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8095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六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六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六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六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六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六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

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

个人增减

一、了解主题,引入新课

1、师: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并构成人类历史的一个独特的篇章。

据统计,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5000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15000多次战争,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在这5000多年中,人类共有300年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

也就是说,每100年中,人类最少有90年是生活在战争状态中。

古往今来,诗人也用他们的笔,写下了许多有关战争的诗,想想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战争有关的诗,一起背一背。

(出示小黑板)

从这些诗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2、板书课题:

十五从军征。

齐读课题,从哪里看出这也是与战争有关的?

(“从军征”)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3、了解乐府诗。

阅读课后小资料中对乐府的介绍。

师:

我们以前所学的《江南》也是一首乐府诗,从《江南》和《十五从军征》这两首诗都可以看出诗的语言朴实自然,这是乐府诗的一个特点。

我们今天所学的《十五从军征》就是一首乐府诗,这首诗没有具体的作者,来自于民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诗意

1、生自由读课文,师提出要求:

借助字典或词典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师巡视,帮助学困生,发现共同的困难,以便在后面加以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正音正字。

出示小黑板,学习生难字,“冢 窦 雉 舂 羹”,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自主记忆。

重点指导:

“冢”,与“家”相区别。

字形上,关键在一点的位置,“冢”是“冖”,下面多一点,“家”是“宀”;字义上,“冢”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家”是生者居住的地方;“舂”与“春”的区别,“舂”字下面是“臼”;“累累”读作“lěilěi”;“家中有阿谁?

”的“阿”读作“ā”,不读“ē”,语气助词。

 

(2)再次读课文,提出要求:

读出五言诗的节奏。

 3、再读课文,借助书上的插图,知道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说,补充、纠正,知道课文叙述了这样一件事:

一位八十岁的老兵退伍回来,看到曾经熟悉的家园沦为一片荒野,家中的亲人都不在人世了,老人凄凉地站在家门口,悲伤流泪。

三、细读诗歌,借助联想,体会诗歌的情感

1、学习1、2句诗,体会老人“始得归”的心情

师:

看插图,你能用一个词说说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吗?

一位(    )的老人。

(饱经风霜、白发苍苍、孤苦伶仃、神情凄苦、衣衫褴褛、老态龙钟……)

师:

齐读1、2行诗,十五岁就去从征,“八十始得归”的“始”是什么意思?

(才)从这个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

是啊,好漫长的时间呀,算一算中间经过了多少年?

师:

65年啊,780个月,23739个日日夜夜,多么漫长的岁月呀,让一个朝气蓬勃,天真无邪的少年,成了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齐读1、2行诗。

(读出漫长的感觉)

师:

这漫长的六十五年里,他都经历过些什么呢?

(生自由说)

师总结,引读:

这65年里,他南征北战,多少次死里逃生,读——

         这65年里,他杀敌无数,九死一生,半夜里常常被恶梦惊醒,读——

         这65年里,他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中,忍受着伤痛的折磨,读——

师:

这些都算不了什么,这漫长的65年里,他孤身一人在外,你知道他想得最多的是什么吗?

(对亲人刻骨铭心的思念)

师:

让我们一起和老兵去经历他的心路历程,从十五岁离家开始,十五年过去了,他三十岁,应该是成家立业的时候了,他还在征战:

十五从军征,三十盼归去。

又过了十年,他四十岁了,皱纹开始爬上了额头,他还在征战:

十五从军征,四十盼归去

又过了二十年,他已是六十岁了,头发开始花白,换今天,应该是退休的年纪了,他依然在征战:

十五从军征,六十不得归

又过了十年,他已经七十岁了,背开始佝偻,腿脚已经不灵便,他依然在征战:

十五从军征,七十不得归

哦,又过了十年,他已经八十岁了,步履蹒跚,拄着拐杖,他实在不能再征战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板书:

血雨腥风 九死一生——战场上

2、学习3——6行诗,体会老人希望落空后的心情   

师:

他终于可以回家了,他收拾起行装,踏上归途的时候,该是怎样的心情?

