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高考语文一轮训练检测第二部分专题五第三讲 断句和翻译 课后演练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694173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方案高考语文一轮训练检测第二部分专题五第三讲 断句和翻译 课后演练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创新方案高考语文一轮训练检测第二部分专题五第三讲 断句和翻译 课后演练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创新方案高考语文一轮训练检测第二部分专题五第三讲 断句和翻译 课后演练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创新方案高考语文一轮训练检测第二部分专题五第三讲 断句和翻译 课后演练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创新方案高考语文一轮训练检测第二部分专题五第三讲 断句和翻译 课后演练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方案高考语文一轮训练检测第二部分专题五第三讲 断句和翻译 课后演练新人教版.docx

《创新方案高考语文一轮训练检测第二部分专题五第三讲 断句和翻译 课后演练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方案高考语文一轮训练检测第二部分专题五第三讲 断句和翻译 课后演练新人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方案高考语文一轮训练检测第二部分专题五第三讲 断句和翻译 课后演练新人教版.docx

创新方案高考语文一轮训练检测第二部分专题五第三讲断句和翻译课后演练新人教版

2012创新方案高考语文一轮训练检测:

第二部分专题五第三讲 断句和翻译课后演练(新人教版)

演练18:

文言文阅读——断句和翻译

[时间60分钟 满分6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22分)

退 让

贾 谊  

梁大夫宋就者,为边县令,与楚邻界。

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

梁之边亭劬①力而数灌,其瓜美;楚窳②而希灌,其瓜恶。

楚令固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

楚边亭恶梁瓜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边亭之瓜。

皆有死焦者矣。

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

尉以请,宋就曰:

“恶③!

是何言也!

是构怨召祸之道也。

恶!

何称之甚也!

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令勿知也。

”于是,梁亭乃每夜往,窃灌楚亭之瓜。

楚边亭旦而行瓜,则皆已灌矣。

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边亭也。

楚令闻之大悦,具以闻。

楚王闻之,恕然丑以志自惛④也,告吏曰:

“微搔瓜,得无他罪乎?

”说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

语曰:

“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

”老子曰:

“报怨以德。

”此之谓乎!

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翟王使使至楚。

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

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

楚王曰:

“翟国亦有此台乎?

使者曰否翟窭⑥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⑦采椽弗刮。

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

翟国恶见此台也!

”楚王愧。

[注] ①劬(qú):

勤劳,劳苦。

②窳(yǔ):

懒惰。

③恶(wū):

叹词,表示愤怒。

④惛(hūn):

糊涂。

⑤说:

同“悦”,高兴。

⑥窭(jù):

贫而简陋。

⑦翦:

同“剪”,修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必每莫令人往      莫:

不要

B.楚边亭旦而行瓜行:

巡察

C.恕然丑以志自惛也丑:

以为羞耻

D.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飨:

宴请

解析:

A项,莫:

通“暮”,夜晚。

答案:

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

A项,其,均为代词,代梁国边亭;指自己。

B项,因,副词,于是,就;介词,通过,特指通过某种人物关系。

C项,若,连词,表假设,如果;代词,你。

D项,均为加强判断语气。

答案:

D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A.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B.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C.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D.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解析:

关注常处于句首或句末的词语,如“也”;注意对话语境中问与答的内容的起讫点;关注上下文语意对句读的影响。

答案:

B

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则故事赞美宋就以德报怨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解决了梁、楚两国的边境纠纷,也对和睦邦交起了作用。

B.宋就让梁边亭人晚上暗中帮助楚边亭人浇灌瓜地,表现了他大度宽容的胸怀。

楚令了解真相之后,很高兴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

C.翟王派使者到楚国,楚王想夸奖使者,于是在章华台上宴请宾客。

章华台很高,登台的人一路休息多次,才能上到顶上。

D.全文少说理,多叙事,主旨体现在标题上。

文章中引用古语和老子的话,启示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应该谦让。

解析:

C项,“夸”,是楚王想向使者夸耀楚国的豪富。

答案:

C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楚边亭恶梁瓜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边亭之瓜。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楚边亭的守卫怨恨梁边亭的瓜比自己的好,于是夜间到梁边亭的瓜田去,偷偷用手抓扰梁边亭的瓜。

(恶:

怨恨;贤:

胜过;因:

“于是”、“趁着”皆给分;窃:

偷偷地;搔:

抓扰。

(2)便用很丰厚的礼品表示道歉,并且请求和梁王交往。

(谢:

道歉;状语后置句式;交:

交往。

(3)翟王尚且还认为盖房者太劳苦,居住者太安乐。

(以:

认为;大苦:

太劳苦;大佚:

太安乐。

参考译文:

梁国的大夫宋就,是地处边境的县的县令,和楚国搭界。

梁国边亭的守卫和楚国边亭的守卫都种瓜,各有一定数量。

梁国边亭的守卫很勤劳,经常浇灌,他们的瓜长得肥美;楚国边亭的守卫懒惰,浇灌次数少,他们的瓜长得很不好。

楚国县令常因为梁边亭的瓜长得肥美,对自己边亭的瓜长得不好而不满。

楚边亭的守卫怨恨梁边亭的瓜比自己的好,于是夜间到梁边亭瓜田去,偷偷用手抓扰梁边亭的瓜,弄得瓜都有干枯死掉的。

梁边亭的守卫发觉了这件事,于是向尉请示,也打算偷偷到楚边亭瓜田去,抓扰坏楚边亭的瓜作为报复。

尉向宋就请示这件事,宋就说:

“嗨!

这说的是什么话!

这是结怨招祸的主意。

嗨!

怎么说得这样过分!

假如我教你们,一定每天夜晚派人到楚边亭瓜田去,偷偷在夜间为他们好好地浇灌瓜,不要让他们知道。

”于是,梁边亭守卫就每天晚上到楚边亭瓜田去偷偷地浇灌瓜。

楚边亭守卫早晨巡视瓜田,原来都已经浇灌过了。

瓜一天比一天长得好。

楚边亭守卫感到奇怪就查访这件事,竟然是梁边亭守卫干的。

楚国的县令听到此事后非常高兴,把梁边亭守卫夜间浇灌瓜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楚王。

楚王听说后,后悔、惭愧不已,知道自己糊涂了。

告诉官吏说:

“除了瓜,没有其他罪过吧?

”对梁国能暗中忍让十分高兴,便用很丰厚的礼品表示道歉,并且请求和梁王交往。

楚王常常夸奖梁王,认为梁王忠诚可信,所以,楚国和梁国关系融洽,是因为宋就的行为才有的。

俗话说:

“转败而为功,因祸而得福。

”老子说:

“报怨以德。

”说的就是这件事情吧!

为人不忠厚老实,怎么值得去效仿呢?

翟王派遣使臣到楚国。

楚王打算向使者夸耀楚国的豪富,所以在章华台上宴请宾客。

登台的人一路休息多次,才到了顶上。

楚王说:

“翟国也有这样的高台吗?

”使者说:

“没有。

翟是个贫穷的国家,怎么能看到这样的高台呢?

翟王自己盖的宫室,堂高三尺,土台阶三层,茅草屋顶不剪齐,柞木椽子不削皮。

翟王尚且还认为盖房者太劳苦,居住者太安乐。

翟国怎么能看到这样的高台呢?

”楚王感到惭愧。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18分)

记稻鼠

[唐]陆龟蒙  

乾符己亥岁,震泽之东曰吴兴,自三月不雨,至於七月。

当时污坳沮洳者埃壒尘勃①,棹楫支派者入,屝屦②无所污。

农民转远流渐稻本,昼夜如乳赤子,欠欠然救渴不暇,仅得葩坼穗结,十无一二焉。

无何,群鼠夜出,啮而僵之,信宿食殆尽。

虽庐守版击,殴而骇之,不能胜。

当是而赋索愈急,棘械束榜箠木肌体者无壮老。

吾闻之於礼曰迎猫为食田鼠也是礼缺而不行久矣田鼠知之后欤物有时而暴欤政有贪而废欤?

《国语》曰:

“吴稻蟹不遗种”,岂吴之土,鼠与蟹更伺其事而效其力,歼其民欤?

且《魏风》以硕鼠刺重敛,硕鼠斥其君也。

有鼠之名,无鼠之实。

诗人犹曰“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况乎上捃其财,下啗其食,率一民而当二鼠③,不流浪转徙聚而为盗何哉?

