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69单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98220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69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三年级数学69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三年级数学69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三年级数学69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三年级数学69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69单元.docx

《三年级数学69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69单元.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数学69单元.docx

三年级数学69单元

三年级数学(6-9单元)

第1课时乘法估算的实际应用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70页。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利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能够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有意识的运用乘法估算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3.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增强学生学好估算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

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估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估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教学准备:

由图片和习题组成的PPT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假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三

(1)班的孩子们在假期组织了一次游园活动,看,他们已经到了公园门口了(出示教材第70页例7主题图),通过观察这幅图,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观察发现,公园每张门票8元。

2.出示三

(1)班共29人,他们带了250元钱,够买门票吗?

现在你又知道了什么?

学生整理:

他们一共有29人,每张门票8元,要求的是250元够不够?

3.接下来,请大家独立思考:

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用乘法解决这个问题,列式是29×8。

师追问:

你是怎么想的?

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

为什么要先算29×8。

学生思考后回答:

要想知道250元够不够,要先算出需要多少钱,然后再和250元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够不够了。

4.提出疑问:

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运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

还是运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呢?

请你选择。

大部分学生同意用估算的方法。

5.师小结:

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

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板书课题:

乘法估算的实际应用)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设计有趣的情境,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关于估算的方法学生可能不太容易想到,教师在这里要进行适地引导,将学生带入本课内容。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估算方法。

出示活动要求:

(1)先自己独立思考,想一想29×8的结果大约是多少。

(2)想好后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按要求进行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想法。

小组汇报:

哪个小组派代表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汇报发言:

我们的想法是看20比较接近整十数30,就把29看成30,然后口算30×8=240,所以29×8≈240。

2.教师小结:

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把29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再用刚刚学过的口算乘法就把估算结果求出来了。

大约等于240,用约等号表示,跟老师一起书写“≈”,弯弯的像波浪一样。

读作“约等于”。

3.提问:

估算出了结果大约是240元,那怎样判断够不够买门票呢?

学生发言:

我们把29看作30,估大了。

然后把估计要花的240元和一共带的钱数250元进行比较,因为估大了的240元<250元,所以带250元肯定够买门票。

4.小结:

看来我们的问题利用估算的方法就可以解决了,估算的结果偏大了,都没有超过带的钱数,那么准确的结果肯定也是够的。

设计意图: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交流中自主发现估算和解释估算结果是否合理的方法。

5.出示问题:

如果有92人参观,带700元买门票,够吗?

带800元呢?

6.尝试估算。

请你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简单地记录下你的估算过程。

和同桌交流想法。

7.汇报估算结果:

(1)92×8≈720(元)

720元>700元

因为把92估成90,得到的结果应该偏小了,偏小的钱数:

比700大,准确的钱数肯定比700大,所以不够。

(2)92×8≈800(元)

800元=800元

因为把92估成100,得到的结果应该偏大了,偏大的钱数和800—样多,准确的钱数肯定比800小,所以够。

8.师小结:

第2种方法,把92估成100,也就是100人应该在花费800元,那么92人不够100人,所以800元是够的。

在实际生活当中有很多类似的问题,都不用计算出准确结果,经过估算就可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从估算的结果和人数的不同两方面理解,92虽然更接近90,但应该把它估大才更能说明钱够不够。

三、巩固练习

1.王伯伯家一共摘了180千克苹果,一个箱子最多能装32千克,6个箱子能装得下吗?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2.动物园有一只东北虎重213千克,一头野牛的体重是东北虎的3倍,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

提示:

可以把213估成200,也可以估成210。

3.学校的礼堂有5排座位,每排43个,三年级有200位学生,够不够坐?

轻声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解答。

师强调:

把43看作40,估小了,座位已经够坐了,就不用考虑多余的座位了。

要注意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方法。

四、全课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乘法估算,只要你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有意识地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就会觉得数学很有趣。

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当它运用到生活中时,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数学!

板书设计:

乘法估算的实际应用

29×8≈240(元)240元<250元答:

250元够买门票。

92×8≈720(元)720元>700元答:

700元不够。

92×8≈800(元)800元=800元答:

800元够了。

估算解决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课后反思:

第2课时乘除法混合运算及其实际应用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从实际生活情境导入,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思路。

2.让学生从具体情况入手,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的三步式题。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了计算能力。

还要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

由教材第71〜72页图片和习题组成的PPT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昨天小红的妈妈在超市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快来看一看:

出示教材第71页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信息:

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钱。

预设:

一个碗要用多少钱?

18+3=6(元)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的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需要2步计算的问题吗?

你能列出算式并说说为什么吗?

预设:

妈妈要买8个碗需要多少钱?

30元可以买几个这样的碗?

学生整理:

(1)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钱,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元钱?

(2)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钱,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设计意图: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来源于生活,通过课件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便于学生观察提问,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二、自主探究

1.接下来,请大家独立思考:

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

用两步式子解决这个问题,列式是18÷3=6(元)6×8=48(元)

师追问:

你是怎么想的?

要想知道8个碗多少钱?

要先想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要想知道8个碗多少钱,要先算出一个碗多少钱,然后再算8个碗多少钱。

还有不一样的列式吗?