拿出笔写下来。

他会想到谁?

叫着亲人的名字写下来。

汇报。

读:

道逢乡里人:

“家里有阿谁?

板书:

满怀希望急切回家——归途中

师:

可是“乡里人”告诉他“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好比一盆冷水当头扑下,在战场九死一生,跋涉千山万水回到家,等来的却是这样一个消息,此时老人是怎样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读:

5、6行诗

板书:

闻噩耗 希望落空——遇乡人

3、学习7——14句诗,体到老兵回家后彻底失望的心情

师:

乡里人并没有直接告诉他家里人都死光了,此时他的心里还存着最后一线希望,当回到家时,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用笔勾出来。

读7——10句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他看到了什么?

他想到了什么?

(生通过联想,想象老兵对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和如今的满目荒凉相对比,体会老兵的痛苦)

师:

曾经热闹温馨的家园,变成了坟地、荒野,父母没有了,兄弟姐妹没有了,早已物是人非,再读7——10句诗。

师:

走了多少了路,这个筋疲力尽的老人,他多希望喝上一口热水,吃上一口热饭啊。

他只能——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做好了饭,却没有人一起分享——读“

读8——14句诗

板书:

家破人亡 绝望——回到家

师:

作为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经历了九死一生回到家中,他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

可是呀,残酷的现实,让他的一切希望都化为了泡影。

读最后两句诗,他绝望地走出家门,站在门口老泪纵横。

再读全诗,体会诗歌的情感变化。

总结全诗,请生总结

四、联系大主题,

思考:

在那样一个社会,只是老兵才有这样的悲惨遭遇吗?

是谁造成了这样一幕幕人人间悲剧?

五、改写本诗(改写提示:

六、拓展,课后阅读《三吏》《三别》

七、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继续改写诗歌。

八、板书

十五从军征

血雨腥风 九死一生——战场上

满怀希望急切回家——归途中

惊闻噩耗 希望落空——遇乡人

家破人亡 彻底绝望——回到家

教后

反思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古诗二首(出塞)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 明诗意,悟诗情。

          

教学

重、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小黑板、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个人增减

一、出示诗歌,读诗

  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边读边注解

  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

  1、读诗题

  师:

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

(关塞、边塞)

  师:

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王昌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王昌龄)

  ——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①。

(李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唐?

王昌龄《塞下曲》

  三、注释读诗,品味意境,抒发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歌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

(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

(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

(人未还)

  5、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资料:

  据《资治通鉴?

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

  ——战死沙场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

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唐?

王昌龄《塞下曲》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所以古人云: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

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

(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

(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

(同情)

  ——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

诗人看到了什么?

  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对朝庭的失望

  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庭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指导读出内心的那份失望和无奈)

  10、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四、拓展升华,布置作业

  1、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

就会有和平吗?

  2、背诵、默写古诗。

五、板书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借景抒情)

但使……不教(联想言志)

教后

反思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小英雄雨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自学课文,体会雨来与敌人英勇、顽强、机智地作斗争的英雄品质,写好自读笔记。

教学

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雨来与敌人英勇、顽强、机智地作斗争的英雄品质。

教具准备

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个人增减

一、激发情感,理解课题

1、亲情导语: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

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狼哭鬼嚎。

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

2、放录音。

配乐诗《小英雄啊,雨来!

思考:

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

你还了解小英雄雨来的其他事迹吗?

出示图片:

小雨来与鬼子斗争的片断。

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朗诵以及观看图片,我们仿佛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的情境中,我们的心中仿佛燃起了一把熊熊的民族反侵战争之火。

3、出示课题:

(1)理解课题

(2)引导学生质疑:

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预习提纲:

思考题

A、文章通过哪件事表现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掩护李大叔、和鬼子斗争)

B、文章的其他部分与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有什么关系?

(围绕各部分重点问题讨论,教师加以点拨。

第一部分:

芦花村的自然环境怎么美?

通过一件什么事说明雨来勇敢机智灵活,游泳本领高?

