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综合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67426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综合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考物理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综合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考物理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综合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考物理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综合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考物理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综合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综合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中考物理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综合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综合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物理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综合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中考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综合试题附答案解析

一、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所示,在“用‘凸透镜’观察周围的景物”活动中,小科将印有绿色环保标志“

”的纸固定在墙上,再将一只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移到标志的正前方,然后改变破璃杯与标志之间的距离。

小科站立时透过玻璃杯和水观察。

下列图象中,不可能看到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因为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柱形凸透镜,所以成像时左右颠倒,上下不变。

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左右变大,上下不变,故A可能出现,不符合题意;

B.当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即左右颠倒变大,上下不变,故B可能出现,不符合题意;

C.柱形凸透镜成像时左右颠倒,上下不变,不可能出现左右和上下都颠倒的像,故C不可能出现,C符合题意;

D.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左右颠倒变小,上下不变,故D可能出现,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城市的很多街口都安装了360°高清晰摄像头,由公安局实施24小时监控,来保护人民的安全,摄像机的像距几乎不变,但镜头的功能类似于人眼睛的晶状体,焦距可以调节,如图所示,某嫌疑犯在成像板上已经成清晰的像,此时镜头的焦点在F处,在监控此人的过程中(该人在成像板上的像保持清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管该人走近还是走远,所成的像都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如果该人远离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a点

C.如果该人靠近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c点

D.如果该人靠近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b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

A.该人走近还是走远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不是正立的,A错误;

B.如果该人远离镜头,那么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更靠近焦点,如果还想要像成在成像板上,那么焦距应该变大,焦点不可能在a点,B错误;

CD.如果该人靠近镜头,那么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更远离焦点,如果还想要像成在成像板上,那么焦距应该变小,焦点不可能在c点,可能变在b点,C错误、D正确.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16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照相机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③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8cm<f<15cm

④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要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光屏应靠近透镜

A.只有①和③B.只有②和④C.只有②和③D.只有①和④

【答案】C

【解析】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

①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16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即物距大于像距,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①错误;

②照相机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故②正确;

③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即

,得:

像距为一倍到二倍焦距之间,即

,得:

综合以上条件得:

,故③正确;

④将近视镜片,即凹透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像将远离凸透镜,所以要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光屏应远离透镜,故④错误;

故选C.

点睛: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常考试的内容,应牢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有些同学总是记不住,要下点功夫,可以结合成像光路图进行练习、记忆.

4.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物体等于二倍焦距时,像距也等于二倍焦距,此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物距为16cm时,像距也为16cm,即都等于二倍焦距,所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8cm,故A错误;

B.由图可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即物距增大时,像距变小,像会逐渐变小,故B正确;

C.当

时,大于二倍焦距,成缩小的像,投影仪根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原理制成,故C错误;

D.当

时,即物距处于一倍到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常考试的内容,应牢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有些同学总是记不住,要下点功夫,可以结合成像光路图进行练习、记忆.

5.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30cm时,调节透镜另一侧的光屏,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此时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B.该透镜的焦距是15cm

C.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60cm时,调节光屏,屏上可得缩小的像

D.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15cm时,调节光屏,屏上可得放大的像

【答案】C

【解析】

【详解】

AB.像能用光屏承接,说明像是实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v>2f,f

故AB错误;

C.当u=60cm时,由f<30cm可知2f<60cm,即u>2f。

当物距大于2f时,f

故C正确;

D.当u=15cm时,由30cm<2f可知15cm

故D错误。

6.小明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他把自己的近视眼镜给水透镜“戴上”时,如图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①将光屏靠近“水透镜”②将蜡烛远离“水透镜”③对“水透镜”注水④将光屏和蜡烛同时靠近“水透镜”

A.①和②都行B.②和③都行

C.①和③都行D.②和④都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

近视镜是凹透镜,给水透镜戴上近视镜后,相当于减弱了凸透镜的会聚能力,所以像远离了凸透镜,若要在光屏上得到像,须将光平远离透镜;或增大凸透镜的会聚能力,向水透镜中注水。

故选B。

7.如图所示,纸筒底部中心开一小孔a,又在a上下等距的位置再开两个小孔b、c,蜡烛放在纸筒前,此时光屏上观察到三个像.在b、c两孔处放置两相同的三棱镜,同时移动光屏,到某一位置时光屏上只出现一个清晰的更亮的像.则b、c两小孔处三棱镜放置的方式可能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

三棱镜具有偏折光的能力,要想使光都会聚在光屏中心的位置,则在b、c两处放置的三棱镜的方式应该是凸透镜的形状(中间厚,边缘薄),故BCD项不符合题意,A项符合题意。

