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记叙文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6109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记叙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记叙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记叙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记叙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记叙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记叙文教案.docx

《高一语文记叙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记叙文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记叙文教案.docx

高一语文记叙文教案

高一语文记叙文教案

【篇一:

高一语文必修三作文教学教案】

《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议论文的立论;

2、利用发散思维,多思多想,找寻立论角度。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发散思维,多思善想,找寻立论角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篇文章,立意的问题是多么重要。

古人云:

文以意为先。

古人又云:

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所以,我们写议论文一定要先立意,选取议论的角度。

我们都知道,议论文有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而论点又至关重要,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当然,也可以有几个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

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选取立论的角度。

二、立论的定义:

提问:

首先,我们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立论?

请同学回答。

明确:

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就是立论。

三、举例说明

以人物对《鸿门宴》中的项羽评价为例:

1、我们学过《鸿门宴》,知道项羽是个有争议性的人物。

请同学们对他进行评价。

2、我们再来看看历史名人、作家如何评价项羽:

(多媒体展示)

(1)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2)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过矣。

乃引?

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岂不谬哉!

(3)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公元1084~约1151)所写的一首小诗《夏日绝句》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唐代诗人杜牧(803~852)《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5)毛泽东同志则批评项羽沽名钓誉,他在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说我们?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总结:

面对同一事件,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对项羽的评价也会有所不同。

四、课堂训练(多媒体展示)

1、假若,我们现在以?

雪花、?

为话题,你们有哪些立论的角度。

(请大家拿出纸笔,五分钟思考,每个人在纸张上写下三个论点。

呆会儿请同学来回答。

小结归纳:

主题一,赞美雪的洁白无暇、一尘不染,赞美雪温暖大地,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

主题二、鞭挞雪的虚伪懦弱---以洁白的外衣掩饰世间

主题三、鞭挞雪的冷酷无情,所到之处雪压冰封、千山孤寂、万木萧条。

2、写出下列事物的两面性

a、虎b、蚕c、秋d、春

小结

虎有勇猛的一面,所谓?

虎虎有生气?

,也有凶恶的一面,所谓?

苛政猛于虎?

蚕有其无私的一面,所谓?

春蚕到死丝方尽?

,也有其自我束缚的一面,所谓?

作茧自缚?

秋有人但见?

秋天万里净,山暮澄江空?

的明丽,有人但见?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的凄婉。

春有人高歌?

春色满园关不住?

,有人低吟?

流水落花春去也?

五、小结:

对一个事物或材料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哪些角度呢?

1、一个事物或材料,至少可以从?

正面?

(肯定)和?

反面?

(否定)两个角度去审视;

2、多人或多物的材料,有几?

人?

或几?

物?

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3、一事多?

因?

的材料,有几?

因?

,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4、一个事件,针对不同的背景、写作目的,审视的角度就不同。

六、教师总结并引申

发散思维在写作中的应用:

1、从哪个角度?

⑴、多向思维。

尽可能多的方面来考虑同一问题,即发挥思维的活力,使思维不要局限于一种模式,一个方面。

⑵、侧向思维。

要求把自己研究领域与的领域交叉起来,从别的领域取得思想上的启发,用来解决本领域内的问题的思维方式。

⑶、反向思维。

从相反的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

2、其中多向思维又有主体发散、客体发散之分:

⑴、主体发散:

就作者本身而言,作者的能力、素养、修养、经历不同,认识的角度方法也各不相同,面对同一种题材,各自的感受和认识也会有所不同,如对于春天,有人说:

?

满园春色关不住,?

也有人低吟:

?

流水落花春去也?

⑵、客体思维:

我们对客体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由浅入深、由表面现象到本质,如对客体的象征意义、蕴含的哲理的思维方式就是客体思维。

3、侧向思维:

鲁班上山不小心,无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长的一种野草,却一下子将手划破了。

由此他细心观察,从叶子两边长着许多非常锋利小细齿,想到锯,发明了锯,这就是一种侧向思维。

4、反向思维:

就是从相反方面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从电产生磁,反问磁能不能产生电,最终终于在1821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

总结:

总之,我们思考问题,一定要多方面进联想想象,突破思维定式,多角度多思善想,横向纵向对比分析,才能想出好点子,好观点,不是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所以我们一定要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多看才能找到更多的思路。

七、布臵作文

以?

