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77301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docx

《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docx

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

 

姓名

学号

学部理学部

专业地理科学

年级2012级

 

摘要、关键词…………………………………………………………

(1)

1、绪论……………………………………………………………

(1)

2、我国城镇化问题概述……………………………………………

(1)

2.1城镇化的涵义……………………………………………………

(2)

2.2我国城镇化的历史………………………………………………

(2)

3、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分析……………………………(4)

3.1土地利用的涵义…………………………………………………(4)

3.2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4)

3.3城镇化过程中影响土地利用因素分析…………………………(5)

4、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策略……………………………………(6)

4.1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6)

4.2处理好城镇化发展和耕地保护的关系…………………………(6)

4.3实现土地制度改革………………………………………………(7)

4.4加强郊区的土地管理……………………………………………(7)

5、结语…………………………………………………………………(9)

参考文献………………………………………………………………(9)

摘要:

城镇化是农业工业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城市化的发展能够带来社会经济关系的剧烈变动,更驱动城乡地域土地利用的重大变革.并由此引发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等系列问蘑。

城市化必须以用地作为依托,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的集聚,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必须通过土地的重新配置来实现。

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将士地进行高散、集约利用以促进形成结构舍理,功能互补,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城镇土地利用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城镇化;土地利用

1.绪论

中国城镇化发展已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阶段,随着城镇化与市场化发展速度的加快,社会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使全国各城镇规模得到极大规模的扩张,占用了大量土地。

由于我国自身发展的特点,人口基数大导致了土地资源的不足,使全国土地的供需矛盾十分激烈。

土地是稀缺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只有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才能使社会获得可持续发展。

可见,我国只有加强城镇的土地利用,才能节约土地资源的使用,使社会经济获得持续的发展[1]。

我国改革开放后GDP得到了持续的增长,随着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速度的加快,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导致了建设用地的大规模扩张,使农耕地急剧流失。

中国人口大国,占地不到全世界十分之一,养活着占全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

只有处理好城镇化的发展和土地利用的矛盾问题,通过政府的调控,加大农耕地的保护工作,加快土地的节约与利用,才能使中国城镇化获得健康的发展。

2.我国城镇化问题概述

2.1城镇化的涵义

2.1.1城镇化的概念

按照《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的定义,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这种转化的深刻内涵在于.它不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果的转化,更重要的,它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结构的转化,是传统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向现代劳动与生活方式的转化。

2.1.2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国家.虽然城市化进程同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其相似之处,但由于基本国情不同,有许多地方有别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城市化起步较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时间更晚

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1949年才刚刚起步.既晚于发达国家,也晚于某些发展中国家。

尽管1949年以前城市人口有所增长,但乡村人口增长更快,加之工业化仅处于萌芽状态,所以根本谈不上城市化的发展问题。

我国真正进入城市化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1978—2002年全国的城市化率由17.9%上升到391%。

第二,城市化水平地域差异性明显

中国幅员广阔,区域发展不平衡。

从总体情况看.我国城镇化水平东高嚣低。

在我国现阶段,东部沿海一带的经济发展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这种经济发展上的差异决定了城市化在发展速度、规模和建设特点等方面存在蓍一定的地域差异。

80年代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逐步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滓唐、辽中南等城镇密集地区。

从总体上看,该区应当成为国家推进农村城市化战略的重心所在。

就西部地区而言,它的内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很大,紧靠中心的城市或大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远远高于西部的其他地区,与东部沿海的差异也趋于缩小,这些地区在我国城市化战略中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城市结构不平衡,呈现出较大的规模差距和地区分布差距

首先是我国的大、中、小城市结构的不平衡。

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不同规模城市的发展不均衡,具体表现为大城市发展较馒,人口规模小的问题较为突出其次,城市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从我国的各个省市自治区的情况看,我国总人的分布态势是东高西低、东密西疏,这是我国的生产力布局所决定的。

这样的布局又决定了城市在各地区间分布的不平

2.2我国城镇化的历史

2.2.1中国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

新中国建立50年来,根据不同阶段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政策,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启动、波动、停滞及快速发展阶段。

50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历史阶段:

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1957年)

这一阶段国民经济发展正处于战后的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顺利实现的时期。

此期间重点是优先发展工业,形成了以工业化为基本内容和动力的城市化,初步推动了中国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

这一时期的城镇化受国家宏观政策失误的影响,经历了较大的起伏。

仅1958年到1959年,城镇化率由15.39%升至19.75%。

此时国民经济增长有相当严重的水分,实际上无力支撑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

此时,国家及时采取调整政策,通过行政手段,精简职工,并动员2000万城镇人口回乡参加劳动,同时调整市镇设置,从而使城市人口急剧下降,即从1960年的1.3亿多降至1962年的1.1亿多人,仅1964年一年全国就撤消城市39个。

