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31166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电子备课.docx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电子备课

 

小学数学一级上册电子备课

 

单位:

姓名:

2015年9月

 

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二、课程内容

(一)数的认识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参见例1)。

3.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参见例2)。

4.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3)。

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

6.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7.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4)。

(二)数的运算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参见例5)。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5.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6.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会解释估算的过程(参见例6)。

7.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8.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参见例7)。

(三)常见的量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参见例8)。

3.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四)探索规律

探索简单的变化规律(参见例9,例10)。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认识

1.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2.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参见例11)。

3.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4.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7.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参见例21)。

(二)测量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参见例12)。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参见例13),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5.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6.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参见例14)。

(三)图形的运动

1.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参见例15)。

2.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参见例16)。

3.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四)图形与位置

1.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会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参见例17)。

三、统计与概率

1.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参见例18)。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参见例19)。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参见例20)。

四、综合与实践

1.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2.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3.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参见例21,例22,例23)

 

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

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五、教学进度安排:

  

单元教学内容课时  

1.数一数(1课时)  

2.比一比(2课时)  

3.位置(2课时)  

4.1——5的认识(3课时)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5.认识图形(1课时)  

6.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整理复习(2课时)  

实践活动:

数学乐园(1课时)  

7.数11——20各数,读数、写数(2课时)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8.认识钟表(2课时)  

9.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课时) 

10. 总复习  

 

柘沟中心学校集体备课(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年级:

一学科:

数学时间:

2015.9

单元主题

准备课

这一单元包含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另一部分是“比多少”,让学生初步感知“多”“少”的含义,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本单元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10以内数的概念,学会按一定的顺序和方法数数、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1、在和谐愉悦的探讨氛围中,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3、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充分利用材料资源,渗透思品教育。

1、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的数感。

2、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3、引导组织好学生小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合作学习的快乐及要求。

教学

准备

插图课件数字卡

1、数一数1课时

2、比多少1课时

 

柘沟中心学校集体备课(课时备课)

年级:

一学科:

数学时间:

2015.9

主备人

朱晗

课型

新授

使用人

课题

数一数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

内容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5页及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

目标

1.通过观察、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会按一定的顺序和方法数数。

难点:

准确数出物体的数量,并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数数结果。

学习

目标

我会正确数出物体的数量。

教学

准备

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预案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教师: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

大家高兴吗?

你们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它你就能增长本领,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你们想不想学好数学呢?

下面老师先带你们去参观一下美丽的校园吧!

(二)新授:

1.教师出示课本第2-3页的主题图。

教师:

瞧,我们的校园多美呀!

仔细看一看、数一数,你们都有哪些发现呢?

学生汇报:

有一位老师,许多小朋友,一面国旗……

2.教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

教师:

刚才小朋友们找到了许多物体,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每种物体到底有多少个。

(1)数出数量是1的事物。

教师:

图中有哪些数是1的事物呢?

学生个别汇报。

教师:

同学们说得真不错。

像“1位老师、1面红旗、1个足球、1座教学楼……”这样数量只有1的事物,我们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1”,带领全班学生读一读。

(2)数出数量是2的事物。

教师:

下面我们找一找数量是2的事物,谁来说说看都有些什么?

学生汇报。

教师:

你们观察得很仔细。

那么像这样数量是2的事物,我们就可以用几来表示呢?

(用数字“2”表示)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2”,请全班学生读一读。

(3)依次数出数量为3-10的事物,教学方法同

(1)

(2)。

在学生数的过程中,教师依次出示3-10的数字卡片。

(4)教师:

翻看课本第4-5页,同桌互相说一说数量是1-10的物体。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小结数数的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刚才我们数了很多事物,小组讨论一下,怎么数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学生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教师小结:

数数时,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如果数的是画在书上的图,可以用笔点着数,或者数一个用笔做一个记号,这样数就又对又快了!

最后数到几,就说明一共有几个物体。

2、认读1-10各数。

教师:

今天我们认识了1-10这十个数字,现在你能按顺序把这10个数字摆一摆吗?

拿出你们手中的数字卡片,摆给同桌看。

学生同桌互相摆数字卡片,教师巡视。

教师:

你会按顺序把这10个数字读一读吗?

学生齐读1-10各数。

3、目标检测:

完成课本第8页练习一的第1、2两题。

4、联系实际生活,数身边的实物。

教师:

看来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能用数字来表示,请小朋友们仔细地找一找,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物能用这些数字来表示呢。

学生观察,汇报。

(四)课堂小结。

教师:

今天我们一起数了美丽的校园里的各种事物,还找到了我们身边可以用数字来表示的事物。

放学后,小朋友们还可以找一找哪些事物也能用这些数字来表示,把你们的发现告诉爸爸妈妈。

 

数一数

12345678910

 

 

柘沟中心学校集体备课(课时备课)

年级:

一学科:

数学时间:

2015.9

主备人

朱晗

课型

新授

使用人

课题

比多少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

内容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7页及练习一第3、4题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

重点

难点

掌握比较的方法,会正确地进行比较。

学习

目标

我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兔头图片、小猪头图片、砖块图片、木头图片。

教学预案

二次备课

 

 

 

 

 

 

 

 

(一)故事引入

教师:

在小河边,一群动物在忙碌着呢!