(2)这两组算法有什么不同吗?

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

第一种是分步算式,我觉得比较简单,一步一步地算,不容易出错。

第二种是综合算式。

师:

有乘除两步计算,我们得想想先做哪一步?

小组现在讨论一下?

当有乘除法两步计算的时候,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生小组展示:

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生1:

18÷3算出1个碗多少钱,再乘8,算出8个碗一共多少钱。

生2:

两种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先求一个碗多少钱,再求8个碗多少钱。

师提示:

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2.那第2道题该怎样列式呢?

(要求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独立列式:

30÷(18÷3)

生:

要想知道30元能买几个碗,得知道一个碗多少钱,先求18÷3=6(元),再看30元里有几个6元,就可以知道买几个碗。

师:

妈妈在买碗时,又遇到了问题,我们快帮帮她吧!

出示教材第72页例9:

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

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生独立列式解决。

方法一:

6×6=36(元)36÷9=4(元)

方法二:

师:

要想知道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就得知道这些钱是多少。

一个碗6元,可以买6个,我们可以求出这些钱是多少,即6×6=36(元)。

师呈现线段图。

4.比较这两个综合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1:

都有乘法和除法,第1个算式先乘后除,第2个算式先除后乘。

生2:

但在计算时,都是从左往右计算。

师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综合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就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交流中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自主发现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

1.口算:

3×5×8=5×6÷3=20÷5×8=

6×4÷3=0÷3÷5=

2.完成教材第71页、72页的“做一做”。

3.根据老师提供的情境编题。

如:

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解答。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设计意图:

学生学习了同级运算顺序后,及时组织巩固练习,可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四、小结

师: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关键是运算顺序)这节课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你还有什么疑问?

生:

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乘除法,都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板书设计

乘除法混合运算及其实际应用

1.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

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要用多少钱?

2.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

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1节四边形(2课时)

 

第1课时四边形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79页。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经历生活中的实际事例,通过圈一圈、涂一涂、说一说、找找等系列活动,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运用四边形的特征区分辨认四边形。

2.在一系列感知四边形特征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探究四边形特征的小组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在探究四边形特征的学习活动中,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系列活动,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运用四边形的特征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水彩笔,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四边形、塑料棒、七巧板)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

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出示小房子、方砖铺成的走廊、松树、苹果树……)这幅画设计的漂亮吗?

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幅画都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找出你认识的图形。

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还有其他一些你叫不出名字的图形。

3.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现各种形状,得出教材中的主题图。

4.揭示课题:

这幅美丽的图画里包含了许多图形,图形中有一种叫四边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四边形。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入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观察画面,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能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1.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例1主题图。

师:

同学们,这里有许多图形,你能从中找出四边形吗?

学生先看一看,找一找,再把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用笔做出标记。

展示学习成果,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小组讨论交流:

你为什么认为这些图形是四边形?

其他的图形不是四边形?

2.探究四边形的特征。

出示选好的四边形。

(1)看一看。

师:

观察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四边形有4个角,有四条直的边。

(2)摸一摸。

师:

请每个同学手里拿一个四边形,和老师一起来摸一摸它的四周。

归纳:

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这就是四边形的特点。

(板书)

设计意图:

在探究四边形的特征过程中,让学生独立观察、自主发现四边形的特征。

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归纳,得出了四边形的特征。

通过摸一摸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四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寻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

刚才同学们找出了书中的四边形,那你们能不能在实际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

生:

教室的门、窗户、地砖、黑板……

4.动手画一画。

画出几个不同的四边形。

针对同学画出的四边形进行评价。

5.动手做一做。

师:

看来,生活中的四边形实在是太多了!

那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也来做一做四边形呢?

在做之前,请看清楚下面的要求。

课件展示要求:

(1)请选好小棒,做出的每个四边形要形状不同。

(2)小组合作完成,看哪一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做的四边形又快又多。

(两生齐读要求)

师:

(示范)老师为每个组准备了两种长度不同的小棒,红色的更长,蓝色的更短,颜色相同的小棒长度是相同的,现在请小组长拿出学具袋中的小棒,开始动手吧。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活动中播放音乐)

师:

时间到,放下手中的小棒。

请小组长汇报个数,说出都摆了哪几种形状的四边形?

(生答)

设计意图:

通过找一找、画一画、做一做等一系列活动,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四边形的特征,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为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能力搭建了一座桥梁。

三、拼图游戏

师:

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着什么?

(七巧板)“七巧板”是我国古代人民发明的一种拼板玩具,拼出来的图形变化万千。

后来被传到国外,叫做“唐图”。

流传到现在,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智力玩具。

师: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任意用七巧板中的图形拼出你喜爱的四边形。

生动手拼图。

投影展示学生的七巧板拼图。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欢的四边形,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四边形的美,感受数学的美。

四、课堂小结

师:

同学们将简单的几个图形,拼出这么漂亮的图案,真是了不起。

那么,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生: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会做形状不同的四边形;还学会利用简单的图形拼出漂亮的图案,给人以美的享受。

板书设计:

四边形

四边形的特征:

课后反思:

第2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8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过程中学会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

3.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和小组学习、合作探索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会和他人合作、交流。

4.能够运用学会的知识解决问题,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难点:

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方法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卡片,直尺,直角三角板,画有小黑点的图纸,绳子,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联系实际,质疑导入

1.联系实际,寻找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

同学们,请你们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物体,比如:

门窗的面、桌子的面、数学书的封面、地板砖面……你发现了哪些图形?