8.毕业班的同学在照毕业照时发现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为了使全班同学都进入取景框,接下来的操作是()

A.应使照相机靠近学生,并调节镜头使镜头靠近胶片

B.应使照相机远离学生,并调节镜头使镜头靠近胶片

C.应使照相机远离学生,并调节镜头使镜头远离胶片

D.应使照相机靠近学生,并调节镜头使镜头远离胶片

【答案】B

【解析】

【详解】

毕业班的同学在照毕业照时发现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为了使全班同学都进入取景框,即是要把像变小,根据凸透镜的动态成像规律,像要更加小,那么物距应该变大,应使照相机远离学生,同时为了成清晰的像,像距要变小,即调节镜头使镜头靠近胶片,故选B。

9.当物体距凸透镜8厘米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成一个清晰放大的像,若是将凸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2厘米,则在光屏上又成一个清晰像,那么这透镜的焦距f为

A.2厘米<f<4厘米B.4厘米<f<5厘米

C.5厘米<f<8厘米D.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物体离凸透镜8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2f>u>f,所以,f

8cm

f,即4cm

f

8cm−−−−−①;由“保持物体与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2cm,则在光屏上又成一清晰的缩小的像”,可知u=10cm>2f,即f<5cm−−−−②,综上所述,由①②可4cm

故选B.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及它们之问的距离如图所示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光屏上的像跟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似

B.用白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像变为原来一半

C.此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f>15cm

D.将凸透镜换为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后,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2)物体由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所以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

(3)由图知,凸透镜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像,应有物距u>2f,像距v:

f<v<2f,求解不等式即可.

(4)凸透镜成实像时,遵循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

【详解】

A、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蜡烛应该在距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此原理应用于照相机,故A错误;

B、用白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和形状不发生变化,因此光屏上所成的像仍然是完整的,会聚成的像变暗.故B错误;

C、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应有:

(50cm-20cm)>2f;f<(70cm-50cm)<2f,解得此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

10cm<f<15cm,故C错误;

D、将凸透镜换为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后,对光线的折射能力变强,成像会提前,即像距变小,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该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故D正确.

故选D.

11.小磊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凸透镜A固定在光具座上35cm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甲所示。

接着,他将凸透镜A换成凸透镜B并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移动光屏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甲相同B.放大镜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乙相同

C.凸透镜A的焦距大于凸透镜B的焦距D.凸透镜B的焦距大于凸透镜A的焦距

【答案】A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图甲可知,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照相机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甲相同,故A正确;

B.由乙图可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放大镜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乙不相同,故B错误;

CD.由甲图可知,物距

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所以

由乙图可知,物距仍为30cm,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物距处于f和2f之间,即

可得

所以A的焦距小于B的焦距;故C错误,D正确。

故选AD。

12.小明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指纹,如图所示。

随后小明拿着同一个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并且离窗外的物体越来越远,如图所示。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指纹,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B.小明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指纹,看到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

C.小明拿同一个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离窗外的物体越来越远时,看到的是像越来越小

D.小明拿同一个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离窗外的物体越来越远时,看到的是像虚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B.小明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指纹,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不是实像,也不是倒立的,A、B错误;

CD.小明拿同一个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离窗外的物体越来越远时,根据凸透镜的动态成像规律可知,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大时,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越小,所成的像是越来越小的,并且是实像;C正确、D错误。

故选C。

13.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后面放一张白纸,在白纸上形成了较大的光斑,此时光斑离透镜12.0厘米,若将透镜远离白纸则光斑变小,则焦距可能小于12.0厘米也可能大于12.0厘米

B.

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虚像,它不是能量的聚集

C.

水中铅笔看起来变弯折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

我们看到塔在水中形成倒影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而成的等大虚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后面放一张白纸,在白纸上形成了较大的光斑,此时光斑离透镜12.0厘米,若将透镜远离白纸则光斑变小,根据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太阳光是相当于平行光的,所以白纸越靠近凸透镜,光斑越大,则焦距是大于12.0cm的,A错误;

B.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所形成的暗区,不是物体的像,B错误;

C.水中铅笔看起来变弯折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形成的,C正确;

D.我们看到塔在水中形成倒影是由于光在水面发生反射形成的,不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而成的等大虚像,D错误。

故选C。

14.如图甲测凸透镜的焦距,图乙“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过程中小明同学将蜡烛分别放在甲、乙、丙、丁不同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40.0cm

B.图乙四个位置中,移动光屏,有4个位置上的蜡烛可以在光屏上成像

C.将蜡烛放在丙位置,若凸透镜上有一个泥点,则在光屏上不会出现泥点的影子

D.将蜡烛放在乙位置,光屏应向左移动才能找到清晰的像,此时的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从图甲可以看到,凸透镜所在的位置是30.0cm刻度,而光屏所在的位置是40.0cm刻度,而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凸透镜的焦距是

