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38088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设计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设计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设计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设计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设计书.docx

《设计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书.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设计书.docx

设计书

第一节前言

一、专题概况

专题来源:

国家305项目

专题名称:

东天山中段铜矿找矿靶区评价及大型矿床定位预测

专题编号:

2001BA609A-07-05

专题承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专题参加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题周期:

2002年1月—2003年12月

二、目的任务

深化斑岩铜矿、矽卡岩型铜矿成矿环境和成矿规律的研究,以现有斑岩型、矽卡岩型铜矿点、铜矿区等为研究重点,以寻找大型铜矿床为目的,地物化综合研究,进行成矿信息的识别、提取和集成,缩小靶区;应用蚀变填图技术和成矿流体综合示踪技术,与大深度、高分辨率的地球物理方法有机配合,实现矿床定位预测。

提交大型铜矿勘查评价基地1处,铜资源量70万吨。

三、研究区范围

1、交通位置和行政区划

本专题所涉及的范围为东天山中段,东至石英滩金矿一带、西至赤湖铜矿,南以卡瓦布拉克断裂为界,北至吐—哈盆地覆盖区。

地理坐标:

北纬41О20′00″—42º40′00″,东经90О00′—93º00″。

面积约36000平方千米。

重点研究区主要在阿齐克库都克-沙泉子断裂以北地区,即哈尔力克、觉罗塔格构造带所在区域。

行政区划属于鄯善县、哈密市管辖,交通便利,陇海铁路从研究区北部穿过,工区大部分地区汽车可以到达(见图1)。

2、自然地理概况

研究区为典型大陆性气候,主要特点是气候干燥炎热、多风少雨,昼夜温差达到30℃,年平均气温为10.2℃,7-8月份为高温季节,气温最高可到50℃;11月上旬至翌年3月为寒冷季节,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

9月至11月上旬的气候适合于野外地质工作。

研究区以丘陵地形、堆积平原地形和沙丘地形为主,地形相对高差不大。

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为山前平原。

研究区内人烟稀少,所需的生产和生活物质由哈密市和鄯善县提供。

第二节研究现状和工作基础

一、研究区以往工作程度

天山是著名的造山带,解放前就有许多中外地质学家做过地质考查和研究工作,如俄国奥布拉切夫和尼古拉耶夫,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黄汲清、杨钟健、程裕淇、李承三、宋叔和、关士聪和王恒生等。

但大规模开展矿产地质工作开始于70年代的铁矿会战。

现东天山已经全部完成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1/20万区域重力和1/10万—1/20航磁调查工作,已经完成了14个图幅的1/20万化探扫面工作,部分地区开展了1/5万化探扫面工作;80年代以来开展进行了1/10万遥感解译和1/20万成矿远景区划工作,完成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33幅;“七五”以来,地矿部、有色总公司和国家“305”项目在本区开展了部分科研和找矿评价工作;目前,已经发现28种矿产,矿产地500多处,工业矿床70余处,其中大型28处,中型26处,小型26处,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矿产富集区之一。

50年代末以来,研究区内所做工作主要有:

1、区域地质研究程度

①1958-1993年由新疆第一区调大队完成了研究区内所有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对研究区内的地层、构造、侵入岩和火山岩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取得了比较完整的区域地质资料;

②1960-1965年对天山地区进行了以寻找富铁矿为主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工作。

③1988年以来,新疆地勘局所属的第一区调大队、第一地质大队等单位又先后在该区开展了正规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

④自1962年以来,新疆地矿局所属地勘单位及科研院所先后进行了全疆范围内的地层、构造、侵入岩和矿产等多学科区域性专题研究工作,其成果主要有:

新疆1/100万地质图、1/200万地质图和矿产图、新疆1/100万构造体系图、1/200万大地构造图、新疆区域地质志等。

这些不同时期的科研成果均为本次研究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

通过上述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建立了东天山地区的区域地质构造格架,极大地提高了本区基础地质工作研究程度。

