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700458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3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组题:

审题:

高二语文备课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中国以及整个东亚,饮食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

舌尖之上是对美的品味,舌尖之下是文化精神的倾向。

 

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蕴涵,饱含着动物关怀精神,包括爱惜、同情和敬畏。

其中敬畏之心,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特质。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动物视为生活资源,但怀爱惜之情有节制地取用,是古代中国关怀动物的主流思想。

熟知的典故,如成汤“网开一面,德至禽兽”、子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

爱惜动物是“仁心”的发露,为政者以爱惜动物作为施行仁政的表态,在后世已成中国政治传统。

如北魏孝文帝“至十五,便不复杀生,射猎之事悉止”,唐文宗下《禁弋猎敕》“保兹怀生,下遂物性”。

从人类认识的进程来看,在认识到万物与我是有区别的截然两物之后,再认识到万物与我的本原一体,是更深刻的认识。

古代中国早有“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的哲学命题。

深切地从动物生命身上直接体认这种思想,以恻隐之心同情动物,《孟子》最初表达了这种思想: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晚清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指出,鸟兽与人同本而至亲,“知识灵明,其去人盖不远矣,其知痛苦亦甚矣”,主张戒食动物,并预言未来世界一定是素食的社会。

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在思维深处对“浑然与物同体”的默会体认。

在此意义上,同情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这在中国哲学中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

当代学者乔清举创见性地将祥瑞动物列入动物生态伦理的范畴,以麟凤龟龙四灵为例指出了“动物作为自然的神性标志的生态意义”。

对中国思想有深切领悟的法国先贤史怀泽,曾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那些从人的立场来看显得低级的生命。

不过,“敬畏生命”落实到动物是同情,与古代中国对祥瑞动物的敬畏之心是有区别的。

换言之,在史怀泽的思想中,动物并不具有神性。

这不难理解,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传统中,只有上帝才具有唯一的神性位格。

现代学界的动物关怀思想,大致有“动物权利说”和“动物福利说”两种。

动物权利说主张,动物有其不可替代的固有价值,应平等的考量而不应取用;动物福利说不反对取用动物,但人类有义务使动物避免痛苦并造就其康乐生活。

以古代中国对于动物的同情、爱惜和敬畏这三重伦理维度来观照,动物权利说的动机与同情之义相当,动物福利说的动机与爱惜之义相当。

目前,源于西方的动物伦理学,始终在不懈地致力于、也局限于这两种意义上的论述,而以敬畏之心对待动物的态度是不见的。

敬畏是古代中国独有的动物关怀精神。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8月29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食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倾向,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饮食传统。

B.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不同,素食的范围包括中国以及整个东亚地区。

C.素食作为一种饮食传统,是古代中国关怀动物主流思想的一种体现。

D.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底蕴,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关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钓鱼而不用大网,射箭但不射杀幼鸟,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体现了对自然仁爱的态度。

B.孟子的“不忍见其死”“不忍食其肉”是一种恻隐之心,体现了古代中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的思想。

C.晚清康有为在《大同书》中主张戒食动物,并对未来世界的饮食习惯做山了某种预判。

D.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在中国哲学中被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学者乔清举创见性地将祥瑞动物列入动物生态伦理的范畴,以麟凤龟龙四灵为例指出了“动物作为自然的神性标志的生态意义”。

B.在史怀泽的思想中,动物并不具有神性,这是因为,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传统中,只有上帝才具有唯一的神性位格。

C.动物权利说认为,动物有其不可替代的固有价值,应平等的考量而不应取用,且人类有义务使动物避免痛苦并造就其康乐生活。

D.源于西方的动物伦理学一直以来坚持从爱惜、同情这两个意义上对关怀动物进行相关论述,并取得一些成果。

【答案】1.D2.A3.C

【解析】

1.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项,“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底蕴,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关怀”有误,选项以偏概全,文章第二段说的是“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蕴涵,饱含着动物关怀精神,包括爱惜、同情和敬畏。

其中敬畏之心,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特质”,可见只有敬畏之心,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特质。

2.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设题的误区如下:

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A项,“射箭但不射杀幼鸟……”理解错误,文章第二段“子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其中“弋不射宿”中的“宿”是指飞回巢穴歇宿的鸟,并非是“幼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种情感

刘  军

那时,我住在一条胡同里。

每当出门或回家,经过胡同口时,总是遇到一位老头。

这老头,你简直说不准他有多大岁数。

满脸皱纹,面容憔悴,衣着邋遢。

见了面,总死死盯着你的眼睛,问一句:

“几点了?

