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章思想政治.docx
《第一二章思想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二章思想政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二章思想政治
第1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历史沿革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成长历程
◆课程的变革蕴涵着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论。
◆“教育思想”到教育实践。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思想品德课有自己复杂的创建、发展、探索过程。
●学术观点:
韩震的三阶段划分法:
拨乱反正时期1978-1985、改革发展阶段1985-1996、科学发展阶段1996-现在;
胡田庚的五阶段划分法:
即中学政治课的建立时期49-59、~加强和发展时期60-66、~受到严重破坏的时期66-76、~恢复和发展时期77-85、~改革时期85-至今。
邝丽湛的大三阶段划分法:
即解放前根据地“思想政治课(品德)课程的开设”、建国后90年代初期的“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发展”、90年代中后期“随课程标准而来的课程改革”。
1.政治性课程阶段(革命根据地时期—1976年)
政治课程的设置起源于政治需要。
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时期,把革命政治教育规定为各类学校的基本任务,设立了政治课程,目的就是要提高青年学生对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便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至1958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领域侧重于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或者政治思想工作。
“文革”时期中学政治课备受摧残。
1959—1966年政治课设置情况表:
2.常识性课程阶段(1976—2004年)
常识性,即注重内容目标的多元结构和应用价值。
含义:
理论教育常识;操作常识。
常识课程又可分为前段和后段:
前段为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5年,是常识性课程探索阶段;后段为1986年至2004年,中学政治课的改革阶段。
1977—1985年政治课设置情况表:
198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
1993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用)》
1994年8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1996年5月和1997年5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和《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
1986-2004年中学政治课设置情况表:
3.生活化课程阶段(2004年至现在)
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为标志,在新的世纪,我国又启动了一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时间紧、进程快,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
2003年5月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4年3月颁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2011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颁发。
生活不仅表现为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内容展开的载体,而且直接表现为教育的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是对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的理性反思,和现实社会剧烈变化的积极应对。
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化,并不是对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削解,也不是对常识化的全盘否定。
第二节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性质、地位、任务、教学方针、教学原则
在1985年以前一概称之为“政治课”;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更名为“思想政治课”;1996年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又对课程名称作了新的规定:
初中称为“思想品德”课,高中称为“思想政治”课。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性质
关于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性质,主要围绕着思想政治(品德)课是“德育课”还是“智育课”的归属问题展开。
事实上,思想政治(品德)课既具有智育属性,又具有德育属性。
【学术观点1】:
韩震的观点:
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塑造和培养现代公民为目标的现代公民素质教育课程。
【学术观点2】:
胡田庚的观点:
是一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为核心的,具有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特点的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程。
【学术观点3】:
张建文的观点: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德育为主要目标(任务)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
【学术观点4】:
刘国胜的观点:
思想政治(品德)课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中学生进行公民品德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的标志之一。
它对于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学术观点5】:
本教材(刘强)的观点38-41
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地位
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地位是指它在整个中学教育中所处的位置。
(一)从课程设置看,思想政治(品德)课是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
第一,思想政治(品德)课是中学课程方案明确规定的国家课程;
第二,思想政治(品德)课是中学的一门必修课程。
(二)从学生发展看,思想政治(品德)课处于首要地位。
德育是统帅,智育是中心,体育是基础。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德育为首,三育并举。
(三)从学校德育看,思想政治(品德)课是中学德育的核心(主要途径)
《中学德育大纲》:
“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观点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居特殊重要地位。
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方法,培养良好品德起着导向作用。
”
首先,从目标上看,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与中学德育目标是一致的。
其次,从内容上看,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中学德育的内容是相通的。
再次,从途径上看,思想政治(品德)课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主渠道)。
实践活动:
查阅有关资料,走访典型学校,访问经验丰富的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了解在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品德)课应该承担怎样的德育功能,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三、思想政治(品德)课的任务
即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对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道德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积极地思考并回答现实的重大问题,认清和履行我国青少年一代的崇高职责。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
“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必须紧密联系青少年不同时期的思想、知识、心理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积极地思考并回答自己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认清和履行我国青年一代的崇高责任。
”
主要有四个方面:
①知识的传授;②能力的培养;③觉悟的提高;④身心的健全。
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现实问题,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初步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再次,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觉悟的提高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在现阶段,就是要求青年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树立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政治立场和道德情操。
最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
十七大报告: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
①促使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保持乐观向上的稳定情绪。
②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③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四、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教学方针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第一,这是由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基本要求所决定的。
第二,这是由思想政治(品德)课的任务所决定的。
第三,这是由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所决定的。
第四,这是被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历史经验所证明了的。
思想政治(品德)课的一个显著特点:
就是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引导教育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使他们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的国情有更多的了解,为他们具备社会主义“四有”公民的各种素质提供充足的营养,这是我们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针的根本原因。