2、矿产勘查研究程度

研究区内,以新疆地质矿产局为主,新疆有色局、新疆冶金局和新疆煤炭局等单位,开展了金矿、铜矿、铁矿、铜镍矿、煤矿等矿种的勘查工作。

相继发现并评价了雅满苏、梧桐沟、磁海、天湖等一大批大—中型铁矿。

发现并评价了黄山、黄山东、葫芦、土墩等大中小型铜镍矿。

相继发现并评价(或正在评价)小热泉子、三岔口、土屋(东)、延东、赤湖、维权等大中小型铜矿床。

相继发现并评价(或正在评价)康古尔、马头滩、石英滩、梧南、大东沟、元宝山、长城山、翠岭等金矿床。

上述工作,为总结研究区成矿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查程度

研究区内已经系统地完成了1/100万区域航磁、1/20万区域重力和1/10万-1/20万航磁调查;此外,在土屋铜矿、延东铜矿、维权银铜矿、双庆铜矿等矿区开展了大比例尺的综合物探工作(图2、3)。

区内已经系统地完成了1/20万区域化探扫面工作,同时,配合1/20万区域化探异常查证和金铜等矿产的普查,新疆地勘局、新疆有色地勘局等单位在研究区内零星地开展了1/5万化探工作,同时部分异常区内也开展了大比例尺的化探工作(图4)。

4、科研作研究程度

全区大规模的地质工作始于50年代末,70年代的铁矿会战、80年代以贵金属和有色金属为主的地质勘查工作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与之相结合的科研工作也随之展开。

①成矿区划工作:

1981-1984年,由新疆地矿局六大队和甘肃地矿局四大队共同开展了成矿远景区划工作,提交有《天山东部及北部铁、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划报告》;1991-1993年,由新疆地矿局一大队、十一大队和物化探大队共同开展了吐哈盆地南缘重点片1/20万成矿远景区划工作,提交了《新疆吐哈盆地南缘康古尔塔格地区1/20万金、铜、铅锌第二轮成矿远景区划报告》;最近正在进行的东天山成矿区划研究,是研究区内第三轮区划工作,将对东疆地区实现找矿的重大突破起到积极作用。

②国家305项目成果:

“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国家305项目在新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极大地提高了新疆地质矿产的研究程度。

“七五”期间完成的《新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条件及其矿产地质研究》(75-56-01课题)、《重要成矿区(带)及其基础地质综合研究与找矿靶区优选(75-56-01课题)》的许多专题内容都涉及到研究区内的成矿带。

“八五”期间开展了《东天山火山岩及其含矿性研究》、《东天山构造格局、地壳演化和成矿系列研究》、《东天山东部重要靶区综合研究》和《东天山成矿区成矿地质条件与矿产资源综合评价研究》等专题研究。

“九五”期间完成了《觉罗塔格金、铜成矿系列分布规律研究与矿床定位预测》、《觉罗塔格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关系的研究》、《东天山隆起带基底特征、隆升过程及早前寒武纪杂岩成矿远景分析》、《天山东段推覆构造及其与成矿关系的研究》等专题研究。

上述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了区域地质背景、区域成矿规律和靶区优选等方面的内容,对我们进行该区攻关专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专题性研究成果:

八十年代以来,涉及到研究区内的专题性研究成果有《天山多旋回构造演化及成矿》(王作勋等,1990)、《北疆地区主要金矿床成矿特征及控矿因素研究》(靳金生等,1992)、《中国新疆古生代地壳演化及成矿》(何国琦等,1994)、《中国新疆矿床成矿系列》(刘德权等,1996)、《中亚大型金属矿床特征与成矿环境》(陈哲夫等,1996)。

所有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加深对东天山成矿带的认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

1、基础地质方面

研究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前人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

