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分析技术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47250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分析技术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食品分析技术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食品分析技术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食品分析技术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食品分析技术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品分析技术总结.docx

《食品分析技术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分析技术总结.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食品分析技术总结.docx

食品分析技术总结

1.食品分析:

专门研究各种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价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

2.食品分析检验任务:

对加工过程的物料及产品品质进行控制和管理;分析检验的任务对贮藏和销售过程中食品的安全进行全程质量控制;为新资源和新产品的开发、新工艺的探索提供科学依据。

3.食品分析检验内容:

感官检验;营养成分检验;添加剂检验;有毒有害物质检验。

4.食品添加剂:

在食品生产中,为了改善食品感官性质,或为了改善食品原来的性质,增加营养,提高质量,或为了延长食品货架期,或因加工工艺需要而加入的辅助材料。

5.分析检验方法及特点:

(1)感官检验:

食品感官鉴别的基本方法,其实质就是依靠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等来鉴定食品的外观形态、色泽、气味、滋味和硬度

(2)仪器分析法:

以物质的理化性质为基础,利用光电仪器来测定物质的含量(3)酶分析法(4)微生物分析法(5)化学分析法。

6.食品样品分析程序:

样品采集;制备保存;样品的预处理;成分分析;数据记录、整理;分析报告的撰写。

7.采样:

从大量的分析对象中抽取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样品作为分析材料。

8.采样原则:

代表性原则;真实性原则;适时性原则;准确性原则。

细则:

(1)采集的样品要均匀、有代表性能反映全部被检食品的组成、质量和卫生状况

(2)采样方法要与分析目的一致(3)采样过程要设法保持原有的理化指标防止成分逸散,如水分、气味、挥发性酸等(4)防止带入杂志或污染(5)采样方法要尽量简单处理、装置尺寸适当。

9.检样:

由整批食品的各个部分采取的少量样品。

10.原始样品:

把许多份检样综合在一起。

11.平均样品:

原始样品经过处理再抽取其中一部分作检验用者。

12.注意问题:

清洁无污染、保持原有形状、尽快分析、做好相应记录、采样数量一式三份,供检验、复验、备查、仲裁,一般散装样品每份不少于0.5kg。

13.随机抽样:

均衡地、不加选择地从全部产品的各个部分取样。

14.四分法:

将物料铺成一正方形,画其对角线,取相等的两份再均匀铺平,再取其对角线两份,继续进行直至所取量为所需量即可。

15.样品保存:

(1)放在密闭、洁净容器内,置于阴暗处保存

(2)易腐败变质的放在0-5℃冰箱内,保存时间也不能太长(3)易分解的要避光保存(4)加入不影响分析结果的防腐剂或冷冻干燥保存。

16.样品预处理:

有机物破坏法(干法灰化、湿法消化);蒸馏法;溶剂提取法;浓缩法;色层分离法;化学分离法(磺化法和皂化法、沉淀分离法);粉碎法;灭酶法(干热灭酶、蒸煮灭酶、微波灭酶)。

17.预处理目的:

测定前排除干扰组分;对样品进行浓缩。

18.预处理原则:

消除干扰因素;完整保留被测组分;使被测组分浓缩。

19.干法灰化法的优缺点:

(1)此法不加或加入很少试剂,空白值低

(2)灰分体积小,可处理较多样品,可富集被测组分(3)有机物分解彻底,操作简单,无需工作者经常看管

(1)所需时间长

(2)某些挥发元素易损失(3)坩埚对被测组分有吸留作用。

20.湿法消化的优缺点:

(1)有机物分解速度快,所需时间短

(2)由于加热温度低,可减少金属挥发逸散的损失

(1)产生有害气体

(2)初期易产生大量泡沫外溢(3)试剂用量大,空白值偏高。

21.相对密度定义:

某一温度下,某物质的质量和同体积同温度纯水质量比;测量方法:

密度瓶法、密度计法、密度天平法;意义:

测量相对密度可以初步判断食品是否正常以及纯净程度,相对密度是食品生产过程中常用到工艺控制指标和质量指标,为检验食品提供依据。

22.正确选择分析方法:

要根据分析要求的准确度和精确度;要考虑分析方法的繁简和速度;考虑样品的特性;现有条件。

23.准确度与精确度的不同:

准确度:

指测定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反映测定结果可靠性;精密度:

指多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它代表测定方法的稳定性和重现性,精密度的高低用偏差来衡量;不同:

准确度高的方法精密度必然高,而精密度高的方法准确度不一定高;准确度的高低可用误差或回收率来表示,误差越小或回收率越大则准确度越高。

24.控制消除误差:

正确选取样品量;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减少偶然误差;对照试验;空白试验;校正仪器和标定溶液;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5.系统误差:

是由固定的原因造成的,在测定过程中按一定的规律反复出现,有一定的方向性,这种误差大小可测,又称“可测误差”。

26.偶然误差:

由一些偶然的外因引起,原因往往不固定、未知、且大小不一,不可测,这类误差往往一时难以觉察。

27.测定折光率意义:

鉴别液态食物组成,确定食物浓度,判断食物纯净程度及品质,判断参假情况;还可以测定以糖为主要成分的果汁、蜂蜜等食品的可溶性固体物的含量。

28.变旋光作用:

具有化学活性的还原糖类(如葡萄糖、果糖、乳糖、麦芽糖等),在溶解之后其旋光度起初迅速变化,然后变得缓慢,最后达到恒定值。

29.旋光法原理:

偏振光:

只在一个平面上振动的光,可由尼科尔棱镜或偏正片产生;旋光物质:

分子中有不对称碳原子,能把偏振光的偏转面转一定角度的物质,光活性物质右旋正、左旋负;旋光度:

偏振光通过光学活性物质的溶液时,其振动平面所旋转的角度;比旋光度:

当旋光性物质的浓度为100g\ml,液层厚度为1dm时所测得的旋光。

30.水分的存在状态:

结合水或束缚水;亲和水;自由水或游离水(不可移动水或滞化水、毛细管水、自由流动水)。

31.水分测定:

目的:

控制水分含量,对于保持食品具有良好的感官性状、维持食品中其他组分的平衡关系,保证食品具有一定的保存期等均起重要作用;意义:

重要的质量指标之一;一项重要的经济指标;水分含量高低,对微生物的生长及生化反应都有密切的关系。

32.水分测定方法:

直接法:

利用水分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测定水分,重量法、蒸馏法、卡尔费休法、化学方法;间接法:

利用食品的物理常数通过函数关系确定水分含量,如测相对密度、折射率、电导、旋光率等。

直接发比间接法准确度高。

33.直接干燥法测定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一、取样:

1固体样品:

切碎或磨细,3~5g;2浓稠态样品,加入海砂或无水硫酸钠增加蒸发表面积;3液体样品:

水溶液浓缩;二、清洗称量皿—烘至恒重—称取样品—放入调好温度的烘箱(100-105℃)—烘1.5小时—于干燥器冷却—称重—再烘0.5小时—称至恒重(两次重量差超不过0.002g即为恒重)。

测定要点:

取样(称样)在采样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水分测定的变化,对有些食品例如奶粉、咖啡等很容易吸水,在称量时要迅速,否则越称越重;干燥条件的选择三个因素:

温度、压力(常压、真空)干燥、时间。

水分含量公式:

x=(m1-m2)\w,w=样品质量,m1=前,m2=后。

注意事项:

(1)样品中含有非水分易挥发性物质(酒精、醋酸、香油精、磷脂等)

(2)样品中的某些成分和水分的结合,使测的结果变低(如蔗糖水解为二分子单糖),主要是限制水分挥发(3)食品中的脂肪与空气中的氧发生氧化,使样品重量增加(4)在高温条件下物质的分解(果糖对热敏感)C6H12O6果糖,大于70℃,△→C6H6O3+3H2O(5)被测样品表面产生硬壳,妨碍水分的扩散,尤其是对于富含糖分和淀粉的样品(6)烘干到结束样品重新洗水。

34.卡尔费休法原理:

测水分的容量方法,属于碘量法,是测定水最为专一、最为准确的方法,利用碘氧化二氧化硫时,需要一定量的水参加反应:

I2+SO2+2H2O=2HI+H2SO4(l),上述反应是可逆的,当硫酸浓度达到0.05%以上时,即能发生逆反应。

在体系中加入吡啶,反应向右进行。

C5H5N+H2O+I2+SO2→2氢碘酸吡啶+硫酸酐吡啶,生成硫酸酐吡啶不稳定,能与水发生反应,消耗一部分水而干扰测定,,为使其稳定,加入甲醇作为稳定剂,硫酸酐吡啶+CH3OH(无水)→甲基硫酸吡啶,碘、二氧化硫、甲醇、吡啶配在一起为费休试剂。

当用费休试剂滴定样品达到化学计量点时,再过量一滴试剂中的游离碘会使

(1)此法适用于食品中糖果、巧克力、油脂、乳糖和脱水果蔬类等样品

(2)样品中有强还原性物料,包括维生素C的样品不能测定(3)卡尔费休法不仅可测得样品中的自由水,而且可测出结合水,即此法测得结果更客观地反映出样品中总水分含量(4)固体样品吸毒一40目为宜,最好用粉碎机而不用研磨,防止水分损失。

35.灰分:

食品经高温(500~600℃)灼烧后的残留物。

总灰分:

水溶性灰分:

反应可溶性钾钠钙镁等的氧化物和盐类含量,可反映果酱果冻等制品中果汁的含量、水不溶性灰分(酸溶性灰分:

反应铁铝等氧化物,碱土金属的酸式磷酸盐的含量、酸不溶性灰分:

反映污染的泥沙及机械物和食品中原来存在的微量SiO2的含量)。

36.总灰分测定原理:

把一定量的样品经炭化后放入高温炉内灼烧,使有机物质被氧化分解,以二氧化碳、氮的氧化物及水等形式逸出,而无机物质以硫酸盐、磷酸盐、碳酸盐、氯化物等无机盐和金属氧化物的形式残留下来,这些残留物即为灰分,称量残留物的重量即为计算出样品中总灰分的含量。

37.方法:

瓷坩埚的准备;高温炉的准备;样品的预处理;炭化样品;灰化;冷却;称重。

38.炭化目的:

(1)防止在灼烧时,因温度高,试样中水分急剧蒸发使试样飞扬

(2)防止糖、蛋白质、淀粉等易发泡膨胀的物质在高温下发泡膨胀而溢出坩埚(3)不经炭化而直接灰化,碳粒易被包住,灰化不完全。

39.实验操作:

坩埚—置于电炉或煤气灯,半盖坩埚盖—小心加热—炭化—直至无黑烟生成。

40.炭化终点:

无黑烟生成;灰化终点:

全为白色或浅灰色,内部无残留炭块,到达恒重相差<0.5mg。

41.炭化条件选择:

(1)灰化容器:

测定灰分通常以坩埚作为灰化的容器

(2)取样量:

测定灰分时,取样量应根据样品的种类、性状及灰分含量的高低来确定,取样时应考虑称量误差,以灼烧后得到的灰分质量为10~100mg来确定称样量(3)灰化温度:

一般在500~600℃范围内,个别样品(如谷类饲料)可以达到600℃(4)灰化时间:

一般不规定灰化时间,而是观察残留物为全白色或浅灰色,内部无残留的炭块,并达到恒重,两次结果误差<0.5mg。

42.加速灰化方法:

(1)样品初步灼烧后,取出,冷却,从灰化容器边缘慢慢加入少量无离子水,使残灰充分湿润(不可直接洒在残灰上,以防残灰飞扬损失),用玻璃棒研碎,使水溶性盐类溶解,被包住的碳粒暴露出来,把玻璃棒上粘的东西用水冲进容器里,在水浴上蒸发至干涸,至120~130℃烘箱内干燥,再灼烧至恒重

(2)添加灰化助剂(3)糖类样品残灰中加硫酸(4)加醋酸镁、硝酸镁。

43.加速灰化原因:

含磷较多谷物制品,磷酸过剩于阳离子,灰化过程中形成C2H2PO4,在较低温度下会熔融包裹碳粒,难以灰化。

44.铁含量高的食品—褐色,铜、锰含量高的食品—蓝绿色。

45.恒重:

灰分测定<0.5mg,水分测定<0.002g。

46.坩埚:

耐高温;内壁光滑;耐稀酸;价格低廉;温度骤变易破裂。

47.总灰分测定步骤:

马福炉准备→瓷坩埚准备→称样品→灰化1h→取出→入干燥器冷却30min→恒重→结果计算,灰分=(m3-m1)\(m2-m1),空白试验=(m3-m1-B)\(m2-m1),m1=空坩埚质量,m2=样品+空坩埚,m3=残灰+空坩埚,B=空白试验残灰量。

48.瓷坩埚使用方法:

坩埚→用1:

4HCl煮沸1~2h→洗净晾干→用FeCl3+蓝墨水的混合物在坩埚外壁及盖子上编号→500~550℃灼烧1h→移至炉口冷却到200℃→移至干燥器→冷却称重→再灼烧30min→恒重(两次称重之差<0.5mg)。

49.优:

耐高温可达1200℃,内壁光滑、耐酸、价格低廉;缺:

耐碱性差,灰化碱性食品,坩埚内壁的釉质会部分溶解,反复多次使用后,难以得到恒重;温度骤变时,易炸碎破裂。

50.直接灰化法操作要点:

1.样品炭化时要注意热源温度,防止产生大量泡沫溢出坩埚;2.把坩埚放入高温炉或从炉中取出时,要放在炉口停留片刻,使坩埚预热或冷却,防止温度剧变而使坩埚破裂;3.从干燥器中取出冷却的坩埚时,因内部成真空,开盖恢复常压时应让空气缓慢进入,以防残灰飞散;4.灰化后得残渣可留作钙磷铁等成分的分析;5.用过的坩埚应把残灰及时倒掉,初步洗刷时,用醋盐酸浸泡10~20min,再用水冲刷干净。

51.灰分测定和水分测定中恒重操作过程的不同。

1.温度不同:

灰分测定中恒重操作温度500~550℃,水分100~105℃;2.方式:

灰分灼烧,水分干燥;3.仪器:

灰分坩埚,水分蒸发皿;4.最后称重之差:

灰分<0.5mg,水分<2mg;5.灰分测定操作中坩埚灼烧后需移至炉口冷却到200℃再移至干燥器,水分测定操作中在烘箱中烘干后移至干燥器冷却称重。

52.总酸度:

食品中所有酸性成分的总量。

53.挥发酸度:

指食品中易挥发的有机酸,包含游离、结合两部分。

54.有效酸度:

被测溶液中H+浓度,反映已解离酸的浓度,用PH表示。

55.固有酸度(外表酸度):

指刚挤出来的新鲜牛乳本身所具有的酸度。

56.发酵酸度(真实酸度):

指牛乳在放置过程中,在乳酸菌作用下使乳糖发酵产生了乳酸而升高的那部分酸度。

57.食品中酸来源:

原料带入;加工过程中人为加入;生产中有意让原料产酸;各种添加剂带入;生产加工不当,贮藏,运输中污染。

58.酸度测定意义:

(1)有机酸影响食品的色香味及稳定性

(2)食品中的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是判断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3)利用食品中有计算的含量和糖含量之中,可判断某些果蔬的成熟度(4)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指标。

59.总酸度测定原理:

用标准碱液滴定食品中的酸中和生成的盐,用酚酞作指示剂,当滴定终点时(PH=8.2,指示剂显红色),根据耗用标准碱液的体积,计算出总酸含量,RCOOH+NaOH—RCOONa+H2O。

60.仪器试剂:

容量瓶、三角瓶(用水洗净)、碱式滴定管(用水洗净,检查是否漏液,使用前排气泡)、铁架台、蝴蝶夹、无二氧化碳蒸馏水、1%酚酞指示剂、0.1mol\LNaOH溶液、95%乙醇(酚酞的溶剂)。