《春秋》虫蝝生大有年皆书,是圣人於丰凶不隐之验也。

余学《春秋》,又亲蒙其灾,於是乎记。

[注] ①污坳沮洳者埃壒尘勃:

水泽或低湿的地方也变得尘土飞扬。

②屝屦:

两种鞋子。

③二鼠:

指田鼠和家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农民转远流渐稻本    渐:

浸渍,灌溉

B.昼夜如乳赤子乳:

喂养

C.逝将去汝去:

离开

D.率一民而当二鼠率:

一律,一概

解析:

率:

统率。

答案:

D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解析:

D.语气词,表停顿/介词,“于,在”。

A.用于词尾,表示比拟,“……的样子”;B.语气词,可不译;C.连词,表并列。

答案:

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记录了吴地百姓遭遇旱灾鼠患的情景,实质上记载了晚唐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榨,揭示了当时民生凋敝的社会根源。

B.本文关注民生,讽喻时政,多方引用《礼记》《诗经》《国语》等典籍,古为今用,体现了作者文以载道的写作风格。

C.《诗·魏风·硕鼠》讥讽统治者横征暴敛危害百姓,作者引《硕鼠》讥讽统治者有名无实,名不副实。

D.本文语言质朴简练,效法《春秋》,行文将主观感情融入对事件的描述之中,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苛政的斥责,力透纸背。

解析:

作者引《硕鼠》是为了讽刺统治者像老鼠一样不劳而获,贪得无厌。

答案:

C

9.用斜线(/)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3分)

吾闻之於礼曰迎猫为食田鼠也是礼缺而不行久矣田鼠知之后欤物有时而暴欤政有贪而废欤?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是一种综合能力,其难度高于阅读有标点的文言文。

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抓标志词“曰”“也”“矣”“欤”。

答案:

吾闻之於礼曰/迎猫为食田鼠也/是礼缺而不行久矣/田鼠知之后欤/物有时而暴欤/政有贪而废欤?

参考译文:

乾符年间的己亥年,太湖的东方有个地方叫吴兴,那里从三月开始就不下雨,一直到七月。

那时候低洼潮湿的地方都扬起了尘埃,被派划船来的人进到洼地,鞋上连污泥都没有沾。

农民转而从远处引来流水浇灌稻田,每天像用乳液喂孩子一样,这样少的水连给人解渴都顾不上,仅能得到一些干裂的花和干枯的稻穗,有实穗的不过十分之一二。

没多久,又有大批老鼠晚上出没,啃噬稻禾而使稻禾死亡,两三天就把粮食吃干净了。

即使值班守护,拍击木板来驱赶吓唬它们,也不能奏效。

在那个时候,索要催逼赋税更加迫切,以棘木和木板作为刑杖,责打人时不论壮年或者老年。

我听说《礼记》上有这样的记载:

把猫迎来以捕食田鼠,是因为礼仪缺乏且不兴的时间太长了。

田鼠知道得晚了吗?

事物因按照天时而被损害了吗?

政务因有了贪污而被荒废了吗?

《国语》上说:

“吴国的稻和蟹都没有留种(吴国在灭亡的前一年曾经田地绝收)。

”难道是吴国的土地里,田鼠和田蟹更替侍候稻谷而尽力,才使其民众受到伤害吗?

况且《诗经·魏风》里以巨大的老鼠来讽刺暴敛民财,借用巨大的老鼠斥责他们的国君。

有老鼠的名字,但没有老鼠的事实。

诗人还说:

“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

”更何况官员在上面搜集人民的财物,在下面掠夺人民的食物,统率全民就像两种老鼠(田鼠和家鼠),这样,人民不四处流浪奔徙,聚集在一起成为盗贼,还能做什么呢?

《春秋》上说虫彖成灾在大灾大祸之年都有记载,这就是圣人对荒歉与丰收的年成不加隐瞒的证据。

我学习《春秋》,又亲身经历了那里的灾难,就在那里把事情记下来了。

10.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客有问陈季方:

“足下家君太丘[注],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

”季方曰:

“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

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

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注] 太丘:

陈寔,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1)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

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您的父亲太丘先生,有何功德而负天下盛名?

(得分点:

“家君”、“荷”、“重名”)

(2)这时候桂树哪知道泰山有多高,渊泉有多深呢?

所以我不知道我父亲是有功德还是没有功德。

(得分点:

“斯”、“焉”、句中的省略成分)

参考译文:

有客人问陈季方:

“您的父亲太丘先生,有何功德而负天下盛名?