黄汲清等(1990)应用构造多旋回理论,论证和分析了天山的构造演化历史,提出了“手风琴”式—“开合构造”构造观点;陶洪祥、姬金生和杨兴科等以康古尔塔格—黄山深大断裂为界,以北为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以南为塔里木板块,并进行了二级构造单元的划分;王鸿祯等(1981)从古地理和古生物分区的角度提出了塔里木、西伯利亚板块的具体划分界线,主张以艾比湖—居延海一线(具体指中天山北缘阿齐克库都克断裂带)作为西伯利亚板块和塔里木、中朝板块分界线;李春昱等(1982)强调图瓦贝(Tuvaella)动物群出现的构造位置的分界意义,主张从斋桑—额尔齐斯—卡拉麦里断裂带作为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分界线,而哈萨克斯坦板块的南界位于南天山与塔里木之间;马瑞士(1994)、秦克章(2001)、芮宗瑶等(2002)认为塔里木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分界线为卡拉麦里—麦钦乌拉断裂。

另外,对阿齐克库都克断裂带以北石炭系中基性火山岩—碎屑岩建造形成的构造环境,目前尚有很大分歧,左国朝(1992)认为,阿齐山—雅满苏一带属于石炭纪火山岩岛弧带,而康古尔一带则为泥盆-石炭纪弧间盆地。

姬金生等(1998)认为康古尔塔格—黄山为海沟区,以北为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以南为塔里木板块,阿齐山—雅满苏和康古尔塔格一带均属于岛弧体系。

由上述可见,按照板块构造理论进行东天山板块构造划分方案多种多样,尽管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但是都认为东天山地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大洋和与之相伴的沟—弧—盆体系、碰撞后陆内造山运动受特提斯构造演化的影响——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隆升对区内影响(远程效应)等是区内最重要的地质事件。

2、矿产地质方面

东天山地区在找矿方面已经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果,发现了一系列规模不等、储量可观的多种矿床,如铜、金、镍、铁、煤、石油等。

但对矿床的成因和矿床有关的基础地质方面仍然存在着大量问题,如对土屋铜矿床成因,有斑岩型(芮宗瑶等)和VMS型(?

)(宋叔和等),而对赋矿地层企鹅山群有的认为是石炭系(新疆地质矿产局,1994)、泥盆系(芮宗瑶、秦克章等,2001)和石炭系—泥盆系(任秉琛等,2001)拼贴岛弧带,对与成矿有关的斜长花岗斑岩,有的认为侵位时代为二叠纪(新疆地质矿产局,1994)、石炭纪(芮宗瑶、秦克章等,2001),有的认为既有二叠纪也有石炭纪(任秉琛等,2001)。

对小热泉子铜矿床成因方面有的认为是VHMS型(秦克章等,2001)、火山热液型(毛景文等,2001)、火山喷发沉积—后期热掖改造型(陈文明等,1994)和斑岩型等多种成因观点。

由上述可见,对研究区的矿产地质研究方面,还有许多地质问题尚待解决。

3、矿产勘查方面

研究区内虽然找到了许多矿床,但是在成矿理论和找矿实践方面存在着脱节问题,如何在已有的找矿基础之上,将成矿新理论(成矿系列理论、成矿系统理论、“三源”成矿理论、地质异常理论和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理论)、新方法(高精度重力、高精度磁测、高能光谱、弱异常成矿信息提取、蚀变填图技术和成矿流体示踪技术)应用在本区,实现基础理论研究和矿产勘查工作紧密结合,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实现找矿新的突破,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第三节研究区地质、矿产概况

一、区域地质背景

1、地层

研究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中元古界、晚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中元古界长城系星星峡组分布于阿齐克库都克断裂以南,总体上为一套变质碳酸盐岩-碎屑岩地层。

晚古生界十分发育,泥盆系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东部和西南部,由下泥盆统大南湖组和中泥盆统头苏泉组所组成。

