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案第8单元 第1课 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 含答案 精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39956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案第8单元 第1课 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案第8单元 第1课 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案第8单元 第1课 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案第8单元 第1课 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案第8单元 第1课 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案第8单元 第1课 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 含答案 精品.docx

《学年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案第8单元 第1课 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 含答案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案第8单元 第1课 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 含答案 精品.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案第8单元 第1课 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 含答案 精品.docx

学年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案第8单元第1课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含答案精品

一、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认识

(1)性质:

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

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使沙皇专制政权逐步变成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因此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地位:

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方式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

(3)作用:

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4)局限性:

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①“二一九法令”是妥协的产物。

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步。

②从农奴获得“解放”的实际情况看,改革具有残酷的掠夺性和欺骗性。

③不彻底性。

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使俄国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

二、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的社会阶级关系

(1)新兴资产阶级:

既不满意自己政治上的无权地位,又需要依附封建地主阶级。

(2)农民阶级:

改革后的农民继续受到地主的奴役,而且由于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紧密结合,广大农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因此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3)民粹派形成及主张:

①形成:

一批代表农民利益的平民知识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逐渐形成了民

粹派。

②主张:

反对农奴制度,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作用。

认为知

识分子是领导农民革命的主要力量,号召知识分子去农村发动农民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统治。

③局限:

民粹派不了解农民的真正想法,他们的行动没有得到农民的响应。

④发展:

民粹派遭到沙皇镇压后,发生分化。

其中一部分人主张通过恐怖手段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展开了对沙皇的暗杀。

三、俄国农奴制改革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异同点

俄国农奴制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性质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其性质是资本主义的改革

改革并没有改变生产关系,其性质为封建性的改革

结果

改革取得了成功

改革最终失败

背景

都是工业革命冲击下的改革,改革前国家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方式

都是封建统治阶级主持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阻力

都受到了来自旧势力的强大阻力

作用

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时间:

5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

“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死刑。

”对此材料中的“它”解读全面的是(  )

A.阻碍了社会公民道德的发展

B.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危及了国家安全

D.阻碍了社会进步与发展,需彻底废除

解析:

选D 依据材料信息“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死刑”等可知,D项符合题意。

2.农奴制度的腐朽,通过对外战争更加暴露无遗:

沙皇希望通过战争转移国内矛盾,维护农奴制度,但却适得其反。

由此可见,直接刺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农奴制改革的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极其困难

B.农奴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

C.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D.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是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直接诱因。

3.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

“……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情绪的措施是(  )

A.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B.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

C.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D.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

解析:

选D 材料中说明地主与农民之间是隶属关系,战争导致了两者之间矛盾的激化,为此1861年农奴制改革规定解放农奴,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与地主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这缓解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4.“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

”列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1861年改革(  )

①扩大了国内市场 ②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③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④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⑤建立了村社管理农民的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D.①②③④

解析:

选A 抓住关键词“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意即意味着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据所学俄国农奴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也就扩大了国内市场,故①正确;农民获得了自由,也就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故②正确;改革内容之一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也就意味着地方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③正确;改革并未结束沙皇君主专制,故④错误;村社管理农民的制度在改革之前既已存在,故⑤错误,据此正确答案选A项。

5.列宁说: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

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意义。

列宁的话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的政治和经济近代化,C项说法正确;A、B两项分别从政治和经济方面表述了俄国农奴制改革意义,不够全面;D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

6.下图是反映俄国1861年改革的漫画。

从中获取的相关信息正确的是(  )

①“文明的火炬”与废除农奴制有关

②改革牺牲了一部分人的利益

③“文明”的传播主要靠沙皇专制的推动

④“文明”进程的方式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典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选A 图中“文明”是对农奴制改革配套措施的讽刺。

为了是传统的专制制度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沙皇在其他方面做出了一些改革,故①正确;由于反对者的存在,沙皇在“文明”的口号下,把他们流放到西伯利亚,故②正确;这场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领导的,故③正确;这场改革由于是由专制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故④错误。

A符合题意。

7.以下对亚历山大二世政治体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

B.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拥有高度自治权

C.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

D.一些富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可以进入自治机构

解析:

选B 亚历山大二世的政治体制改革虽然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自治机构,但实权却掌握在由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中,自治机构的权力有限。

8.“对于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努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

”这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  )

A.没有取得实际效果

B.完全违背了封建主的利益

C.不能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

D.既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主的利益,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选D 农奴制改革具有两重性,既有进步的一面,又有保守的一面;既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主的利益。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

“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

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

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

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

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

不仅如此,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

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材料三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

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

……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

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1)据材料一,指出亚历山大二世在农民与土地问题上所持的基本态度。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态度产生的原因。

(6分)

(2)材料二中法令规定农奴获得自由的前提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令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5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1861年俄国改革未能稳定社会秩序的关键所在,对今天有何借鉴?

