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调研报告杭州市科技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70220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8调研报告杭州市科技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08调研报告杭州市科技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08调研报告杭州市科技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08调研报告杭州市科技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08调研报告杭州市科技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8调研报告杭州市科技局.docx

《08调研报告杭州市科技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8调研报告杭州市科技局.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8调研报告杭州市科技局.docx

08调研报告杭州市科技局

杭州市科技情报调研项目

 

项目负责人:

胡民强

参加人:

俞利妹、商建农、胡多

丁洁平、庞英华

 

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

二00八年十二月

 

调研报告

杭州市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茶叶是杭州市都农业发展中的六大优势产业之一,2007年全市茶叶产量近2万吨,产值接近14亿元人民币,茶产业不仅涉及到一产和二产,还涉及到三产,延伸出来的茶馆业和茶文化休闲农家乐等产业这几年发展很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较高,茶产业在杭州市新农村建设及改善农民生活品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提高、品牌意识的增强,茶叶生产、销售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蒸青茶和大宗茶的生产,受农药残留和价格等因素影响,蒸青茶生产在07年几乎跌到了底谷,大宗茶生产的效益普遍不高,名优茶也面临着品牌小而多,产业化程度低的困境,整个茶叶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今年的雪灾,暴露出茶树品种、栽培管理措施中的许多弱点,经济损失非常严重。

梅家坞茶文化特色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辉煌后,由于创新、品牌、环境卫生、价格等原因,也逐渐在走下坡路,一些新兴的茶文化休闲农家乐项目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势头,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问题。

茶叶质量安全一直是消费者关心的问题,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汽车尾气、酸雨等一直困扰着茶叶生产,去年国家对茶叶生产企业强制实行QS认证,但一些小厂及零星分散的茶农无法实行认证,仍然存在着质量安全的隐患。

还有采茶劳力的紧缺,用工成本和农资价格的上涨,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工艺面临失传等等都不同程度的制约着杭州茶产业的发展。

及时摸清我市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优势,认真分析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加快我市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对我市都市农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杭州市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优势

2006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在《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杭州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就提出杭州市茶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杭州市茶叶的区域布局要依托名茶品牌,重点建设西湖龙井茶、径山茶、天目青顶茶、鹳山龙井茶、雪水云绿茶、千岛银珍茶、千岛玉叶茶等7条产业带。

建设的重点在改良茶园生态环境和茶园基础设施,加大茶园良种化改造力度,建设一批优质高效的名优茶基地。

加强初制茶厂改造与加工环境整治,全面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确保茶叶卫生质量安全。

进一步培育生产、加工、流通农业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联结基地,带动生产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发展茶文化,拓展茶业经济,搞好茶叶的深度开发;发展茶旅游、茶休闲,增加茶产业的综合效益。

做大做强茶叶产业,进一步增强杭州茶叶的竞争优势。

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是总面积扩大到50万亩,总产量达到1.96万吨,总产值达到15亿元,新发展茶园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产品优质化率达到95%以上。

通过两年的发展,杭州茶产业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优势也逐渐突现。

1、茶产业近年发展态势良好

近年来杭州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据茶叶业务部门统计,2007年全市茶园面积3.21万公顷,其中无性系良种面积0.88万公顷,占茶园总面积的27.4%,全市茶叶总产量19355.5 吨,茶叶总产值137125.1万元,平均价每公斤干茶70.8元,名优茶产量10747.8 吨,占茶叶总产量的55.5 %;产值126707.0 亿元,占茶叶总产值的92.4%,平均价每公斤117.9元。

2008年全市茶叶面积、产量基本保持稳定,茶叶产值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茶园面积有所增长,达3.37万公顷,茶叶总产量18609.7吨,比上年略减3.9%;茶叶总产值14.73亿元,比上年增7.4%;名优茶产量10451吨,比上年减2.8%,占茶叶总产量的56.2%;名优茶产值13.57亿元,比上年增7.1%,占茶叶总产值的92.1%。

