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46147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docx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docx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

1.东北平原黑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地形平坦,有机质不易流失

B.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长期积累起来的

C.地表植被覆盖率大,植物归还给土壤的有机质多

D.人们耕作科学,对土地的利用合理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少

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D.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多

3.下图中自然要素的联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区域性

D.单一性

4.我国南方低山丘陵,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网密布这种自然景观特征体现了(  )

A.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景观的复杂性

5.气候的变化会导致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说明地理环境具有(  )

A.差异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单一性

6.下列关于生物循环及生物在自然环境形成中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是自然环境的产物

B.生物是自然环境的创造者

C.大气中的氮气主要来源于生物的作用

D.绿色植物可以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7.关于植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错误的表述是(  )

A.绿色植物参与了地理环境中的生物循环

B.绿色植物参与了地球上的水循环

C.绿色植物促进了地壳的物质循环

D.绿色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主要指防风固沙

下图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8.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此图可以说明(  )

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③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 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读“自然界两种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0.图中表示的两种物质循环是(  )

①水循环 ②氧循环 ③碳循环 ④二氧化碳循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图中a表示的地质作用是(  )

A.侵蚀作用

B.沉积作用

C.固结成岩作用

D.风化作用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2.图中(  )

A.①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

B.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C.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

13.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

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

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三题。

14.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历史上由于植被破坏,加上降水变率大,导致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景观。

这体现了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稳定性

D.周期性

15.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  )

A.提供土壤矿物质

B.保证土壤蓄水保温

C.减少养分元素

D.积累有机物,形成土壤肥力

16.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的原因是(  )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光热条件太差

D.水分条件太差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17.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

B.生产功能

C.平衡功能

D.差异性特征

18.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向良性方向发展的是(  )

A.过度开垦

B.植树种草

C.砍伐森林

D.围湖造田

下图为漫画《枯萎的外表,强大的内心》,回答以下两题。

19.漫画中植物揭示出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是(  )

A.地形平坦

B.生物丰富

C.气候干旱

D.地下水丰富

20.在图示环境中发育的土壤,其主要特点是(  )

A.腐殖质含量高

B.水分含量高

C.有机质含量高

D.相对较为贫瘠

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和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21.我国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这里的三江指的是(  )

A.②③④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①②⑤

22.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不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多冻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完成以下两题。

23.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24.该示意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夏季绿洲的最高气温显著低于其毗邻的沙漠、戈壁,水分的蒸发量也明显较小,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绿洲与周边沙漠、戈壁的这种气候差异,被称为“冷岛效应”。

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25.“冷岛效应”的形成原因是由于绿洲与沙漠、戈壁之间(  )

A.大气环流的差异

B.热力性质的差异

C.太阳辐射的差异

D.距海远近的差异

26.“冷岛效应”有助于绿洲植物的生长,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区域性

D.综合性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27.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

B.②

C.③

D.④

28.能表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读下图,完成以下两题。

29.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  )

A.abc

B.def

C.ace

D.bdf

30.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

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f-江淮平原的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渍化

读“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过程示意图”,回答以下两题。

3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人类活动

B.海陆位置

C.地壳运动

D.大气环流

32.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下图为“CO2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三题。

33.近百年来大气中的CO2含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动植物的遗体分解

C.燃烧化石燃料

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34.有关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改变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B.大气中的氮全部来自生物的作用

C.参与了岩石的形成过程

D.现今地球大气的成分主要是生物参与的结果

35.近年来,我国南方许多地方建设防护林时提倡多种树种搭配,主要是为了(  )

A.追求森林产品的多样化

B.美化林区环境

C.降低防护林工程成本

D.增加林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6.某校探究性学习小组对附近滨海地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并绘制了“该地区自然环境剖面图”(图1)和“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示意图”(图2)。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研究发现滨海地区是四大圈层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图1中A为__________圈,B为__________圈,C为________圈,D为________圈,E为土壤。

(2)图2中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其中⑥和⑦的交换是通过__________作用进行的。

(3)近几年来,沿海地区抽取的地下水盐分含量越来越高,目前已不能饮用,原因是__________,控制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7.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反映出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_的特点。

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________。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质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__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38.读“我国某地区的自然景观综合标志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________地区,该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

(2)该地区河流出现汛期的季节一般是在__________和________,其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则对本区内的土壤和河流有何主要影响?

39.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该地年降水量不足3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

湖面万千飞鸟,湖中鱼群游弋,其西北面是面积广阔的芦苇地。

出售芦苇成为当地百姓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总收入并不高。

材料二 博斯腾湖是淡水湖,但是南侧不远有一个槽状盐沼池,池壁和底部均分布有厚厚的盐层。

下图为盐池附近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1)推断博斯腾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并说明理由。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湖泊、芦苇、飞鸟、鱼群之间的关系。

(3)结合水循环过程简述盐沼池盐层的形成过程。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与气候有关,高温多雨的地区,有机质分解快,积累的少。

东北平原黑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长期积累起来的,B对。

2.【答案】A

【解析】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风力作用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3.【答案】B

【解析】图中显示出各地理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答案】A

【解析】题干信息显示的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了该区域的地理环境,这体现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答案】C

【解析】气候的变化会导致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说明的是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反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6.【答案】C

【解析】大气中的氮气来源于原始大气,和生物作用没有多大关系,生物作用主要和二氧化碳及氧气有关。

7.【答案】D

【解析】绿色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主要指吸烟除尘,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8.【答案】D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密切相关。

工厂、汽车等燃烧矿物燃料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森林等植物大量减少,又大大减弱了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因此可判断图中②④环节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

9.【答案】A

【解析】此图说明了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碳循环经过了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等不同圈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10.【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以判断,两种物质循环是水循环和碳循环。