(4分)

解析:

(1)问,从材料一三句话对比中总结亚历山大二世的态度,其原因要从“防止俄国暴动”“点燃俄国”等方面分析。

(2)问,从“赎买了土地”“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中概括其前提;从改革前后农民与地主的关系变化中判断结论的正确性。

第(3)问,结合三则材料从农奴制改革处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上分析其未能稳定社会秩序的原因和借鉴意义。

答案:

(1)态度:

解放农奴,但不将土地无偿地给予农民。

原因:

农奴起义严重威胁到沙皇统治;废除农奴制面临贵族的强大阻力;维护农奴主利益。

(2)前提:

赎买土地。

分析:

不符合实际。

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然存在,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

(3)关键:

改革者没有满足农民在土地问题上的基本要求。

借鉴:

在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家,解决好农民与土地的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了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弱点暴露无疑,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

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

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摘编[美]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是充分保证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实施的,地主因土地被分配给农民可以得到政府付给的长期国债券,而农民则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

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

——摘编自《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的原因。

(6分)

(2)有学者指出,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

依据材料二指出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做法对俄国发展的消极影响。

(9分)

解析:

(1)问,据材料一中“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并结合所学概括回答即可。

(2)问,据材料二“49年的赎地费”和“20亿卢布赎金”等方面分析;其影响,结合所学分析得出不利于国内市场扩大及阶级矛盾尖锐。

答案:

(1)原因:

国内社会矛盾尖锐;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政治上沙皇专制的腐朽统治;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的发展。

(2)合理性:

1861年改革解放农奴并向农民索取高额赎金,使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获得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资本。

影响:

农民购买力低下,不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农民暴动不断,阶级矛盾依然尖锐。

11.在俄国的历史进程中,亚历山大二世所主持的农奴制改革对于推动历史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誉为“解放者”、“改革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

……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57年1月3日,沙皇政府成立了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

参加委员会的大多为大贵族地主,他们并不热心改革,委员会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为借助舆论的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亚历山大二世首先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同时下令成立一个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

……1861年沙皇颁布“二一九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材料三 (亚历山大二世)实行的以解放农奴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改革,是俄国统治阶级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以后,痛定思痛,励精图治,追赶西方的重大举措,它把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和亚历山大一世的改革推进到新的阶段,也是俄国自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过渡的重大步骤。

当代人不无理由地称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为“大改革”。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1)怎样理解材料一中“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4分)

(2)据材料二分析亚历山大二世为推进改革进程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在史学家的眼中,俄国的农奴制改革被称为“大改革”?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这场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7分)

解析:

(1)问,从欧洲当时政治和经济角度和俄国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说明。

(2)问,依据材料二中“为借助舆论的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的角度说明对策。

第(3)问,依据材料三中“俄国自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过渡的重大步骤”以及所学从改革的内容以及作用来说明;其启示,结合所学从改革对经济发展、改革实行必要条件以及改革要注意利益均衡的角度说明。

答案:

(1)理解:

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迅速发展。

而俄国政治上仍延续着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存在着农奴制度。

(2)对策:

沙皇政府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借助舆论的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改革法令规定让农民通过交纳赎金的方式获得自由,以安抚大贵族地主的不满情绪。

(3)理由:

改革是以废除农奴制为中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军事各方面,实现了俄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全面转型。

启示:

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改革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权来推行;在保证改革方向的同时,改革过程中要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言之有理即可)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工业革命虽然一方面为俄国提供了效仿的实例,但另一方面也给更多的传统部门的结构化调整带来巨大的阻力。

西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使得它们对于俄国的木材、大麻、油脂(后来逐渐发展到谷物)的需求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生产这些出口货物是不需要新技术的,而且也不必要改变现有的劳动体系。

……摆在眼前的这种诱惑令俄国在陈旧的经济体制中故步自封——它要应对传统制度下因为需求的增加而带来的新机会,它要继续保持农奴制和农业的优势,它不会冒险进行根本的内部转变。

——[俄]彼得·斯特恩斯《俄国的工业革命》

(1)据材料,分析导致俄国工业革命缓慢的因素。

(4分)

(2)促使19世纪中期俄国“进行根本的内部转变”的直接因素是什么?

应如何评价这一“根本的内部转变”?

(11分)

解析:

(1)问,从俄国出口的商品中总结其在对西方贸易中所处的地位;从“在陈旧的经济体制中故步自封”中总结其自身落后的体制。

(2)问,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激化了俄国内部矛盾,成为其改革的导火索,结合所学,从正反两方面评述其影响。

答案:

(1)因素:

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俄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落后的经济体制(农奴制度)的阻碍。

(2)因素: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评价:

一方面,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也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的残余,阻碍了俄国的进一步发展。

 

欧洲古近代三大改革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梭伦“按财产估价把人民分成四个等级……指定以相应的官职……至于列在日佣等级的人,他只允许他们充当公民法庭的成员。

”“与四个等级的划分相适应,分配不同的兵役义务:

每个等级的公民都有自备武装服兵役的义务,第一二等级充当骑兵……”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关于对梭伦改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所有雅典人可以按照财产的多寡享受一定的民主权利