”那神态,极认真极虔诚,加之苍老的面容、黯淡的眼神,越发衬出其认真与虔诚的程度。

所以,每次我都是看了腕上的手表后,认认真真地告诉他时间。

久而久之,他与我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

而别人大都不愿或不屑与他搭言,他也从不去招惹人家。

就这样,过了好久。

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我交了女友。

第一次带女友玉珠来,是个星期天。

走到胡同口,远远便见到了老头。

待我们走近,他不大灵便地蹭过来,看定我,认真地问:

“几点了?

”我看了表,告诉他:

“九点二十五。

”玉珠偎在我身边,两眼困惑而紧张地看着他。

老头“哦”了一声,垂下眼帘,喃喃着:

“九点二十五,九点二十五……”僵硬地挪步走开。

玉珠目送老头走远,小声地问我:

“这老头神经不好吧?

他问你几点干什么?

”“他神经受过刺激,”我说,“好多年了,一直这样。

”玉珠嗔我一眼:

“那,以后你少理他,怪烦人的。

”我本不打算跟他提老头的往事,怕玉珠误解他,便告诉她:

那是好多年前的事儿了。

他妻子出差回来,约好让他去接。

可那辆车出了车祸……他的妻子再也没能回来。

他昏死过去几天。

醒来便问人“几点了。

”从此,逢人便问。

玉珠默默地走着,没有说话。

她一定受到了某种震动。

我想,女人特别爱施人以怜悯与同情。

以后,老头又会增加一位搭话人的。

最后一次遇见老头,是一个残冬的黄昏。

那一天,玉珠在我家吃过晚饭(我们正在筹备结婚),我们准备到剧场看剧。

途经胡同口,远远又看见那老头。

刀子似的寒风中,老头穿件破旧的黑棉衣,腰间扎条细绳,头上戴一顶灰乎乎的棉布帽。

寒风卷起碎纸残屑,在他身前身后飞舞。

走得近了,我突然发觉他的面容越发憔悴,脸上的皱纹似乎也更深更密了。

他睁着无神的两眼,眼珠定住了,声音沙哑地问:

“几点了?

人进站了吗?

今天是十二月十号吧?

我觉得十分奇怪。

今天,他竞连问了几句话,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也许,今天对他来说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

可是今天并非十二月十号。

我刚要看表,想给他以或许并无实际意义的安慰,玉珠却不耐烦地推我一把:

“走吧走吧,别听他哆嗦,要开演了!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没有回答老头的问话。

走出好远,我回头看去,那老头还在寒风中颤栗,引颈朝这边张望,腰身弓得像只虾,好像马上就要被刮倒一样。

此后,一连几天厂里加班,没遇见老头。

一天傍晚,突然听邻居在闲谈中提起,那老头已经病故。

那一夜,我始终心神不宁。

从老头那孤独的身影,苍老的面容,黯淡的眼神中,我早已读出了几分苍凉、伤心与绝望。

而我,偏偏在他最需要安慰的时候,却施给他以绝望的冷漠。

我的心不能不时时发抖。

我写下一封长信,托人带给几乎就要成为我妻子的玉珠。

当然,我没有责备她一句。

从此,我与她再也没有见面。

4.下列各项中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对玉珠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了她是位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的姑娘,品质缺陷是“我”与她解除婚约的重要原因。

B.小说中“我”告诉玉珠老头的往事,目的是怕玉珠误解老头,最重要的是想让玉珠也参加到自己的行列中来,给老头以怜悯与关爱。

C.最后一次遇见老头,对他的肖像描写浓墨重彩,这样处理一是想突出老头的贫困潦倒、穷苦不堪;二是为下文老头的去世做铺垫,也暗示了老头的悲惨命运。

D.小说结尾处“我”的自责,突出表现了老头的死给“我”带来的深深愧疚,也含蓄地表达“我”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缺少人文关怀的忧虑。