目前,在杭州市的3.37万公顷茶园中,80%以上是无公害茶园,有1万公顷是无性系良种,良种率达30%,0.31万公顷有机茶园,通过QS认证的茶厂达154家,2008年进行茶厂改造150家,名茶机械已达2.9万台(套),茶叶生产区域集中特点明显,茶叶产业带已初步形成,茶叶对农民增加收入的贡献逐年增加。

2、品牌区域优势已经形成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建设已成为杭州茶业新的增长方式,名优茶的发展要依靠品牌建设,为此,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品牌建设,积极打造“杭为茶都”品牌,近年来组织和举办一系列的茶事活动,到上海、江苏、北京等地举行专场茶叶推荐会,杭州茶叶的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西湖龙井、余杭径山茶跻身于“浙江省十大名茶”行列,淳安千岛玉叶、桐庐雪水云绿、建德千岛银针、富阳鹳山龙井、萧山云石三清、临安天目青顶、滨江长河桂花茶、西湖灵山九曲红梅等已成为各区县市的主要品牌。

新品牌不断涌现,今年新恢复的历史名茶——鸠坑毛尖一举拿下了“中绿杯”的金奖,平均售价从去年的每公斤248元提高到660元,最高卖到了每公斤1600元。

各品牌发展势态良好,面积产量不断扩大,知名度不断提升,区域优势逐步形成。

杭州还有一批象贡牌、御牌、狮牌、三清牌、古钟牌、双径、天目山牌、卢氏、壶源牌、鸠坑等知名商标。

3、茶叶生产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产业化发展与现代农业生产相关联,与大市场相衔接,产业内部需要形成一种产加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不断开发多元化新产品,开拓和带动消费市场,再通过市场的反作用“拉力”,促进生产,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杭州的茶叶生产以往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为主,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规模效益不明显,经济效益不高,近年来,各县市区非常重视茶叶生产产业化和组织化建设,相继成立县级、乡镇级的茶叶产业协会和村级合作社,组织协调茶叶生产、经营,整合、推广品牌,培训、服务茶叶企业,主要产茶乡、村将分散的茶农组织起来,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统一生产加工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品牌宣传、统一销售价格,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杭州市目前已有各级各类茶叶专业组织90余个,主要产茶县市、乡镇都建立了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

4、经济效益增加显著

杭州市茶产业涉及一、二、三产,随着杭州经济的发展效益增加明显,茶叶生产产值从2001年初的6.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4.72亿元,提高了2.27倍,名优茶的增加幅度更高,从5.3亿元增加到13.57亿元,提高了2.56倍,茶叶加工贸易和出口贸易产值也成倍增加,杭州市各类茶楼、茶馆、茶吧蓬勃发展,数量已达到近千家,年营业额也达十多亿元,娃哈哈等茶饮料年产值已达20多亿元,另外还有茶多酚、茶色素等深加工新兴产品正在崛起,整个茶产业健康发展,成为农民增收、农村致富、城市改善生活品质的摇钱树。

5、与茶相关的产业开始发展

茶叶高科技深加工产品已深入到食品、医药、日化行业,从茶叶中提取的茶多酚制成防癌、抗癌的药物,抗衰老保健药物,保健茶、药物茶、健字和药字胶囊等逢勃发展,如杭州意佳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茶多酚(原料)、杭州东亚茶多酚厂的绿多维(保健品)、淳安千岛湖中药厂的丹佛尔心脑胶囊(药品),茶叶提取物被用于牙膏等口腔保洁用品,茶多酚作为抗氧化剂被用于月饼、火腿、方便面等油脂食品的保鲜,添加茶粉的冷冻茶制品、茶味糖果、茶叶糕点,各种绿、红、乌龙茶饮料、茶酒;茶菜肴也逐渐盛行,茶菜系列在茶文化和饮食文化发展的推动下,有了快速发展,龙井虾仁、龙井烤野兔、锡纸仔排、龙井鱼片、茶博小炒皇、茶香老鸭煲、乌龙牛柳等盛行杭城餐馆。

