兰特船长。

邓肯号经过大西洋、马德加群岛、加那利群岛、佛得角、麦哲伦海峡、不伦瑞克半岛、波拉尔角、塔尔卡那诺港,最终在一个荒凉的小岛上意外地发现了格兰特船长。

格兰特船长重返祖国后,他的儿子罗伯尔做了海员,并且在格里那凡爵士的支持下,为实现在太平洋上建立一个苏格兰移民区的计划而努力。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小说的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