”季方回答说:

“和父亲相比,我就像生在泰山山坡上的桂树,上有万仞高峰,下有万丈深渊;上承甘露浸湿,下被泉水滋润。

这时候桂树哪知道泰山有多高,渊泉有多深呢?

所以我不知道我父亲是有功德还是没有功德。

三、(2011·湖南师大附中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22分)

眉山远景楼记

苏 轼  

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

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

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

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

至于郡县胥史,皆挟经载笔,应对进退,有足观者。

而大家显人,以门族相上,推次甲乙,皆有定品,谓之江乡。

非此族也,虽贵且富,不通婚姻。

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像事之,而其贤者,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至四五十年不忘。

富商小民,常储善物而别异之,以待官吏之求。

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虽薄刑小罪,终身有不敢犯者。

岁二月,农事始作。

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毕出。

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

择其徒为众所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进退作止,惟二人之听。

鼓之而不至,至而不力,皆有罚。

量田计功,终事而会之,田多而丁少,则出钱以偿众。

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

其风俗盖如此。

故其民皆聪明才智,务本而力作,易治而难服。

守令始至,视其言语动作,辄了其为人。

其明且能者,不复以事试,终日寂然。

苟不以其道,则陈义秉法以讥切①之,故不知者以为难治。

今太守黎侯希声,轼先君之友人也。

简而文,刚而仁,明而不苟,众以为易事。

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

既留三年,民益信,遂以无事。

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筑之,作远景楼,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

轼方为徐州,吾州之人以书相往来,未尝不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为记。

嗟夫,轼之去乡久矣。

所谓远景楼者,虽想见其处,而不能道其详矣。

然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

孔子曰:

“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有马者借人乘之。

今亡矣夫。

”是二者,于道未有大损益也,然且录之。

今吾州近古之俗,独能累世而不迁,盖耆老昔人岂弟②之泽,而贤守令抚循教诲不倦之力也,可不录乎!

若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从邦君于其上,酒酣乐作,援笔而赋之,以颂黎侯之遗爱,尚未晚也。

[注] ①讥切:

劝谏。

②岂弟:

亦作“恺弟”,和乐平易。

1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及:

比得上

B.上不夺其请夺:

剥夺

C.终事而会之会:

汇总,计账

D.明而不苟苟:

随意、随便

解析:

B项,夺:

改变。

例句“舅夺母志”(陈情表)。

答案:

B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解析:

D项,均为目的连词,来。

A项,介词,被;语气词,呢。

B项,转折连词,然而;修饰连词,“……地”。

C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反身代词,译为“我”或“自己”。

答案:

D

1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

A.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

B.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

C.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

D.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

解析:

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

答案:

C

14.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详细介绍了眉州地区知识分子的学风、生活习俗、甚至价值取向,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民众遵纪守法,古代民间互助合作生产组织的形成和运作等情况,暗含对故乡的眷念。

B.文章主要赞颂眉州黎太守有仁爱之心,明察政事,处事果断,简约而文雅,是真正了解民情,善于因势利导并能以身作则的“贤守令”,苏轼认为封建时代清官政治工作的方式及效应能够对社会稳定产生久远的影响。

C.《眉山远景楼记》中楼名为“远景”,暗含着不仅着眼于楼上观瞻,更着眼于故乡的现状和远景,字里行间包含着一种赤诚的庆幸和祝愿,表达了苏轼对官民和谐、政通人和的社会理想的向往。

D.文章将叙事、描写、抒情和议论交替使用,语言平易自然、流畅婉转,兼有魏晋文的自由通脱,又似唐文的明白简练,后人评价“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解析:

此文主要不是写黎太守,而是借助此文赞颂眉州民情民俗、社会风化等优良传统,表达对故乡的眷念,寄寓自己的政治理想。

答案:

B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像事之。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贤守令抚循教诲不倦之力也,可不录乎!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那些百姓侍奉太守县令,如同古代的君臣之间的关系一样,在他们离任之后,就画出他们的画像侍奉他们。

(得分点:

“其民/事太守”“既去”“辄”。

(2)然而眉州人以这座楼修成为快乐并想让我记下这件事的原因。

(得分点:

“所以”“乐”“焉”。

(3)贤明的太守县令安抚引导教诲不倦的力量所致,我哪里能够不记录下来呢!