大南湖组主要分布于康古尔塔格断裂以北,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的中基性火山岩建造,头苏泉组主要分布于大草滩断裂以北地带,主要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建造;石炭系大部分出露于阿齐克库都克断裂以北地带,主要为滨—浅海相的火山—沉积岩系,但是分属于不同的构造沉积相区,康古尔塔格强应变构造带内的石炭系普遍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变形作用;二叠系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各段岩性、岩相差异较大。

中生界在区内零星出露,主要为一套侏罗系陆相含煤建造。

新生界为一套陆相碎屑建造,分布于研究区内的一些低洼地带。

2、构造

按照板块构造观点(陶洪祥,1994),研究区以康古尔塔格深大断裂为界,北为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的吐鲁番—哈密中间地块和哈尔力克—大南湖晚古生代岛弧带,南为塔里木板块的觉罗塔格—红石山晚古生代岛弧带、卡瓦布拉克—公婆泉中天山地块和北山古生代裂谷带。

区内主干断裂为EW向展布,其次为NEE向,从北到南依次为大草滩断裂、康古尔塔格断裂、雅满苏断裂和阿齐克库都克断裂,其中康古尔塔格断裂主要控制着本区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

3、火山岩

研究区晚古生代火山岩十分发育,形成长达数百千米的东西向火山岩带。

在空间上可以划分为两个带,即恰特卡尔—黄山—镜儿泉火山岩带(南带),分别位于康古尔塔格断裂以北和雅满苏断裂以南的广大地区,在整个石炭纪都有火山活动。

不同时代的火山岩其形成的构造环境有所差异,泥盆系大南湖组和头苏泉组主要以拉斑玄武岩为主,夹有安山岩和流纹岩,火山活动以中心式和拉张裂隙式喷发为主,形成的环境为岛弧构造环境。

大草滩断裂以南的石炭系小热泉子组和底坎尔组火山岩,为一套发育完整且成熟的岛弧型火山岩;雅满苏断裂以南的雅满苏组(C1y)和土古土布拉克组(C2t)火山岩,为岛弧型钙碱性火山岩(C1y)和与火山裂隙构造有关的火山岩(C2t)。

二叠系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康古尔地区,为陆相火山岩,形成于陆相拉张盆地的构造环境中。

4、侵入岩

研究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侵入岩十分发育,从深成岩到浅成岩,从岩基、岩株到岩墙均有出露,有超基性、基性、中性和酸性各类岩体,其中以华力西期中晚期岩体最为发育。

基性—超基性岩体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南北大沟和黄山地区,南北大沟基性—超基性岩体侵位于泥盆系和石炭系梧桐窝子组中,黄山地区基性—超基性岩体侵位于石炭系干墩组和梧桐窝子组中;花岗岩类分布广泛,其中华力西中期岩体居多,主要分布于康古尔、黄山、南北大沟和雅满苏断裂附近。

二、区域矿产特征简述

1、成矿区带划分

根据研究区内板块的形成与演化而产生的各种地质作用所反映的控矿地质因素、成矿地质环境和矿产的空间分布规律等将该区划分为两个Ⅱ级成矿区和四个Ⅲ级成矿带:

北部为准噶尔Ⅱ级成矿区,包括哈尔里克Cu、NI、Au、Zn、Mo成矿带和吐鲁番—哈密盆地(油气、煤、盐)成矿区(带);南部为塔里木Ⅱ级成矿区,包括觉罗塔格Au、Cu、(Fe)成矿带和卡瓦布拉克—星星峡Au、Pb、Zn、Sn、Fe成矿带,其成矿特征简述如下(见附图):

(1)哈尔里克Cu、Ni、Au、Zn、Mo、稀有金属、宝石成矿带

该带南界西段为依连哈比尔尕——康古尔塔格大断裂,东段为雅满苏—苦水大断裂以北的广大地区,围绕吐鲁番—哈密盆地呈环状EW向展布,长约600千米,宽40-120千米,面积约为36000平方千米。