61.样品处理:

(1)固体样品、干果蔬菜、蜜饯及罐头:

粉碎(粉碎机或高速组织捣碎机)—混合均匀—取适量—加15ml水(干品加8到9倍水)—水浴(70~80℃,30min)—移入250ml容量瓶冷却定容—过滤;

(2)含CO2饮料、酒类:

40℃水浴加热30min(除CO2)—冷却备用;(3)调味品及不含CO2的饮料、酒类:

直接取样;(4)咖啡样品:

粉碎(过40目筛)—取10g于锥形瓶中—加75ml80%乙醇—加塞放置16h(摇动)—过滤;(5)固体饮料:

取5~10g于研钵中—加少量水研磨成糊—转移到250ml容量瓶定容—过滤。

62.步骤:

1.试剂及容器准备;2.样液的制备;3.测定:

A空白试验:

用移液管吸蒸馏水50ml,注入三角瓶,加酚酞3~5滴,用0.14mol\LNaOH滴定至浅红色,且30s不褪色,记录消耗的NaOH量;B样品测定:

用移液管吸酸液50ml,注入三角瓶,加酚酞3~5滴,用0.14mol\LNaOH滴定至浅红色,且30s不褪色,记录消耗的NaOH量,重复1~2次。

63.注意:

(1)样品浸渍,稀释用蒸馏水,不含CO2;

(2)取样量:

样品浸渍,稀释用水量应根据样品中总酸的含量来慎重选择,为使误差不超过允许的范围,一定要求滴定时消耗0.1mol\LNaOH溶液不得少于50ml;(3)由于食品中有机酸均为弱酸,在用强碱滴定时,其滴定终点偏碱,一般PH=8.2左右,故选用酚酞作为指示剂;(4)若样液颜色过深或浑浊,则宜用电位滴定法,本法适用于色浅产品,或可加水稀释或用活性炭脱色。

64.水蒸气蒸馏测定挥发性酸:

原理:

加适量磷酸(使结合态挥发性酸游离出来),用水蒸气蒸馏出来总挥发性的酸,收集后用酚酞作指示剂,滴定,终点微红,30秒不褪色。

65.测定:

取25ml样品于蒸馏瓶—加入50ml无二氧化碳蒸馏水—1ml10%磷酸—蒸馏—加热60~65℃—加三滴酚酞—NaOH滴定—空白对照。

66.PH计原理:

以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插入待测样液中,组成原电池,该电池电动势的大小与溶液PH值有直线关系:

E=E0+0.0591PH。

测定方法:

电位法、比色法。

67.参比电极:

维持一个恒定的电位,作为测定各种偏离电位的对照,银-氧化银电极是目前PH中最常用的参比电极;玻璃电极:

其电位取决于周围溶液的PH,建立一个对所测量溶液的氢离子活度发生变化做出反映的电位差;电流计:

该电流计能在电阻极大的电路中测量出微小的电位差,PH电流表的表盘刻有相应的PH数值,而数字式PH计则直接以数字显出PH值。

68.使用:

1.PH电极的浸泡:

浸泡在含3.3mol\L的氯化钾溶液中;2.仪器接通电源预热30min;3.校正:

(1)一点校正:

测量精度0.1PH以下,用PH=6.86或PH=7.00标准缓冲液

(2)二点校正:

精密级PH计,设有“定位”和“温度补偿”调节,还设电极“斜率”调节,先以PH6.86或PH7.00进行“定位”校准,然后根据测试溶液的酸碱情况,选用PH4.00(酸性)或PH9.18或PH10.01(碱性)缓冲溶液进行“斜率”校正(3)校正时机:

每次使用前或换用新电极或“定位”“斜率”调节器变动过必须用标准溶液加以矫正;4.样液测定:

用蒸馏水冲洗电极并用吸水纸擦干后,插入样品溶液中进行测量;5.PH计的维护。

69.维护:

必须保持干燥清洁;忌用浓硫酸、铬酸洗液、四氯化碳、浓酒精洗涤电极的敏感部分;测量完毕,将电极保护套套上,保护套内放少量3.3mol\L氯化钾溶液,玻璃泡不能与硬物接触,任何破损和擦毛都会使电极失效。

