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民主主义革命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45173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旧民主主义革命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旧民主主义革命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旧民主主义革命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旧民主主义革命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旧民主主义革命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旧民主主义革命史.docx

《旧民主主义革命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旧民主主义革命史.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旧民主主义革命史.docx

旧民主主义革命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史

一、中国近代史概念: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二、时间断限: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分期:

1、按中国革命性质划分为两个时期:

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1919年)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1949年)

2、按政权更替划分:

①晚清时期:

1840~1912年

②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912~1928年底

③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7.4~1949.

四、中国近代史:

1、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主要矛盾:

有两大矛盾,即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前期(1840~1919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后期(1919~1949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旧民主主义革命:

由资产阶级(或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

1、中国近代前期社会总体特征:

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2、分期: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这一阶段,英法等西方国家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等主权相继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场地;随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也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进行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它是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矛盾的集中体现,反映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这一阶段,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侵略。

60年代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人民革命,用外交诈骗代替武力侵略;70年代起,中国边疆出现新危机;80年代起,相继发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

(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

在这一阶段,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但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接着开始北洋军阀统治,形成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内部发生极大变化。

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概念:

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还是一个主权国家,实际上政治被列强控制,经济上沦为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一部分;

半封建是指在封建经济依然存在的同时,出现资本主义经济,文化上封建正统思想发生动摇,多种资本主义思想涌入;

(简而言之:

保存了封建主义,发展了资本主义)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特点:

⑴列强通过战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资本输出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控制中国,阻碍了中国独立发展;

⑵封建主义虽然受到打击,但封建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相勾结,残酷统治中国人民;

⑶自然经济的基础遭破坏,但在经济生活中仍然占优势地位;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未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⑷由于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帝国主义的分而治之,使中国长期不统一,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⑸两大社会矛盾并存(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始终是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反帝反封建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

⑹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经济落后。

鸦片战争(1840~1842)

1、鸦片战争的原因:

根本原因: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为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急需打开中国门户;

历史原因:

推行闭关锁国的中国腐败落后;

直接原因:

英国为保护鸦片走私,破坏中国禁烟运动;

2、鸦片战争经过:

1840.6~1842.8

3、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⑴客观上是英国的强大。

⑵主观上是清政府的腐败。

⑶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落后。

4、鸦片战争时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⑴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

割地、赔款、开口、协商关税。

⑵中英《南京条约》附件1843年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地建房。

⑶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

美国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同时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如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

⑷中法《黄埔条约》:

1844年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黄埔条约》。

这个条约的签订,使法国享有美国在《望厦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同时还规定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5、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⑴中国社会性质变化:

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社会。

⑵社会矛盾变化: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⑶革命任务变化:

中国人民肩负起反侵略反封建双重革命任务,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⑷阶级关系上:

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激化。

⑸思想文化上:

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

⑴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不满足既得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⑵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组成联军侵略中国;

⑶清政府正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也给侵略者提供了机会;

2、经过:

1856---1860年

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⑴《天津条约》:

1858年

公使驻京、增开十口、舰船航行、外人入内、赔偿白银。

⑵《北京条约》:

1860年

承认有效;增开天津、割让九龙、华工出国、增加赔款。

⑶中俄《爱珲条约》:

1858年

沙俄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⑷中俄《北京条约》:

1860年

沙俄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叶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⑸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864年

沙俄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政治上:

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经济上:

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5、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⑴从外国侵略者发动战争的目的看:

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门户,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⑵从侵略的国家看:

鸦片战争中,英国对中国进行武装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合出兵,俄美伙同侵略;

⑶从签约的内容看:

①割地:

鸦片战争割香港岛给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割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给俄国;

②开埠通商:

鸦片战争五口通商,限于东南沿海;第二次鸦片战争11口通商,遍布中国南北沿海,并深入内地;

③军舰航行权:

鸦片战争在五口通商口岸航行;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军舰深入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④传教权:

鸦片战争在通商口岸传教;第二次鸦片战争可以到内地自由传教;

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

⑴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人民纷纷起义;

⑵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⑶自然灾害严重,民不聊生;

⑷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以宗教进行组织和发动群众斗争。

2、经过:

⑴爆发: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⑵前期:

胜利进军。

(1851~1856年)