6、茶叶质量安全有了一定的提升

茶叶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茶叶生产发展的关键,近两年茶叶质量安全受到广泛的重视,2007年以来各县市区重点抓茶厂改造和QS质量认证,2008年杭州市就进行茶厂改造150家,目前通过QS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茶厂有154家,杭州市农业局及茶叶学会也参与了科技部重点项目“茶叶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并在西湖区和余杭区搞示范,各茶叶专业组织也都制订了行之有效的规范,通过技术培训、专题讲座、示范推广等工作,茶农的质量安全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农药残留得到很好的控制,从源头杜绝了违规农药的使用,有机茶、无公害茶园面积大幅上升。

7、茶叶的文化习俗内涵非常丰富

杭州自古以来就是茶叶生产加工贸易的集散地,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杭州“茶都”的称号有着其自然形成的历史“脉络”,可追溯到宋代,宋室南渡,移都临安,使杭州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他们把中原的儒学带到杭州,同时,也弘扬了杭州的茶文化,南宋时期杭州斗茶盛行,产生大量至今脍炙人口的茶诗、茶画、茶叶典故,18棵龙井“御茶”、留下茶市文化、三墩烘青豆与咸茶、余杭的径山寺茶宴、陆羽茶经、天目茶歌、天目茶盏、河坊街的老茶号等等都有着深厚文化历史渊源。

这些历史文化习俗挖掘与开发,对提升杭州茶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杭州市茶产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工艺技术的保护与发展问题

西湖龙井茶是中华茶叶的魁宝,享誉海内外,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2001年起实施龙井茶原产地保护后,西湖龙井茶的产地区域面积已经限定,在二万亩左右茶园中生产的西湖龙井茶不足一千吨,风景名胜区生产的西湖龙井茶更只有200多吨,随着茶农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改善,茶叶采摘、茶叶管理、手工炒制成了很大的问题,加上外地假冒西湖龙井茶的冲击,西湖龙井茶的传承与保护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手工炒制工艺传承的问题

西湖龙井茶的手工炒制工艺已经延续了几百年,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传统炒制后继无人,产区内用手工炒制的大多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轻人很少愿意传承炒茶技艺,20多岁的炒茶能手几乎绝迹。

(2)手工炒制与机械炒制的矛盾

由于扁茶炒机械研制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械炒制逐步替代手工炒制,机械炒制成本低、外形好、省工省力,经济效益明显,因此茶农广泛使用机械炒茶,目前龙井茶核心区内有一半以上的茶农用机械炒茶,并日趋普及,使用传统手工炒制茶农越来越少。

(3)群体种与无性系良种的矛盾

传统的西湖龙井茶是用龙井群体种加工而成的,龙井群体种发芽迟早不一,适合分批采摘,加工的产品有明显的栗香,符合西湖龙井茶“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的特点,但产量较低且发芽迟,为此一些茶农就改种换植早生的无性系良种,乌牛早、迎霜、43#等,枞栽改成条栽,逐渐失去了龙井茶园传统的风貌。

2、茶叶质量安全问题

国家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近几年才逐步得到重视,茶叶质量安全控制也才起步,杭州市的茶叶加工厂还存在小、散、乱,加工条件简陋等问题,茶叶机械在技术含量上与日本等国相比差距较大,连续化生产刚刚起步,不利于加工效率的提高与产品质量的保障,部分茶厂加工环境卫生条件差、加工设备陈旧,导致有害微生物和重金属污染隐患难除,威胁着茶叶品质和卫生安全,家庭人作坊式的茶厂无法实行QS认证,茶农质量安全意识薄弱,还存在滥用农药现象,没有可追溯的农事记录,已成为茶叶质量安全的诸多隐患。

3、采茶劳力短缺及劳动力成本的提高问题

劳力短缺,生产成本大幅提高是目前制约茶叶生产发展的瓶颈因素。

目前全市80%的大宗茶采摘、100%的名优茶采摘仍依靠手工作业,采茶成本已占到生产成本的60%以上,只有蒸青茶普遍采用机械采摘。

大量的季节性劳动力短缺给生产安排带来困难,矛盾越来越突出,每年春茶季节,各地都需从外省大批量组织临时劳力,象西湖龙井茶区大量采茶工来自江西、安徽等地,余杭径山四岭名茶厂每年所需的400多个采茶工全部来自安徽,且近年来组织这些临时用工的难度越来越大,来源省份越来越远,工资不断升高,用工成本逐年上升,导致茶叶生产的成本也水涨船高,利润空间缩小,已经影响到杭州茶叶的可持续发展。

