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70318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docx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docx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

课题

第一单元中学时代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

内容

1.欣赏《蓓蕾之歌》

2.学唱歌曲《中学时代》

1.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珍惜中学时代的学习机会,树立为社会服务的理想。

2.过程与方法

欣赏《蓓蕾之歌》和《跨世纪的新一代》,了解这两首作品在演唱情绪、演唱形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上的不同

3.知识与技能

学会歌曲《中学时代》,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能够用课堂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

重点

准确地体会歌曲的情绪及风格,歌曲的力度、速度等,对比三首首歌曲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教学

难点

理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珍惜中学时代的学习机会,树立为社会服务的理想。

教学方法

欣赏法、讨论法、视听法等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点名检查人数。

二、发声练习:

1=C—F

12  34 ︱5—︱54 54 ︱1—︱

Mi           ma

12  34 ︱54 54 ︱1—︱1—‖

Mi       ma

三、导入:

每个人的中学时代是值得纪念的,它是热情、积极、纯真的象征,是我们成就梦想的必经之路。

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进这充满活力的一课。

四、欣赏歌曲《蓓蕾之歌》

1.播放范唱《蓓蕾之歌》并提问:

a.歌曲的速度如何?

b.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c.歌曲的力度如何?

2.再次听范唱体会歌曲,老师提醒学生注意歌曲中的附点节奏特点

3.边听边哼唱歌曲主旋律

4.教师范唱一遍主旋律

5.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五、听赏歌曲《跨世纪的新一代》

1.播放《跨世纪的新一代》并提问:

歌曲的速度、力度、演唱形式与《蓓蕾之歌》一样么?

这首歌的演唱形式又是什么?

节奏特点?

字音关系?

(充满活力,饱满)

2.听主旋律,教师提醒学生看谱,引出间奏中的顿音

3.教师演唱主旋律,并用手击打间奏顿音

4.教师演唱主旋律,让学生学习拍打间奏

六、学习歌曲《中学时代》

 分析歌曲:

1.这首歌词是非常好的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学校生活,也是一首歌颂了美好的中学生活,主题鲜明,立深刻。

《中学时代》里“系着红领巾迈进校门,戴着团徽走向未来”;这些点睛之笔读来令人感动。

 2.想一想:

中学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

学生讨论(略——)

3.下面老师用一首歌曲来表达“中学时代”,请同学们认真听一听,看看哪位同学能说出老师心中的“中学时代”是怎样的时代?

4.老师演唱歌曲《中学时代》

学生讨论:

(略——)

师:

老师心中的“中学时代”就是一个珍惜时间的黄金时代,只有珍惜时间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才是我们中学时代最宝贵的,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在这个黄金时代里快快乐乐的成长,认认真真的学习。

5.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中学时代》

6.由老师引导对歌曲进行简单的介绍和分析

A.歌曲的结构曲式:

AB

B.歌曲的调式、节拍等

7.老师带唱歌曲《中学时代》

8.学生跟着老师的琴模唱歌曲《中学时代》

 9.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找出本组认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

    老师把每个小组找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反复教唱,全班同学跟着一起学习。

10.全班同学跟着老师电子琴伴奏有表情的演唱歌曲《中学时代》。

11.分小组练习歌曲《中学时代》要求尽量背唱歌曲

(老师巡堂批导学生练习唱歌)

12.全班同学有表情的跟着老师的琴声演唱歌曲《中学时代》——表扬——

13.师:

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演唱的歌曲最棒、最有特色,请各小组长组织好本组同学有两分钟来准备(学生排练中——老师指导——)

七、创作与表演

  1.文艺委员主持歌曲展示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小组长现场打分量化,取最后平均分为该组本节课平时成绩分数

2.学生根据文艺委员要求进行小组展示歌曲《中学时代》——打分——亮分——

八、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不但学习了歌曲《中学时代》,而且还懂得了珍惜中学时代这个黄金学习时代,把握好每一寸学习光阴,不辜负老师和家长的期望……

教学反思:

年月日

课题

第一单元中学时代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

内容

1.欣赏混声四部合唱《飞来的花瓣》

2.学唱歌曲《校园的早晨》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唱歌曲,让学生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添砖加瓦。

2.过程与方法

学唱、听唱相结合,以“歌词美、意境美、演唱形式美、旋律美”为主线,以情感变化为暗线达到教育目的。

3.知识与技能

用自然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校园的早晨》,知道“从头反复记号”和“省略跨越记号”在歌曲中的用法以及正确的演唱顺序;

教学

重点

欣赏并了解一些相关的校园歌曲。

教学

难点

用正确的方法演唱歌曲《校园的早晨》。

教学方法

欣赏法、讨论法、视听法等

教学过程

一 . 组织教学      

播放《飞来的花瓣》伴奏音乐,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二.   现在,我们伴着音乐,来朗读一首小诗

1.老师有感情的朗读《飞来的花瓣》第一段,学生读第二段。

(感受歌词美,再次聆听背景音乐)

2.老师跟伴奏激情范唱,(告诉学生,像李谷一那样加入“气”声,用气把声音拖出来)

学生注意观察老师的眼神和肢体语言,体验老师用什么感情渲染歌曲意境的。

(感受歌曲意境美)

3.看书上标记的音乐记号,听录音《飞来的花瓣》,感受力度、速度、情绪、情感对比和变化

A.说说旋律线的走向和音乐记号有何关系?

为什么要加入这些记号?

B.根据听觉,结合书面乐谱,说说歌曲的结构(老师无伴奏清唱,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得出二段体:

A+B+B部分重复)

C.去掉重复部分会怎样?

为什么?

                    

这是一首混声合唱歌曲,(讲什么是混声合唱)。

三、新歌教学  

1.完整聆听歌曲,学生跟音乐律动。

  

讨论:

歌曲是怎么样描写清晨校园的情景的。

(生:

树下读书的学生;享受阳光雨露的小树)。

  

2.想一想:

歌曲的情绪?

(前半部分欢快、跳跃;后半部分优美抒情。

)  

3.出示歌谱:

学生再次聆听。

  

分析歌曲正确的演唱顺序  

4.学唱歌曲  

A.师:

同学们在歌谱中找一找,有没有刚才看见过的节奏。

  

B.师:

配上歌曲中的歌词再来念一念,并用“LA”哼唱该句歌曲旋律  

C.用模唱法学唱歌谱(1—2遍)  

介绍:

2/4、4/4相结合的混合节拍。

  

提问;学生发现歌曲演唱中的难点,师再次指导并演唱。

  

D.听唱法完成歌词演唱(1—2遍)  

E.分形式演唱歌曲;师生合作(老师唱A段,学生唱B段)  

F.学生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配合歌曲表现。

  

 四、拓展  

 师: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许多歌曲不但在校园内广泛流传,而且也传唱在各地的大街小巷,其中有许多首现在仍盛唱不衰,而且有的还是我们学过并爱唱的歌,一起来看一看!

(多媒体播放,学生可以跟着轻声哼唱)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和欣赏,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校园歌曲会如此受欢迎,流传这么广?

  

师启发学生思考并概括校园歌曲的特点:

歌词直白,贴近生活;旋律优美,清新活泼;易学易唱,清新自然。

  

教学反思:

 

年月日

 

课题

第二单元祖国颂歌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

内容

1.歌唱教学《歌唱祖国》

2.欣赏《神圣的战争》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歌唱祖国》,体验进行曲风格的作品。

(2)通过学唱歌曲感受祖国的美好。

2.过程与方法

(1)教师弹唱《歌唱祖国》,学生分段学唱,进行识谱练习。

(2)教师讲解作品作者于创作背景,扩展欣赏《神圣的战争》。

3.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演唱歌曲《歌唱祖国》,准确把握节奏、节拍、音准等音乐要素。

(2)复习节拍、弱起节奏、附点八分音符等乐理知识。

教学

重点

学唱歌曲《歌唱祖国》。

教学

难点

准确把握进行曲节奏与力度不断变化的演唱风格。

教学方法

欣赏法、教唱法、视听法等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同学们,欢迎大家走入音乐课堂,和我一同来聆听音乐的美妙,感受音乐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带给我们的愉快。

我们都知道,十月一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在这天,我们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我们队祖国的热爱与赞美,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唱一首歌,一首关于赞美祖国的歌。

(出示课件,展示课题:

歌唱祖国) 

  二、课程讲授:

 

  1.听录音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轻声跟唱,注意歌曲的难点并做思考。

 

  2.这首歌曲表达了一个怎样的情绪?