(得分点:

“守令”“抚循”“录”,句式“可……乎”。

参考译文:

我们眉州的习俗,近似古代的有三种。

那里的士大夫推崇儒家经术,看重宗族,那里的百姓尊重官府而敬畏法令,那里的农夫采用合耦的方法来互相帮助。

那里的确具有三代、汉、唐遗留下来的古朴风俗,是其他的郡县比不上的。

当初朝廷用声律(辞赋)选取进士,天圣年以前,各地求学的人仍沿袭着五代华而不实的弊病,只有我们眉州的读书人,精通儒家经典学习古文,把西汉时的文词作为典范。

在那个时候,四周郡县指责(我们),认为眉州人迂腐而不切合实际。

至于郡县的官吏,都能凭借经书撰写文章,应对进退,(他们所写的公文)都有值得观赏之处。

大户人家显贵之人,依据门族相推崇,按照次序排定甲乙,都有一定的评定标准,(当地人)称之为“江乡”(江南之乡)。

(如果)不是这一类宗族的人家,即使地位尊贵而且富裕,(他们)也不(与之)通婚姻。

那些百姓侍奉太守县令,如同古代的君臣之间的关系一样,在他们离任之后,百姓就画出他们的画像侍奉他们,对于其中的贤明者,还记录下

他们的行为事迹,把它作为口口相传的故事,长达四五十年百姓也不会忘记。

富商和百姓,常储存精美之物并把它们分门别类收藏,来等待官员们的求取。

每家都藏有法律条令,常常诵读却不凭借它做不好的事情,即使是细微的罪责,百姓也终身不敢触犯。

每年二月,农活开始兴起。

四月初吉日,谷苗稚嫩,杂草壮实,耘草者全都出来。

数十百人为一曹,竖起漏表,用鸣鼓的方式来召集号令众人。

选择其中为众人敬畏信服的两个人,一人掌管鼓,一人负责表漏,进退与工作休息,只听从这两人的命令。

击鼓却不到,或到了却不出力(的人),都要受到惩罚。

根据丈量每个人耘完草的田地来记下每人的劳动量,事情结束之后汇总算账,田地多却男丁少的人家,就拿出钱来补偿众人。

七月十六日,谷子收割,杂草衰败时,就放倒鼓漏掉沙,取出罚金和补偿众人的钱,买来羊猪酒水,来祭祀土地神,寻找快乐、饮酒吃食物,喝醉吃饱后离开,每年把这个作为常俗。

那里的风俗大概都像这样。

因此那里的百姓都聪明而富有才智,致力于农业而且努力耕作,易于治理而难以(使他们)臣服。

太守等官吏刚到任,(百姓往往)观察他的言语行为,就能从各个方面了解他的为人。

对其中明智且有能力的(官吏),百姓不再用事情来试探他,终日安静守本分。

如果太守县令不遵循那些合理的治理方法,百姓就陈述道义秉持法律来劝谏他,因此不了解这里百姓的官员认为这里难以治理。

现在的眉州太守黎希声先生,是苏轼(我)已去世的父亲的朋友。

他处事简约,文质彬彬,刚正仁义,精明却不随意,众多百姓认为他易于侍奉。

在黎太守任期满将要另任他职时,百姓不愿意他离去,一起挽留他,皇帝(朝廷)同意了百姓的请求。

黎太守留任三年以后,百姓更加信赖他,于是官民之间平安无事。

黎太守沿着太守居住房屋的北墙扩大修建了远景楼,每天与宾客幕僚在楼上游赏。

我当时担任徐州知州,眉州人用书信相互往来,未曾不称道黎侯的善行,并请求我为这座楼写篇文章来作记。

唉,我离开故乡很长时间了。

他们所说的远景楼,我虽然能够想象出它的景象,但不能说出它的详细情况啊。

然而眉州人以这座楼修成为快乐并想让我记下这件事的原因,难道不是上有容易侍奉的官吏,下有容易治理的风俗吗?

孔子说:

“我尚能发现史官记载缺失的文字。

而有马的人(自己不能调御使其训良),就借请(善于调御的)人乘服它。

但到了今日,(这种精神)已经没有了。

”(看到史书的阙疑和有马先给别人骑乘)这两种情况,对于道义来说没有大的损益,然而孔子尚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