11.【答案】A

【解析】图中a表示的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

12.【答案】C

【解析】图中③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会减弱温室效应。

开采矿产会影响地表和地下水循环;二氧化碳对臭氧层基本无影响;动植物遗体通过沉积作用变为煤炭和石油,没有重熔再生过程。

13.【答案】B

【解析】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大气升温。

二氧化碳的参与是石灰岩发生溶蚀作用的条件,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加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亚寒带针叶林向高纬度扩展。

14.【答案】B

【解析】一个因素的变化导致其他因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属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5.【答案】D

【解析】土壤的形成过程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生物不断改造母质而产生肥力的过程。

16.【答案】A

【解析】陡峭的山坡受重力影响,水流速度比较快,侵蚀作用强,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7.【答案】A

【解析】读图,根据图中箭头方向,图中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A对。

18.【答案】B

【解析】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向良性方向发展的是植树种草,保护生态环境,B对。

过度开垦、砍伐森林、围湖造田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恶化等,A、C、D错。

19.【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该植物地上部分树枝短小,植物枯萎,但是地下部分,植物根系十分发达,主要是为了吸收地下深处的地下水源,说明该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故选C。

20.【答案】D

【解析】由上题可知,该植被所在地区,降水稀少,气候比较干旱,应该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植物量少,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故选D。

21.【答案】B

【解析】三江指的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结合图示,选B。

22.【答案】C

【解析】C选项中“土壤肥沃”错误。

23.【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土壤湿度增大,导致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同时由于蒸腾作用加强,可使土壤湿度增大,则导致降水增加;土壤热容量越大,气温变化幅度越小。

24.【答案】B

【解析】在干旱地区,由于灌溉、水分条件的变化引起了一系列地理环境的变化,该图显示各种地理事物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冷岛效应”的形成原因是由于绿洲与沙漠、戈壁之间热力性质的差异,B对。

大气环流、太阳辐射的差异、距海远近的差异不是主要原因,A、C、D错。

26.【答案】A

【解析】“冷岛效应”有助于绿洲植物的生长,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体现了环境的整体性,A对。

27.【答案】A

【解析】松花江和珠江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所以影响其水文特征的因素是气候。

28.【答案】B

【解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是流水侵蚀而成的,是水文对地貌的影响,故选B。

29.【答案】B

【解析】读图即可直接得出答案。

30.【答案】D

【解析】土壤盐渍化一般发生在相对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江淮地区位于南方,其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为湿润地区,况且将旱地改造成水田,土壤更不会因为湿润积累盐分,成为盐碱地,故D项说法错误。

31.【答案】C

【解析】该图显示出地表形态的变化,引起其它地理要素的变化,因而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

32.【答案】C

【解析】该图显示出地表形态的变化,引起其它地理要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3.【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知,CO2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使用化石燃料,二是动植物遗体的分解。

而近百年来大气中CO2含量不断增加主要是因为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34.【答案】B

【解析】大气中的氮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还有一部分是从原始大气中的氨分离出来的。

35.【答案】D

【解析】我国南方许多地方建设防护林提倡多种树种搭配,使防护林生态系统更趋复杂,从而增加林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6.【答案】

(1)大气 生物 水 岩石 

(2)整体 光合

(3)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的海水倒灌;地下水质变坏 合理开采地下水 雨季人工回灌

【解析】第

(1)题,读图1可知,A处于陆地上空,属于大气圈;B处于森林带,应属于生物圈;C处于海洋中,属于水圈;D处于沉积岩中,属于岩石圈。

(2)题,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⑥和⑦反映植物与A(大气)圈之间的物质联系,具体表现为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

第(3)题,沿海地区过度抽取地下水,从而形成地下水漏斗区,严重的可导致地面下沉,地面建筑塌陷以及海水入侵,导致地下水水质变坏;控制措施从原因入手分析。

37.【答案】

(1)整体性 生物(植被)

(2)C A B D

(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解析】此图表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水文对地貌的影响,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是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是生物对气候的影响,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是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38.【答案】

(1)东北 整体

(2)春季 夏季 春汛的主要原因是春季季节性积雪融化;夏汛主要是夏季风带来的丰沛降水

(3)对土壤:

腐殖质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使得土层变薄,肥力下降。

对河流:

含沙量增加;降水多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解析】根据图中的“三面环山、平原中开”“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灰暗、肥沃的土壤”等信息,可判断该地为我国的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河流一年一般有两次汛期;本区森林锐减,水土流失会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加大。

39.【答案】

(1)高山冰雪融水。

该区域深居内陆,降水量少;周边高大山脉有较多的冰雪融水汇入湖泊。

(2)适宜的湖水深度有利于芦苇生长;芦苇为鱼群提供饵料;芦苇地为飞鸟提供栖息地;鱼群为飞鸟提供食物;鸟粪为芦苇提供肥料。

(3)博斯腾湖湖水通过含水层渗透(或地下径流输送)到盐池,该区域蒸发旺盛,盐池池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形成盐层。

【解析】

(1)根据图文信息可知,博斯腾湖深居我国西北内陆,降水量少。

周边高大山脉有较多的冰雪融水汇入湖泊,是主要补给水源。

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

(2)适宜的湖水深度有利于芦苇生长,西北面是面积广阔的芦苇地。

芦苇为鱼群提供饵料,芦苇地为飞鸟提供栖息地,鱼群为飞鸟提供食物,鸟粪为芦苇提供肥料。

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

(3)结合材料二分析,在博斯腾湖和盐池之间的地下,有一含水层。

博斯腾湖湖水通过含水层渗透,或通过地下径流输送到盐池。

盐池区域蒸发旺盛,盐池池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形成盐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