 

  3.乐曲的速度是怎么样的?

 

  三、课程研讨:

 

  师:

同学们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样的感受?

 

  (激动,兴奋,骄傲,自豪,为生在这样的国度而感到幸福) 

  师:

这首歌曲的力度怎么样?

 

  (弱,强,不快不慢)

师:

同学们刚才的回答很活跃,关于这首歌曲的力度,总体感来说是不强不弱,如果用于军队方面,应该力度很强,所以歌曲的强弱有时会根据情境变化。

 

  四、再次聆听《歌唱祖国》录音,进一步感知歌曲 

  师:

分析这首歌曲是几段体?

各段之间的风格是什么?

 

  (注:

用四二拍的强弱规律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出答案。

五、学生集体进行演唱 

   在学生演唱过程中找出相关问题并及时纠正,对个别重点句子加强反复练习。

 

   分小组演唱与个别演唱,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六、欣赏引入

(一)、播放影片片段(借助影片熟悉战争年代的特定环境,引发学生学习热情。

师:

同学们知道这是发生在什么时期的影片吗?

(在二战时期,德国侵略者在苏联大地上疯狂掠夺,苏联人民在苏共的领导下展开了顽强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就是《神圣的战争》。

七、欣赏歌曲《神圣的战争》

(一)、认识节奏型

认识几个节奏型

16分音符8分音符4分音符

请同学们分别用小朋友,大人和老人走路的速度来表现这三个节奏的速度。

并模仿出来。

师小结:

时值越高,速度越快,16分音符的速度比8分音符快一倍,8分音符的速度比4分音符的速度快一倍。

(二)、节奏练习

1.认识调式、调性(C调和3/4拍的意思)

3/4拍:

以4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3拍。

2.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罗夫,1883年4月13日-1946年7月8日,苏军少将,杰出的作曲家和指挥家,苏联人民艺术家,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救世主大教堂最后一任合唱指挥,具有传奇色彩、两次荣获红旗勋章的苏军亚历山大罗夫歌舞团的缔造者。

3.歌曲背景简介

八、课堂延伸

欣赏《神圣的战争》不同版本的表演形式,加深和巩固《神圣的战争》在学生心中的印象,感受歌曲的艺术。

教师小结:

正是苏联人民智慧的结晶,高超的作战策略,将德国法西斯赶出了中国的领土,歌曲刻画了苏联战士英勇、忠诚、勇敢、顽强的群体英雄形象,也反映了苏联人民反击侵略者的坚强决心。

九、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歌唱祖国》这首歌曲,还学会了歌曲演唱的简单方法,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热爱祖国的豪情,我希望同学们下来好好的练习这首歌曲,在下一节课进行个别演唱,同时预习好下一节课的知识。

 

教学反思:

 

   

 

年月日

 

课题

第二单元祖国颂歌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

内容

欣赏《红旗颂》《在灿烂阳光下》《伏尔塔瓦河》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作品《红旗颂》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了解颂歌题材及这类题材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作品中赞美祖国,祝福祖国的爱国情愫。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作品,感受作品的宏伟气势,体验乐曲的旋律、速度、力度、乐器、音色等音乐要素在作品表现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而理解作品内涵。

3.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曲家吕其明及作品《红旗颂》创作背景。

(2)尝试听辨西洋管弦乐队不同乐器的音色。

教学

重点

培养学生仔细聆听、感受、记忆、理解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学习习惯。

教学

难点

使学生有效、专注地聆听规模较大的交响性乐曲。

教学方法

欣赏法、视听法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导言: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管弦乐曲《红旗颂》(出示标题以及作者)

