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附中高届语文一模试题.docx
《西工大附中高届语文一模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工大附中高届语文一模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工大附中高届语文一模试题
2012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
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
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
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
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
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
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
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
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
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
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
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
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
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
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
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
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
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
姜白石说得好:
“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
”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
“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
“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
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
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1、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C.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
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
D.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
B.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另一方面也有个性。
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B.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
C.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入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D.“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
父春,湖广提学佥事。
廷和年十二举于乡。
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
改庶吉士。
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
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
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
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
帝不省。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
三请乃许。
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
服甫阕,即召至。
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
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
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
“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
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
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
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
廷和力争,言:
“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
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
”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
三年正月,帝听之去。
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
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
“可支数年。
”帝慨然曰:
“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性沉静详审审:
慎重
B.郁然负公辅望负:
怀有
C.趣内阁撰敕趣:
通“促”,催促
D.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顾:
顾念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3分)
①下诏罪己,求直言②凡十余条,皆切至
③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④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⑤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⑥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
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
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
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
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
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
(5分)
(2)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8.请用几个词语概括这首诗诗人所经历的情感阶段,诗人在表达感情时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一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6分)
9.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
为什么?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
(1)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
(2),;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3),诵明月之诗,。
(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银行里的小男孩
[美]菲利普·罗斯
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
那是一位大约40岁的黑人,紧贴头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棕色西装,身上的每一处都暗示着,他是一位细心谨慎的人。
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位白人男孩,黄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V字领的毛线衣,一条卡其裤和一双平底鞋。
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不是一位银行的顾客。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
“但是我不明白,”他对银行职员说,“我自己开的账户。
为什么我不能取钱?
”
“我已经向你解释过了。
”职员对他说,“没有父母的信函,一个14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钱。
”
“但这似乎不公平,”男孩说,他的声音有点颤抖,“这是我的钱。
我把钱存进去。
这是我的存折。
”
“我知道是你的存折。
”职员说,“但规定就是那样。
现在需要我再讲一遍吗?
”
他转身对我微笑了一下。
“先生,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
“我本来想开一个新账户,但是看到在这里刚刚发生的一幕后,我改变了主意。
”我说。
“为什么?
”他说。
“就因为你说的话。
”我说,“如果我理解得没错的话,您刚才的意思是说,这个孩子已经够年龄把钱存入你们的银行,却不够年龄取出他的钱。
如果无法证明他的钱或者他的存折有任何问题的话,那么银行的规定的确太可笑了。
”
“对你来说也许可笑,”他的声音稍微提高了一点,似乎有点生气了,“但这是银行的规定,除了遵守规定,我没有别的选择。
”
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但最终我也无能为力。
突然我注意到,在他手上紧抓着的那本打开的存折上显示只有100美元的结余。
存折上面还显示进行过多次小额的存款和取款。
我想我反驳的机会来了。
“孩子,以前你自己取过钱吗?
”我问男孩。
“取过。
”他说。
我一笑,转问银行职员:
“你怎么解释这个?
为什么你以前让他取钱,现在不让呢?
”
他看起来发火了。
“因为以前我们不知道他的年龄,现在知道了。
就这么简单。
”我转身对男孩耸耸肩,然后说道:
“你真的被骗了。
你应该让你的父母到这里来,向他们提出抗议。
”
男孩看起来完全失望了。
沉默了一会儿,他把存折放进背包,然后离开了银行。
银行职员透过玻璃门看着男孩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转身对我说道:
“先生,你真的不应该从中插一杠。
”
“我不应该插一杠?
”我大声说道,“就你们那些该死的规定,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保护他的利益吗?
”
“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
”他平静地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
“银行。
”
我无法相信这个白痴居然会这样说。
“瞧,”我揶揄道,“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
但你也许愿意跟我解释解释银行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
”
“当然,”他说道,“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一帮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月了。
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取一次钱给他们。
显然,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太过害怕而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
那才是他为什么如此烦恼的原因。
取不到钱,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
不过警察已经知道这件事,今天他们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
”
“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
”
“我从没听说过这个规定。
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吗?
”
(1)下列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情节不很复杂,但在构思上,以矛盾误会为主要内容,以对话、辩论为主要表述方式,这样也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与吸引力。
B.小说通过银行职员帮助保护小男孩的故事,意在展现银行职员尽职尽责、默默关爱他人、敢于与恶势力作正面斗争的美好心灵。
C.银行职员默默地了解了真相,暗中对男孩进行保护,并将对作恶的流氓予以惩处,这都表现了他的严谨细心还有善良。
D.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故事,巧妙地通过“我”的同情逐步展现了男孩遇到的困境,通过“我”的误会,逐步展现了银行职员帮人解困的责任感。
E.当“我”质疑银行职员提出的规定时,他稍微提高了声音反驳“我”,这一细节意在表明他对“我”很生气。
(2)银行职员与我的矛盾冲突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试简要概括。
(6分)
答:
(3)小说开头通过对银行职员的外貌描写,展现了他是一个细心谨慎的人,那么,小说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现他的细心谨慎?
