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88463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反思.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反思.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反思.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

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

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

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

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

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与我有这种相同想法的教师还真不少,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学生错误:

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

差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差生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提高空间:

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

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

更容易接受。

如简单的“画顺序线”,即可增强形象感。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二)

取得的成绩: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四年级下册的一个知识点,是在直观认识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更为以后学习立体图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本节课主要从学生的直观思维入手,理解同一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的结果可能会相同,也可能不相同;不同的物体从同一角度观察,观察的结果可能会出现相同或不同的结果,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

       1.层次分明,从简单的物体入手,让学生先观察一个小正方体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情况怎样,再让学生搭四个小正方体,有几种搭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什么?

让学生经历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为突破重难点埋下伏笔。

       2.主要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

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

教学时先出示实物,让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4.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充分课程资源,利用学生坐在教室里的不同位置,不能同时看到正方体的左面和右面这一资源,巧妙设问,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疑惑,疑惑中引思,观察中解惑,形成感受,获得新知。

     存在不足:

观察物体的方法表达的不明确,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说说摆的方法,怎么摆的,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展示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边摆边说,或直接用实物,可以节省时间。

       改进措施:

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困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鼓励这部分学生大胆的表达,逐步训练这部分学生表达完整,表达有序,会正确使用学科术语。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已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乘法运算定律,包括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反思内容:

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可运用这两个定律对一步加法和乘法进行验算。

基本能够灵活运用。

然而对于加法、乘法结合律则运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则更为糟糕。

细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够认识,弄明白这三个运算定律,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

(除了少部分思维敏捷的学生之外)第二,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提出了不少的考验,如42X25,运用运算定律计算这个算式,很生很多是把25分为20和5,这样即使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较之把42分成40和2相比,有很大的出入。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25X4得100这个重要的因素造成的。

这里简单的描述为数学“数感”吧,还有125和8得1000一样。

第三,有的学生甚至运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

  综上所述,解决办法只能是多讲多练,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体会应该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也就是如何做题。

其次,等待讲解了下节内容简便运算之后,我想学生会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原来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单,这样,学生在计算的时候,自然就会去运用了,而且会十分的感兴趣。

不知教材的这样安排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要是把简便运算分开安排在各个运算定律新授后,或许学生会更感兴趣,毕竟螺旋式的上升符合小学生的现有心理接受水平。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这单元的一些概念、性质、法则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理解比较透彻,能熟练地把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用小数表示出来,并能知道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1,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01,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001。

但是学生对于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不是很好。

例如:

0.04里面有4个0.01类似这样的题学生掌握较好,但是形如4里面有( )个0.01,学生就出现了不少的错误。

究其原因,一是学生不知如何根据进率去想,二是对于计数单位这个概念比较陌生。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对于“小数点后面”和“小数的末尾”能比较清晰地辨别,两个数之间的大小比较掌握较好。

但是在多个相似的数在一起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学生就会出现顾此失彼,没有顺序性,导致错误频出。

    3.小数点移动。

这部分内容学生能熟练记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但是在具体题目上对于如何移动掌握不好。

究其原因是在教学中虽然强调了移动的规律,但对于原数没有特别说明移动的方法,也就是目前小数点的左边或右边有几位,若位数足,则小数点点在哪;若位数不足,还缺几位,就补几个0。

    对于单复名数的改写,单名数之间的改写错误率较少,但是把单名数转化成复名数,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学生错误率较高。

例如:

3.56吨=()吨()千克 5米9厘米=( )米 2平方米60平方分米=( )平方分米 1070毫米=()米()毫米,在这里学生只知道把不同的单位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具体是因为为什么,学生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在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改写屡屡出错呢?

通过对比分析,在教学中只注重单一类型题的讲解与练习,没有把单复名数的互逆改写沟通联系起来。

在教学3.56吨=(3)吨(560)千克时,同时要注意让学生观察3吨560千克=3.56吨,发现整吨数不需要改写,要改写的是不足整吨数的数目。

 

    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学生对于求近似数的方法掌握较好,但是对于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题目学生出错较多,主要在于学生总是在书写时忘记写万或亿字。

第五单元三角形

四年级三角形一节的知识,认为有很多知识点位可以进行探究教学,如: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三内角的和等。

但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前应充分做好准备,准备好师生所需的探究材料和演示材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会影响探究结果的不当的.甚至错误的探究或操作方法要能做出充分的预料,并在探究前予以排除,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如在让学生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初上这节时我让学生自己课前准备了三组探究材料:

 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这三组材料分别摆成一个三角形,试一试,你有什么发现?