5.这篇小说的题目“一种情感”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6.玉珠在这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4.B5.一种情感指的是:

①老头内心对妻子的深深思念之情。

②我对老头的怜悯之情。

③玉珠及与她一样的人对老头的冷漠之情。

④我对老头去世的内疚之情。

6.小说中的玉珠是文中的关键人物,她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

①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因为玉珠,我有机会讲述老头的故事,因为玉珠我没有理会老头最后的询问,引出我对老头去世的内疚之情。

②衬托我的形象。

小说通过玉珠与我对待老头完全不同的态度,两相对比,玉珠的冷漠与我的善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物形象。

③深化小说主旨。

小说通过玉珠的冷漠表达了我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忧虑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悲悯情怀的企盼。

【解析】

4.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各项中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B项,“小说中‘我’告诉玉珠老头的往事,……最重要的是想让玉珠也参加到自己的行列中来,给老头以怜悯与关爱”有误,从文中来看,“怕玉珠误解老头”是正确的,因为文中说到“我本不打算跟他提老头的往事,怕玉珠误解他,便告诉她”;而后部分是错误的,文中说“玉珠默默地走着,没有说话。

她一定受到了某种震动。

我想,女人特别爱施人以怜悯与同情。

以后,老头又会增加一位搭话人的”,可见“想让玉珠也参加到自己的行列中来,给老头以怜悯与关爱”是对玉珠“默默地走着,没有说话”的猜想。

5.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这篇小说的题目‘一种情感’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这是针对小说标题设题。

题干问的是“丰富的意蕴”,解答此类题目一般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挖掘。

文章的标题是“一种情感”,“一种”蕴含的是“不同人的不同情感”,考生需要到文中圈出人物,如“我”“玉珠”“老人”“亡妻”等,阅读全文可知,有“老头”对亡妻的怀念之情,有“我”对“老头”的同情、怜悯之情,还有“我”因“偏偏在他最需要安慰的时候,却施给他以绝望的冷漠”的愧疚之情,有玉珠对“老头”的冷漠之情。

考生只要圈出文中涉及的人物,然后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解答本题。

6.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玉珠在这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

考生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

情节上的串联推动作用,对其他形象的衬托或反衬的作用,对主旨的凸显作用。

先看“玉珠”这一形象的特点,从文中来看,“玉珠”对老头的遭遇无动于衷,表现出性格中冷漠的一面,而“我”对老人却是耐心的,每次都认真回答老人的问题,最后一次因为自己没有回答老人的问题而内疚不安,这表现出为人的善良,“玉珠”与“我”形成鲜明对比,作品以玉珠凸显了“我”的特点;从情节上来看,因为玉珠“我”有机会讲述老头的故事,也是因为玉珠最后一面“我”没有理会老头的询问,这让我感到内疚,“我”决定和玉珠分手,可见“玉珠”这一形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玉珠对待老头的冷漠态度引发了“我”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忧虑,同时还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悲悯清怀的企盼,进而深化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

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

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

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

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

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

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

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第9版)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

”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

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19版《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圈粉。

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

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

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人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全部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E.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致,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9.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A8.AE

9.①政府推进立法工作,增加保护经费;②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非遗传承人也要坚守传统文化,并创新传统手艺及经营方式;③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吸引大众关注。

④需要有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非遗保护中。

【解析】

7.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B项,“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错,材料二说“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并非“不接受”。

C项,材料三只是说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在形式上可以有所创新,并非在内容上也做出改变。

D项,“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错,三则材料皆未有要非遗传承人不计报酬之意,且由材料二可见,非遗传承人也需要增加收入。

8.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上述材料的分析。

B项,材料二没有批评大众的意思。

C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较多,材料二和材料三只是从一个角度探寻出路,没有给出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更遑论有效。