水?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字数800字,一节课完成。

写前指导

水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思维:

1、从运动的角度,论点可提炼为:

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2、从坚持的角度,论点可提炼为:

水滴石穿,坚持不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从舟行水上的角度,论点可以是: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志者当做时代的弄潮儿。

4、从时间如流水的角度,论点可以是:

有志者应惜时如金。

5、从流动的角度,论点可以是: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6、从浇灌的角度,论点可以是:

水滋润了绿叶,滋润了生命,也造就了自己。

7、从水只向前流的角度,论点可以是:

水遇到阻碍,不但不退缩,反而激发出更大的气势。

八、附范文一篇

水说

世间万物,各有其形,或高峻挺拔,巍然屹立,在一成不变与瞬息万变中诠释永恒;或翩然起舞,日行千里,以及之千回百转耻笑万物之僵行拙步,如风。

而集坚毅与温柔,力量与祥和于一身者,惟水而已。

初识水,在烟台。

一片碧蓝,望之无边,不似天空遥不可及,不似险峰高不可攀。

她只是悠闲的坐卧在那里,温和地看着一些渺小的生灵在她身边快乐地嬉戏。

踏在灾害的边缘,一边是无边金黄,一边是无尽湛蓝,不能不暗叹自己的微不足道。

面对着这种博大与从容,还能有什么言语呢?

唯敬畏而已。

大海以一个强者而不强弱的姿态告诉我:

真正的胜利者,不是站在前台指指点点的人,不是自以为是、不可一世的人,而是面对世间的纷繁,从容地微笑着的人。

再见水,在九寨。

五颜六色,千变万化。

印象尤深者,当数落日朗瀑布,百米外即闻水声如雷。

近览,即见水滴千万奔腾而下,激起银浪无数。

一阵风过,身边便如细雨纷飞,使

人不免生疑:

莫非落日朗来自天边?

一路所见,尽是奇观异彩,唯她,洁白晶莹,不染纤尘,一改先前所见柔媚之美。

与彩霞生发出借来高山深涧,只为一展水之力量,水之玄妙。

落日朗以一个骄傲者的姿态告诉我:

只要有心,柔弱亦可化为刚强;只要有志,平凡亦可画为奇迹。

终识水,在黄龙。

满目皆水。

在山顶,在石缝间,到处都是水流的脚印。

细细的、柔柔的印痕,细细的、柔柔的脚步。

可就是这些看似细小的脚步,踏开了岩石,踏出了溪流,踏出一片桃源胜地。

细看一块大石,薄薄的水层匍匐而下,很难想象这些小小的生灵们是如何在岩石上梳理出如此光滑细密的印痕的。

伸出手去轻触,是浸透的冰凉。

她们来自雪山,带着神圣的使命,要在这里创造出一个天堂。

是的,她们成功了,再坚硬的岩石也不能不在她们脚下俯首称臣。

她们或许不是奇迹,但她们却用自己纤细的手指创造出了奇迹!

黄龙之水告诉我:

我们或许无法改变与生俱来的特性,但是只要有梦,便有希望;只要用力呼吸,便能看到奇迹!

水之形,无处不在;水之魂,亦无处不在。

世间之水,无论生在大海、江河、湖泊甚至溪流,都是造物者的杰作。

她们含蓄而不怯懦、雄劲而不张扬地向我们诉说着人生真谛。

水之言,你听懂了几分?

《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教案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判断并选择论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论据的习惯,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宽容的可贵,培养学生宽容大度的心理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把握选择论据的原则,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论据的习惯,以及恰当取舍论据的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恰当取舍论据。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显示:

一考生的失败例文

提倡乐于助人

乐于助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自古以来,多少圣人贤士在他们文章和行为艘表现这一美德。

可生活中总有些人,却学别人遇到麻烦事?

悄悄走开?

何也?

可能是那些人认为这是最好的一种?

处世哲学?

但你遇到麻烦事,别人悄悄走开你又作何感想呢?

你肯定说现在人人都自私,不易团结。

若此下去,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是就消失了吗?

可见我们的中学生一定要乐于助人。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我国祖先从禹开始,但为了使人民免遭洪水的袭击,冥思夜想,终于想出治洪水的办法。

成为人类水利工程的始祖,成为人民世世代代敬仰之人。

到清朝时由于腐败的满清政府,正在西方帝国主义日益强大,闭目塞听,认为大清帝国地大物博,龙恩四海。

就这样长期骄傲自满,于是?

悄悄走开?