该带向东经甘肃红石山北部和“蒙”戈壁天山成矿单元相连,构造上属于哈尔里克—大南湖晚古生代岛弧带。

泥盆纪开始拉张,至早石炭世均为双峰式火山岩建造,晚石炭世开始汇聚,沉积复理石建造,有较多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序列岩基生成。

晚石炭世后期固结,弛张期在哈密南有镁铁—超镁铁杂岩沿着张性断裂分布,局部磨拉石化以及钾长花岗岩化和后期交代型碱性花岗岩化,二叠纪转为稳定。

该带以Cu、Ni、Au矿化为主,W、Sn、Mo矿化次之。

已经发现有黄山—镜尔泉铜镍矿带,已经探明有大型铜镍矿床2处(黄山及黄山东)、中小型铜镍矿4处,尚发现有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土屋、延东)、琼洛克钨矿、镜儿泉铍、铌、钽、锂、宝石矿、下河石墨矿,以及雅满苏北部的Sn异常分布区。

包括四个成矿亚带:

即阿齐克布拉克铜金成矿亚带、大草滩铜金成矿亚带、土屋铜金钼成矿亚带和土墩—镜儿泉铜、镍、金、钼成矿亚带四个Ⅳ级成矿单元。

1阿齐克布拉克Cu、Au成矿亚带

该成矿亚带位于哈尔里克—大南湖晚古生代岛弧带西部,阿其克库都克深大断裂和康古尔深大断裂的北侧,呈东西向展布的透镜状,西部延出区外,已经发现有小热泉子铜矿、哈尔拉金矿,区内分布有大面积铜、锌、镍组合异常,沿南侧阿其克库都克深大断裂和康古尔深大断裂分布有呈线状排列的Au异常。

②大草滩Cu、Au成矿亚带

该成矿亚带位于哈尔里克—大南湖晚古生代岛弧带中部北侧,呈东西向展布的长条状,西部延出区外,分布有较多的铜、锌、镍组合异常和少量的Au异常,异常呈3个集中区,已经发现有铜矿化线索。

③土屋Cu、Au、Mo成矿亚带

该成矿亚带位于哈尔里克—大南湖晚古生代岛弧带西部,康古尔深大断裂的北侧,呈东西向展布的不规则长条状,该亚带分布有大面积铜、锌、镍组合异常,产有企鹅山、夹白山、黑山等10余处金矿点,铜矿数处,有红岭岩浆型铜镍矿、赤湖斑岩型铜钼矿以及近年来发现并评价的土屋(东)、延东斑岩型铜钼矿床,该亚带成矿条件十分有利。

④土墩—镜儿泉Cu、Ni、Au、Mo成矿亚带

该成矿亚带位于哈尔里克—大南湖晚古生代岛弧带东部,康古尔深大断裂的北侧,呈北东东西向展布的长条状,向东延出区外。

该成矿亚带特点是以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熔离型铜镍矿为主,已经发现有黄山、黄山东、土墩、葫芦、香山、黄山南等大中小型铜镍矿床和三岔口小型斑岩型铜钼矿床。

分布有大面积的Cu、Ni、Mn、Zn等组合异常,Cu、Ni异常吻合好。

(2)觉罗塔格Au、Cu、(Fe)成矿带

北以康古尔塔格深大断裂为界,南以阿齐克库都克深大断裂为界,西部尖灭于托克逊以南,东部延入甘肃省,呈EW—NEE向展布,该带在构造上属于觉罗塔格晚古生代岛弧带,为塔里木北缘石炭纪初拉张火山型被动陆缘,拉张阶段沉积由陆缘碎屑岩夹钙碱系列火山岩向拉斑系列双峰式火山岩建造发展,晚石炭世初汇聚,沉积转为复理石及中酸性火山岩建造,有少量花岗岩建造生成。