经过调整,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城市人口恢复到了1960年的水平。

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078年)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造成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粮食生产停滞不前,当时城市甚至无法容纳因自然增长而形成的城市人口。

这期间城镇化水平从1966年的13.4%下降为1976年的12.2%。

城镇化水平恢复阶段(1979——1985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大量下乡知青、下放干部回城及大学招生等,使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城镇化水平有所恢复,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1985年的23.7%。

这一阶段主要是较前些年强制性向农村疏散人口,导致城镇化水平下降而出现的反弹现象。

城镇化水平缓慢增长时期(1986——1999年)

改革开放以后,稳定的政策环境使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乡镇企业的高速增长,农村非农就业幅度的增加,特别是农产品和工业消费品供给条件大大改善,提高了加速城镇化的有利条件。

再加上这一时期出台的降低设镇设市标准、放宽农民进镇落户条件等政策.改变了以往城镇化发展停滞不前的局面,从1985年到1992年城镇化率由23.7%提高到27.6%。

但是由于户籍管理体制仍然限制着农村人口进入城镇,致使城镇化水平仍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跃。

1992-1999年,城镇化率由27.6%提高到30.9%点。

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做出“我图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决策,并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对城市发展不再强调控制,而是要求“走出一条符台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的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并且十六大报告引人注目地首次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政策的引导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经济的发展,为加速城镇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000年我国城镇人口为4590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6.22%,到了2001年城镇化水平是37.7%,2002城镇化水平是391%。

城市经济学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达到30%,城镇化就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2.2.2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

城镇化道路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各国的地域条件、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不尽相同,而工业化与城市化却有着共同的规律:

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城市化。

但是,各个国家实现城市化的过程与方式,却各有不同。

与发达国家和其他类型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背景、发展环境、发展基础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

城镇化的发展背景是在农业大国的前提下进行,我国的城镇化是以低发展起点外压式的工业化而启动,城镇化发展环境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

3.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分析

3.1土地利用的涵义

土地利用的内涵是指根据城镇化过程中全新的土地利用特征,土地利用模式、用途、数量、质量等全方位的变化及用地功能及利用方式的重构,将一定量的土地配置到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用途上,从而形成良好的土地利用结构。

将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性、社会性及经济性进行优化组合,进而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方式多种多样,从总体意义上讲,本文涉及到的土地利用宏观领域包括了土地制度、土地流转问题、耕地保护等,微观方面的内容有城镇内用地规模的确定、土地整理、结构调整和土地交易等。

3.2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3.2.1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及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城镇化的本质特征是以要素集聚获得资源集约利用和规模经济效益。

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大量本来就十分稀缺的土地,理所应当充分地挖掘资源潜力,但现阶段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2.2城镇扩展占用耕地问题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利用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占用了大量耕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伴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大和耕地的减少。

20世纪90年代初期兴起的“开发区热”、“房地产热”造成了大量的土地浪费、资金沉淀及严重的社会、生态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随着城镇化、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镇用地扩展将进一步加快。

城镇的急速扩展导致农田大量丧失。

从城镇扩展造成耕地减少面积可以看出,城镇占用耕地最大的是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和广东等省,这些地区是重要的粮食区,经济发展较快,城镇扩展占用耕地较多,占全国的50.99%;其次是北京、浙江、四川、广西和上海,占全国的22.85%。

城镇化发展在空间上,存在着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土地,这样会造成人片良田的减少,使本来就已经十分稀缺的耕地变得更为紧张。

所以城镇化过程中土地问题的焦点是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吃饭与建设、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3.2.3土地污染严重

土地利用不单单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区域的生态效益。

城市化发展中,土地利用往往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乡镇企业的超常规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乡镇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技术设施简陋,普遍缺乏防污、治污措施致使工业三废来经处理大量排放,加之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因而污染扩散程度和影响范围极大

(2)农业生产人力投入减少,普遍依赖于农药、化肥.而需要较多人力投入的有机肥施用量逐年减少,使施肥结构和土壤养分失调,土地性能趋于恶化。

中国缺钾耕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6%,约50%以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70~80%的耕地养分不足,20~30%耕地氮养分过量。

由于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使用不平衡,造成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羞,保水肥能力下降。

特别是近几年两北、华北地区火面积频繁出现沙尘暴,与耕地理化性状恶化、团粒结构破坏、沙化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3.2.4建设用地供不应求及小城镇土地管理制度不健全

小城镇旺盛的用地需求与土地增量供给之间矛盾十分突出。

根据新土地法,国家实行州地指标控制、用途管制制度和农地转用审批制度。

由于国家下达的农地转用太少,扣除国家重点工程占用指标后已经所剩无几,再扣除城市扩展、地方重点建设项目、乡镇企业用地和农村宅基地,小城镇建设用地无法保障。

另外,新的士地管理法规定,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收益30%上缴中央财政,70%留给地方政府。

