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泽东七律到韶山.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60262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毛泽东七律到韶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读毛泽东七律到韶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读毛泽东七律到韶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读毛泽东七律到韶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读毛泽东七律到韶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毛泽东七律到韶山.docx

《读毛泽东七律到韶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毛泽东七律到韶山.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毛泽东七律到韶山.docx

读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读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王志鸿

1、写作背景

韶山在湖南湘潭县西北与湘乡、宁乡交界处,距湘潭45公里。

相传舜帝南巡至此奏“韶乐”而得名,其主峰韶峰,海拔500米,毛泽东的故居就坐落在韶山落脉处的韶山嘴对面,叫上屋场。

毛泽东诞生于此,并在韶山度过他的童年和少年。

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11年毛泽东第一次走出韶山,到长沙求学,投身革命,至1976年9月9日逝世的58年间,共回故乡8次。

1959年6月25日至27日第七次回韶山写成了《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关心1958年5月5日提出的总路线,以及随之掀起的热火朝天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农村公共食的发展情况。

曾到过河北、安徽等地农村视察,那时从中央主席到普通农民都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毛主席听到的都是喜讯:

如河北徐水县三十万人秋季要收十一亿斤粮食……安徽舒城县舒茶公社实行了“吃饭不要钱”,养猪6万头,卖一半吃一半,每人每天还可吃四两肉……(均见58年新华社的报导)

有一次毛泽东在河南开调查会,反复问:

“大食堂究竟怎么样?

好还是不好?

你们要说实话,我希望你们讲真话。

”大家异口同声说好,不但举了许多优越性,还拿出许多面包来,说是大食堂烤的就是吃这种东西。

大家尝了,确实不错。

毛主席也很满意,说:

“要是全国农民都吃到这种面包,大食堂还是可以的”(《走下神坛的毛泽东》)。

毛主席要了解到更多的情况,除了看资料,听汇报、参观、游览,还选了一批卫士回乡探亲进行调查。

卫士马维探亲返队,给毛泽东捎了一个窝窝头,又黑又硬,掺杂大量粗糙的糠皮。

马维说:

“乡亲们就是吃这个东西,我讲的实话。

”59年还有卫士回家也带回农民吃的糠菜窝头(《走下神坛的毛泽东》)。

毛主席有点怀疑了。

他就亲自下乡视察,有计划地下乡调查,当地领导早就作了周密安排、视察哪里,看什么东西,谁来汇报,口径如何,都有充分准备,很难调查到真实情况。

1959年6月24日,毛主席在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陪同下,抵达长沙。

下午在湘江游泳,上岸突然对秘书高智说要回韶山去看看。

6月25日下午6时许到达,下榻于卢家湾一号楼(现改为韶山宾馆松山一号楼)。

由王任重“日记”描述,晚饭前,主席坐在住地院子里与罗瑞卿、周小舟和我谈起了中央苏区和遵义会议前后的事情。

晚饭后,还在主席的院子里谈了当时组织军队和建立井冈山根据地一些情况(《毛泽东在湖北》)。

晚饭后,韶山公社书记毛继生,韶山大队党总支书记毛华初等当地干部都来访,主要谈了次日请客对象,韶山的工农业生产、水利工程及农民生产、生活等。

第二天拂晓,毛泽东出门祭扫父母之墓,王任重日记说:

他们早晨5点多钟,被喊起来陪毛泽东一起去的。

祭扫后下山,毛泽东等人走到土地冲李文贵家的坪里。

李文贵慌忙拖出几条凳子让毛泽东等人坐。

毛、李随后说了些什么,诸材料说法不同。

上午访问了邻里、故居。

毛泽东等人到了谢家屋场,房主毛霞生是韶山生产队的队长。

据《毛泽东与韶山》介绍,在谢家屋场坐了半个钟头的毛泽东并没有询问韶山的农业生产,只问他是谁的儿子,并与听到消息不断涌来的乡亲握手、寒喧,用外号问起当年一些老人的情况(第135-137页)。

下午毛泽东访问毛氏祠堂,又看了韶山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毛福轩的妻子五阿婆,随后在邹家冲看水稻。

毛泽东向身边的毛继生问了一些生产、生活的问题。

当天晚上毛泽东没宴8桌(亦说10桌),请乡亲们吃饭。

对此《毛泽东生活档案》只有一句话:

“晚上,毛泽东邀请家乡的老地下党员、自卫队员、烈士家属、亲属、老贫民及乡村干部一起座谈,并宴请他们”(841-842页)。

在座谈会上,毛泽东说:

“我离开韶山30多年了,今日请大家来,想听听列位意见,想请你们对我,也对政府提些意见,尽量提、放心讲。

”一听这话,乡亲们面面相觑:

给“皇帝老子”提意见?