第二部分:

从哪儿看出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在书中用“    ”画出来。

第五部分:

芦花村的乡亲对雨来不怕牺牲的精神表示怎样的赞叹?

第六部分:

雨来怎样机智脱险?

2、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分为若干的学习小组),注意养成边读、边想、边标画的方法。

3、通过勾、画、圈、点、注等各种批注方式,找出文本重点句子、重点段落、重点词语、重点人物、重点细节。

三、汇报预习,交流解疑

1、询问学生在预习中的不解之处。

2、汇报预习的情况。

3、讨论课文的表达顺序。

4、分角色朗读,参与评价。

(1)确定重点部分:

哪部分最能表现小雨来是一位小英雄,

哪部分就是重点部分。

(2)分组讨论:

作者是根据哪些情节和词语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的?

把有关的词语标画出来。

(3)试着读一读,在组内分角色读一读。

(4)在班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表演。

四、布置作业

1、读书,体会小雨来的品质。

2、体会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教后

反思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小英雄雨来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体会小英雄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给各部分加小标题。

2、品味课文如何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这样描写的作用。

教学

重、难点

继续学习课文,体会小英雄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品味课文如何进行环境描写。

教具准备

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个人增减

一、复习巩固,回忆旧知

1、指名说出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说说小英雄雨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指名朗读课文的第四部分。

二、回顾全文,深入探究

1、从重点内容入手,理清段间联系。

(1)鬼子抓住雨来为什么要枪毙他?

(2)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坚强?

(3)雨来又是怎样从鬼子手中逃脱的?

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4)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指导同学讨论、理解重点句子。

画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课文中的位置。

重点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这句话有什么重要的意思,从而体会雨来的优秀品质。

3、指导归纳各部分的主要意思,提炼成为小标题。

(1)归纳各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

雨来家乡的景色优美,他游泳的本领高强。

第二部分:

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

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

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五部分:

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

第六部分:

雨来没有死。

(2)提问思考:

怎样编写小标题?

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

可以用书上的语句,也可能用自己的话编写。

(3)提炼课文的小标题。

4、感悟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文为什么描写还乡河景色美?

①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②文章第五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好处?

③文章第六部分有一段关于“还乡河静静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文中三次景物描写,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情感。

由此看来,成功的景物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

三、作业

1、摘抄课文中景物描写的词句。

2、利用课外时间阅读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

四、板书

游泳本领高

上夜校读书热爱祖国

小英雄雨来父亲赴前线憎恨敌人

掩护李大叔机智勇敢

与鬼子斗争

机智地逃脱

教后

反思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夜莺之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

重、难点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教具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个人增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夜莺的歌声”音乐。

2、师:

谁在唱歌?

是的,它的歌声如高山流水,似鼓乐叮咚,可是这婉转动听的鸟叫声,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夜莺的歌声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含义,他竟有着杀敌制胜的能力。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聆听小夜莺那神奇的歌声吧!

(板书课题)

3、《夜莺之歌》是一篇外国文学作品,主要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故事,同学们,对于苏联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呢?

请大家汇报自己在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4、听完大家的汇报,我们知道了,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这节课学习的《夜莺之歌》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保卫家园故事中的最生动的一例。

齐读课题。

围绕课题质疑,你最想知道什么?

(自由交流)

二、交流预习:

1、解决生字新词

瓦砾lì耷拉dā木屑xiè鹧鸪zhègū

    蠢东西chǔn轻蔑miè胳膊bo云杉shān

    耷拉:

下垂

    轻蔑:

轻视,不放在眼里

    阻击:

以防御手段阻击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

    呻吟:

指病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模模糊糊:

不分明,不清楚

要求:

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自学情况

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3、引导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联系以下文理解词语

宛转:

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凝神:

精神高度集中。

轻蔑:

看不起,轻视。

4、默读全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5、快速读全文、想想课文是什么顺序来记叙的?

(按事情发生顺序或以小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

6、每一部分分别写什么?