生1:

门窗的面是长方形,数学书的封面和桌子的面也是长方形。

生2:

地板砖的面是正方形。

生3:

还有红领巾和三角尺是三角形,水杯盖的面是圆形。

……

2.揭示课题。

师:

是啊,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的图形,它们的形状各种各样。

哪些图形看到的比较多一些?

生:

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王国,去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紧贴学生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既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又引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地学习新知。

二、小组合作,探索交流

(一)辨认图形,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图形:

师:

请找出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

师:

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二)小组讨论操作

(量一量,折一折)

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

1、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2、折一折、剪一剪。

你会剪一个吗?

(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3、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什么样的图形?

(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十七第2、3题。

2、课外练习:

完成练习十七第6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2节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2课时)

第1课时周长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83页。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指出各种图形的周长。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让学生t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根据对周长的理解,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小组合作与探究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周长的含义。

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学会测量周长。

教具学具:

课件,树叶,三角尺,钟面模型,印好图形的作业纸,卷尺,绳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

(课件出示照片)看这张照片,老师想给它镶上边框,那样会更漂亮。

到底需要多长的边框呢?

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一想该怎么办呢?

生1:

量出照片每条边多长。

生2:

量出四条边一共有多长。

生3:

可以用线围一围。

师:

量出这个长方形照片四条边一共有多长,也就是它四条边的长度总和。

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作“周长”。

(板书:

周长)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知识就是周长。

设计意图:

创设一个与生活、学习内容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同时可以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开始学习。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一)感知物体表面的周长

1.出示数学书:

数学书的表面有周长吗?

谁来摸一摸?

课桌的面呢?

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和课桌表面的周长。

2.自选物体,指出它的周长。

学生从老师提供的树叶、三角尺、钟面模型中自选物体,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指出它的周长。

3.师:

这些物体表面都有周长,那什么是周长呢?

生1:

数学书面一周的长度。

生2:

课桌面一周的长度。

生3:

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

4.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

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

(二)探究平面图形的周长

1.出示印有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平面图形的作业纸。

师:

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

用铅笔描一描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出示一个不封闭的图形,

这个图形有周长吗?

师生讨论:

生1:

三条边长度的总和。

生2:

这三条边不是一周,所以没有周长。

生3:

这个图形没封口,不能找到周长。

师:

什么样的图形才能找到它的周长?

生: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板书: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

结合具体的事例,先让学生说一说对周长的理解,感知周长,然后再结合实例,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指一指、描一描、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从理性上认识周长。

(三)动手操作,探究测量周长的方法

1.谈话引入。

师:

我们有办法知道一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生:

可以量一量。

2.小组合作学习。

师:

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学具,你们四人为一小组,利用学具合作来测量桌上你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

(树叶、三角尺、钟面模型、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平面图形)

提示:

这里有许多项目靠一个人很难完成,大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学具和测量工具完成这些活动,并记录下数据。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测量得最快,最准确。

看一看哪个小组分工更合理,哪个小组成员间配合得更默契,完成得最多!

生小组合作测量图形的周长。

师:

深入学生小组中去,与他们共同探讨测量方法。

3.交流小结,展示学生的成果。

师:

通过测量和探索这么多图形的周长,你们从中又获得了哪些好的方法?

和大家交流交流。

生1:

我发现有很多图形的周长,测量时不用测出它所有边的长度,只要测出其中几条边就行了。

比如:

五角星,它的十条边都一样长,只要测出一条边的长度,再用这个边长乘10,就可以计算出这个五角星的周长了。

生2:

长方形的周长,也不需要将四条边的长度都量出来,只要量出一条长边、一条短边就知道其他的边长了,因为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是相等的。

生3:

我知道了如何去测量不规则的图形,比如树叶,先用细线把它的一周围上,然后再用直尺量出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生4:

我发现树叶的周长很难测量,用直尺不行,我们用线绕它缠一圈儿,却发现稍微用点力,线就拉直了。

另外,也不好用线围它一圈,因此这样不规则的图形很难测量周长。

生5:

有办法,可以把它对折,这样可以只绕出它半周的长度,然后乘2就行了。

生6:

我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还知道了怎么去测量一些不规则的图形的周长,以后我就能测量很多图形的周长了。

……

设计意图:

利用围、量、算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彼此交流,测量、计算一个图形周长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在活动中巩固对周长的认识。

三、应用迁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你能想办法测出你的胸围、腰围吗?

回家之后和爸爸妈妈量一量并记录下来。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教师小结:

这节课里,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还学会了测量常见图形周长的方法。

在学习活动中,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不简单食与你们小组间的团结合作是分不开的,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把自己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能力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板书设计

周长

周长:

物体表面、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课后反思:

第2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应用周长的含义,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