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学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强化习题二.docx
《云南中学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强化习题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中学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强化习题二.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中学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强化习题二
2019年云南中学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强化习题二
一、单选题
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引用了《箜篌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桃花扇》,对这三篇作品思想情感的共同点分析正确的是()。
A.表现出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感
B.传递了国破家亡的悲伤之情
C.表达了希望祖国繁荣的愿望
D.借爱情故事表现国家的兴衰
2、在校本课程“成语智慧”的学习中,有同学请教“韦编三绝”“闻鸡起舞”“洛阳纸贵”三个成语分别涉及的人物。
教师的回答,正确的是()。
A.孔子、班超、白居易B.司马光、祖逖、白居易
C.司马光、班超、左思D.孔子、祖逖、左思
3、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节选),按要求答题。
这节课的重点是带领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我准备分四个环节展开:
第一,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主要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林黛玉的句子,师生讨论;然后再找出贾府中其他人描述林黛玉的句子,师生讨论。
第二,观看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视频片段。
第三,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比较两篇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塑造人物方面的特点,学生讨论,小组汇报,展示个性化观点。
第四,教师评价,总结,布置作业。
对该教学设计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从整体设计和安排来看,教师对课文的教学重点把握不够准确
B.第一环节从直接描写的角度,引导学生探讨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C.第二环节使用视频时没有提出具体学习要求,教学意图不明确
D.第三环节拓展阅读引入的资料,与课文的教学重点联系不紧密
4、某教材必修5第一单元的选文有《雨巷》《荷塘月色》和《荷花淀》。
下列单元主要教学目标的设计,合适的是()。
A.借助细腻的环境描写,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B.置身特定的情境中,感受文本所营造的独特意境
C.联系作品描写的时代,了解文本反映的社会矛盾
D.分析丰富的修辞方法,掌握几种修辞方法的特点
5、.阅读课文《荷花淀》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2017年上半年真题)
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荷花变成人了?
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
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
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看她们。
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上述重要语段,对上述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A.“啊,原来是他们!
”妻子们的激动和战士们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半眼也没有看她们”,说明战士们心有怨气,觉得妻子们的行为很丢人
C.战士们聚精会神伏击敌人无暇与妻子们寒暄招呼,暗示了战斗的凶险紧张
D.战士们认为妻子们前来探望他们的行为很鲁莽,差点儿导致伏击行动失败
6、阅读下面《氓》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王富仁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坚持三个主体性》中说: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人们开始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与此同时,也有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同时坚持三个主体性:
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授课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脱离开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和授课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是无法得到真正的发挥的。
”它们道出了我的心声。
因为我知道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都是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的。
但是如果对它太过强调,势必会导致过扰不及的结果。
尤其是在实际教学中确实存在把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看到这种现象我总是感到困惑,几乎要怀疑自己的坚持。
新课程的培训匀起了我对这篇文章的鲜活记忆,时隔两年,结合教学实践,越发见出它的合理性和深刻性。
越朴素越深刻,真理往往如此。
在教学实践中,对《氓》这课的设计与教学,王老师的三个主体性就是我的理论支撑。
对该教学反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要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B.教师要客观对待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不能使学生主体绝对化
C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读文本,灵活组织教学
D.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学生要具备自己选择出适合的内容和形式的能力
7、阅读《赤壁赋》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
讲《赤壁赋》不能不讲“乌台诗案”。
(板书)苏轼与王安石同一时代,两人私交甚厚,但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尤其“不敢默视”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
王安石罢相后,几个监察御史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勤苏轼“指斥乘典”“包藏祸心”,于元丰二年(1079年)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生1(脱口而出):
为什么会叫“乌台诗案”?
师: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经过4个月的折磨后,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矶,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三篇传世名作,由他的政治低谷转而登上他的文学创作的巅峰。
今天我们要学的《前赤壁赋》正记录了苏轼从失意矛盾中超脱的心路历程。
师:
现在同学们一起来看课文标题“赤壁赋”,同学们对“赋”了解多少?