,A错误;

B.一倍焦距以外是实像,以内是虚像,因为甲乙丙在焦点外,所以成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B错误;

C.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凸透镜上有一个泥点,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小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的光通过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的相同,大小不变,但是由于透镜的一小部分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像是完好的,只是亮度变暗,不会出现泥点的影子,C正确;

D.将蜡烛放在乙位置,这时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像距会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从图乙可以看到,光屏应向左移动才能找到清晰的像,这是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的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D错误。

故选C。

15.黄健同学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其中正确的是:

()

A.缩小的都是实像,放大的都是虚像

B.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C.缩小的像都是倒立的,放大的像都是正立的

D.实像和虚像都可在光屏上呈现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当物体在一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放大的像不一定是虚像,故A项错误;

B.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倒立的实像,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的虚像,故B项正确;

C.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放大的像不一定都是正立的,故C项错误;

D.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相交形成的,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故D项错误。

故选B。

16.如图所示,小明将凸透镜(f=10cm)固定在光具座40cm的位置,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将蜡烛从焦点内某处向透镜方向移动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B.当光屏上成清晰像时,拿开光屏,眼睛在一定范围内仍能看到像

C.将蜡烛放在10cm处,移动光屏,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缩小的清晰像

D.当光屏上成清晰像时,在贴近凸透镜左侧的位置放一远视镜片,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无论实像或虚像,物靠近焦点像变大”可知,蜡烛从焦点内某处向透镜方向移动过程中,即蜡烛远离焦点,所成的虚像将变小,故A正确;

B.发光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是会聚的,经过成像点后是发散的,所以眼睛必须在成像点以外的光线发散区域才能看到这个像;当眼睛在原光屏处不能看到发光体的像,眼睛靠近凸透镜也不能看到像,当眼睛从原光屏位置远离凸透镜,能看到像。

故B正确;

C.当蜡烛放在10cm处,物距

u=40cm﹣10cm=30cm>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

D.若在蜡烛和透镜间放一远视眼镜,远视眼镜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此时所成的像将靠近透镜,所以应向左移动光屏,故D错误。

故选D。

17.如图所示,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移动光屏,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的像;拿走眼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要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将蜡烛远离凸透镜B.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C.将光屏远离凸透镜D.将光屏和蜡烛同时远离凸透镜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将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已能在光屏上成清楚的像,近视眼镜取走后,若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此时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在光屏与透镜之间,若要再次成清晰的像,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物近像远,像变大,应将蜡烛靠近凸透镜或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图a是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刻度尺的一部分,甲、乙、丙、丁是通过凸透镜所看到的刻度尺的像。

若凸透镜先贴着刻度尺然后逐渐远离,则看到刻度尺的像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乙一丙一甲一丁

C.乙一丁→甲一丙

D.丙→甲→乙→丁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凸透镜先贴着刻度尺,此时物距小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看到的是乙图;接下来凸透镜逐渐远离刻度尺,物距增大,当增大到等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时,不成像;继续远离刻度尺,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且小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看到的是丁图;继续远离至物距等于凸透镜的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看到的是甲图;凸透镜继续远离至大于凸透镜的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看到的是丙图。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9.如图所示,为凸透镜成像的另一拓展规律在照相问题中的运用。

即用可变焦距的光学照相机把远处的景物“拉近”进行拍摄,就是说,虽然被拍摄的照相机镜头之间的距离基本不变,但仍可以使底片上所成的像变大。

关于这个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焦距变大,像距也变大

B.焦距变小,像距也变小

C.焦距变大,像距变小

D.焦距变小,像距变大

故【答案】A

【解析】变焦的照相机,当照相机的焦距增大时,虽然物距基本不变,但是由于照相机的焦距变大,物距相对减小,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变化关系可知:

当物距相对减小时,像距也变大,像也变大.

20.小军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蜡烛放置在35cm刻度线处,如图所示。

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的虚像B.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正立的像

C.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放大的像D.该实验现象能说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答案】C

【解析】A.光屏上能呈现烛焰的像,说明是实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故A错误;

B.凸透镜成实像时,都是倒立的,成虚像时是正立的,如图成的是实像,是倒立的,故B错误;

C.由图知,物距位于一倍到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放大的像,故C正确;

D.该实验现象能说明投影机的成像特点,而照相机利用的是成缩小实像的规律,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常考试的内容,应牢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有些同学总是记不住,要下点功夫,可以结合成像光路图进行练习、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