4、良种率偏低,良种繁育体系尚不健全

品种为种植业之根本,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杭州市各级农业部门尽管这些年非常重视良种的推广,良种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杭州市的茶园良种化率目前还只有30%左右,远低于浙江省的平均水平,浙江省政府对茶叶良种化进程的目标是到2010年达60%,从此看来杭州市茶产业的良种化率仍严重滞后,不能满足产业升级发展的需要,杭州市尚有0.67万公顷茶园属低产低效水平,急需改造。

同时,国家、省、县级良种繁育体系不配套,新品种选育进度缓慢,缺少具有抗逆性强、优异品质特征的品种。

5、出口蒸青茶生产达到了低谷

杭州是全国蒸青茶生产的重要基地,生产线和产量占四分之一以上,受到产能过剩、农药残留、生产成本提高、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近年蒸青茶的生产出口达到了最低谷,余杭、临安、建德、淳安等地的主要蒸青茶生产企业今年大都处于停产的状况,只有极少数几家在生产,仍在维持生产的企业几乎已没什么利润,有的还从名茶的利润来补贴蒸青茶,有些茶厂的库存还可卖好几年。

杭州最早组建的蒸青茶企业杭州三明茶业有限公司,其杭州工场近万亩茶园和十几条流水线今年一直闲置,为了生存只好将茶园低价租给农民采摘。

6、茶叶品牌与名牌的问题

杭州市有两个浙江省十大名茶品牌,十个市级名茶品牌,还有不少新创的地方名茶,品牌与名牌建设尽管这些年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作为一个产业来说,品牌的规模、效益及市场占有率远不及其它农产品,西湖龙井茶作为中国名茶第一品牌,在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中仅占不到一席之地,西湖龙井茶生产大都处于小农户家庭经营模式,上市公司更不用说了,茶叶品牌大多处于小而散的状态,由于产品品牌多、规模小、宣传力度不足,杭州绿茶消费需求增长明显趋缓、市场份额已有缩小的趋势。

同时,大宗绿茶极大部份以贴牌生产或成品原料出口,缺乏国际知名品牌,价格、市场受制于人的状况突出。

7、茶叶资源的综合利用问题

杭州3.37万公顷的茶园目前生产的主要是名优茶,产量占60%,产值占90%以上,且生产季节主要集中在春茶一季,春茶后期及夏秋茶资源几乎没有利用,资源利用率只有印度、日本等茶叶生产国的一半甚至更低,茶园的作物套种及家禽放养也几乎没有,还有些茶园甚至整年荒芜。

8、茶产业总体投入力度不够

杭州市茶叶产业本身缺乏投入的原动力,一些县、市的茶叶生产比较效益不高,企业、农户对茶叶的投入动力不足,导致茶园基础设施落后,管理粗放,茶叶加工及技术水平低,质量参差不齐,缺乏资金和实力创品牌和开拓市场。

另一方面,政策性投入明显不够,缺乏持续性。

9、茶产业的科技含量低、创新及成果转化力度不够

整个茶产业与其它产业相比科技含量偏低,准入门槛也很低,千家万户都可以生产,制茶机械的工艺水平和技术含量较低,自动化、连续化程度低,茶叶科技缺乏创新的动力,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不够,这些都是影响杭州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10、灾害性天气的预防机制不足

茶叶生产比较容易受到高温、干旱、冰冻、雪灾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每年春天的倒春寒、夏天的高温、干旱对茶叶生产的影响非常大,还有象2008年初的雪灾等特殊天气,随着茶树良种化的推进,早生、早发的品种不断增加,春天突如其来的霜冻和冰冻对茶叶生产是毁灭性的打击,目前对这些灾害性的天气还没有完整的预警机制和防御机制。

 

三、杭州市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杭州市茶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根据杭州茶叶的区域特点,充分利用杭州市创建生活品质之城、打造旅游品牌城市以及杭州经济、科技、市场等优势,整合资源,逐步将分散的生产经营向集约化转变,形成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合作社,传承历史,兼顾传统与现代,保护和发扬传统品牌,提升茶叶产品质量和安全,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传统与现代结合、都市与乡村融合、生产与休闲兼顾的现代都市茶产业体系,真正使杭州成为中国茶都。