,就使本来强大帝国远远地落后了,于是鸦片战争开始了,中国丢失了香港。

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总结失败的教训,乐于向西方先进技术来武装自己,使自己逐步强大起来,并在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洗刷了百年耻辱。

从上面的例子可知只有乐于助人,才能得到人民的团结,中国共产党就是发扬乐于助人的精神,而得到中国人民的大力支持,而使国力大大加强。

2、让学生尝试给这篇文章打分。

然后教师公布该文当年的得分:

14分

3、提问:

为什么这篇文章只得14分?

请指出该文的重大失误。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

该文的论点和论据之间严重脱节,文不对题。

【篇二:

高中记叙文写作教案】

记叙文写作教案

一、理论准备

资料之一

高中记叙文的“三味”

从小学就开始写话、写日记、写作文,写到高中,记叙文已是再熟悉不过的文体了。

但有时很困惑:

许多学生的记叙文写得连初中水平都没了。

究其原因,恐怕很大程度在于,这些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什么才是高中记叙文的档次,也未曾为跨上这一档次而真正扎扎实实地努力。

什么样的记叙文才算上档次?

高中记叙文应具备的“三味”。

其一,“哲理味”。

说白了,就是文章要“有思想”。

虽说记叙文写作的关键在于选材,但在多数学生生活面毕竟很窄的情况下,只强调选材的典型性还不能解决问题,还应当让他们学会“挖掘”,学会从日常小事中挖掘出新意、深意来。

高中记叙文,已不能满足于把事件本身记叙清楚,如果只停留在平铺直叙一个过程,那么叙述得再清晰也是不够的。

写作时应当让事件载着自己对生活的关注、认识与思考,展示自身思想成长、升华的过程,并且用恰当的抒情、议论表现出来。

其实,事无巨细,只要懂得去开掘,哪怕是最寻常的事,也可以表现出自己富于个性的感悟来,也能给人许多回味与启迪。

有时甚至仅是微琐细节,也可以掘出有价值的主题来,使文章因为“有思想”、有深度而登上新的台阶。

若写作时不会往深处挖一挖,即使有好的素材也会写得俗之又俗的。

每每读优秀作文,都不难发现,大凡成功之作,其实都是小作者生活积淀中形成的独到见解的抒写载体,或是对自己参透的人生哲理的具体诠释。

请看以下几例记叙文中的点旨之句:

1、懒汉不思成材,懦夫不敢成材,庸人不善成材,成材是强者的事业。

2、坚韧是什么?

坚韧就是不埋怨命运的坎坷多舛,不叹恨生活的无情磨难,坚韧就是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坚韧就是突破,就是追求,就是创造,就是希望。

3、我要学会忍受,学会把伤痛转移,就像珍珠贝一样,重塑自己的伤口,在伤处磨练出一颗又大又亮的珍珠,闪闪发光,照耀自己的人生。

4、我一直感叹生活于我只是严酷的沙漠,现在才知道,那是因为我心里没有绿洲。

5、那一段充满阳光、鲜花和赞誉的日子已成为永久的历史。

它已被我紧紧地收藏在心灵的最底层,因为我明白,它很难成为自己成功之路的一级级台阶,却往往会成为通往成功的一个个温柔的陷阱,使自己在享受心灵的满足时,不知不觉地一步步走向后退。

人们读到这样的文章,犹如与小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一同品味生活,感悟人生,挑战命运,产生心有灵犀的共鸣。

而这一点,小学生、初中生一般是无法企及的。

高中学生就应该这样,发挥自己生活阅历相对丰富、知识积淀相对深厚,感悟能力较强的优势,有意识地从事件中提升出一些带哲理意味的思想,让它成为记叙文的灵魂而闪耀光彩。

其二,“散文味”。

即文章读来韵味十足。

韵味之一来自“真情实意”,优秀作文中,凭着它取胜的多乎其多。

正如年幼时弹琴只能弹准音符,而长大后可以在音符中传达无尽的意味一样,高中记叙文应该在字里行间蕴含丰富的情感。

叙说事件时,不能只是干巴巴毫不动情,不能只是用“笔”去写,而应该用“心”去写,用自己的动情去打动别人,感染别人,把读者牵

引到自己创设的特定氛围之中,与自己同喜同悲,同乐同愁。

即使文学功底不是很强的学生,只要能将真情倾注于事件之中,渗透于字里行间,也能得到好的表达效果。

韵味之二是语言的意味深长。

高中记叙文的语言除了具备初中时准确通顺的要求之外,要力求“美”起来,力求蕴藉、凝练、含蓄,以有尽之言达无尽之意,给人回味与思考的余地。

每一句叙述都不只是简单直白地交待事件过程,而是包含深意且伴有浓重的抒情。

请比较以下几组文章的起始句:

第一组:

1、我没有故事,只有实实在在的生活。

2、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

第二组:

1、“路有点长,夜有点微凉,心情迷迷惘惘,和天空交换沮丧?

