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第五版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69609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工基础》第五版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电工基础》第五版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电工基础》第五版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电工基础》第五版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电工基础》第五版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工基础》第五版课程标准.docx

《《电工基础》第五版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工基础》第五版课程标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工基础》第五版课程标准.docx

《电工基础》第五版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第五版课程标准

 

 

————————————————————————————————作者:

————————————————————————————————日期: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由电气自动化技术教研室与威海华瑞电子有限公司联合开发。

执笔:

董海萍

审核:

王浩刘华

制订时间:

2015年6月18日

修订单位:

工业技术系

课程类别

专业核心课程

面向专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

总学时

108学时

学分

6学分

对象

电子专业一年级学生

开设学期

1

授课形式

采用一体化授课;其中:

理论课68学时;实践课60学时

一、课程定位

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与发展急需控制技术等核心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003年7月,山东省政府提出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意见,确定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为主体,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把胶东半岛作为一个经济板块统一规划和建设,使之成为面向日、韩及欧美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围绕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重点培养学生以西门子现代工控设备为基础的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维修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具有对传统电气设备自动化改造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具有自动化生产线系统安装、调试、运行的技术与管理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具有工厂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安装、管理、维护维修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电工基础》是中职电工电子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以电路基本知识为基础,为专业的后续课程提供必需的理论基础和必备的实践技能,是电类专业实践体系的基本技能模块之一。

本课程是从事电类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都必须拥有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

在以强化电气设备改造与维修、电子线路设计与维修、自动化生产线组装与调试等核心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中,处于主干、基石的地位。

前导课程:

物理

后续课程:

检测技术应用,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应用,变流变频技术应用,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

二、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本学习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及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电子电路的基础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电子仪器仪表使用、电路故障处理、实践操作规范、常用软件的使用等基本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电子电路的安装、调试及故障排除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勇于创新、敬业乐业、严谨精细、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具体目标按职业能力的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一)专业能力

1.能够运用万用表、晶体管测试仪等仪器设备,完成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质量检测,能够正确选择元器件;

2.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电路的分析方法;

3.电子电路的识图与绘图能力,具有一定的电路设计能力;

4.具备对电子电路分析的能力,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常见的电子仪器仪表和工具,具有完成电子电路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等能力。

(二)方法能力

1.独立学习,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2.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提高;

3.善于观察、总结规律,积累经验,并在工作中推广应用;

4.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自主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三)社会能力

1.具备符合电气行业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备严谨精细、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共同解决问题的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

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具有辨明是非能力,诚实守信并快乐工作与生活;

5.具备良好的沟通和组织能力。

三、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本课程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为后续的专业课服务,有一定的的实践教学内容,但基本上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把重点放在后续专业课有用的知识点,结合专业特点,教学遵循学以致用原则,因此采用“项目教学法”,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使每一教学内容有具体的目的、明确的任务,强调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专业课的的紧密联系,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努力,达成教学目标

2.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

教学要求

参考课时

第一章

电路基础知识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了解电路的概念、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了解电路模型的概念。

理解电动势、电能的概念;

掌握电压、电流、电功率的概念,电压、电流的实际方向和参考方向。

了解导体电阻的计算,电阻元件、线性电阻元件、非线性电阻元件的概念;

掌握线性电阻元件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18

第二章

简单直流电路的分析

掌握全电路欧姆定律。

能用全电路欧姆定律分析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

掌握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法。

掌握电阻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其应用。

能综合运用欧姆定律和电阻串、并联关系分析计算简单电路。

掌握直流电桥的平衡条件和用直流电桥测量电阻的方法。

了解不平衡直流电桥的应用。

能用直流电桥正确测量电阻。

第三章

复杂直流电路的分析

了解支路、节点、回路、网孔的定义;

掌握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

理解等效变换的概念;

掌握电阻串联、并联及混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电压、电流及功率的计算理解两种电源模型等效变换的条件。

掌握支路电流法。

理解叠加定理的内容和条件。

24

第四章

磁场和电磁感应

 

了解磁场的概念,磁现象的根源,磁力线的性质,载流直导线和载流螺纹管周围的磁场。

了解磁感应强度、磁通量、磁导率、磁场强度等物理量的概念及单位,了解全电流定律的内容。

理解磁场对载流直导体的作用力及平行载流直导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计算公式;

掌握载流直导体在磁场中所受电磁力方向的判断。

了解电磁感应现象;