结果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得出均能摆成三角形,课堂上我通过巡视发现这部分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操作方法出现了差异,他们在操作时是将每相邻的两根小棒的端点靠在一起,而不是将两个端点重叠在一起,这样由于这些学生操作方法的不当而造成了探究结果的不同,借此机会我适时的教育学生掌握和应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育他们要重视对科学的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

第二堂在另一个班上这节内容时,在探究活动前,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同学们在用小棒摆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思考片刻后我请了一名同学展示自己的想法,让全体学生达成了操作方法上的共识,再分组进行探究,效果较好。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与减法

其实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原理差不多。

相对来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及掌握对这部分知识,但是从我这节课来说,源于学生的基础差,可能收到的效果还是很好。

下面就我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进行自己的教后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

的确《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的教材在安排时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购买学校用品入手的。

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也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并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新的计算要求。

在此基础上,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索笔算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都选择利用整数加、减法的算法进行计算。

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课堂小结时我提了个问题:

为什么你们都选择采用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呢?

通过比较你发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与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基本上也就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了。

最后我又强调了在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数位必须对齐,小数点也必须对齐。

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设计了一些练习题。

整体感觉学生在这部分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

(二)

  本单元学生主要掌握以下几个知识要点:

 会识别轴对称图形, 并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会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对称、平移现象,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 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由于在生活中有很多对称、 平移现象, 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 实现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一、 呈现学生身边丰富、 有趣的实例, 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 旋转、 轴对称等现象。

  “轴对称图形” 使学生感受到平移、轴对称图形变换就在自己身边, 图形变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二、 在动手操作中, 认识平移、 对称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或对称图形。

在课中安排了“折一折” “剪一剪” “移一移” “画一画” “做一做” 等, 这样在“做中学” , 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 提高动手能力, 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像提供了平台。

 

三、 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课中我们让学生欣赏、 收集图案, 引导学生发现美。

 让学生尝试设计图案, 鼓励学生创造美, 展示美, 同时使学生体悟到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轴对称得到, 从而初步形成以简驭繁的思想。

 这样可以愉悦学生心情,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我们明显感到学生爱学数学了 , 学习气氛也浓了, 学习效果也好起来了 ,再一次证明了“学习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 体验数学、 做数学。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在前几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建立初步的统计观念。

本节课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认识新的条形统计图-----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初步的收集分析,做出结论。

一、提高生活化的资料,感受数学。

“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中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因此教学中,教师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以超市统计的销售矿泉水的数据为教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类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提供施展个性才华的空间,体验成功的数学。

通过学习统计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了解整理数据,收集数据,利用已学的知识分析处理数据,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知识。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鸡兔同笼》问题教学有一定的难度,课前我对我班的学生进行了了解。

一小部分学生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但对于多数的学生来说,学习《鸡兔同笼》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这节课当中,我决定主要借助教师引导探究这个手段,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

本节课,在整个课堂中,在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学生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数学学习的乐趣。

但在教学时间的控制上还略显紧张,一些环节的处理还应该在从主次的角度更好地进行设计。

对于本节课我个人认为在设计上还是有一定优势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在课始,导课部分,我出了一些由易到难的问题,实质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智力热身活动,为鸡兔同笼问题的揭示做好了巧妙的铺垫。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鸡兔同笼趣题,知道了鸡、兔的头数与鸡、兔脚的只数之间的复杂关系。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抓住知识上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后以一个数据比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来引导学生,经历列表法,探讨假设法和方程法等多种解题策略和方法,并用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解题方法,从而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二、由于“鸡兔同笼”问题在小学五年级学稍复杂的方程时出现过,也有小部分学生可能在数奥书上见过,会做。

大部分学生不是很会做,因此在备课时我充分考虑到这个情况,所以在教学本课的重难点用假设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第一部分假设全是鸡时以老师引导对学生进行分析,加以教具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

然后学习假设全是兔时,以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和理解自己独立完成并说明对每步理解,再用课件展示分析过程。

通过这两步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应该基本能利用假设法来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三、在这节课上我没有讲古人用的“抬脚法”的方法。

这主要是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时间上的考虑,本来这节课讲的方法就很多,特别是假设法学生理解就有困难,再将“抬脚法”讲了,可能学生消化不了,以其都没弄清楚,还不如分成两节课来讲,别外就是时间问题,如果把“抬脚法”讲了,可能学生练习的时间就少了,没办法有效的进行课堂巩固。

因此,这节课我没有讲古人用的“抬脚法”。

四、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应该是在用假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上,在这部分的设计上,我看了很多资料和课例。

都说得较为简单,并有不同的说法。

在假设全部都是鸡这里,用26-16=10条腿,这里应该说是“多10条腿”还是“少10条腿”呢,教材上只是简单的说“这样就多出了10只脚”,通过我的分析,我觉得以假设后的腿与实际比学生较容易理解,当说到这个问题时可以直接说“比实际少了10条腿,为什么少呢?

是把兔当成鸡算了,”这里是把兔假设成了鸡,肯定应该是少算10条腿。

如果说成“多10条腿,为什么多呢?

”就不好给学生解释了。

这样也便于同前面的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2条腿联系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