(一)基本思路

1、以西湖申遗为契机,保护西湖龙井茶的传统工艺和品牌,提升美誉度,使西湖龙井茶的文化、经济价值真正得到体现。

杭州市政府已决定“杭州西湖·龙井茶园”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技术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面临失传的危险,一旦失传,西湖龙井茶将失去品牌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各级部门要加大力度保护西湖龙井茶的手工炒制工艺,制订扶持和激励政策措施,培养炒茶技师和大师,使品牌发扬光大。

2、以八家国字号的茶叶教学科研机构为依托,实现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杭州茶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中国茶叶博物馆、浙江大学茶学系八家国字号茶叶教育科研机构都设在杭州,人才济济,教学科研力量雄厚,从茶叶生产、加工、检测到茶叶综合利用和茶叶文化拓展都不断有新的成果出现,2004年杭州市政府和八家机构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杭州可率先将最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因此杭州茶业要以八家国字号茶叶机构为依托,夯实基础,开拓创新,提升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3、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级产业协会为基础,提升茶叶产业化水平。

杭州目前有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杭州茶厂有限公司、福海堂茶业有限公司、四岭名茶厂等几十家市、区级农业龙头企业和90个专业组织,这些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对提升杭州茶叶产业化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后要以这些龙头企业为示范,进一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健全、完善专业合作组织,使茶叶生产的组织化、产业化水平升级换代。

4、以品牌建设为重点,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品牌是消费者识别产品的依据,杭州市已经有西湖龙井茶、径山茶、雪水云绿、千岛玉叶等一批知名品牌,要拓展市场、发展茶业,一定要有一批知名品牌的崛起,今后要不断培育和巩固知名品牌,提高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市场,提高杭州茶叶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

(二)对策措施

1、推进茶叶机采工程,解决采茶劳动力不足和成本不断提高问题,提高茶叶生产现代化水平

充分利用省级茶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在杭国字号茶叶教学科研机构,加大科技专项投入,发挥整体优势,市农科院要联合万向学院等教学科研机构进行重点项目攻关。

将“名优茶机械化采摘技术研究”列入市级财政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联合攻关与示范推广,不断改进名优的生产工艺来适应机械采摘,并将茶叶采制机械纳入市财政的农机推广补贴范围,通过机械化采摘技术的推广来缓解、解决目前采摘用工紧张的问题。

2、通过政府补贴扶持,保护西湖龙井茶的手工炒制工艺和品牌

在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的形势下,手工采摘和手工炒制龙井茶生产效率无法提高,而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从而使品牌保护与发展、品牌美誉度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加剧,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学炒茶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炒制工艺也面临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手工炒制工艺和品牌,一方面茶农和企业要有忧患意识,加强自我提升和自我保护,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该划出专项资金扶持和补贴茶农和茶叶企业,培训和奖励炒茶技师,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打击冒牌产品,要从税收、服务等方面优惠茶农,保护好传统的西湖龙井茶,使西湖龙井茶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真正得到体现。

3、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品牌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各级政府和产业协会要加大组织各类茶叶展示展销活动,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西湖龙井、径山茶、千岛玉叶、天目青顶、雪水云绿等要不断创省级乃至国家级名牌,提升品牌的影响和竞争力,对农业龙头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提高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对西湖龙井茶等知名品牌实行专卖制度,在各大城市增设专卖店,谨防假冒伪劣产品损害品牌的声誉,按照市场变化需求,注重茶产品的深度研究开发,充分发挥地域品牌的作用,将杭州绿茶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4、重视种质资源的保护,加快茶树良种培育和推广进程

杭州有着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象鸠坑种、龙井种、建德白茶等,在无性系良种化推进的过程中,对于这些传统的种质资源一定要很好的加以保护和利用,不断的提纯复壮,防止退化。

与此同时要加快良种的培育和适制性的筛选,政策向茶树种子种苗工程项目倾斜,设立茶树育种专项资金,对耗时长又缺少稳定经费支撑的茶树育种研究给予长期而稳定的支持,切实有效地推动我市茶树新品种选育工作。