晚石炭世后期固结,沉积为局部磨拉石建造。

石炭世末沿康古尔塔格一线发生陆内堆叠,造成长达数百千米的韧性剪切带,二叠纪转入稳定。

该带主要为Au、Fe、Cu矿化,已经发现有康古尔金矿、马头滩金矿、阿齐山、雅满苏、沙泉子铁铜矿床。

该成矿带的西部以产出金矿为主,而东部则以铜铁矿分布为主。

该成矿带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个成矿亚带,即康古尔金铜金属成矿亚带和雅满苏铜铁多金属成矿亚带。

①康古尔Au、Cu多金属成矿亚带

该成矿亚带位于觉罗塔格晚古生代岛弧带西段,呈东西向似椭圆状展布。

已经发现有各类金属矿床(点)50多处,包括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金矿(康古尔、马头滩)、陆相火山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石英滩)和与花岗岩内外接触带有关的金矿床(麻黄沟)。

是寻找金及多金属矿床的重要区带。

②雅满苏Cu、Fe多金属成矿亚带。

该成矿亚带位于觉罗塔格晚古生代岛弧带东部,阿齐克库都克深大断裂北侧,呈东西向带状展布。

该成矿亚带内中酸性火山岩、火山机构十分发育,已知的铁矿层中普遍有铜铁矿化,有利于形成与火山岩有关的铜铁矿床,矿床的主要成矿阶段为海相火山岩同生沉积期,层控特征十分明显,如沙泉子铜铁矿床,与双峰式火山岩建造有关的铁矿床(红云滩、百灵山、赤龙峰等),总体显示为西部以铁矿产出为主,向东部以铜矿床为主的空间分布规律。

(3)卡瓦布拉克—星星峡Au、Pb、Zn、Sn(Fe、Cr、V、Ti、稀土与稀有金属、云母、宝玉石)成矿带

该带北部以阿齐克库都克—沙泉子断裂为界,南以中天山南缘深大断裂为界,西部尖灭于梧桐沟以北,东部延入甘肃省公婆泉成矿带,呈EW—NEE向展布,长520千米,宽20-40千米,面积约15600平方千米。

该带构造属于卡瓦布拉克—星星峡地块,为塔里木陆块的肢解部分,带内基本为前寒武纪结晶基底,近年来在其中分出晚太古宇亚西岭灰色片麻岩套(高角闪岩相、局部麻粒岩相变质,以T.T.G组合为主)、冬瓜岭表壳岩套(低角闪岩相变质的陆源碎屑岩夹有碳酸盐岩类)、长城系片麻岩套(原星星峡群)、蓟县系白云岩建造等;并且发现有晚元古代横山花岗岩套,为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建造。

带内还发现有少量加里东(?

)活化花岗岩,北部及东部边缘在石炭纪成为活动陆缘,发育有火山—沉积建造,有大量石炭纪花岗岩类岩基。

西部卡瓦布拉克有石炭纪(?

)蛇绿岩残片。

二叠纪时生成个别非造山类型辉长岩—石英正长岩组合岩体。

该带矿化强烈,已知有Fe、V、Ti、W、Cr、稀有稀土金属、云母、玉石等矿产。

已知重要的矿床有天湖铁矿(大型)、尾亚钒钛磁铁矿(大型)、阿拉塔格铁矿(小型)、南金山和马庄山金矿(中型)、小白石头泉子钨矿、红柳井稀土矿、石英滩云母、稀有及稀土矿以及卡瓦布拉克铬铁矿、天湖北部密腊玉和天山玉,现在均已经开发利用。

另外,石英滩有海蓝宝石,天湖产绿松石、烟水晶及芙蓉石等宝石,天湖至星星峡的元古界大理岩和天河石花岗岩为巨大的石材资源,又位于铁路沿线,开发前景很好。

2、区域成矿系列划分

晚古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期间研究区内发育有四个矿床成矿系列,即火山岩型铁矿成矿系列、斑岩型—火山热液型铜矿成矿系列、铜镍硫化物成矿系列和造山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成矿系列。

按成矿类型划分,可以分为火山热液型铜(铁)矿、斑岩型铜矿、火山热液型铜矿、铜镍硫化物型、造山带型金矿、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和矽卡岩型铜银矿等。

