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埠镇镇村体系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62683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6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柳埠镇镇村体系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柳埠镇镇村体系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柳埠镇镇村体系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柳埠镇镇村体系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柳埠镇镇村体系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柳埠镇镇村体系规划.docx

《柳埠镇镇村体系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埠镇镇村体系规划.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柳埠镇镇村体系规划.docx

柳埠镇镇村体系规划

◆济南市市区镇村体系规划

 

柳埠镇镇村体系规划

 

说明书

 

济南市规划局

二〇〇九年七月

 

目录

1规划背景与总则2

1.1规划背景2

1.2规划依据2

1.3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2

1.4规划范围与期限3

2现状分析4

2.1现状概况4

2.2镇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4

2.3资源与环境发展条件分析6

2.4产业发展现状分析6

2.5劳动力与人口流向趋势分析6

2.6镇村发展条件评价7

3上位及相关规划解读8

3.1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8

3.2济南市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9

3.3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村庄布点规划10

4城乡统筹发展11

4.1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11

4.2城乡空间资源分区管制12

4.3经济区划分与产业发展14

4.4城镇化与镇村人口空间转移14

5发展定位与规模15

5.1发展定位15

5.2发展规模15

5.3城镇化水平15

6镇村体系结构16

6.1镇村等级结构16

6.2镇村规模结构16

6.3镇村产业发展导向18

7村庄迁并整合与布点21

7.1村庄迁并整合原则21

7.2村庄迁并与整合21

7.3村庄布点规划23

7.4村庄规划建设标准26

7.5历史文化与特色保护26

8公共服务设施规划28

8.1规划原则与标准28

8.2行政办公设施28

8.3商业服务设施29

8.4教育设施29

8.5医疗设施29

8.6文化体育设施29

9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规划31

9.1道路交通系统规划31

9.2水资源及供水工程规划31

9.3排水工程规划31

9.4电力工程规划32

9.5通信工程规划32

9.6燃气工程规划32

9.7供热工程规划32

9.8防洪规划32

9.9消防规划32

9.10环境卫生规划33

9.11防灾规划33

9.12环境保护规划33

10近期建设与政策措施35

10.1近期建设重点35

10.2政策措施36

1规划背景与总则

1.1规划背景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

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五个统筹的必然要求。

以城乡协调发展为基础,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是一致的,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顺势而为之举,是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2)济南市“南控”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的中观背景

自济南市城市发展战略确定为“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后,历城区所属南部山区镇村正在积极实施,依据“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原则,相关规划编制将逐步完成,社会各界认识逐步统一,南部山区干群充满斗志。

(3)山区农民自身发展需求的微观背景

柳埠镇位居南部山区显要位置,与济南市主城区联系紧密,山区村庄农民具有强烈的发展愿望,诸多村庄正在寻求各种发展途径,努力改善原有生活状况,提高生产、生活水平,为柳埠的长远发展储备足够的能量。

(4)济南市新农村建设规划试点示范效应

作为济南市新农村建设规划试点镇之一,柳埠镇具有诸多先发优势和内在潜力。

在发挥试点带动作用的同时可以有效地促进柳埠镇域村庄的健康发展。

1.2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

(2)《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3)《山东省村镇规划编制办法》(1997年)

(4)《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2005年)

(5)《济南市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

(6)《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7)《济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8)《济南市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东片区)

(9)《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村庄布点规划》(2006年)

(10)《柳埠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

(11)《柳埠镇年度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

(12)柳埠镇有关领导、行政部门对有关经济、社会和城镇发展的要求和计划

(13)国家、省、市有关村庄规划建设法律、法规、政策、规范与标准等

1.3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1.3.1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兼顾、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

结合仲宫实际,制订科学合理的镇村体系规划。

努力把传统农村建设成为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生态协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3.2规划原则

(1)政策与技术相结合

布点规划涉及村庄的撤并整合,政策性较强,并非仅靠技术层面所能解决,必须结合相关各级政府、农民意见,实现政策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才能真正保证镇村体系规划的实施。

(2)保护与发展相结合

南部山区的发展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才能持久地发展,村庄布点规划应该充分体现保护和发展结合的理念,将保护发展的原则融入布点规划中。

(3)引导与控制相结合

柳埠镇域范围较广,村庄类型复杂,对于不同地区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生态重要地段村庄应进行有效控制,对于鼓励建设地段应积极引导。