(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的含义:
一是教学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二是教学必须面向不同时期青少年思想、知识、心理的特点。
第一,坚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第二,坚持结合教学提高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认识。
第三,坚持结合教学增强学生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侵蚀和各种不良思想影响的能力。
(三)怎样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1.搞清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实际是正确贯彻这一教学方针的基础
社会实际,主要包括:
事关全局的国际国内重大的形势和任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当时当地所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
学生实际,主要是指:
思想实际、知识水平和觉悟程度。
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针的途径
①联系实际要明确范围。
②联系实际要有的放矢。
③联系实际要以理服人。
④联系实际要形式多样。
⑤联系实际要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轴。
▲突出实践性,把握层次性,反映时代性,体现民主性,注意趣味性,坚持科学性。
五、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教学原则
(一)党性原则
教学始终要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要求,在理论教育上要用……武装学生的头脑,要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服务。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四)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教育过程中要以讲事实为依据,以明道理为目标,鼓励学生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勇于探索,积极进取。
(五)师生民主合作的原则
(六)课内外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以课堂教学为主,坚持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
第三节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中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教学模式的改变和教育机制的完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为此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的大计迎接2l世纪的挑战。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二)中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功利化和务实化
社会变革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也部分地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功利化和务实化,构成了对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教育的严重冲击。
(三)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
部分中学生的道德、法纪观念淡薄,违法、犯罪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还比较严重。
原因:
◆中学生易冲动的特点;◆不良的家庭教育的影响;◆社会消极因素的作用。
◆学校教育管理的缺陷。
(四)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课教学
给思想政治课教学所带来的新的问题:
一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原理和教学过程的冲击;二是互联网所提供的庞大的自由的信息量对于认知、分析、判断能力还相对薄弱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考验。
(5)思想政治(品德)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尚存在着明显缺陷
二、解决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中
存在问题的主要途径
(一)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解决的几个问题
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改革教学过程;完善评价机制;对高考制度和现阶段的用人机制的改革;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结合等。
(二)弘扬主旋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同时也应敢于正视社会的阴暗面和不正之风等。
(3)加强对中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法律意识
一是要加强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观念教育;
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育人素质。
三是把对学生的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法纪教育与心理品质教育结合起来。
(四)应前瞻性地面对网络时代的教育
(五)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思考题:
1.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历史沿革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2.简述新课程改革中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新变化。
3.试述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4.试述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教学方针和教学原则。
5.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品德)课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第5章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教学实施
第1节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
一、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基本类型
1.概述
课堂教学的课型泛指课的类型,是课堂教学最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结构和程序。
(意义)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各种类型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规律,提高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
2.分类
以教学任务作为课的分类基点,课可划分为:
绪论课、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
以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作为分类基点,课可划分为:
讲授课、讨论课、自学辅导课、练习课、实践或实习课、参观或见习课等。
3.新课改视野下的课型
(一)解疑存疑型
本课型的原则是让学生自读课文,带着问题走向课堂,再读课文自我感悟,交流讨论,接受指导,解决疑难。
训练——提出问题:
学生的问题一般可分为零碎型、广杂型、简单型、价值型等.
解疑——解决问题:
一般操作步骤是:
将自行解决的问题和留存的主要问题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教师当堂巡视,梳理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让学生把自我解决的问题或帮助别人解决的问题大声地朗读、展示出来。
存疑——存思问题:
对与本课关系不大,解决起来费时,但确有意义的问题,可以留下来让学生课后思考,查询解决。
(二)自悟互教型
这种课型强调让学生参与从目标制定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自悟:
由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目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
互教:
好为人师是人的天性,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天性开辟一个教与学的新天地。
(三)讨论合作型
一般步骤:
定标——引导——自结。
定标,论题(目标)主要由教师梳理知识点后的问题决定,以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引导,讨论中突出语言文字训练,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坚持己见,同时引导学生达成必要的共识;指导学生使用讨论语言,拓宽思路,将讨论引向深入。
自结,指导学生将结果概括要点,进行小结。
二、思想政治(品德)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
教师教学工作技能分为五类:
①教学准备技能;②教学媒体使用技能;③课堂教学技能;④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技能;⑤教学研究技能。
(见教材215-240“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
(一)组织教学的技能
1、课前的教学组织
课前的组织教学是在上课铃响前后半分钟时间(不超过1分钟)即正式讲课前对学生的组织活动。
2、课间的教学组织
▲教学设计的组织(课堂教学的流程)
▲语言的组织(语言指令要适当;语言指令要明确具体;语言表达要圆润清晰,温和可人)
3、课后的教学组织(是指教师为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进一步落实、组织学生对新授课程的复习,未授课程的预习,达到巩固已知,探求未知。
)
要有组织教学的意识,不能光记着讲课而忽略了组织教学,必须两者兼顾,才能让课堂精彩生动起来。
(二)课堂讲授技能
1.课堂讲授技能的构成
(1)确立讲授结构
讲授结构是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对讲授过程框架的安排。
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把讲授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和步骤,形成清晰的讲授框架。
(2)组织讲授内容
思想政治(品德)课堂讲授的内容主要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以及有关的基本事实材料等。
第一,以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中心组织讲授内容。
教师以基本概念和原理为核心,设疑激趣、精心点拨、重点突破、带动全局。
基本结构:
一般性概括引入——论述——一般性概括总结。
第二,以案例为中心组织讲授内容。
通过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总结出讲授的结论与推论。
以这种方式组织讲授内容。
其基本结构是:
呈现案例——分析案例——得出结论。
第三,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讲授内容。
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组织讲授内容.