?

”此时,也许只有这首歌能表达我因为考试的失败而带来的伤痛。

2、期末考试失败了,我心情很差。

第三组:

1、五年前那个云霞灿烂的傍晚,在我的一生中是那样暗淡无光――不幸的车祸降临到我的身上。

2、五年前的一个傍晚,我不幸遇到了车祸。

以上三组的每两句话,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但表达效果却相差甚远。

第一句的表达不仅给人一种文学韵味十足、语言优美的印象,而且能立时扣住读者心弦,激荡起读者的情感。

其三,“小说味”。

就是高中记叙文要有适当的虚构。

也许有人要说,这不是鼓吹让学生来虚的吗?

其实高中生的认识能力,远比初中时候强,他们已不再是只会就某一具体的事件认识点滴的生活真意,而是能以较为合理的、综合的、全面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生活。

初中生可以不明白文学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的道理,可以不明白将张三的鼻子、李四的嘴巴、王二的额头、孙五的眼睛合成一个人的写法,高中生却必须明白,而且也能做到,这是对文学有深入认识的表现,也是具备了一定文学素养的体现。

高中记叙文应当可以适当虚构,也许是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一个镜头、一句对话、瞬间情景,却可以加以想象,扩充成丰富而完整的事件;也许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却可以放到自我的生活中去抒写;也许是不同的人经历的事,却可以综合到一个人身上来表现。

只要是不违背生活去瞎编乱造,只要是具备生活的真实,把存在的、可能的、甚至希望存在的现实写出来,未尝不是对生活有深刻认识与思考的体现,未尝不是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体现,未尝不是语文功底深厚的体现。

如此,高中记叙文的事件会更有典型意义,形象会更丰富,内容会更充实,主题也将更有现实意义。

高中记叙文若做到“三味”俱佳,就算到了“火候”了,这样的文章也一定会成为同龄人中的上乘之作。

资料之二

了解记叙文选材和组材的方法

1记叙文选材的原则

要想写好文章,选材是关键。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材料,靠积累。

要积累,靠观察,靠收集。

占有材料,途径一般有三:

1、从生活中汲取。

沸腾的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热爱生活,关注人生,作文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

2、从书籍中收集积累。

人不能事事经历,书籍为我们体味生活,理解生活提供了又一渠道。

3、整合生活素材,或在原材料基础上,借假设推理而生发出新的材料。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这篇文章的血肉躯体。

中心思想是由具体材料来表现的,中心思想蕴含渗透在材料之中。

因此,我们要表现一个特定的中心思想,是不能随便找点材料就写的,而需要进行认真的选择,那么如何选择材料呢?

一、材料要真实。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意在告诉我们,写文章语句自然天成,才能万古常新。

自然天成,那就要写真实。

只有真实,才能有真情,才能增强感染力。

这个真实,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即自己是事情的直接参与者);也可以是耳闻目睹(自己作为旁观者)。

尤其要选取真实的有个性特点的细节材料。

记叙文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人或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

在写人记事时,大而空,是同学们常犯的毛病。

如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会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二、材料要典型。

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有表现力和说服力。

因此,要从众多的材料中挑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

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品质总要通过事件来表现,写人离不开叙事,而这些事件的选择必须典型。

典型事件有时可以是人物有代表性的重大行为,但更多的是那些看来细小平常却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生活琐事。

典型事件往往不止一件事,一般都要二、三件事以上。

魏巍同志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历最能说明这一点的重要性。

他写这篇文章的初稿题目是《自豪吧,祖国》,文中用了二十多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这些事例虽然都能围绕中心,但由于“例子堆得太多,好像记流水帐”,所以效果不好。

于是作者对材料做了果断取舍,只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这样,笔墨集中、主题突出。

《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传世佳作。

典型事例的安排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注意从不同角度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让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化。

2、不平均使用笔墨,应当详略结合。

一般至少有一件事要详写。

3、多个典型事例的安排上应注意衔接、过渡。

通过什么方式来组接这些事例也要注意技巧。

三、材料要新颖。

俗话说,新米煮饭自来香。

文章材料出新,

就会有时代气息,生活味就会浓。

因此要以独特的视角,选取新颖的材料。

在同学们的作文中,选材陈旧比较普遍,往往千篇一律,缺乏时代气息。

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

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

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这为我们选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才有可能