生2:
刚学的《诗经》“六义”有赋、比、兴。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是铺陈排比。
师:
说得非常好。
“赋”原先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
到汉朝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赤壁赋”的“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汉有大赋,铺陈扬厉;六朝骄赋,铺陈对仗;唐朝律赋,铺陈对仗,平仄用韵。
至此“赋”被层层束缚,已无法写了。
于是宋朝文人对“赋”进行改革,产生了文赋,突破声律对仗,自由挥洒,杂入大量散句,故称文赋。
但文赋仍保留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
客多是虚拟的,用于流露作者思想的一个侧面,主则用于表现作者的主导思想,他们共同反映了作者思想的矛盾困惑。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由历史事件导入课文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B.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学习“赋”的文体知识
C.历史事件的导入为学生赏析《赤壁赋》的思想感情,奠定了知识基础
D.教师没有必要讲解“乌台诗案”和“赋”的文体知识,对教学目标认识不清
8、学习《荷塘月色》,教师为引导学生学会体会意境,播放了盛开荷花的图片并配有名家朗读描写荷塘月色的录音。
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恰当的是()。
A.用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才能完成教学内容
B.图片呈现了真实场景,妨碍学生把握散文内涵
C.播放图片及音效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D.与作品的意境不相符,违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原则
9、阅读有关写作教学“创新评价方式”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双评作文批阅发下后,还务必要求学生重读点评过的作品,写自我反思后记。
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因为作文评改反馈最终还要回归落实到作者本身。
此时作者再次阅读修改自己的文章,就等于进行一次再创造。
因为有针对性评价的对照,学生每次可纠正自己一点错误,每次都可在反馈中前进一步。
如此,作文反馈也就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且找到了自己的写作新起点。
对上述教学论文论述重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双评可以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的灵感
B.评价方式的新颖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C.反思是一种学习能力,互评后自我反思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D.作文修改的过程等于再创造,可以逐渐纠正缺陷
10、.阅读有关多媒体运用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浓郁的美育特色的课,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这种美,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也是教师智慧、激情和技巧熔铸而成的艺术,而任何艺术品都在于突破因袭的模式,创造独特的美学风范。
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
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A.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B.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逼真的情境,增大课堂容量
C.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使五官官能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D.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案例分析题
1、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
刚才讨论别里科夫的死因,大概有三种意见:
一足他是被柯瓦连科推下楼摔死的,二是被华连卡笑死的,三是他自己郁闷死的(学生笑)。
从法医学的角度看,前两种属于他杀,第三种是自杀。
大家觉得主要原因是他杀还是自杀?
生1:
是自杀,也就是说,他自己的人格不健全,心胸狭窄,被别人气死的责任应该在自己。
生2:
我觉得外因很重要,没有像柯瓦连科和华连卡这样的青年,光是像全城的人那样,他永远是不会死的。
生3:
我折中。
自杀和他杀,都很重要,不能分主次。
师:
讲讲看。
生3:
说自杀么,是因为他的性格或者说他的个性是时代的产物。
像前面分析的那样,他个人的保守、反动、落后,怕出什么“乱子”,完全是当时沙皇专制外强中干心理的表现……
师:
政治心理。
接着说-:
生3:
说他杀么,我觉得除了柯瓦连科和华连卡之外,还有一个人,就是那个画漫画的人,也是让他“郁闷”的,书上说“让他难堪极了”。
师:
噢,这个人差点被我忽略掉了,我们一起研究研究。
大家看课文第八段,我问大家一个问题:
如果你就是那个画漫画的人,你为什么会那样做?
生3:
我就是想让别里科夫出丑,让他难堪,谁叫他平时那么招人恨呢!
师:
这好像不大可能吧,丑化别里科夫形象,只要在画一张大一点的,贴在全城最显眼的地方就可以了,为什么要画那么多张呢?
生4:
从漫画的接收对象上看,发给中学教师和神学教师,显然要在教师集体中孤立别里科夫;发给当官的,大概是想告诉他们:
“你的奴才居然要跟一个热情的女孩子结婚了,要出乱子了!
师:
看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爱捉弄人的“促狭鬼”,倒像是一个很讲究斗争策略的-
(部分学生小声说:
地下党、革命者)
师:
大家的推想大胆而又新颖。
不管怎么样,画漫画的人富有斗争机智,战斗手法犀利,与正面斗争的柯瓦连科、华连卡一起,构成了丰富的“新人”形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不是完全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
生:
不是。
师:
应该说不全是。
这也说明在这还存活着千万个别里科夫的重重黑暗中,也还透露出一丝光亮,一丝怎样的光亮?
生5:
朦胧的。
生6:
淡淡的。
问题:
请分析学生在本片段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2、阅读《陈情表》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
作者“陈情”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生:
“听臣微志……保存余年”。
师:
他为什么不直接说自己的目的,而从自己的幼年写起?