(4)近期与长远相结合

布点规划的实施与当地村庄的经济水平紧密相关,应该采取近期与长远相结合的策略逐步实施,即兼顾现实,又考虑远景。

1.4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柳埠镇镇域行政区范围。

(2)规划期限

本次镇村体系规划基期为2007年,规划期限为2007年~2020年,近期为2007年~2010年,远期到2020年。

2现状分析

2.1现状概况

柳埠镇位于济南市南部山区,北临仲宫镇的锦绣川办事处和西营镇,东部和南部与泰安市接壤,西部是仲宫镇的高尔办事处。

东西、南北最大跨度约15公里。

镇驻地位于镇域北部,由柳东、柳中、柳西三个村组成,省道103和002贯穿其中,交通比较便利。

柳埠镇位于泰山山脉北麓,济南南部三川之一的锦阳川贯穿其中。

地形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平均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

地形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岩石地质以变质岩、石灰岩、花岗岩为主,本地区以自然降水为主,锦阳川自北向南贯穿其中,河流水系多汇其中。

泉水分布广泛,济南72泉有7泉分布其中,其间多自然河谷围成的水库与峡谷,作为济南南部的水源涵养区,终年水流不断。

柳埠镇虽然地处内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要特征,但由于地处山东内陆低山丘陵地区,春季干燥少雨,多西南偏南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天高气爽,冬季严寒干燥,以东北风为主,年平均降水610毫米,平均气温约12摄氏度,属于山区温凉湿润气候。

目前,柳埠镇下辖5个办事处,87个行政村,158个自然村,2005年底镇域总人口55155人,16280户,镇域面积为172.6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320人/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约为188平方米/人,人均耕地0.78亩。

2.2镇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2.2.1镇区建设现状

现状城镇人口约6669人,现状城镇建设用地0.7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7平方米。

居住用地0.36平方公里,占46.16%,;公共设施用地0.16平方公里,人均49.75平方米;工业用地0.10平方公里,占13.79%。

整体用地布局混乱,各类用地参差不齐,建筑质量一般。

2.2.2村庄建设现状

(1)现状

①农村发展状况

柳埠镇共有:

李家塘、柳埠、窝铺、阎家、突泉五个办事处,所辖行政村87个,其中三个为驻地村,158个自然村。

村庄人口中少于100人的自然村29个,100至300人之间的村庄66个,300人与500人之间的村庄29个,500与1000人之间的村庄23个,1000至2000人以上的村庄8个村庄,2000以上村庄3个。

总体规模较小,分布零散。

现状村庄人口总量约为4.9万人,现状村庄建设用地1125.06公顷,人均建设用地204平方米/人。

②村庄布局

柳埠镇村庄布局基本上曾显出三大特点:

一、沿道路分布,由“马路经济”所引发的“马泰效应”而引发的居民集聚,是交通路经导向而导致的结果;二、沿河谷分布,水是生命之源,沿河谷分布充分体现了人的亲水心理;三是受到历史、战乱、躲避洪涝灾害等原因在山顶、山坡等隐蔽场所分布。

也有一部份由于在山坡或者山顶上由部分农田而在那里居住的村民。

目前,沿对外交通主干道103分布的行政村有11个,沿省道002分布的行政村庄也主要有11个,约有34个村庄分布在河谷两侧,分布较镇驻地较远,约有4个村庄分布在山的顶部。

③公共服务设施

全镇公用设施分布极不均匀,其中卫生所、室分布比较均匀,全镇除镇驻地外有68所卫生所,基本上达到了村村就近医疗的标准。

体育健身设施65处,全部分布在行政村庄之中,但大都分布在村庄边缘,不利于村民健身、娱乐,没有起到其相应的功能。

目前全镇幼儿园有16所,小学14所,小学基本上与幼儿园分布一致,中学只有镇驻地有一所。

全镇共有文化大院84个,基本上能够满足村民文化交流学习之功能,在一些比较小的自然村没有设置。

目前镇域有7个农贸市场,除镇驻地柳西有一个农贸市场外,其他分别分布在六个行政村:

黄巢,李家塘,桃科,李北,泥东,河西等,定期举行集市农产品交易,主要分布在一些交通相对方便的行政村内部。

集贸市场分布较少,而且定期举行不利于商品的集散,制约着柳埠镇的社会经济发展。

商业、金融等服务部门主要分布在镇驻地,行政村、自然村内部有少量规模较小的个体商店,主要经营日用百货。

④道路交通

柳埠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省道 103线贯穿其中,成为南部山区名符其实的交通枢纽。

先后投资近6000万元,改造修建通村道路140余条,基本实现了“水泥路村村通”;投资800万元,新增公交线路5条,基本实现了“客车村村通”。

⑤市政公用设施

现状有邮政支局一个,电信端局一个,位于镇驻地中部,镇驻地尚未形成统一的供热系统,部分企业,政府建筑采用小型锅炉集中供热,但规模小,居民大多数分散采暖。

居民用气为瓶装液化气,镇域内有一处分散的液化气罐装点。

鲁皖成品油管线自东北向西南从镇域穿过,压力8Mpa。

镇域内公共厕所较少,且无堆肥集中处理场所,环卫设施简陋。

现状防灾系统有三级消防站一处,但仍须按照消防要求加强综合防治能力。

⑥建筑质量和村容村貌

由于地形和历史等原因,柳埠镇域村庄分布相当分散,一个行政村有多个自然村,分布较远,不利于管理。

村民住宅在很大范围内有众多的点状分布状态,分布比较零散。

村庄内部道路交通杂乱,没有形成良好的尽端路等迂回车道,不利于出行。

村庄内部建筑分布大都随意性较强,呈点状插针式的布局方式,布局凌乱,分散。

整个镇域的房屋建筑体现出两大特色,一是由镇驻地向外围地区建筑质量逐渐降低,由楼房逐渐过渡到砖瓦房,再到砖土房到土坯房等,其中相互交错,参差不齐;二是建筑质量由主干路向两侧逐渐降低。

建筑大多数为平房,少数为楼房,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建筑风格也杂乱无章。

⑦社会保障体系

2005年,农民最低生活标准由2000年的月人均60元提高到70元;并且实施“我的兄弟姐妹百户安居工程”,18户残疾人乔迁新居。

实现了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改建了镇敬老院。

敬老院被评为省一类敬老院。

(2)主要特征

①乡镇与农村居民点之间发展差距较大,二元结构特征明显。

由于受到济南极化发展的影响,交通相对比较方便,但是城乡经济联系以及镇外围村庄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等影响而发展缓慢,建筑水平低,建筑质量以及建筑年代都参差不齐,镇驻地经济发展难以带动周围村庄地区的发展,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②土地利用较粗放,非农用地不集约,造成一定的土地闲置、浪费;山区开发混乱,土地自由开发力度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呈现蔓延之势,对济南城市水源地、自然风景保护区等保护极为不利,生态环境受到威胁。

③村庄空间布局结构不明晰,主要沿道路及其河谷分布,没有多余的住宅基地发展空间,从而又部分村民在基本农田上建设住宅;另外虽然从镇驻地到各村之间虽然已经建设有水泥路,但是村庄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不利于村与村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影响村庄的长期发展,同时在村庄空间布局与外围山体等绿色开敞空间未有机结合,生态环境与村庄景观面貌不和谐。

2.2.3存在问题

(1)村庄公共设施不完善,村庄环境普遍较差

柳埠镇域村庄建设较分散,村庄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防灾减灾。

村庄环境普遍较差,村庄面貌缺乏特色和活力,直接影响了城镇的投资环境和村庄的综合实力。

(2)村庄生产、生活污染严重,破环环境

南部山区的主要污染源是生活垃圾,柳埠镇不同类型的旅游开发项目以及生产生活设施都缺少环境影响评估,不同程度地污染周边的生态环境,降低了南部山区的旅游品质,尤其是2大水库周边的影响更为严重,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3)村庄分区松散、村庄间的协作和联系不紧密

村镇体系中除了镇驻地、基层村之间的竖向联系外,基层村与周边村庄之间,以及村庄之间的横向协作却很少,没有围绕中心镇驻地形成联系密切、分工协作明确、整体优势突出的镇村体系。