B.按照财产划分等级,是对从前按照血统和门第划分等级的否定

C.体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思想

D.这项改革对氏族贵族是一个打击

解析:

选A A项中雅典民主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可以享有民主权利的主要是本邦成年男子,并不是所有雅典人。

2.梭伦在一首诗中写道: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经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往异地……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此诗所涉及的梭伦改革的内容是(  )

A.解负令         B.财产等级制

C.陶片放逐法D.津贴制度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信息“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经使他们获得解放”。

可以判断是解负令,故A项正确。

3.马丁·路德认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每个教徒都应该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做出个人的价值判断和理解,这是一种信仰自由的权利。

这种观点反映出的实质是(  )

A.《圣经》才是宗教信仰的最高权威

B.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

C.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D.为农民起义寻找理论

解析:

选B 从题干材料来看,马丁·路德追求信仰自由,反对罗马教皇的至高权威,这实质上反映出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的愿望,故选B项。

C、D两项与题干材料关系不大,A项不属于实质性的问题。

4.某宗教改革者提出:

“人的灵魂是否得救,是由上帝挑选预定,人不可能靠自己得救。

人要确定是否获得上帝挑选,在于遵守上帝的戒律及参与教会的圣事。

”这位改革者应是(  )

A.威克里夫B.马丁·路德

C.加尔文D.亨利八世

解析:

选C “人的灵魂是否得救,是由上帝挑选预定”,这是加尔文“先定论”的内容。

由此可判定C项正确。

5.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

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

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宗教改革前,西欧天主教的势力异常强大,教皇的权力高于世俗皇权。

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所以出现了材料中的变化,故选D。

6.1858年10月,亚历山大二世提出了准备改革的三条原则:

要使农民立即感到其生活有所改善;使地主立即放心,相信其利益有保障;强大的政权一分钟也不能动摇,社会秩序一分钟也不能被破坏。

这表明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改善农民的生活,缓和矛盾

B.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D.解放农奴,改革生产关系

解析:

选C 亚历山大二世是地主阶级的代表,面对因为农奴制的存在而激化的矛盾被迫进行改革。

从题干材料来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维护沙皇的专制统治。

B项说法错误,这只是改革带来的客观作用,A、D两项都不是根本目的,只是一种结果。

7.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

“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

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

”俄国农民的变化主要在于(  )

A.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

B.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C.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

D.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

解析:

选B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中废除农奴制,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可以出钱赎买得到一块份地。

分析材料可知,俄国农民的变化主要在于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选B项。

8.亚历山大二世曾经赢得“解放者”的美誉,也曾经得到过农奴的欢呼,但是他最终被暗杀身亡。

这主要是因为他(  )

A.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严重损害了农奴主利益

C.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

D.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掠夺

解析:

选D 改革以后,广大农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代表农民利益的民粹派于1881年将亚历山大二世暗杀。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9.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的本质就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这决定了改革的历程必定是曲折艰难,充满斗争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掌权后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人民”获得自由,此外他制定了被称为“解负令”的法律,这些举措都对民主社会“人民”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而他“唯财是举”对世袭的贵族政体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为“人民”地位的上升搭好了阶梯。

——程志敏《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看雅典民主的诞生》

材料二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苏辙《栾城三集》

(1)据材料一,谈谈你对梭伦上述改革措施的认识。

(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以此为事”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9分)

解析:

(1)问,由材料一“对民主社会‘人民’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可想到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基础;由“唯财是举”可想到打破了传统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有利于民主。

(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再联系史实,可想到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意义与结果等方面回答。

答案:

(1)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基础;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2)表现: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影响:

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激烈反对,导致变法失败。

10.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从中古向近代转型时期的一次伟大变革。

这次变革曾经开创了西方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之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马丁·路德国家学说的中心内容是“君权神授”说,认为君主的权力是神授的,而教皇的权力是人为的,是不合法的,神授的君权有改革教会、钳制教皇的义务。

他呼吁世俗的政府应义不容辞承担起改革教会的责任,割断与教廷的一切联系,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廉俭教会,要求政教分离。

加尔文虽然主张政教合一,但也认为君权神授,也提出要建立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要求建立共和化、民主化的教会组织——长老制教会,这些思想都是资产阶级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理论武器。

——李勤《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比较马丁·路德与加尔文在宗教改革思想方面的异同之处。

(7分)

(2)结合材料,回答加尔文主张建立的长老制教会的特点。

在欧洲从中古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该教会具有怎样的意义?

(8分)

解析:

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的内容与意义。

(1)问,要注意比较的要点化和多元化,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即可。

(2)问,“特点”要突出共和性和民主性,“意义”要站在社会转型的角度来分析。

答案:

(1)相同点:

都主张君权神授,都认为世俗权力高于教权,都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

不同点:

马丁·路德主张政教分离,加尔文主张政教合一;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要求建立共和化、民主化的长老制教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