二、作者简介:

   吕其明,1930年出身于安徽,11岁参加新四军文工团,曾得到老一辈音乐家的精心指点。

解放后任上海电影乐团团长,从事音乐创造,先后为《铁道游击队》、《南昌起义》等三十多部电影作曲,其中有不少插曲如《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一直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流传至今,久唱不衰。

此外,还创作了十多首大中型器乐曲,《红旗颂》就是其中的一首,作于1965年。

三、复习管弦乐队知识:

   师:

管弦乐队就是以管弦乐器为主的乐队。

你还记得有哪几类乐器组成的?

   生:

弓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

四、欣赏乐曲

   1.交谈导入:

   师:

从标题看怎么理解《红旗颂》?

   生:

歌颂“红旗”。

   师:

歌颂的形式有诗歌、散文、歌曲,而单纯用音乐歌颂红旗的大家听的不多,今天我们欣赏的就是用音乐的手段歌颂红旗,用乐器的不同色彩烘托气氛。

当我们仰望五星红旗时,自然就会想起一首庄严的歌,你能说出是什么歌吗?

   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哼出《国歌》的前奏)

   2.初听全曲,听辩曲中熟悉的《国歌》音调:

   (要求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用举手的动作表示所听到的熟悉的音调。

   3.随琴声哼唱主题音乐,加深对这一颂歌音调的感受与理解。

   (投影主旋律谱)

   4.介绍乐曲结构,了解作品规格:

   师:

作品采用了带再现的三部结构:

A+B+A(板书)

   5.分段赏析:

(插入解说,感受气势,理解内涵)

   ⑴.A段:

(第一段)

   开始以小号奏出《国歌》音调为素材的雄壮宏伟的引子,经圆号反复,引出弓弦乐器演奏的歌颂红旗的主题,这一主题在钢琴的伴奏下,给人以光辉热烈和庄严的深切感受,人们被音乐带到幸福激荡的回忆之中:

啊!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主题又一次转调出现,转调后的音乐色彩显得更加明亮辉煌,仿佛是亿万人民欢腾热烈的情景。

优美深情的旋律,倾注了多少英雄儿女的热血啊!

   ⑵.B段:

(第二段)

   连续的三连音,使节奏富于动力,节奏紧缩,速度加快,歌颂的主题变成豪迈的进行曲,使人们的脑海里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

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英勇战斗,昂首阔步地奋勇向前,这进行曲的节奏正是我们时代前进的步伐。

   ⑶.A段:

(第三段,再现部分)

   乐队合奏主题,又一次出现了我们熟悉的音调,音乐达到了高潮,以歌颂祖国,歌颂伟大的党。

让我们高举红旗,奔向共产主义的明天。

   6.引导学生用线条表示每段音乐的风格、节奏、速度:

   (学生活动:

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后一一展示并说说“为什么”)

   7.复听全曲(边听边看《红旗颂》演奏录像)

五、播放《在灿烂阳光下》。

1.欣赏作品,结合听赏思考:

(1)作品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每部分的节奏、情绪有什么不同?

(2)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2.A-B-A1的三段。

A部分抒情风格。

中速演唱。

B部分进行曲风格,演唱速度稍快。

A1部分重复A部,激情的把音乐推向高潮。

3.复听乐曲的A部分,请学生跟着哼唱主题,感受新时期表达爱国主义情怀的特点.

六、欣赏了两首以歌颂祖国为题材的中国歌曲,下面我们欣赏一首也是以河流为标题来歌颂祖国为题材的外国交响乐作品——《伏尔塔瓦河》。

1.提问:

作曲是谁?

