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周考 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704419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周考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历史周考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历史周考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历史周考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历史周考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周考 2.docx

《历史周考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周考 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周考 2.docx

历史周考2

高三历史周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60分)

1.读“中国古代皇权消长示意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皇权从秦到清一直强化B.隋唐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皇权

C.明朝废丞相,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D.清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2.《资治通鉴》在评述唐朝中央机构时写道: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以上材料说明()

A.中国古代皇权与相劝之争愈演愈烈B.唐朝中央机构的职能分工日益完善

C.唐朝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D.唐朝三省六部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

3.宋朝“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这一做法()

A.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D.造成了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4.汉代中央机构中的九卿更多是办理皇室内廷事务的家务官,到了唐代,六部尚书明显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

这种变化反映了()

A.皇权的显著削弱B.中央集权的强化

C.政治制度的成熟D.选官制度的成熟

5.拜年是我国的春节习俗,通常在家族的祠堂进行。

拜年时,晚辈要给长辈行跪拜之礼,长辈端坐高堂,接受晚辈的祝福,拜年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

A.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6.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7.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的结合来强化王权

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来巩固奴隶主专政

D.通过制定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8.永乐初年,被政事累得半死不活的朱棣终于无法忍受下去了,……自己纵然全力以赴没日没夜的干工作,还是很难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他任命解缙等七人为殿阁大学士,参与机务,组成了明朝的第一任内阁。

这反映出( )

A.取消丞相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是不合适的

B.明朝的内阁制完全是此前丞相制度的复制品

C.内阁的出现完全是出于降低劳动强度的需要

D.明朝丞相制度的消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9.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

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表一;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表二。

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A.“天人感应”的思想B.宗法制的的影响

C.“君权神授”的思想D.中央集权的加强

10.《通典》记载:

“(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

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

“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

”上述材料说明()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11.陈旭麓先生说:

“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

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

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

”对这段话最好的理解是:

()

A.皇权专制延缓中国近代化历程B.封建自然经济是君主专制的基础

C.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结构牢固 D.自给自足心态滋生封闭保守观念

12.“十二铜表法”颁布后,罗马共和国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律。

公元前445年,坎努利斯法案废除了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的限制;公元前367年,李锡尼一塞克斯图法案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权利。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罗马法强调公民法律地位平等B.罗马法改变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

C.罗马法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D.罗马法对近代西方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13.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

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该法的制定()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B.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

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D.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

14.下侧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观察图示信息,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

A.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B.雅典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

C.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D.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

15.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人民……因有关法律和权利的一些共同的协定以及参与互利行动的愿望而结合在一起”。

近代启蒙思想最能体现其主张的是()

A.天赋人权 B.社会契约  C.三权分立 D.人非工具

16.某学者评价古罗马某部法律时指出,“几乎所有残存的文本看起来都具有土生土长的特点,这同留传下来的传统说法相一致;平民们所寻求的不是改革法律,而是公开法律。

”据此推断这部法律()

①应为《十二铜表法》②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

③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④标志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17.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称“这里还有其他一些人(希腊人),…将铸造出充满生机的铜像,造的比我们高明……….在法庭上比我们更加雄辩,……….但是,罗马人,你记住,你应当用你的权威统治万国。

这将是你的专长,你应当确立和平秩序。

“对此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A.罗马人有着自己的法律和政治成果

B.希腊人有着突出的艺术和哲学成就。

C.罗马人的艺术和哲学成就胜于希腊人

D.罗马人比希腊人更擅长运用政治权威

18.主持制定美国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谈到民主政治时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

“自由之于党争,如同空气之于火……因为自由孕育党争,所以它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企图因消除党争而消除自由,那就象灭绝空气一样荒唐”。

这说明()

A.民主政治的建立应基于对个人自由的尊重

B.美国的民主政治应该保护党争和自由

C.西方式民主政治必然导致党争的出现

D.政党政治的形成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

19.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A.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D.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20.沃尔特·白芝浩(1826年—1877年)在比较英美两国政制中“最高权威机构”的区别时,他指出,美国的最高权威机构不是单一的,而英国是单一的。

英国的“单一性”表现在()

A.国王为世袭元首,是英国国家的象征 

B.议会掌立法权,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经济政策

C.首相有权解散议会,进行重新选举

D.内阁成员在大政方针上必须与首相共进退

21.“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说:

“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

”据此判断,美国设立参议院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众议院的职权B.实现制衡的最大化