金田首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北上武昌——沿江东下——定都天京(正式建立农民政权)——颁布纲领——北伐、西征、东征——军事全盛;

⑶后期:

(1856~1864年)

天京事变(由盛转衰)——重振军政——《资政新篇》——后期防御——失败;

3、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4、太平天国的功绩:

⑴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⑵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⑶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有深远的影响;

⑷太平天国的领袖还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⑸太平天国运动与亚洲革命风暴互相推动,互相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

6、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⑴主观方面的原因:

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二是战略上的失误,偏师北伐,孤军深入而失败;

⑵客观方面的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绞杀;

⑶根本原因: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7、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说明了:

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力量,但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两个重要文献:

一、《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颁布。

⑴主要内容:

①在生产资料上:

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②在产品分配上:

实行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

③最终目标:

四有两无的社会。

⑵评价:

①具有强烈的革命性:

主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②具有空想性: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平分土地,实行圣库制度,无法实现,也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

③具有落后性:

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

二、《资政新篇》:

1859年洪仁玕

⑴主要内容:

政治上主张法治、民主,实行“开明君主制”,突破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经济上主张学西方,发展工商业,重视科技作用;

文教上提倡新式学校和西方科技;

外交上主张开放和独立自主。

⑵评价:

①具有革命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方案,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太平天国政权,进行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②具有进步性:

主张从政治、经济、文教各方面发展资本主义,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③具有空想性:

没有涉及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和当时所面临的抵抗外来侵略的问题,不是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

④没有认清列强的侵略本质。

新思想的萌发

1、原因:

⑴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实行文化专制,中国思想界死气沉沉;

⑵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开始面对社会现实,揭露腐败现象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⑶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了;

2、表现:

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外国资料;鸦片战争期间,仿制西方战舰,提出建设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⑵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意义:

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走向;但他们的思想一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一方面又保留着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

洋务运动

1、概念: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变革生产力而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中国近代化运动。

2、兴起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

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顽固派因循守旧,反对外洋事物,他们之间的斗争,推动了清政府结束闭关自守,实行洋务新政。

3、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4、代表人物:

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5、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6、内容:

⑴前期:

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目的: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抵御外国侵略;

主要的军事工业有:

三局一所;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的性质,是封建军事企业;(官办,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由封建官僚管理)

⑵后期:

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民用企业。

目的:

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主要的民用企业有:

三局一厂;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性质是:

具有封建性又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采用官督商办形式,以赚取利润为目的,产品是商品,雇佣工人生产)

⑶筹划海防:

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清政府还成立了海军衙门;

⑷进行教育改革:

创办新式学校,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7、性质:

内忧外患下,地主阶级的改革和自救运动。

8、洋务运动的破产:

甲午战争失败。

原因:

⑴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使洋务企业难以发展;

⑵顽固派阻挠破坏,洋务运动步履维艰;

⑶缺乏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总督和巡抚,力量分散和有限,难成大业;

⑷根本原因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学西方。

9、评价:

⑴积极作用:

①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客观上加速了旧的生产关系的瓦解,或多或少增强了国防能力;

②引进了一些近代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成为中国近代的起步,迈出了师夷长技的一大步;

③洋务运动打破了重农抑商,轻视工商业的传统,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④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留学,在改革封建文化制度,教育制度上打开缺口,为西学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

⑵消极作用:

①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②军事工业主要为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民用工业为解决军事工业困难,不能为社会求富;

③在很大程度上被外国控制,经营管理腐败;

④只学习西方技术,没有触动封建制度,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历史条件:

⑴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已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已有一定的发展,具备社会基础)

⑵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方面摧残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截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使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

⑶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开办,刺激了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

⑷洋务运动,对近代企业的产生也起了诱导作用;

(可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没有中国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就没有良好的社会基础,欧风美雨的说法是片面的)

2、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

3、早期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4、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

①主要是机器制造业、缫丝业、面粉加工业等;

②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③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

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⑴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出现新的经济因素,一方面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另一方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⑵使中国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民族资产阶级诞生,无产阶级队伍发展;

⑶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①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②学习西方的内容发生变化:

19世纪60年代出现早期维新派,他们主张不仅学习西方的技术,更应当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为以后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6、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及成因:

⑴特点:

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

⑵成因:

①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要求;

②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7、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阶层:

⑴.民族资产阶级上层:

他们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有较密切的关系,但也有矛盾,他们希望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但又害怕革命损害自己的利益,走改良的道路,实行君主立宪,戊戌变法、收回利权运动,反映了他们的愿望;

⑵.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他们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的压迫,有较强烈的革命要求,希望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1.产生:

19世纪40、50年代。

2.中国早期无产阶级的组成:

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工业;(外商企业最多)

3.特点:

⑴.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剥削,最富有革命斗争的精神;

⑵.来源于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⑶.人数不多,但比较集中,便于宣传、组织工人斗争;

(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又具有这些特点,这就决定了中国无产阶级必然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中国近代前期社会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其中有哪几种并存的主要经济形式?

试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其并存的原因,并概要指出对中国政治所产生的影响。

⑴.特点:

封建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⑵.并存的经济形式:

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⑶.并存原因:

①.列强通过战争,夺取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通过资本输出,几乎垄断了中国的工业和交通;列强把中国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不触动封建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

②.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解体,加上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产生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

⑷.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①.使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化: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②.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使中国日益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

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只能在夹缝中成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先后兴起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试结合史实分析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的基本时代特点,面对当时的社会危机,各种社会力量进行了怎样的实践活动?

结果如何?

⑴.特点:

①.西方列强侵略日益扩大,中国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中国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③.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由对抗、妥协到“和好”,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中国人民革命;

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⑤.先进的中国人开始面向世界,西学东渐趋势日益明显;

⑵.各派政治力量的实践活动: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抵抗外国侵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师夷长技第一步,但由于清政府腐败遭排斥;

②.地主阶级顽固派盲目排外,无力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由于不触动封建制度,结果失败;

③.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运动,试图以暴力推翻清朝统治,但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④.民族资产阶级虽已产生,但先天不足,还未登上历史舞台,早期维新思想也没有付诸行动;

⑶.结果:

都不能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都不能从根本上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内政、外交、经济方面的特点、原因:

⑴.特点:

①.国内局势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人民起义;

②.对外关系比较缓和,没有发生重大的中外战争;

③.洋务运动兴起,清朝的工业和军事力量有所增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⑵.原因:

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人民革命运动处于低潮;

②.资产阶级诞生,尚未登上政治舞台,无力发动重大的政治运动;

③.列强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取得大量特权,侵略要求暂时满足;

④.辛酉政变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与列强矛盾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

⑤.鸦片战争后,新思潮萌发,西学东渐形成;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中国历史特点:

1.列强不断扩大侵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侵略,70年代中国边疆出现新危机;80年代起,又相继发动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还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20世纪初,东北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和完全形成,两大社会矛盾渐趋汇流:

《中法新约》打开中国西南门户;《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完全形成;清政府对外妥协投降,对内镇压革命,两大社会矛盾渐趋汇流;

3.列强侵华方式变化:

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政治上由“实行瓜分”到“以华治华”;

4.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进行斗争:

先后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运动;

5.清政府被迫调整政策:

接受列强资本输出,放宽民间投资设厂限制,保护工商业发展,奖励实业;进行制度调整,(裁撤军机处、设立内阁、废除科举)政体改革(预备立宪);

6.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变化:

由学习西方技术转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相继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甲午中日战争:

1.必然性:

⑴.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垄断资本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急于开辟海外市场,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积极准备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⑵.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加紧对外扩张,对日本在朝鲜、中国的侵略采取不干涉政策,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⑶.19世纪末清朝统治更加腐败,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⑷.1894年清政府应邀帮助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为了把清政府势力排挤出朝鲜,挑起战争;

2.爆发:

1894年,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甲午战争的战火从朝鲜燃起;

3.经过:

以战役为主线

⑴.平壤战役:

左宝贵指挥作战,中炮牺牲,叶志超弃城逃跑,日军占领平壤,战火烧到中国本土;

⑵.黄海战役:

邓世昌、林永升牺牲,北洋舰队受损,李鸿章避敌保船,日军取得黄海海域制海权;

⑶.辽东战役:

黄海大战后,日军分两路进攻中国,聂士成、徐邦道曾率部抵抗,其他清军溃逃;

⑷.威海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性质:

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5.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6.《马关条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