(幻灯片:

斯美塔那的画像)进入教学。

师:

斯美塔那(BedrichSmetana,1824-1884)捷克作曲家。

1824年诞生于东波希米亚东部利托米什尔的一个小村镇,1884年逝世于布拉格。

父亲从事酿酒业。

1843年斯美塔那离家赴布拉格学习音乐,1844-1847年从J.普罗克什学钢琴和理论。

1848-1856年在布拉格创立音乐学校并任该校负责人。

1856年到瑞典哥德堡,任该地交响乐团指挥。

1861年归国,积极从事创作、评论、演出等活动,担任布拉格合唱团指挥。

斯美塔那一生的音乐创作和社会活动,对捷克民族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被认为是近代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作品有8部歌剧,11部管弦乐作品,2部弦乐四重奏以及若干钢琴曲和声乐曲。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

请同学们体会一下器乐曲在表达情感、形象时的不同特点。

2.交响套曲。

套曲是一种由若干在曲式上各自独立,在音乐性质上各不相同,互相对比的乐章组合而成的一套乐曲。

套曲的乐章数不等,各乐章采用的曲式通常根据内容而定。

交响套曲则是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套曲,也称为交响曲,一般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复三部曲式或奏鸣曲式;第三乐章,中庸快板,复三部曲式(古典奏鸣曲式省略);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

(展示幻灯片:

伏尔塔瓦河两岸风光)

3.介绍捷克和伏尔塔瓦河。

师:

在欧洲有一个国家叫捷克,捷克有一条美丽的河流是伏尔塔瓦河。

她是捷克最著名的、贯穿首都布拉格的一条大河。

师:

《伏尔塔瓦河》选自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创作于1847-1879年间,内容取材于捷克的自然风景和历史遗址。

全曲由六首标题交响诗组成,是一部联篇的交响诗套曲。

斯美塔那在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双耳逐渐发展到全聋,但他凭着对祖国、对民族的满腔挚爱,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了这部感人肺腑、气壮山河的伟大音诗。

伏尔塔瓦河是捷克最著名的、贯穿布拉格的一条大河。

乐曲从河流的源头写起,长笛吹出的流动的乐句犹如潺潺的流水,自波西米亚的密林深处淌出一条温而湍急和另一条水凉而平静的小河,它们曲曲弯弯地奔流着,逐渐交汇成壮丽的伏尔塔瓦河。

此时,由小提琴、双簧管与大管共同奏出抒情流畅的伏尔塔瓦河主题。

伏尔塔瓦河的急速穿过山谷,成为一股有力的巨流,“主题”由乐队全奏,音乐达到高潮。

当它流过茂密的森林,出现了欢乐的狩猎号角,由四支圆号奏出;当它流过绿色的田野,活泼愉快的波尔卡舞曲庆祝着婚礼;晚间闪光的水波,映衬着月光与水仙女的轮舞曲;水波倒映出古堡与塔楼,而武士们显赫的时代已经逝去。

伏尔塔瓦河主题用大调和小调一明一暗地交错反复着。

河流经过圣·约翰峡谷时,河水湍流而下,音乐波浪起伏;河流经过斯维特扬峡谷时,激流冲击着石壁,铜管长鸣;河流经过大瀑布后,宽广的河面流过首都布拉格,波浪滔滔经维谢格拉德城堡流向远方。

最后,伏尔塔瓦河主题又一次威严壮丽地呈现,满载着作曲家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而远去。

(展示幻灯片:

捷克地图和伏尔塔瓦河的概况)

4.欣赏主题旋律。

(摘录乐曲中的主题旋律)

师:

请同学们跟随录音,看着乐谱哼唱。

(展示幻灯片:

主题旋律)

5.介绍乐曲内容,分段听赏。

启发学生感知在这个作品中典型的音乐形象是以什么乐器表现的?

(展示幻灯片:

乐器图片)

师:

出示准备的乐器(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先请会演奏的同学上台示范。

让学生感受乐器的音色。

播放主题音乐,请同学们辨别主奏乐器。

如伏尔塔瓦河的源头──小溪是以长笛和单簧管等表现的;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是以小提琴为主表现的等。

介绍每段中的主要乐器,引导学生听辨乐器音色。

(1)播放第一段音乐。

提问:

同学们听到音乐后想到了一个什么场景?

用到了哪些乐器?

(出示幻灯片:

长笛、单簧管、大提琴)。

伏尔塔瓦河的第一源头(长笛演奏)和第二源头(单簧管演奏),小溪逐渐地汇成大河(弦乐器加入,大提琴音色明显出现)。

(2)播放第二段音乐。

提问:

主奏乐器有哪些?