深入推进茶树改良工程,对0.67万公顷的低产茶园尽快进行改种换植,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补贴和奖励,加快茶树良种化进程,确保五年内达到全省的茶树无性系良种率,同时在良种化推进过程中,加大宣传力度,引导茶叶企业和茶农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优良品种并合理搭配,避免因品种引进不合理而产生采摘洪峰。

5、控制产量,调整结构、稳定蒸青茶生产

蒸青茶的生产对杭州绿茶的生产和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目前出口困难的形势下一定要稳定蒸青茶的生产,适当控制产量,杭州市茶叶产业协会和其它各级产业协会要发挥作用努力帮助蒸青茶企业渡过难关,扶大扶强,政府部门要从税收、服务、基础建设投入、用电等方面给蒸青茶企业大力的支持,生产蒸青茶的茶园一定要实行园区化统一管理,从源头控制好农药的使用,保证产品的质量,与出口检验部门签订协议备案,减少检验环节。

蒸青茶企业要合理调整茶类结构,开发新花色品种,适应欧美其它市场的需求,通过科学的茶园管理,合理的生产流程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出口竞争力。

6、稳步提高产品质量、实行质量安全可追溯

针对杭州市茶叶生产现状,要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对分散经营的茶农要加强管理,对不合标准的茶厂要进行标准化改造,所有品牌茶叶实行标准化生产,统一产品质量,茶园和茶厂生产管理都要建立农事档案,记录生产管理全过程,便于质量追溯,生产企业要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和内部考核管理,认真履行出厂检验,采用防伪标志和质量跟踪卡,实行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质检部门要加强质量抽检,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

7、大力发展茶文化休闲农家乐

开展农村休闲旅游不仅能增加了农民的实际收入,改善农村的环境,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还为国内外游客在杭州旅游观光和城市居民去乡村休闲度假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促进了城乡交流和共同发展,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农旅携手、互动发展的共赢局面。

杭州的农村休闲农家乐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本世纪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主要形式有农业观光游、农事体验游、乡村休闲游、民俗文化游等,但与茶有关的农家乐开展的还不多,主要集中在市区周边,象梅家坞、龙坞等地。

目前随着市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到大自然中去,茶本身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再与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就更具吸引力。

茶文化休闲旅游的规划、设计与市场推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旅游业、茶产业界、茶文化界、媒体传播、政府等方面之间的通力合作。

(1)首先对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查,以摸清资源家底,保护利用现有资源,涵养培育开发新资源。

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列入茶之旅景点的项目内容,针对不同层次游客定位设计旅游线路,合理搭配茶文化旅游项目与其他旅游项目。

春茶期间开发采茶、制茶的体验游,夏天利用高山茶园开辟纳凉游,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组织成茶文化农家乐一条街,还可以以山、水与茶结合,或古迹与茶结合形成休闲游。

(2)建立相关网站等,加强宣传。

杭州已基本形成一小时交通圈,最远的乡村也不会超过二小时,市民的私家车也逐渐增多,在目前这个信息时代,宣传非常重要,建立网站宣传投入小,见效快。

有实力的农家乐还可以通过电视等媒体加强宣传。

(3)成立农家乐专业合作社。

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改造,以村为单位建立农家乐接待中心,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品牌、统一风格、统一价格、统一宣传,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优势,比如吃、住、玩每天60元,加上采茶、加工体验等,把每个农家串连在一起。

(4)政府投资、补助,统一规划,各县市区政府要将农家乐列入规划中,进行投资补助,鼓励农民搞茶文化休闲农家乐。

余杭区政府就计划打造禅茶文化村,对搞农家乐的特色村补助30%,对单独搞农家乐,投资在150万以上项目,再行补助,建立以双溪禅茶村为中心,上游的径山村和下游的小古城村为两翼的茶文化旅游产业带。

8、延伸茶产业链,扩大茶叶利用领域

绿茶目前被世界公认是保健、抗氧化的饮料食品,茶产业目前已衍伸到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国外象日本对绿茶的功用已有较深的研究,与茶相关的产品已经比较丰富,杭州在这方面还相对滞后,应该通过各种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