其基本结构是:
提出问题——明确标准——选择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结果。
第四,从整体入手组织讲授内容。
把课堂讲授内容分门别类、划分层次,进行条理明晰的阐述。
(3)提炼讲授语言
第一,从教材语言向教案语言转化。
要力求使讲授语言系统化、浅显化、形象化。
第二,从教案语言向口语讲授语言转化。
要做好讲授语言的口语化、个性化加工。
(4)变换讲授形式
(5)实施临场调控
第一,及时获取信息反馈。
第二,适时调控教学时间。
第三,迅速而恰当地处理讲授中的偶发事件。
2.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见教材220)
(三)课堂提问的技能(参见教材225“提问的艺术”)
实践反思:
当前课堂提问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表面性提问。
(2)随意性提问。
(3)惩罚性提问。
1.提问的基本要求(见教材226)
2.提问的主要方式(见教材227)
3.提问的过程(即指教师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回答问题,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一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活动过程。
)
(1)问题设计阶段:
提问什么:
第一,问有关知识,问题要指向教学目标,忌离题太远;第二,问重点、难点、关键点;第三,问知识的巩固与整理。
什么时候提问:
从教学内容角度看,提问应该选在教学的重点、难点、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学生学习的疑难点等;从学生实际看,应该选在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学生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时等。
提问谁:
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
如何提问:
指要考虑提问的方式方法。
(2)问题提出阶段:
引导性提示——提出问题(问题的表述、提问的语气与态度、提问应面向)——解释问题——适当停顿。
(3)诱导答问阶段:
核查;鼓励;重复;解释;提示;分解。
(4)总结评价阶段:
复述;追问;更正;评议;拓展。
四、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1.体现课改新理念,教学目标实现好。
一是教学目标的结构要完整,即要依据教学任务的“三位一体”来设计;二是表述要具体、切实、可行。
2.课程资源组织合理,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教学对象特点和需要,合理选择和利用对完成本节课最有效的教学资源。
抓住关键性的知识点和思想教育点;通过各种方法、手段,帮助学生克服难懂、易错、难接受的问题。
3.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创造愉快教学气氛。
教师:
组织者、指导者、参谋者。
学生:
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探究、体验。
4.教法学法同步,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初中思想品德课强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高中思想政治课强调“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
5.课堂结构合理,教学艺术显现。
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展与收;二是动与静;三是张与弛;四是断与续;五是师与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个还给:
还给学生时间,还给学生个性,还给学生权利,还给学生尊严
◎六个注意:
注意倾听,注意鼓励,注意幽默,注意师生互相激励,注意引导调控,注意宽容
第二节思想政治(品德)的课外活动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外活动的含义
即根据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校内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和教育活动。
2、思想政治(品德)课外活动的作用
1.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效果。
2.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有利于发现和发挥学生的特长。
4.有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三、思想政治(品德)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
1.组织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
兴趣小组活动是思想政治(品德)课外活动最常用的形式。
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活动的计划性。
第二,活动内容的新颖性。
第三,活动过程的导向性。
2.织开展各种专题讲座活动。
△专题讲座活动的内容。
△专题讲座报告人。
△专题讲座活动要注意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和针对性。
3.组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竞赛活动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例如学科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小论文竞赛等等。
注意:
◎目的性◎群体性
4.研究性学习活动。
(见第四章“教学方法”)
四、开展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课外活动要纳入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中,使它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体现出它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辅助形式。
2.课外活动的开展要体现学科性、思想性、科学性、应用性、趣味性和实效性的要求。
3.课外活动的形式力求多样化。
4.课外活动中师生的定位要正确(组织者、指导者;参加者、活动者)。
第三节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社会实践
一、在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运用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来看问题,不仅是对书本上知识的巩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环节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思想认识,转化为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
1.参观访问
参观主要是指带领学生去接触社会有关单位。
访问的对象是那些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教育意义的比较典型的人物。
参观访问是中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
一是活动前的准备。
二是活动过程中的组织。
三是活动后的总结。
2.社会调查
类型:
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
(1)准备阶段。
第一,制定调查计划和调查提纲。
第二,组织准备工作。
(2)调查阶段。
主要任务是广泛接触调查对象,了解情况,占有材料。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要做到“腿勤、嘴勤、手勤、脑勤”。
(3)分析总结阶段。
对调查所得到的材料进行加工处理。
3.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的范围和内容:
到社会有关单位、场所参加义务劳动、进行法律宣传、帮助有困难的人、做好事等等。
服务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开展这类活动的目的:
即让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第四节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和功能
反思及其对象、目的……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借助行动研究,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所依据的经验、理念、背景,总结成败得失,不断优化教学问题解决,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自觉活动和过程。
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
教学反思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现不足,查找原因,寻求改进方法。
(2)将教学中的“灵光闪现”进行总结提炼。
(3)对学生学习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