C.精英政治取代平民政治D.避免多数人的暴政

22.《世界史纲》中说:

“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时期,欧美各国的国会或议会都曾取得过“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力。

不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精髓都是使权力分散,以达到权力间互相制约的目的。

”不能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B.1787年美国宪法

C.1875年法兰西宪法D.1871年德意志宪法

23.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在关于“爱国主义”的界定中提到“他之所以关心本国的繁荣,首先是因为这是一件对己有利的事情,其次是因为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下列最能体现这句话含义的是()

A.美国民主是建立在保护公民合法权力的基础上的

B.美国社会发展是多元文化的结果

C.美国社会的繁荣是美国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D.美国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尊重公民的合法权利

24.《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往来,但一直到60年代外国轮船才得以进入长江航线。

外国轮船未能按时进入主要是由于()

A.轮船招商局的创办B.太平天国战事的影响

C.地方官员的极力阻挠D.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25.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

这一决定有利于()

①全世界清醒认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维护二战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

③牢记历史,以史为鉴,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④维护世界和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6.金冲及教授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

‘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27.中国步入世界的进程中,太平天国起到了一个正例作用。

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个插曲,中国融入世界还会晚若干年。

这里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A.打击了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B.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世界潮流

C.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D.激发了汉族士大夫致力于自救变革

28.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该条款()

A.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B.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C.摧残了民族工业的成长D.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29.一种观点认为:

“中国近代历史归根结底是一个民族运动,是具有民族独立和中国近代化两个内容的民族运动,而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的;而现代史上(指1949年以后的历史),这两个问题仍在继续,只有二者的位置发生了历史性的进步的变换。

”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政权性质的变化B.主要矛盾的变化

C.国家性质的变化D.国际形势的变化

30.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

“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下列属于“亚东开化中华早”的是( )

①洋务运动引进近代工业 ②戊戌变法宣传君主立宪制 

③清末“新政”创办新军 ④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A.①②③B.②③C.①④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11分)

材料一、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材料二、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

“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

材料三、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应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材料四、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

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

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

                    ——《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十二铜表法》的特点。

(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的原因。

(4分)

(4)依据材料四,概括罗马法对后世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3分)

32.110年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国家的侵华史,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与灾难。

但它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独立与富强的抗争和探索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

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

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二、因为中国独立的工人运动尚属薄弱,因为中国目前的一切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及其在华代理人——中国军阀,尤其是因为解决民族革命问题,直接有利于工人阶级,而现时工人阶级又尚未充分分化成为完全独立的社会力量——所以,共产国际执委认为:

年青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是必要的。

——《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1923年1月12日)

材料三、从八路军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开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迅速从敌我争夺区到敌后;从山区到平原蔓延。

……。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正是因为有了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个形式,才从单纯的政府军队的抗战,变为全民族的抗战。

-----摘自《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的最大成果。

(4分)

 

(3)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迅速发展的原因。

评价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及作用。

(4分)

 

33.阅读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17分)

材料一、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

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

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6分)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运用全球史观,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6分)

 

(3)材料二中的“这两种制度”各是什么?

(2分)为什么说它们“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3分)

试卷答案

1.C

考查古代的皇帝制度。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魏晋南北朝和元朝两个时期的柱形要低于前后紧挨着的时代,故A错误;三省六部制是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德的举措,故排除B;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表明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故D错误;所以只有C符合题意,故应选C。

2.B

材料内容反映出唐朝三省的职责分工以及三省之间的互补关系。

A项与此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题干表述的是三省之间的关系,而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不可选;题干没有提到关于六部的内容,因此D项不可选。

三省的职责分工明确、互补,是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完善和发展,因此选B。

3.A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权力改归到县、再到州、监司,最后到朝廷,这反映出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结果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A项正确。

宋代设转运使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B项错误;宋代人浮于事的原因在于分化事权,实行一职多官,材料无法体现,D项错误。

4.C

汉到元中央机构的变化。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中央机构由服务皇室到服务国家,直接反映了服务对象的变化,实质反映了中央机构功能和职责的转变,即中央政治制度的趋于成熟和完善。

A皇权是逐渐加强的,不是削弱;B是专制主义的强化,不是中央集权强化;D选官制度材料未体现。

5.B

本题考查的宗法制度的理解。

从材料的的描述可以看出,材料中的“制度”是指宗法制度。

根据所学知识,宗法制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宗法制度形成了等级森严的贵族政治;宗法制度主要为了解决在权力、财产等方面的继承问题,不是解决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稳定了统治秩序。