写出好作文。

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求在选材时多下功夫,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

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

四、材料要切题。

就是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材料。

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

“剪裁”本来是裁缝行业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将布料依照需要尽量剪裁,该去就去,该留就留,缝制成美丽的衣裳。

写作文也如同做衣裳一样,对使用的材料也必须剪裁。

剪裁,需要有依据。

依据之一就是根据中心思想剪裁。

一般来说,对表现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的材料,要进行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舍。

记叙文选材四字诀

很多学生在写记叙文时,都为材料的选择而苦恼:

有的同学缺乏对生活的敏感,觉得生活平凡而枯燥,没啥可写;也有的同学有一大堆材料,却不知道从何写起;还有的同学积累了相当多的材料,但不知道哪些材料是可用的,哪些是不可用的;或者哪些材料用了之后效果更好,哪些材料用了之后效果正好相反。

其实,材料的选择,是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的。

但在材料的选择上,却有四个字需要特别注意,可以作为学生作文选材的原则来强调一下。

一是“小”

很多同学写作文,老想写大事,觉得小事不值得写,写了也没有多大意义。

可是,我们都是些平平常常的人,我们的生活中不可能有那么多“有意义的大事”可写。

其实,只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小”事,深入挖掘,是可以写出好文章来的。

因为以小见大,本身就是文章最好的写作方法,几乎所有的大作家都是这样写的。

朱自清写《背影》,那么大的作家,也只是写了一件父亲买桔子的小事。

莫泊桑写爱国主义这么个大主题,也只是写了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与在学校上课的见闻(《最后一课》)。

这些成功的例子不可能不给我们很多启发。

二是“真”

选材要真实可信,不能胡编乱造。

有些同学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到了作文课上,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信笔写来。

这些脱离了生活真实的“故事”,不要说不能打动别人,恐怕就是自己读了也要反胃,当然更不会以情动人了。

比如有的同学写老师关怀学生,总是写下雨了,老师借雨伞雨衣给学生,自己淋着雨回家;或者在路上,自己的自行车坏了,过来一个老师,拿出工具修好了;或者自己病了,老师冒雨来给自己补课,自己很感动。

其实,大家都知道,生活中这样的事是很少的,而且即使有,也并不见得就能深深的感动学生。

任何时候都要牢记,真实是文章的生命。

写作文时,不仅要有真实的故事,还要有真实的感情。

当然,文章中的真,并不是客观描绘,生活实录,而是经过提炼、升华的真实,是一种艺术上的真,是“一种生活中的可能”。

三是“新”

首先,所写的人和事,必须是新的,别人没写过的,是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的。

俗话说,“别人嚼过的馍不香”,别人写过的材料,自己再写,本身就有“瓜田李下”的抄袭之嫌;再说,原作者肯定对那个材料作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和挖掘了,要想达到人家那个水平,也许本身就需要花费好多功夫,万一弄不好,赶不上人家,岂不是费力不讨好(当然,如果

能超越原作者,也不是完全不能借鉴)?

再说了,“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肯观察,用心去注意生活,就一定能发现有意义的、新鲜的材料。

所以,要尽量写自己观察到的,别人没注意的事物——在平常的事物中有不平常的发现。

因为只有这样的人和事,才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有阅读的兴趣。

四是“深”

要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意义,让读者明白所写材料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并把这种影响施加给读者,以期引起一种感情上的共鸣,实现写作的目标。

要想深入挖掘材料的意义、价值,当然首先要多读书,弄明白成功的作品是怎么做的。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一切大师的作品都在说明着应该怎样写。

”多读一些这样的作品,模仿、借鉴,会对提高自己的水平有很大帮助的。

比如杨朔先生的很多作品,是很适合开始学着写作文的初中学生学习的。

其次,要想写的深,还离不开自己的思考。

任何时候作者都要对自己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语言、形式等作科学的安排,反复推敲、反复斟酌,选用最合适的表现手法,选用最恰当的句式,选用最准确的词语。

要能像唐朝诗人卢延让一样,“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相信就没有写不深刻的材料了。

2记叙文组材的方法

1、截取精要法。

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的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性质的闪光瞬间而加以表现的剪裁方法即截取精要法。

一幅完整的布料,需精心剪裁,才能做成得体的衣服。

精心剪裁作文材料,截取精要,能使文章写得精彩扼要,中心突出。

材料的截取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1)叙事的文章截取事情发展中最精彩、最紧张、最激烈的部分。

(2)写人的文章选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