生:
为了打动皇帝。
师:
假如你是晋武帝,你会同意李密的请求吗?
生:
我觉得不会同意。
生:
我觉得会同意。
因为“百善孝为先”,如果不能尽孝,又怎么能够去尽忠。
师:
看来文章第一段就打动了这位皇帝,后面的内容就不用看了。
师:
李密原来是蜀汉旧臣,原来在祖母有病的时候就一直做着官,而现在一归顺晋朝就不做官了,这样会招致晋武帝的怀疑的。
所以,他在动之以情之后,还要晓之以理。
请大家找出文中的理之所在。
生: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您把孝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而我正是要尽孝。
生: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
师:
人生七十古来稀。
如果假定时日,忠孝之间的矛盾最终可以化解。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这都是可以解决的。
此时,皇帝看到了他的道理分析之后,会答应他吗?
生:
会。
师:
有人说,读《出师表》不哭,不忠;读《陈情表》不哭,不孝。
大家在学了这篇文章之后,有什么样的触动?
请大家在课后写一篇读后感,题目就定为《我读<陈情表)》。
问题:
分析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的。
3、
十五、阅读《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
1778年5月30日,“教导入们走向自由”的“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与世长辞了。
一百年后,即1878年5月30日,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维克多·雨果站在纪念伏尔泰的百年冥诞上,发表了一篇激情澎湃的演讲。
(板书: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老师富于激情地朗读全文,学生打开书本边看边听)
(点评:
教师率先示范,给学生提供了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平台,便于让学生进入情境,获得整体印象)
师:
老师刚才像不像在演讲?
生(齐声地):
像!
(有几个学生在摇头)
师:
意见看似一致,仍有不同意见。
(指一个摇头的同学)说说为什么不像做演讲?
生:
是在朗读课文,虽然比平时感情充沛一些,但没有演讲的场景和氛围,一般演讲者有动作配合。
师:
以课文开头的两句示范一下,好不好?
生(有些腼腆地):
“一百年前的今天(右手抬到胸前),一颗巨星陨落了(右手向下按),但他是永生的(仰头,右手挥向右前方)。
”(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
师:
看来演讲还是得有“演”才能算数了。
生:
不一定,我在电视上看到江泽民在布什图书馆发表的演讲,还有布什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他们并没有什么“演”的表现,报纸、电视还不是都说他们在演讲?
师:
看来都是言之有据。
课前我要求大家搜集演讲的资料,有谁能说说演讲的特点?
(点评:
让学生明白演讲与朗读有别,激发学生了解演讲一般知识的兴趣,为下一步教学理下伏笔)
问题:
分析教师如何让学生明白演讲与朗读的区别的。
4、阅读下面教师在讲授《西厢记》之后所写的授课日记(节选),回答问题。
开始我在一个班级教这一课,从文言文教学角度进行备课、讲课,结果学生无精打采。
后来我反复思考、寻找原因,弄清了戏曲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不可以当作单纯的文言文来教。
在另一个班级教学时,我改变了教学角度,将重点放在“体验”二字上。
我让学生在想象中去完成对作品的理解。
我根据[赖婚]一场中三个人的不同身份和不同性格,分别为他们设计了一句非常简单的台词,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三个人当时的心态,并稍作启发,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出戏的喜剧意味,获得了一种难以言状的快感。
问题:
上述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了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
请你谈谈如何对语文教学过程进行优化。
5、请简要评析《囚绿记》教学现场所体现的教学理念。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问题:
①哪几段写囚绿记的?