所以答案选B。

6.C

考察周代的中心地区。

所谓“雅言”是指古代通行的标准语,这里即指周代的官方语言。

周代的通知中心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故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陕西。

故应选C。

7.A

宗法制与分封制。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材料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获得符合两种制度的结论。

A项是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进行概括的结论,符合题意;B项只涉及分封制;C项只涉及宗法制;D项只涉及礼乐制度。

8.A

从制度设计的角度看,丞相制作为与皇权相互制约的机构,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A项正确。

明朝取消丞相制度不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皇帝强化集权的需要;明朝之前的丞相制度是合法机构,而明朝的内阁只是一个内侍机构。

降低劳动强度的需要是内阁出现的重要原因,说“完全”太绝对化,由此排除B、C、D三项。

 

9.D

分封制、郡县制。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图片获取信息比较分析的能力,由表一列国名称到表二州郡名称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即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

地方行政制度的这种变化是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因此D符合题意。

故选D。

10.D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沿革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从汉代的刺史、唐朝丞相、金朝纠弹之官的设立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完善过程。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ABC流于片面。

11.A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

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的信息,可知题干强调的是由于道光皇帝思想的落后,而其又掌握了极大的专制皇权,从而延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

12.A

考查罗马法律。

分析选项,B题意没有体现;C与史实不符,查士丁尼法典标志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故排除;D题意没有体现。

所以应选A。

13.B

《十二铜表法》。

A不合题意,这部法律只能体现贵族和平民的利益与要求;D错误,平民取得立法主导权不符合史实;C材料不能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所以也不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所以B正确。

14.A

雅典民主政治的范围。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雅典的民主政治权利属于雅典公民,奴隶、外邦人、儿童、妇女都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

故A是正确答案。

15.B

考查启蒙思想。

“人民因……而结合”就反映了社会契约思想,选择B项。

16.C

罗马法。

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的相关内容,关键的词语是“土生土长的特点”、“平民们所寻求的不是改革法律,而是公开法律”,这些词语表明这些法律主要是由习惯法发展而来,这部法律应该是《十二铜表法》并且争取者是罗马的公民而非被罗马统治的其他民族,所以②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不正确,标志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故答案选择C项。

17.D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但是”“你应当用你的权威统治万国”“确立和平秩序”等关键信息可知,诗人所的讲应该是罗马人比希腊人更擅长运用政治权威。

所以答案选D。

18.A

美国民主政治的特征。

由材料信息可知,麦迪逊认为,应该对“人性”有充分的认识,既要“顺应人性”,又要指出“人性的黑暗”;“自由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

这是对人性、自由的肯定和弘扬,任何民主都应考虑人性和自由。

即民主政治的建立应基于对个人自由的尊重,故选A。

B、C、D与材料信息无关。

19.D

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辨析能力。

19世纪晚期的德国完成了王朝统一,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据此排除ABC三项,由于德国的统一是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所确立的,这就使得在德国,君主是实、立宪是虚,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从而导致19世纪晚期德国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

故选D。

20.B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各国发展中出现过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

美国的是“三权分立”模式;英国的是“君主立宪制”模式。

美国三权分立具有制约制衡性,不是单一的具有权力机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议会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经济政策,“大权独揽”显现出了它的“单一性”,所以答案选B。

21.B

考点:

本题考查美国的1787年宪法。

材料中麦迪逊强调需要在全国挑选有启蒙思想的有限公民,他们立场坚定,有能力提出异议,以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可能受到压迫的少数人,说明美国设立参议院的目的是对众议院进行制约,所以选择B项。

A、C两项与题意信息无关;D项的实质在于B项。

22.D

考点:

本题旨在考查1871年德意志宪法

英国议会至上,体现政府和议会之间权力制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787年美国宪法充分体现美国三权分立的特点,符合材料中意思,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875年法兰西宪法规定法国实行共和制,议会和总统相互牵制,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871年德意志宪法规定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权力,议会不能制约皇帝权力,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23.D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这是一件对己有利的事情”“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可知是指在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对己有利,即尊重公民的合法权利,D项符合题意。

故选:

D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

24.B

考查太平天国运动。

分析选项,A与题意主旨不符;材料“《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往来”说明已开埠通商,故CD应排除;由于这一时期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控制了这一地区的长江航运,故B符合题意。

所以应选B。

25.B

抗日战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设立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国家的行为,是对国内人民的一种影响,不会让其他国家人民认识到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排除①,答案为B。

26.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