D项,材料三用了一些网络语言,如“网红”“圈粉”等,不能说风格与其他二则材料一致。

9.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分析、概括。

先立足文本分析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政府推进立法工作,增加保护经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吸引大众关注;“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需要有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非遗保护中。

点睛:

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

分条作答。

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

如本题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借助现代传播手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虞喜,字仲宁,会稽余姚人。

喜少立操行,博学好古。

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

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

元帝初镇江左,上疏荐喜。

怀帝即位,公车征拜博士,不就。

喜邑人贺循为司空,先达贵显,每诣喜,信宿忘归,自云不能测也。

太宁中,与临海任旭俱以博士征,不就。

复下诏曰:

“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临海任旭、会稽虞喜并洁静其操,岁寒不移,研精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前虽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

”喜辞疾不赴。

咸和末,诏公卿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太常华恒举喜为贤良。

会国有军事,不行。

咸康初,内史何充上疏曰:

“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阐,有自来矣。

方今圣德钦明,思恢遐烈,旌舆整驾,俟贤而动。

伏见前贤良虞喜天挺贞素,高尚邈世,束脩立德,皓首不倦,加以傍综广深,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

及之勤,处静味道无风尘之志,高枕柴门,怡然自足。

宜使蒲轮纡衡,以旌殊操,一则翼赞大化,二则敦励薄俗。

”疏奏,诏曰:

“寻阳翟汤、会稽虞喜并守道清贞,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

往虽征命而不降屈,岂素丝难染而搜引礼怠乎!

政道须贤,宜纳诸廊庙,其并以散骑常侍征之。

”又不起。

永和初,有司奏称十月殷祭,京兆府君当迁祧室,征西、豫章、颍川三府君初毁主,内外博议不能决。

时喜在会稽,朝廷遣就喜谘访焉。

其见重如此。

喜专心经传,兼览谶纬,乃著《安天论》以难浑、盖,又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

凡所注述数十万言,行于世。

年七十六卒,无子。

(节选自《晋书·虞喜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B.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C.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D.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左,古人在地理上以南为左,江左也叫江南;以西为右,所以江西可以称江右。

B.坟典,即三坟、五典的并称。

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其中《三坟》指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等三部书。

C.十乱,出自“予(周武王)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原指十个辅佐周武王治国平定叛乱的大臣,后泛指辅佐帝王的有才能的人。

D.《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国君用孝治理国家,臣民以孝立身理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喜年少时就树立德行,博览群书,为人称道。

同乡贺循说他高深莫测,太常华恒举荐他为贤良,内史何充也称赞他天资卓越。

B.虞喜操守高洁,嫉恶如仇。

东晋的历任皇帝都曾要征召他委以重任,他都没有赴任,就是因为他对当时晋朝的黑暗统治不满。

C.虞喜贞纯朴实,治学勤勉。

他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德行,直至年老也不厌倦,他的勤奋也没有人比得上,可以与古代贤人媲美。

D.虞喜专心钻研经传,著书立说。

他撰写《安天论》《志林》,又解释了《毛诗略》和《孝经》,著述共有数十万字,流行于当世。

13.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

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

(2)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

(选自课本《张衡传》)

【答案】10.C11.A12.B

13.

(1)诸葛恢治理会稽郡时,虞喜屈身为功曹。

他被举荐为孝廉,州里举荐他为秀才,司徒来征召,虞喜全不就任。

(2)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

【解析】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这句话的含义是“振兴教化致力国政,最好是尊崇道德教化,阐明谦抑质朴的道理。

自丧乱以来,儒家学说衰落,每当我读到《子衿》这首诗,未尝不感慨万分”,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化”“政”“道教”等,依据句末语气词“也”断开一处,然后再借助语法关系进行排除。

“兴”的宾语是“化”,“致”的宾语是“政”,故应在“政”后断开,排除B项;“乎”相当于“于”,“于”一般不能放在句子的末尾,而应在句子中间,故排除A项;“崇”的宾语是“道教”,故排除D项。

因此选C项。

1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A项,“古人在地理上以南为左,江左也叫江南;以西为右,所以江西可以称江右”错误,应是以东为左,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