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画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②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
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好好品味品味。
③质疑。
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1.学生自读、图画。
2.讨论交流问题①。
明确: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
择绿、近绿、囚绿、释绿。
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
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
这曲折有致地表现了作者热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3.讨论交流问题②。
4.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配乐诵读。
我们在朗读时,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
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画有关词、短语、句子,做些批注。
问题:
④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
⑤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
(提示:
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思考)
5.学生自读、思考、圈画、批注。
6.小组交流。
7.全班分享(每一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8.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的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多媒体课件展示)。
三、教学设计题
1、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蒙田《热爱生命》原文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
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
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
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
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知此。
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
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
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
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
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作者介绍
蒙田(1533-1592),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著有《随笔集》。
他的随笔内容广泛,说理明畅生动,有“蒙田式散文”之美称。
课文介绍
《热爱生命》是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中《短文三篇》中的第一篇,同单元的课文有《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单元说明
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
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
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
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辫能力和批判能力。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实物投影。
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3.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1)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2)既然“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那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乐于生”呢?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海明威《老人与海》(节选)
他们在海里走得很顺当,老头儿把手泡在咸咸的海水里,想让脑子清醒,头上有高高的积云,还有很多的卷云,因此老头儿知道还要舌d一整夜的小风。
老头儿不断地望着鱼,想弄明白是不是真有这回事。
这是第一条置鱼朝它扑来的前一个钟头。
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窜上来。
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涌现在太阳光下。
然后它又钻进水里去,嗅出了臭迹,开始顺着船和鱼所走的航线游来。
有时候些鱼也迷失了臭迹,但很快就嗅出来,或者嗅出一点儿影子,于是紧紧顺着这条航线游。
这是一条巨大的蜻登,生来就跟海里游速最快的鱼一般快。
它周身的一切都美,只除了上下领。
它的眷背蓝蓝的,像是旗鱼的脊背。
肚子是银白色,皮是光滑的,漂亮的。
它生得跟旗鱼一样,不同的是它那巨大的两领,游得快的时候两3}紧闭起来。
它在水面下游,高耸的脊鳍像刀子似的一动也不动地插在水里。
在它紧闭的双嘴唇里,八排牙齿全部向内倾针着。
跟寻常大多数>}鱼不同,它的牙齿不是角锥形的,像爪子一样缩在一起的时候,形状就如同人的手指头。
那些牙齿几乎跟老头儿的手指头一般长,两边都有剃刀似的锋利的刃子。
这种鱼天生要吃海里一切的鱼,尽管那些鱼游得那么快,身子那么强,战斗的武器那么好,
除掉它没有任何的鱼敌得过。
现在,它嗅出了新的臭迹,加快游起来,它的蓝色的脊鳍划开了水面。
老头儿看见它来到,知道这是一条毫无畏惧而且为所欲为的>}鱼。
他把鱼叉准备好,用绳子系住,眼也不眨地望着笠鱼向前游来。
绳子短了,少去割掉用来绑鱼的那一段。
老头儿现在头脑清醒,正常,有坚强的决心,但是希望不大。
他想:
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
看见鲨鱼越来越近的时候,他向那条死了的大鱼望了一眼。
他想:
这也许是一场梦。
我不能够阻止它来害我,但是也许我可以捉住它。
"Dentuso",他想。
去你妈的吧。
……
当他驶进小港的时候,海滨酒店的灯火已经熄灭,他知道人们都已上床睡去。
海风越刮越大,现在更是猖狂了。
然而港口是静悄悄的。
于是他把船向岩石下面的一小块沙滩跟前划去。
没有人来帮助他,他只好一个人尽力把船划到岸边。
然后他从船里走出,把船系在宕石旁边。
他放下桅杆,卷起了帆,把它捆上,然后把桅杆扛在肩上,顺着堤坡往岸上走去。
这时他才知道他已经疲乏到什么程度。
他在半坡上歇了一会儿,回头望了一望,借着水面映出的街灯的反光,看见那条死鱼的大尾巴挺立在船梢后面。
他看见鱼脊骨的赤条条的白线,黑压压一团的头,伸得很长的吻和身上一切光溜溜的部分。
他再往上爬去,一到堤顶上他就跌倒,把桅杆横在肩上躺了一会儿。
他试一试想站起来,可是非常困难,于是他就扛着桅杆坐在那儿,一面望着路上。
一只猫从远处跑过去,不知在那儿干什么。
老头儿直望着它,过一会他才转过来专望着大路。
最后,他放下了桅杆站起来,再把桅杆提起,放在肩上,然后走他的路。
在他走到他的茅栩以前,他不得不坐在地上歇了五次。
走进茅棚以后,他把桅杆靠在墙上。
他摸黑找到了一个水瓶,喝了一口水就躺到床上去。
他把毯子盖到肩上,又裹住眷背和两腿,就脸朝下躺在报纸上,手心朝上,两只胳膊伸得挺直的。
课文介绍
《老人与海》是某版语文教材必修3第一单元第三课的选修课文。
同单元的课文有《林黛玉进贾府》和《祝福》。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中外小说。
小说是拥有众多读者的一种文体,它可以多方面刻画人物,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还可以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生活的环境,因此在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基本要素,现代小说侧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有淡化情节的倾向。
学习这个单元,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
欣赏人物形象,要注重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把握叙述语言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