这与以前全部收益留给乡镇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相比,小城镇建设资金更加紧张。

一些乡镇领导倾向于卖地皮铺摊子,急功近利,忽视对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再加上集体利益的驱动,导致小城镇违法用地现象突出。

农村和小城镇十地市场不完善,市场行为不规范,土地征刚和出让的一级市场管理不善。

小城镇建设朋地审批手续多、周期长,影响建设速度。

新的《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后,不论项目大小,首先审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然后编制“一书四方案”(建设用地项目呈报说明书、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按批次报到省里,经批准农地转用后,县才能开始征地和制定供地方案。

期间所需材料多、手续复杂、周期长。

如果有的报批项目主件不准确或不台规范,打回重报的话费时更久。

这绘小城镇建设项目安排、进度协调都带来麻烦。

3.3城镇化过程中影响土地利用因素分析

3.3.1人口增长及聚集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中国城镇化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也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根据预测,我国人口总量在未来几十年内将不断增加,2030年将达到最高峰。

而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每一个人都需要一定量的土地资源维系其基本的生存,为了满足新增人口对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房地产的需要,将会有大量的农用地转化为住宅用地、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用地。

3.3.2产业聚集及产业升级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各产业部门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经济理论研究表明,经济发展并非是对原有的传统经济比例简单放大,而是首先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全面转变是经济发展和快速城镇化阶段的主要特征,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的主线。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产业结构也呈现升级趋势。

从土地利用角度来看,产业的聚集和升级表现为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经济部门土地占用水平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

3.3.3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不管作为生产要素还是作为活动的载体和空间条件,土地对经济发展都起着基础的促进或制约作用。

城镇化过程即为经济的发展过程,经济发展必然会引起更多土地的投入,它是促进土地利用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从土地利用方面来看。

经济发展的过程,即是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过程,也是促使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集约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而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土地需求及利用结构又有不同的特点。

3.3.4技术进步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土地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提高,这种转变是生产要素使用的高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提升,从先前主要依靠增加资源的投入,转变为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管理,以达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避免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和减少对环境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土地利用角度来看,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经济部门土地占用水平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二是士地利用集约程度的提高.这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以及投资的增加所致。

4.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策略

4.1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

土地利用既是经济问题,更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和生态问题。

城镇化过程中各产业部门对土地的需求相应地发生变化,需要对一定区域的土地进行重新配置和利用,需要人们以理智的视角和历史责任感认识和利用土地,尊重土地利用规律和生态功能,人们对土地利用的观念、意识、责任等直接影响土地利用的结果。

古今中外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

合乎伦理规范的土地利用,是土地资源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而土地利用意识的缺失或错位,不仅不会给一个国家带来繁荣,而且最终将导致灾难。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应遵循现代土地利用观点,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实现。

4.2处理好城镇化发展和耕地保护的关系

4.2.1城镇化发展对耕地的影响

(1)负面效应

城市化发展对耕地负面影响表现在当城市化水平较低时,城市扩展的方式是以扩大土地面积的外延式发展途径为主,城市建设用地外延增长必然占用大量耕地,这通常意味着耕地总量的减少,耕地质量的下降,产生‘吃饭和建设’的矛盾,同时耕地减少,又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给城市带来压力,这是客观的事实。

具有关数据预测,城镇建设对全国耕地占用的贡献率在10一40%之间,该比率虽然不高,但由于城镇建设占用耕地的特点,即其占用的都是城市边缘质量好的良田,因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会很大。

(2)正面效应

城市本身就是集约化的空间组织形式,从理论上说,农村人口城市化应能使耕地面积保持动态平衡,虽然城镇化过程中城镇人口的增加必然耍占用相应的居住用地、交通用地,但在既定的人口总量条件下,乡村人口的人均占地面积大于城镇人口,人口城镇化不仅不会占用更多的土地,还会节约土地。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土地利用方式还会由粗放利用逐步转变为更加集约利用。

这是由于城市规模扩大后,城市的中心功能增强,地价发挥调节作用所致。

与农村人均用地相比较,城市土地集约度较高,很明显,城市单位土地面积人口承载量远高于农村。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都呈上升趋势,但农村单位土地面积人口承载基数大,并且增长更快。

因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会释放一定量的农村土地。

只要及时地进行合理的土地整理,释放的土地转化为耕地.就会缓解耕地压力。

并且农业人口的减少,有助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及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4.2.2处理好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达到城市化水平的稳步提高和耕地数量压力缓解及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双赢,有人说睢一的途径就是土地的集约利用。

,城镇化过程中,把土地进行集约利用是毫无疑问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根据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土地的集约利用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过度地利用会对土地造成破坏。