掌握法拉弟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

了解自感现象和互感现象,自感电动势和互感电动势,自感系数和互感系数的概念;

 

16

第五章

单相正弦交流电路

 

理解正弦量的两种表示方法:

解析式、波形图;

掌握正弦量的频率、角频率、周期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正弦量的最大值、有效值、平均值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相位、初相位、相位差的概念,同频率正弦量的相位比较。

了解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相量及相量图的概念;

掌握正弦量的解析式、波形图,相量、相量图之间的相互转换。

掌握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电压与电流的关系,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的平均功率(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感抗、容抗的概念。

掌握RL、RC串联电路的分析,阻抗、阻抗三角形和电压三角形的概念。

掌握RLC串联电路的分析,阻抗、阻抗三角形、电压三角形的概念。

理解瞬时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功率因数、功率三角形的概念;

掌握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功率因数的计算。

了解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理解并联电容器提高功率因数的原理。

 

22

第六章

三相交流电路、变压器

理解对称三相正弦量及相序的概念。

掌握Y、△两种联结方式,三相三线制和三相四线制电路的接线。

掌握Y、△两种联结方式,三相三线制和三相四线制电路的接线。

理解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方法。

掌握三相电路的功率计算。

了解变压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掌握三相负载的星形联结方法;

理解对称三相星形负载的线电压与相电压之间的关系;

理解中性线的作用和中性点位移现象;

学习使用三相调压器。

掌握三相负载的三角形联结方法;

理解对称三相三角形负载的线电流与相电流之间的关系;

观察三相三角形负载的故障情况,初步学会故障分析判断。

18

 

 

3.课程学习内容设计

每个情景设置若干个学习任务,从简单电路的设计、元器件选择、安装与调试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积极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电路的基本概念、交直流电路分析等基本知识点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团队协作始终融入教学全过程。

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电路分析、设计、安装、调试及检修技术,逐步形成一定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充分利用电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优势,通过课外开展家庭电路观摩、设计、安装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岗位技能,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由实训考核、期末考试综合评审两部分组成。

总成绩是过程性考核成绩、期末考试结果综合评审成绩的加权和。

课程考核标准

1.考核目的

为建立以“职业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开放式、全过程考核体系,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总结和发现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指导教师在各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根据建设规划,制定学习领域的考核方案。

2.考核原则

(1)坚持能力本位的原则。

考核过程坚持体现学生的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衡量学生的考核成绩。

(2)全程化考核的原则。

在学期学习过程中,每个学习任务都对学生进行阶段考核,掌握学生对该学习任务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职业能力的提高程度,怎样灵活安排下一学习任务的相关内容。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3)遵循考核规律的原则。

在试题的难易程度上保证均衡,是学生的学业考核成绩呈现“正态”现象,反映学生对知识点、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掌握情况,并能反应个别学生的能力差异。

3.考核方式与成绩构成

《电工基础》学期最后考核成绩(Z)由校内学习任务考核(G过程性考核)、岗位实训任务考核(S)、企业任务考核(Q)、期末理论考核(M)等三部分组成。

Z(总成绩)=G×50%+S×10%+Q×10%+M×30%

校内学习任务考核成绩:

主要包括任课教师考核、小组考核和小组互评考核三部分,由任课教师根据小组和个人在完成每个工作任务中掌握知识的程度、工作表现、团队精神、工作结果等综合评定。

个人的最终成绩G由教师评价a小组考核成绩b与小组互评成绩c组成。

占总成绩的50%。

(其中n为n个学习任务)

岗位实训任务考核成绩:

在一个学年的学习任务中,学生有4个周的企业岗位训练,根据学生在企业的工作表现,由企业指导教师、专任辅导教师、小组考核评议等方面综合评定。

评定满分100,占考核总成绩的10%。

企业任务考核成绩:

学生在学期中有阶段性的企业见习,要写出见习内容、见习收获的相关内容的见习报告;每个学习任务开始,都要利用周六的时间,给学生提出企业调研任务,完成本学习任务的信息咨询。

满分为100分,占总成绩考核的10%。

期末理论考核成绩:

主要是指学生在期末的理论考试成绩,满分100分,占总成绩的30%。

期末理论考核认定:

期末的理论考试,按学院统一要求组织,考试时间不低于90分钟。

满分100分,占总成绩的30%。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

1.教材使用:

《电工基础》第五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参考资料:

《电工基础》习题册第五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