试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4)从银行职员的角度看,“我”的确不该插一杠,但从小说艺术构思的角度看,“我”还真该插一杠。
试探究作者这样设计的艺术价值。
(8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爱的哲学
l919年的冬天,已经发表了《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问题小说的十九岁的冰心,很偶然地看到了一个十分新鲜的名字——泰戈尔,当她读着那些关于上帝、神、生命、死亡和不朽的爱等等富于哲理而又十分清新美妙的词句的时候,这位十九岁姑娘那颗敏感、善良的心里,充满了虔诚的感动。
而泰戈尔的思想,同样使她觉得与自己的思想十分合拍,觉得自己的思想与泰戈尔的思想“在‘梵’中合一了。
”(《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也是在这一年的冬天,冰心在协和女大理预科这所教会学校里,学习了西方的“梵”学——《圣经》。
东方哲理诗人泰戈尔的诗句和西方的《圣经》,都对着她歌唱上帝的爱、神的爱、大自然的爱、人类的爱、不朽的爱;歌唱永生、死亡、幸福、受苦、沉默等等。
那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人在上面生存的世界到底是欢乐的还是烦闷的?
年轻的女作家冰心,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
于是,她在1920年的八、九月间,连续写了三篇思索性的散文:
《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无限之生”的界线》和《画——诗》。
最使冰心费神的是关于人生意义的思索。
既然每一个人的生命,最终都要匆匆地归结为死亡,既然世上所有的惊才、绝艳、丰功、伟业,一遇见死亡,就立即倒下,化为尘土,那么,“这样的人生,有什么趣味?
纵然抱着极大的愿力,又有什么用处?
又有什么结果?
到头也不过是归于虚空,不但我是虚空,万物也是虚空。
”(《“无限之生”的界线》)
冰心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更多地表现在她的一些小说里。
1921年年初,冰心在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之后不久,发表了一系列的小说:
《超人》《世界上有的是快乐……光明》《月光》等。
其中《超人》引起强烈的反响,小说男主人公何彬,是生活在似寂寞荒凉的古战场一样的土地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的患有阴郁症的一位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
冰心想用母爱这一个无病不治的药方来医治像何彬这样的患着忧郁症的青年人。
这正如她在《世界上有的是快乐……光明》中,想用童心这一个无病不治的药方来医治凌瑜这样的患有厌世症的青年人一样。
这是她的善良愿望,她希望像何彬这样的同时代人,能够从苦闷、悲哀、抑郁、幻灭的精神境界中摆脱出来,重新走上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人类的道路。
冰心在为同时代人医治时代病的时候,也把求援的手,伸向了美丽的大自然。
冰心认为大自然是灿烂庄严的,而寄居在大自然中的人类,却有许多的烦恼,还人为地造出来了许多的什么贫富、智愚、劳逸、苦乐等等。
这种人类社会与美丽的大自然不相和谐的思想,在短篇小说《月光》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月光》中的那位青年维因,他觉得社会是充满了悲凄苦痛的,他本人生活在这个人类社会里,既乏味又无聊,他很想把自己与美丽的大自然调和起来。
这种思想发展到极端,就使他想要选择一处极美的风景,在他的内心与大自然高度协调的时候,骤然地结束掉自己的生命。
既然母爱、童心、大自然,都不能完全解除青年人的时代病,那么,烦闷的情绪大概就是永远难以避免的了。
每当冰心这位年轻的女哲人想到这里的时候,她就用积极的态度来提醒着自己:
“我的心啊!
警醒着,不要卷在虚无的漩涡里!
”(《繁星·五三》)
有人在熟读了冰心的诗作之后,会说她是一位诗人;而有人在看完了冰心的清新优美的散文之后,又称她是一位散文家;而从冰心以“问题小说”步上文坛看,又称她是一位小说家。
无论是她的诗作、散文或小说,在思想风格与艺术风格两方面,都充分地表现出了冰心“这一个”。
那就是:
有一种互相矛盾的心理,常常困扰着大学时代的冰心——使她在歌颂快乐的时候,也不曾忘记了忧愁;在歌唱幻想的时候,也不曾忘记了失望。
这种互相矛盾的心理,逐渐地形成了冰心许多断断续续的思想和观念,于是它们便像深深的流泉一样,从冰心那颗聪慧的头脑里,潺潺地流向她那清秀的笔端。
(节选自《冰心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冰心是因为看到了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从探索人生道路出发,以写作“问题小说”步入文坛的。
B.在接触泰戈尔的诗句和思想之前,冰心的作品已经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
C.1920年八、九月间,冰心连续写了《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无限之生”的界限》《画——诗》等三篇散文,表达她学习《圣经》和读泰戈尔的感受。
D.冰心是一位艺术风格独特的作家。
她的作品,不论是她的问题小说、哲理散文,还是清新的小诗,都体现着一种博大精深的爱。
E.当冰心发现母爱、童心、大自然,都不能完全解除青年人的时代病时,也曾被烦闷苦恼的情绪所困扰,但她始终不放弃希望。
(2)青年时期的冰心思想主要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
她对人生社会有哪些思考?