加上小标题:

第一部分:

引诱敌人上钩。

(诱敌)

第二部分:

途中传递情报。

(带路)

第三部分:

歼灭来敌。

(歼敌)

第四部分:

歌声又起。

(再诱)

7、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合作交流:

讨论:

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课文为什么以“夜莺之歌”为题?

(小组交流)

 夜莺的歌声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围绕夜莺的歌声记叙了小夜莺给敌人带路、巧送情报、全歼敌人取得胜利的故事。

歌颂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以“夜莺之歌”为题具有明确线索,赞颂人物的作用。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教后

反思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夜莺之歌

教学目标

1、深入学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激发向他学习的情感。

教学

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认识“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个人增减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战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这个精彩的故事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呢?

(夜莺的歌声)对。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小夜莺用歌声(引诱敌人),给敌人(带路),又借歌声(传递情报),最后(歼灭了敌人)

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夜莺?

二、分析形象,感受形象

1、让我们把镜头对准1941年,来到苏联境内,来到那个小村庄。

请同学们再次用心默读课文,圈画批注,留下自己思考的足迹,并用“——”划出描写小孩子机智勇敢的句子,用“~~~”划出描写敌人凶残狡猾的句子。

开始!

学生圈画批注。

师巡视指导。

2、同学们,看到大家这么投入而专注的阅读,我真不忍心打断大家的思路。

从你们一张张涨红的小脸,我看出了大家对敌人的恨,从大家欣喜而又按捺不住激动的表情,我看出了大家对小夜莺的敬佩和崇敬。

(一)、体会敌人的凶残狡猾

谁愿意把你找到的体现敌人凶残的句子与大家交流!

1、展示(图片和句子):

街道两旁尽是黑色的瓦砾,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的弯着腰。

(1)为什么找这一句,能谈一谈原因吗?

这一句是什么描写?

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经是残垣断壁,说明战争破坏严重,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这是一幅多么凄惨的画面,你们的感受证明了敌人的狠毒,看来环境描写也能展现一个人的品质。

这种表达方法可真神奇,相信以后你们的文章中也会出现的。

还从哪一些句子中能体现出敌人的凶残?

2、展示:

“好啦,好啦,带我们去吧。

要是你带的对,我就把这个小东西给你。

”中尉说着,指了指他的打火机,“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的脑袋扭下来。

听懂了吗?

(1)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

(2)用什么来引诱的?

又怎么威胁的?

这就叫威逼利诱。

(3)指导读:

德军不仅无耻而且凶残,谁能通过朗读来刻画他丑恶的嘴脸?

读出德军的蛮横。

指生读,从他的声音中你听出了什么?

这是一个卑鄙无耻的德军。

读——

这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刽子手。

读——

小结: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对敌人的厚颜无耻,小夜莺又是怎样灵活应对、斗智斗勇的呢?

(二)、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1、“怎么就会剩我一个?

这里有麻雀、乌鸦、鹧鸪,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一个!

(1)、谈体会,顺势板书:

麻痹敌人

(2)、指导读。

小结:

这是孩子故意打岔,故意曲解,把自己当作夜莺,避开敌人问题的实质,戏弄了这位德国军官。

2、“人?

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

”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喊着‘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注意标点符号)

(1)、你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什么?

(2)、指导读。

小结:

小夜莺一语双关的回答了敌人的问话,是在借别人的嘴骂敌人。

这里的“野兽”其实是指德国强盗,但德国兵却没有听出来。

由于他巧妙地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天真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

3、“怎么会不认识!

”孩子很有信心的回答,“那里有个磨坊,我常到磨坊附近的坝上去钓鱼。

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

(1)、“狗鱼”指的是什么?

(2)、指导读。

读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自信!

小结:

把敌人比作“狗鱼”,再次用委婉的比喻训斥了德国侵略者。

(暗喻)4、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1)、小夜莺有时学夜莺唱,有时学杜鹃叫,在敌人看来是随意的哼唱,可对小夜莺和游击队员来说,却隐含着深刻的含义。

小夜莺实际上是在干什么?

指生交流后板书:

巧送情报

(2)、哪几个词用得好?

为什么?

“一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