(出示幻灯片:

小提琴、管乐、三角铁)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弦乐主奏,小提琴声部为主。

还有管乐、三角铁等)。

这是歌颂性的旋律,是作曲家心中对伏尔塔瓦河的赞美,旋律为八六拍子,优美流畅,旋律线为低——高——底。

单三部曲式。

(3)播放第三段音乐。

描绘的场景——林中狩猎。

学生对照课后提示找出标题和所用的乐器(出示幻灯片:

圆号、大管、双簧管旋律及弦乐器、打击乐器)4支圆号吹出狩猎的“号角”声……。

伴随小号上行分解和弦,大管、双簧管旋律及弦乐器、打击乐器的伴奏等。

和声背景分别在C大三和弦(8小节);G大小七和弦(6小节);F大三和弦(4小节);B减小五六和弦(4小节);E大三和弦(16小节)。

(4)播放第四段音乐。

描绘的场景——婚礼波尔卡舞曲:

主奏乐器(出示幻灯片:

弦乐、三角铁)

快乐的波尔卡舞曲,描写了乡村婚礼的情景。

弦乐为主,乐队全奏(有三角铁)。

单三部曲式。

(5)播放第五段音乐。

描绘的场景——月亮、水仙的舞蹈。

(出示动画片)

月亮与水仙的舞蹈。

由大管,双簧管和大管,双簧管、黑管和大管奏出8小节安静的和弦长音,把人们带到夜晚宁静的河面,随后,长笛吹出水的波纹(水仙的主题),2小节后,弦乐演奏出平静的旋律(月亮的主题),竖琴间插琶音犹如水波。

(6)播放第六段音乐。

描绘的场景——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再次出现(出示幻灯片);弦乐为主,乐队全奏(有三角铁)。

(7)播放第七段音乐。

描绘的场景及所用到的乐器(幻灯片:

木管、长号、圆号、小号、大鼓、定音鼓)

——圣·约翰峡谷。

木管组和长号奏出和弦长音,大管奏出长音和上行级进旋律,圆号和小号奏出连续一拍的和弦音型,弦乐组奏出各种不同音型,大鼓和定音鼓奏出长音,以较快的速度和很强的力度描绘河水波涛汹涌。

(8)播放第七段音乐。

描绘的场景——伏尔塔瓦河的滔滔流水。

主题旋律第三次出现。

乐队全奏,E大调。

25小节后,出现“谢维格拉德”的动机,纪念这一坐落在伏尔塔瓦河边的,具有光荣战斗历史的古城堡,唤起人们对古代捷克光荣历史的回忆。

乐队全奏。

高潮后,音乐渐弱,象征着伏尔塔瓦河流向远方,最后以属——主两个强音结束全曲。

6.听赏全曲。

随音乐画出想象的图画。

在听赏音乐时,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将听音乐时在头脑中产生的画面用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篇幅较长的管弦乐曲《红旗颂》,熟悉了她的主题音乐,从中体会了相同的旋律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我们了解了“捷克及其境内的伏尔塔瓦河”,在听辨作品中的过程中,了解了各种乐器的音色,了解了《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

体会到了作曲家融会在作品中对祖国的深情。

教学反思:

年月日

课题

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歌《西风的话》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演唱合唱歌曲《西风的话》,学会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歌唱秋色的美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模拟、音乐对比、和声训练、学生自主表现等,实现学校目标。

3.知识与技能

在歌唱实践中学习气息的控制,在不同音区中保持声音位置统一不变。

体会旋律线的起伏与音乐情感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

重点

用优美、连贯、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

难点

在歌唱实践中学习气息的控制,在不同音区中保持声音位置统一不变。

教学方法

欣赏法、教唱法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前音乐:

《在希望的田野上》(用音乐及秋景营造秋的氛围,创设意境)

提问导入:

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秋天的殿堂!

你熟悉正在播放歌曲吗?

知道它的名字吗?

这首歌曲描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