(6分)
答:
(3)在这篇传记里,作者对冰心的称呼在不断地变换,请举例说明为什么?
(6分)
答:
(4)作者曾在写作本文前征求了传主的意见,冰心只是说:
“真希望写得能够像我。
”你觉得本文达到了冰心的要求吗?
为什么?
(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3分)
A.浓郁的情韵和深刻的哲理在文章中水乳交溶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B.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
C.发生这样的丑闻,究竟是抄袭者的错,还是评价体系的错?
是期刊杂志的错,还是整个学术风气的错?
一时间众说纷云。
D.思想情感的瞬息万变,波澜叠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荡,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全省新闻战线将开展专项教育活动,坚决治理虚假报道问题,教育引导新闻从业人员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
B.库布其沙漠完成了4000多平方公里地段治理,已经为中国北疆建设了一道长达240多公里的“绿色长城”。
一度被认为是不可治理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日前高度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可。
C.记者从市投资促进局获悉,今年全市至少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5个,明确了重点面向机械、汽车、电子信息及生物制品等四大优势产业的招商主攻方向。
D.为迎接伟大祖国的62周年华诞,《华商报》将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围绕“我与祖国的故事”为主题展开大型征文活动。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可以不为财死,鸟可以不为食亡,那该是怎样的人?
又该是怎样的鸟呢?
毫无疑问,_______________世间所有富人都将因此蒙羞。
①有胆,有识,有才,有手段,有谋略,有智慧,芸芸众生自然有得一比,但还须恪遵游戏规则
②梭罗那样只过简朴生活的圣人连朽骨都已不剩一根
③更多的人都是凡人,更多的鸟都是庸鸟,怎么办
④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大家心服口服,倘若让意大利黑手党首领或某大国头号贪官成为世界首富,情形又将如何
⑤凤凰那样只食练食的异鸟则只在传说中出没
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就很好,心态十分健康
A.②⑤③⑥①④B.①⑥②⑤③④
C.②⑤③④①⑥D.①⑥②③⑤④
16.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我国发展核电的四点理由。
(每点不超过7个字)(5分)
核能的最新发展是核聚变,即氘和氚的聚变。
氘-氚聚变反应将释放巨大的能量,每升海水中含30mg氘,通过聚变可释放出相当于3000多升汽油的能量。
把海水中存在的45亿吨氘,用于核聚变提供能量,按世界目前能耗水平,足以满足未来几十亿年的能源需求。
在所有能源中,核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
核能在各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不尽相同,全世界平均16%,2007年,我国核电只占总供电量的1.2%。
答:
17.根据例句仿写。
(6分)
只有波涛汹涌的大海,才能创造出沙滩的光洁与柔软,而平静的湖边,只好让污泥环绕。
答: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为了在沙漠干旱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仙人掌把叶片蜷缩成针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在大漠中安营扎寨。
沙漠大黄则向四面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通过叶片上许多凸凹不平的纹理,将落到叶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部,开出娇艳的花朵。
它们的生存方式,引发了人们许多思考:
有的人说,在恶劣的环境中,仙人掌和大黄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也有人说,在困境中,蜷缩内敛的仙人掌活得从容;还有人说,在困境中,舒展张扬的沙漠大黄活得灿烂……
要求:
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
1.D(“都从”错误,应是大半从格律入手。
)
2.A(“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错误,应该是“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
3.D(“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
4.D(顾:
反而)
5.C(③是杨廷和要出塞请武宗回朝,不属于直言劝谏的;④是说杨廷和拒绝皇帝提出的回京之日群臣各做旗帜到帐前来迎接这一要求的,不是劝谏的话;⑥是杨廷和对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的一种怀疑。
)
6.D(“终于阻止了此事”说法不当。
从原文“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来看,杨廷和并没有能够阻止此事。
)
7.
(1)(5分)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美酒、银两(解为“财物”“礼物”均可)。
杨廷和上疏推辞(译为“谢恩”、“感谢”也可以)(译出大意给2分;“方”、“疏”“谢”、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
(2)(5分)因而请求追究拟旨的是何人,怀疑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
(译出大意给2分;“因”、“究”、“假”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
8.相逢时的欢愉,分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
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诗人的感伤之情;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细节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不舍。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