叩头喊万岁还来不及呢!

难堪地沉默。

终于有人说:

“搭帮你老人家翻了身,我们没什么意见……食堂办的蛮好,每餐三菜一汤……”毛泽东严肃地说:

“我不回,你们望我回,回哒,又不跟我讲真话!

”(《毛泽东健康饮食生活》)

当时毛泽东调查到了真实情况吗?

主席身边有中央大员、省委领导和地方干部,听到的多数还是地方干部的汇报;普通百姓都把他当皇帝老儿,不敢讲,个别人说了也不敢讲透。

例如:

毛泽东儿时的同学邹普勋的儿子邹长卫在土地冲见过毛主席一面:

端着个饭钵到谢家屋场向主告御状,说食堂吃不饱,毛泽东便问:

“你每餐吃多少饭”?

邹答:

“每餐四两米。

”毛说:

“现在餐餐三、四两,总比过去吃百家饭(指讨饭)好。

”邹长卫不作声了。

(见《毛泽东十二次南巡》)。

当时,党风、文风、社会风气和法律规定,有谁敢讲毛主席共产党不正确?

有多少人敢讲真话呢?

所以《人民日报》《毛泽东十二次南巡》《毛泽东与韶山》《毛泽东在湖北》《毛泽东健康饮食生活》《毛泽东生活档案》,对毛泽东回韶山同群众、干部的对话各不相同。

由此分析,毛主席此次回韶山没有调查到真实情况。

没有动摇他高举三面红旗的决心,也没有改变他对公共食堂和大跃进的好感。

毛泽东在两年后才否定了公共食堂。

这要感谢他的堂弟毛泽荣三人上京告御状:

1960年9月下旬,毛泽东一个堂弟毛泽荣找了毛泽东的舅表弟文东仙,又找到了毛泽东姨表兄王季范(时任国务院参事)。

毛泽荣、文东仙反映情况,王季范整理成文字。

9月下旬,去北京等到国庆,过了国庆,毛泽东都未接见,毛泽荣再三催主席的秘书约见,秘书催急了说:

“主席很忙,他确实没时间接见你们,材料由我带去好不好?

”毛泽荣说:

“不行,不见主席三哥,我们不交材料。

主席说过乡里来很多信他都收到。

”毛泽荣语气很坚定,又过了一段时间,秘书对毛泽荣、文东仙说:

“还请两位老人体谅,主席还是没有时间接见你们。

”“没时间,那我们自己找他去。

”毛泽荣有些不耐烦了,说着站起来了,说走就走,拉着文东仙到中南海警卫局,请接待的同志打电话找毛泽东,当时毛主席正在开会,闻讯吩咐接待人员把两位老人安排在中南海接待站住下等候。

过了几天,毛泽东终于接见了毛泽荣、文东仙、王季范。

毛泽荣讲话像打机关枪一样,把两年来家乡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公共食堂”的问题作了汇报。

三人一起反映了十个方面的问题。

文东仙、王季范还在一边敲边鼓,谈了自己家乡的问题。

毛泽荣三人的告状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其他中央大员更加打动了毛泽东(摘自《文革前十年史》中共党史出版社》肖冬连等人著)。

又从同年7月2日到8月16日的庐山会议看。

会上主席严厉批评了主张解散公共食堂的中科院社科部经济研究所董谦带的昌黎调查组的报告——《关于农村公共食堂的几个问题》。

7月10日毛主席在组长会议上讲: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缺点错误与成绩之比是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问题。

7月14日彭德怀写一封信反映当时存在的问题,结果把彭德怀等人定为了“右倾社会主义分子”,“反党集团”。

综上所述,得知毛泽东此次回韶山,不像一九二七回韶山调查到了人民的真正疾苦,写下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导了中国革命。

而此次回家由于他身份地位的巨变——党的主席,人民心中的皇帝老子。

加之他身边大小官员的前呼后拥,人民心理只有敬畏。

使他没有真正了解到人民的疾苦。

加之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都是他领导指挥的,都是他正确思想指引下取得的,他的方针政策一贯正确,这些都坚定了自己的自信,虽了解到一些小问题,总体感觉是好的,三面红旗基本成功的。

看到目前革命成功了,又想到革命的艰辛,百感交集,夜不能寐,靠在床栏上,用报纸垫着白纸,用铅笔写了又改,改了又写,嘴里念念有词,两个多小时写成《七律·归故里》,1963年12月才改为《七律·到韶山》。

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上。

2、思想境界

七律·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了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挽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首联:

“咒”诅咒。

“逝川”见唐·李白《古风》有“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逝川,逝去的流水,比喻流去的时间、过去了的岁月或事物:

“咒逝川”这里表示对岁月流逝去的怅恨。

1964年1月27日,应《毛主席诗词》译者之请求,毛对这两联口头解释:

“咒逝川”“三十二年前”指大革命失败,反动派镇压革命……具体指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5月21日的马日事变。

这联意为:

阔别三十二年后回到故乡,如流水的岁月唤起了作者依稀如梦的回忆,诅咒三十二年前反动派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马日事变”。

颔联:

“红旗”指作者领导的工农革命的旗帜:

“农奴”指农民。

“戟”古代能剌又能横击的兵器,这里指枪和梭标。

“农奴戟”指农民起义武装。

“黑手”指反革命的魔掌,“霸主”指蒋介石。

因作者1959年9月13日《致胡乔木》信中明确说:

“霸主”指蒋介石,这一联写那个时期的革命斗争。

颔联承上联回忆:

用象征的手法,形象生动的概括和描述了中国共产领导下的农民武装与蒋介石指挥的国民党军队的艰苦斗争。

颈联:

转到全诗的重点,对韶山、湖南乃至神州大地各族人民英勇斗争,为国捐躯的烈士的歌颂和深切怀念;歌颂先烈们为了伟大的革命的雄心壮志而不惜牺牲自己。

敢于英勇斗争,敢于胜利,敢于推动历史车轮,敢于改天换地。

第四联:

“夕烟”见唐李乂《次苏州》,“夕烟杨柳岸,春水木兰桡”又见唐谢偃《高松赋》,“霏夕烟而暖果,度神飚而洗音”。

“夕烟”指傍晚的烟霭或黄昏的炊烟。

此联意为:

高高兴兴看到韶山那一望无际葱茏茂密的庄稼像大海里的波浪一般,随风摇曳,涌起千重万迭的绿浪;又看到战天斗地的社员迎着黄昏的烟雾从田野回来,仿佛当年那些和自己一起战斗的英雄们回到了夕阳西下的烟雾中。

这是主席的联想和对先烈的怀念。

这首七律记述了:

毛主席回到阔别32年后的故乡的感受和联想,通过对韶山人民当年英勇卓绝的革命斗争的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物了当年革命人民英勇顽强的革命斗志,抛头颅洒热血的忘我牺牲精神,歌颂和怀念了千千万万的革命英雄;也颂扬了当时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

鲜明的体现了作者心里装着人民和英烈的高远而博大的革命胸怀和浓烈的人民情怀。

翻开历史看看:

刘邦回乡唱的: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足见一个封建帝王狂妄鼓吹自己呼风唤雨的本事,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内心的忧虑。

而毛主席这首诗,是通过追思那段艰辛的革命历史而深切怀念千百万革命英雄;进而热情歌颂广大革命英雄和劳动人民。

由此可见,封建帝王心中只有自己,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心里只有人民。

这首诗是对他,一个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伟大气魄与心里装着人民的博大胸怀的崇高思想境界的展现。

三、艺术特色

1、精于练字:

第一句中的“咒”字,是对时间流逝的感叹,是对将要回忆的往事——大革命失败,那痛彻心扉之情感的诅咒。

用得精确,极付爱憎分明的感情色彩。

如果作者没有经历那段历史,不热爱人民,不仇恨敌人,是很难想出这个字的。

仅仅一个“咒”字,便给“故园三十二年前”的“逝川”“别梦”泼洒了一层浓郁的感情色调。

第二联:

“红旗”与“黑手”在视觉色彩与感情色彩上都形成了一个鲜明对比。

一个“卷”字更状写了农民运动的波澜壮阔、迅猛浩荡。

第三联:

的“敢”字是对壮志的补充,对“挽新天”的歌颂,道出了胆量、勇气。

用在这里遒劲、有力、雄浑、刚健。

2、引经据典:

用典是毛主席写诗的一大特长,几乎他的每首诗都用了。

这首诗的“逝川”、“戟”、“鞭”“夕烟”都用得很巧妙、贴切,恰如己出,不露痕迹。

3、象征手法:

他用“红旗”象征共产党,“农奴戟”象征农民运动,“黑手”象征反革命的魔掌,“霸主”象征蒋介石,“霸主鞭”象征蒋介石镇压革命的行径。

用“新天”象征新中国,“换新天”象征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这些都收到了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效果。

四、步韵一首

银鹰上瞰九川

坐上银鹰瞰九川,追思四十一年前。

人间苦战生存线,天上明争驾御鞭。

粉碎阴谋扶正义,改革蔽政见尧天。

江山秀丽如诗画,日照神州起紫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