在百灵山—黑尖山—路白山一带,分布着与钙碱性系列火山岩有关的铁铜矿床,主要有元宝山、百灵山、黑尖山、赤龙峰、雅满苏、沙泉子、黑峰山、路白山等众多铜铁矿床(点)。

在小热泉子—延东—土屋(东)—赤湖一带,分布着与火山岩有关的火山热液型和与钙碱性火山岩—次火山岩有关的斑岩型铜矿床,自西向东分布有小热泉子、延东、土屋、土屋东、灵龙、赤湖、三岔口等铜矿床。

在土墩—黄山—镜儿泉一带,分布着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主要有黄山、黄山东、香山、土墩、黄山北、黄山南、二红洼等大、中、小铜镍硫化物矿床。

在康古尔塔格一带,分布者与碰撞期有关的造山带型金矿和碰撞期后弛张阶段形成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主要有康古尔、康西、马头滩、大东沟、翠岭、西风山、石英滩等金矿床。

三、研究区典型矿床简介

1、土屋斑岩型铜矿床

土屋铜矿床位于塔里木板块与准噶尔板块碰撞对接缝合带的北侧,即准噶尔板块最南缘的石炭纪增生拼贴岛弧带中。

向南距板块边缘断裂-康古尔塔格深大断裂仅1-3km,断裂及其以南即为两大板块缝合带(带状实体)-著名的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

同一矿区内包括土屋、土屋东和延东三个成型铜矿床。

矿区内出露与铜矿(化)体相关的古生代地层主要为石炭系(?

)企鹅山群,出露岩性为玄武岩、安山岩、安山质角砾熔岩、火山角砾岩、岩屑砂岩、含砾岩屑砂岩、复成份砾岩、沉凝灰岩等。

地层总体向南倾斜,倾角43-63°,片理化发育,矿体及近矿围岩普遍孔雀石化。

土屋-延东铜矿即分布在火山熔岩与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的接触带上。

中酸性浅成岩体是重要的控矿地质体,主要有闪长玢岩、花岗斑岩、斜长花岗斑岩、安山玢岩、石英闪长玢岩等,通常呈岩枝、岩脉状产出,走向多为NEE-SWW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单个岩体出露面积约0.30km2。

侵入时代暂定为二叠纪(?

)。

土屋铜矿床已按100m线距完成槽探控制,同时以200-400m线距用钻探控制了4条勘探线,完工钻孔12个。

①矿体规模、形态及产状

地表以0.20×10-2为边界品位圈定铜矿(化)体长1400m,最宽125m,铜平均品位0.43×10-2。

以0.5×10-2为边界圈定矿体连续长900m,平均宽25.46m。

0-7线间沿倾向已控制矿体斜深500m。

矿体地表形态呈肥厚透镜状—眼球状,近东西向展布,剖面形态呈南缓北陡的倒“楔”形状。

矿体产状南倾,顶板倾角60-70°,底板倾角65-85°,向东有侧伏趋势。

②、矿石品位、化学成份及矿物成份特征

矿石品位一般在0.30-1.50×10-2之间,以0.50×10-2为边界计算的铜平均品位0.72×10-2,伴生金品位0.16×10-6、银2.97×10-6。

在走向上自0线至31线铜品位逐渐降低,剖面上的相对高品位矿体主要分布在地表-400m埋深之间。

矿石微量元素以偏中低温亲硫元素高浓度分布为特征,其分带变化呈同心环晕状。

矿石金属矿物以黄铜矿为主,次为斑铜矿和黄铁矿,少量矿物为辉钼矿、辉铜矿、蓝辉铜矿、铜蓝、碲银矿、磁铁矿、赤铁矿等。

非金属矿物有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黑云母、阳起石、黝帘石、方解石、石膏、硬石膏等;次生矿物有孔雀石和褐铁矿等。

③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石类型

矿石结构属中—细粒半自形至他形粒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