(4)村庄同位竞争严重,缺乏有序引导

目前村庄自发开发较多,缺少区域统筹,形成村庄同位恶性竞争,不利于整体优势的发挥,需要从镇域全局的层面,协调好村庄之间的关系和定位。

(5)村庄发展粗放,个体开发水平低下

以农家乐旅游、林果种植为代表的村庄发展模式,大多停留在低层次开发的阶段,缺少市场竞争力,会导致整个柳埠发展定位的降低。

(6)传统思想观念束缚严重

包括乡镇合并后遗留的隐形障碍在内,部分干群对于行政建制的合并持消极态度,一定程度影响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建设。

2.3资源与环境发展条件分析

全镇土地总面积17261公顷(258915亩),其中林地和耕地分别为18.94%和51.88%,其次为园地,占7.22%,城市建设用地占0.46%,村庄用地占5.13%,未利用土地占15.37%;该镇依托良好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建成了四门塔旅游风景区、九顶山滑雪场、柳埠森林公园、九顶塔民族风情园,跑马岭风景旅游区,槲树湾风景区,药乡森林公园、山青世界等一批生态旅游景点;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探明的有矿泉水,装饰雕刻用的竹叶状灰岩、柳埠红、木鱼石、珍珠绿花岗岩和铁矿石等,目前已在积极开发利用之中。

柳埠镇域现状用地平衡表(2005年)

类别名称

现状面积(公顷)

比例(%)

人均

(平方米)

总用地

17261

100

3119.82

城市建设用地

78.68

0.46

14.22

水域和其它用地

17182.32

99.54

3105.60

其中

水域

173.35

1.00

31.33

一般耕地

1590.17

9.21

287.41

基本农田

7364.92

42.67

1331.16

园地

1246.18

7.22

225.24

林地

3268.89

18.94

590.83

村庄用地

885.62

5.13

160.07

弃置地

2653.19

15.37

479.55

注:

柳埠镇2004年农业人口52073人,总人口55327人。

2.4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05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2005年为60148万元,第一产业为:

10990万元;第二产业为:

25808万元;第三产业为:

16933万元,总产值是2000年的1.94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万元,人均收入达到约3798元。

2005年村庄总收入达到两亿三百多万元,平均自然村收入约为125万元,人均收入3798多元。

人均收入少于3798元的村庄83个,收入少于自然村均收入的村庄有103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大均衡。

大部分村庄经济来源以农业林果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目前全镇应经形成了山楂、樱桃、核桃基地,并且成立了相应协会。

也有部分村来自于旅游、餐饮等,如田诸村利用锦阳川发展了“农家乐”,吸引城市人来此郊游。

目前柳埠已经利用优美的山川风光形成了众多的旅游景区与景点。

都市农业特色日益明显,优势更加突出,“十五”期间,新增林果3.6万亩、设施农业2.8万亩,建设了大樱桃、板栗、核桃、山楂四大优质果品基地。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2家,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

工业企业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初步形成机械制造、服装加工、生物制药、食品加工、包装印刷、矿泉水饮品等6大产业;2005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万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6.9倍、8.4倍,“山东生态旅游第一镇”知名度越来越高。

2.5劳动力与人口流向趋势分析

柳埠镇目前村庄实有劳动力约2.31万人,从事农业和农林牧渔的村民有1.57万人,工业劳动力0.13万人,建筑劳动力为0.26万人,其他产业为0.17万人,村民从事的活动仍然以传统产业农业为主。

2.6镇村发展条件评价

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以作为村庄迁并和确定中心村的依据。

定量分析主要采用多因子分析方法,根据在资料调查中所得的各个村庄的人口规模,人均收入,人均耕地等因子进行多层次的比较和筛选,最后得出需要进行规划布点的村庄。

定性分析也是采用多因子分析方法:

利用地理区位,交通通达性,就业习惯,宗族居住观念,迁村并点的能动性等社会因子进行分析,其中交通同大型主要采取其村驻地距离主要交通干道的实际道路距离来统计,迁村并点的能动性主要采用其村庄基层领导—村长或书记,积极镇相关领导的意见进行统筹,最后得出迁村并点的结论。

经多因子综合评价,确定不同类别村庄,一类村庄为发展条件和发展潜力较好村庄,二类村庄为发展条件和发展潜力一般村庄,三类村庄为发展条件和发展潜力较差村庄。

一类村庄有秦家庄、刘家庄、突泉村等。

二类村庄有外石、田褚、南园等。

三类村庄有石匣、田家等。

附:

村庄人口及用地现状一览表

村名

现状人口(人)

现状村庄用地

(公顷)

村名

现状人口(人)

现状村庄用地(公顷)

柳中

973

25.9

綽沟

251

4.4

柳东

1178

99.9

黄家庄

616

8.5

柳西

1146

53.9

桃科村

1120

13.8

岳阳村

484

10.5

簸箕掌

502

7.0

突泉

2285

44.5

蔡家庄

756

9.9

鹿宝泉

161

2.8

亓城

774

16.6

北峪

351

5.5

秦家村

414

3.4

南山

764

20.2

孟家庄

417

6.1

上海螺峪

584

8.0

李北

639

9.7

下海螺峪

313

5.5

李南

482

7.4

大会

1446

40.0

凤凰庄

473

5.6

北坡

189

7.4

泥东

835

9.6

李家塘

444

8.9

泥西

353

4.3

大峪

336

19.3

南田村

406

5.3

玉水

335

44.2

岱密庵村

1146

16.1

盖家庄

428

5.9

刘家峪村

967

37.7

东坡

660

24.0

河西

740

11.0

西坡

525

21.3

河东北

650

7.1

王家峪

492

5.8

河东南

578

8.1

金牛村

463

11.1

三岔村

765

10.9

宝峪

174

4.8

川道村

787

10.8

外石

601

13.6

阎家河

648

7.3

尧庄

411

11.6

杜家庄

385

4.2

龙门村

643

11.9

柏树崖

874

16.9

吴家沟

524

6.6

赵官峪

295

16.9

石窑

624

7.6

里卧龙池

351

5.9

枣园

192

5.4

香附崖

288

5.3

石匣

192

4.8

西山村

629

11.3

里石

378

8.7

唐家沟

558

8.2

水泉

576

11.1

小槲疃

209

3.8

常家庄

404

5.3

清水圈

355

8.7

田楮村

347

12.6

苇沟

771

12.6

刘家庄

865

15.9

柴家庄

304

4.5

投石峪

702

18.6

东升

266

3.4

槲疃村

2282

34.6

黄巢

1087

14.7

周家峪村

315

4.4

车子峪

334

6.9

涝峪村

668

11.2

蔡峪村

747

11.9

于科

1278

25.1

吴家

345

3.8

葫芦套

326

5.9

长岭村

398

6.3

裁缝峪村

658

9.6

石棚峪

299

4.5

长峪

988

12.8

红旗

427

13.1

松家山

207

4.3

青杨峪

232

4.2

马家峪

297

4.6

曲吕峪

354

13.9

石桥

351

7.8

合计

51387

1125.1

3上位及相关规划解读

3.1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1)关于南部山区

南部山区是济南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地下水补给区、地表水水源地,地区良好的山林植被调节和改善着城市的大气环境;同时南部山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资源和名胜古迹,为风景旅游区和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保护的重点区域,是济南市的“后花园”、城市的绿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保护与发展南部山区是市区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

图3—1

因此,《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确定南部山区保护发展带为以生态功能为主导、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综合性生态功能区,从而达到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维持区域整体生态平衡、为城市持续性发展提供生态支持、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强化和完善城市特色和风貌、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的总体目标。

其生态功能主要是水源涵养、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源保护、水土保持、自然地质结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生态农业主要是林果、蔬菜等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生态旅游主要是在环境容量许可条件下,利用其自然与人文景观开发旅游,适度发展休闲、观光、度假产业。

加强南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搬迁区内污染设施、植树造林、荒山绿化、治理水土流失和流域污染;控制区内城镇合理的发展规模和开发建设强度,建设生态型市镇,并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整合;积极调整区内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整合风景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统筹管理;完善区内交通与基础设施配套,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关于南部山区的上位规划应体现为柳埠镇村庄布点规划的定位依据。

(2)关于柳埠镇

柳埠位于省道103沿线,拥有四门塔公园、跑马岭野生动物世界、柳埠森林公园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柳埠红”等矿产资源。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将柳埠镇规划发展为旅游服务型生态市镇,以发展风景旅游度假及相关服务业、林果等农副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为主。

市镇建设用地以向西发展为主,适当向东、向北发展,控制向南发展。

中部结合镇政府建设公共服务和商贸中心区;东南部布局少量产业用地,北部、西部和西南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