因为全国各省、市、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土地的供给能力和对土地的需求程度不同,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区别对待。

4.3实现土地制度改革

4.3.1现行土地制度

中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是1978年以来所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核心,是对土地集体所有、集体使用为特征的人民公社体制的不彻底改革的产物。

这种土地制度既保留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又在一段时期之内允许农民拥有排他性的土地使用权.因而兼顾社区范围之内的公平和效率。

相对人民公社来说.这种土地制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几年中国尽管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却十分稳定,显示了包括其土地制度在内的现行农业制度的优越性。

在城镇化战略推进过程中,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一定成就,但仍有一些现实的障碍和理论层预的问题约束了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需要改革和创新。

4.3.2土地制度改革

就推动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而言,完善土地流转和土地置换制度是中国产权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和关键。

土地流转和土地置换制度是关于土地产权的转移和让渡的经济法律关系的总和,它主要解决土地使用权的流动转让及土地产权的再配置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土地的无偿性、无限期使用性和无流动性渐渐为有偿性、有限期使用和可流动性所取代,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土地市场己初具规模并日榛成熟,而涉及农村的土地,尤其在土地制度方面还有待改革,以促进城镇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4.4加强郊区的土地管理

4.4.1城镇化过程中郊区土地利用的特点

郊区的土地利用分别受制来自于城市与乡村的各种作用力,各种物质的、非物质的城市要素与乡村要素相混杂、交错与作用,使其景观、结构与功能呈现双重性。

尤其在功能上,一方面,郊区是城市化的前沿阵地,城市的空间扩张首先表现为对郊区土地的强烈需求,同时,与城区相比,郊区土地价格低廉、地形开阔平坦,自然环境优美,对城市人口、产业有巨大吸引力,在城市内部土地价格上涨、税收增加与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现象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以及在城市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及“退二进三”方针的指导下,郊区成为城市人口、产业的扩散承载地。

另一方面,城市郊区是城市应季食品的生产供应基地,担负着满足城市居民对蔬菜水果以及副食品的求的重任。

因此,在城市郊区表现非常突出的是建设用地和农用地之间的矛盾。

4.4.2城镇化过程中郊区土地利用现状

郊区农地非农化的途径主要有三种:

国家征用、乡镇集体建设占用和农村个人占用。

郊区是城建与非农利用的“争夺区”、是乡村不断向城市转变的中间环节、是城市建成区扩展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乡村城市化的“形成层”·作为一种过渡性地带,它是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的复合区。

这里既接受了城市要素的扩散,又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原有农村土地利用格局。

而且,由于边缘区位效应的作用,以及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致使此地域农用地不断转换,从而导致了郊区土地非农化速度快、耕地流转频率较高的结构可变性。

加之郊区土地成本低,管理也较为松散,使得乡镇企业建设和农民建房随意占地,用地面积标准高,企业和单位随意圈占土地,圈而不用及违法占地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大量土地的闲置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下,导致郊区耕地数量持续减少。

4.4.3城镇化过程中郊区土地利用的建议

(1)控制城市的过度蔓延,实现城市用地有序扩张,保护郊区农地,建立科学的土地利用评价体系,评价土地集约利用情况。

如处于低效利用状态则不允许扩张,促使其进行旧城改造,提高土地利用率;建立一套科学的优质农地评价指标,按照严格的程序,清晰地界定优质农地的边界,把优质农地严格地保护起来。

(2)完善规划机制,综合规划城市郊区,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实行城乡一体化规划,突破了以前以城镇为中心的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等)思维局限,体现了区域整体性的综合思想,是规划观念与手段的重大革新。

同时要实现城市规划和土地剥用的整合,打破条块分割的现状走向整体规划。

具体表现为功能上的整合、时间上的整合等。

在规划的内容上还应该包括暂住人口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口流动规划、乡镇企业规划、城市废弃物处理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等等。

(3)严格立法,强化郊区的土地利用管理,应实行宏观调控的全国性法律和微观补充的地方性法规相结合,严格检查和控制郊区的各种土地利用活动。

尽快完善土地市场。

以严格的法律作保障实行土地有偿使用,避免郊区内各种形式的土地投机现象,以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台理流动;建立土地利用信息系统,合理调整土地使用功能,实现城郊土地的动态管理,及时制止土地浪费现象:

强化土地管理部门的执法职能,加大对违法用地的查处力度,严格土地的审批制度,不能地出多门,从法律的高度切实保护土地资源。

5.结论

城市化的发展能够带来社会经济关系的剧烈变动,更驱动城乡地域土地利用

的根本性变革,并由此引发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等系列问题。

城市化导致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的扩大,同时农村集体土地也面l|缶着如何熏新配置问题。

城市化必须以用地作为依托,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产业结构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