70.水蒸气蒸馏测定挥发酸,加10%磷酸:

作用:

使结合态挥发酸游离出来便于测定;原理:

样品经适当处理后,加适量磷酸使结合态挥发性酸游离出来,用水蒸气蒸馏分理出总挥发酸,经冷却收集后,以酚酞作指示剂,用标准碱液滴定至微红色,三十秒不褪色为终点,根据标准碱的消耗量计算出样品中总挥发酸含量。

操作:

(1)样品蒸馏:

取25ml前处理的样品移到蒸馏瓶中,加50ml无二氧化碳的水和100ml10%磷酸溶液,加热蒸馏至馏出液约300ml为止,相同条件下作一空白试验

(2)滴定:

将馏出液加热至60~65℃,加入3滴酚酞指示剂,用0.1mol\LNaOH滴定至微红,30秒不褪色,记录数据。

71.酸价:

中和1g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

72.碘价:

100g油脂所吸收的氯化钾或溴化钾换算成碘的质量。

73.皂化价:

中和1g油脂中的全部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钠的质量。

74.过氧化值:

滴定1g油脂所需Na3S2O3标准溶液的体积。

75.脂类常用提取剂:

无水乙醚、石油醚、氯仿-甲醇。

76.潮湿样品不可用乙醚直接提取:

乙醚可以饱和2%的水分,若样品中含有水分,则会影响抽提效果,同时会使非脂成分溶出,是测定结果偏大。

77.乙醚:

优:

溶解脂肪能力强,应用最多;乙醚沸点低,易回收;缺:

可饱和2%的水抽提能力下降,会抽提出糖分等非脂成分;乙醚易燃,超过40ppm易爆。

78.石油醚:

优:

沸点比乙醚高,不太易燃;吸收水分比乙醚少,允许样品含微量水分;可与乙醚混合使用;缺:

吸收水分比乙醚少,允许样品含微量水分;两者都只能提取样品中游离态脂肪。

79.氯仿-甲醇:

可提取结晶态脂肪,对脂蛋白,磷脂提取效率高;特别适用于水产品、家禽、蛋制品中脂肪的提取。

80.索式提取器:

原理:

经前处理的,分散且干燥的样品用乙醚,或石油醚等溶剂回流提取,使试样中的脂肪进入溶液中,回收溶剂中所得到的残留物,即为粗脂肪(游离的脂肪,色素,树脂,蜡状物,挥发油)。

81.组成:

冷却器(冷凝回流溶剂蒸汽)、抽提管(抽提样品中脂肪)、脂肪接收瓶(接受溶有脂肪的溶剂)、装样品的滤纸筒、虹吸毛细管。

82.方法:

1.接收瓶处理及干燥:

洗净、烘干、恒重;2.滤纸筒准备:

将滤纸剪成长方形8*15cm,卷成圆筒,直径根据抽提管直径而定,底封号,避免样液外漏;3.样品处理:

(1)固体样品:

干燥并研磨2.5g(可取测定水分后样品)—必要时伴以海沙—放入滤纸筒中

(2)半固体或液体样品:

称取5~10g于蒸发皿中—加入海砂约20g—沸水浴上蒸干—95~105℃烘干、研细—移入滤纸筒内—蒸发皿及粘附有样品的玻璃棒都用沾有乙醚的脱脂棉擦净,将棉花一同放入滤纸筒内;4.索氏提取器连接;5.抽提:

(1)从冷凝管上端加无水乙醇或石油醚,加量为接收器2\3体积

(2)电热套加热使乙醚或石油醚不断地回流提取,一般视含油量高低提取6~12h,至抽提完全为止;6.溶剂回收:

直接加热回收或旋转蒸发仪回收;7.干燥称重:

取下接收瓶—回收乙醚或石油醚—待接收瓶内乙醚剩1~2ml时,水浴蒸干—于100~105℃干燥2h—干燥器内冷却30分钟—称重—重复操作至恒重;8.结果计算。

83.注意事项:

(1)样品应干燥后研细

(2)滤纸筒一定要严密不能往外漏样品,但不要包的太紧影响溶液渗透(3)滤纸筒高度不要超过回流弯管(4)对含多量糖及糊精的样品,要先以冷水使糖及糊精溶解,经过滤出去,将残渣连同滤纸一起烘干,再一起放入抽提管中(5)提取用乙醇或石油醚要求无水、无醇、无过氧化物,挥发性残渣含量低(6)提取温度不可过高,以每分钟从冷凝管滴下80滴左右,每小时回流6~12次为宜,提取过程注意防火(7)抽提时,冷凝管上端最好连接一个氯化钙干燥管防止空气中水分进入,也可避免乙醚挥发在空气中,如无此装置可塞一团干燥的脱脂棉球(8)在挥发乙醚或石油醚时,切忌用火直接加热,应该用电热套、电水浴等,烘前应驱除全部残余的乙醚,否则在烘箱中易爆炸(9)反复加热会使脂类氧化增重,以增重前的重量作为恒重(10)乙醚是麻醉剂,注意室内通风。

84.预处理方法:

粉碎;干燥;酸水解\碱处理;加入海砂;加入无水硫酸钠。

注意:

适用于脂类含量高,结合态脂肪含量少,或经水解处理过的,样品应能烘干,磨细,不易吸湿结块。

85.巴布科可法(巴布氏法):

原理:

用浓硫酸溶解乳中的乳糖和蛋白质等非乳成分,将牛奶中的酪蛋白盐转变成可溶性的重硫酸酪蛋白,使脂肪球膜被破坏,游离脂肪出来,再利用加热离心,使脂肪完全迅速分离,直接读取脂肪层数值,便可知被测乳的含脂率。

加硫酸的目的:

溶解蛋白质、溶解乳糖、减少脂肪吸附力、增加比重;离心作用:

脂肪非常清晰分离;加热目的:

使脂肪吸附力降低,上浮速度加快。

86.方法:

准确吸取17.6ml牛乳,加入硫酸17.5ml,并将瓶颈壁慢慢加入,将瓶颈回转,充分融合至无凝块,呈均匀棕色,将乳脂瓶离心5min,加入热水使脂肪上浮到瓶颈基部离心2min,再加热水使脂肪上浮到2或3刻度处,离心1min,置于60度水浴5min后立即读出脂肪层与最低点格数即样品脂肪百分率。

87.碳水化合物:

统称为糖类,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大类化合物。

88.测定方法:

物理法(相对密度法、折光法、旋光法);化学法(还原糖法、碘量法、比色法);色谱法(纸色谱、薄层色谱、GC、HPLC);酶法(贝塔-半乳糖脱氢酶测半乳糖、乳糖,葡萄糖氧化酶测葡萄糖);发酵法(测不可发酵糖);重量法(测果胶、纤维素、膳食纤维素)。

还原糖法:

直接滴定法、高锰酸钾法、萨氏法、改良的兰-爱农法。

比色法:

3,5-二硝基水杨酸法、酚-硫酸法、蒽酮法、半胱氨酸-咔唑法。

89.直接滴定法(GB法):

原理:

将一定量的碱性酒石酸铜甲、乙液等量混合,立即生成天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这种沉淀很快与酒石酸钾反应,生成深蓝色的可溶性酒石酸钾钠铜络合物;在加热的条件下,以次甲基蓝作为指示剂,用样液滴定,样液中的还原糖与酒石酸钾钠铜反应,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这种沉淀与亚铁氰化钾络合成可溶的无色络合物;二价铜全部被还原后,稍过量的还原糖把次甲基蓝还原,溶液由蓝色褪去,即为滴定终点;根据样液消耗量可计算出还原糖量。

90.注意事项:

(1)测定的总还原糖量

(2)在样品处理时,不能用铜盐作为澄清剂,以免样液中引入铜离子(3)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和乙液应分开储存,用时才混合(4)滴定必须在沸腾条件下进行,原因:

加快还原糖与铜离子的反应速度,次甲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