是怎么回事,一起去看看(出示课本情境图)。

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

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

瞧,连河里的小鱼也被这热闹的场面给吸引住了。

房前的石桌上还准备了一些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二)新课教学

1.教学“同样多”

(1)教师:

数一数有几只小兔?

它们在干什么?

每只小兔搬几块砖?

学生汇报,教师贴兔子头图和砖块图。

(2)教师引导学生看贴示的图片,说明:

一只兔子搬一块砖,正好对上了,没有多余的兔子,也没有多余的砖块。

我们就说:

小兔和砖块同样多。

(板书:

同样多)

教师:

现在来考一下同学们的听力,谁能把我刚才的话再说给大家听呢?

(学生模仿说一遍)

(3)教师:

你还能找到图上哪些物体同样多呢?

学生观察,个别汇报。

2、教学“多些”“少些”。

(1)教师:

请继续看图,有几只小猪?

几根木头?

学生汇报,教师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2)教师提问:

小猪的只数和木头数量相比,你发现了什么?

(两种数量不一样)

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

有没有多余的木头?

是小猪头多还是木头多?

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

教师板书:

多、少。

(3)教师说明:

木头多、小猪少,我们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

学生模仿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三)目标检测

1、全课梳理

教师: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汇报。

2、拓展应用

(1)找课本中还能比较的事物。

教师:

刚才我们比较了小兔和砖块、小猪和木头,大家再在图上找一找,还可以谁和谁比?

(2)学具操作。

教师摆5个○,出示要求:

摆□,和○同样多。

摆△,比○少。

摆☆,比○多。

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教师巡视指导。

3、巩固练习

(1)课本第7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根据一一对应的方法,勾出:

左图是蜜蜂多、花朵少,在蜜蜂后面打勾;右图是小狗少、骨头多,在小狗后面打钩。

(2)课本第8页练习的第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你想怎样做。

提示学生,因为公鸡和鸭子虽然摆得一样长,但疏密不同,因此更要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判断出公鸡少、鸭子多,在公鸡后面的框里打钩。

(3)课本第8页练习一的第4题。

分别数出两种球的数量进行判断,红球少、黄球多,在黄球后面的框里打钩。

(四)课堂小结、

教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同样多”“比多少”,大家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就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柘沟中心学校集体备课(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年级:

一学科:

数学时间:

2015.9

单元主题

位置

“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

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多媒体课件小动物贴片

1、上、下、前、后1课时

2、左、右1课时

 

柘沟中心学校集体备课(课时备课)

年级:

一学科:

数学时间:

2015.9

主备人

朱晗

课型

新授

使用人

课题

上、下、前、后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

内容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9页的内容及练习的第1、3题

教学

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体会上下、前后位置关系。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空间方位能力,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

重点

难点

能够用上下、前后等词正确描述人和物体所在的位置。

学习

目标

我会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对性。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贴片

教学预案

二次备课

 

 

 

 

 

 

 

 

 

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

1.游戏:

上指天,下指地,两手向前指,再摸后脑勺。

先由教师示范做,再请学生起立,师生一起做。

提问:

谁来说一说,哪边是上,哪边是下,哪边是前,哪边是后。

(先同桌互相说说,再指名说说)

2.板书课题。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上、下

(1)出示主题图,师:

这是某个城市的跨江大桥,你们看,多宏伟啊,谁能把自己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说一说?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3)课件出示主题图左面部分,带领同学读一读,并让学生体会物体的上下相对性。

然后完成填空()在()的上面或()在()的下面。

(4)拓展练习轮船的上面有什么?

小轿车的下面有什么?

(5)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引导学生可以观察教室、书桌……来说一说。

2.前、后

(1)课件出示主题图最上层部分三辆车,然后右面位置描述部分,指名读一读。

并让学生体会物体的前后相对性。

(2)说一说,你喜欢哪辆车,就用“前、后”说说它的位置。

(说的过程中要抓住个例,让学生体会到前后的相对性。

(3)拓展练习红色货车的后面有什么车?

小轿车的前面有什么车?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

1.听口令摆一摆

先摆数学书,再把语文书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最后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并说说,谁在最上面?

谁在最下面?

2.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

后面是谁?

(目的:

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

后面有几个同学?

你是排在第几位?

(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的答案)

3.听童话故事贴一贴。

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练习二第3题稍加改编,让学生根据老师所讲的故事情境在学具卡片上贴一贴。

四、家庭游戏、知识巩固

(1)回家后,帮你的玩具排排队(可以是布娃娃,也可以是不同形状的积木),并向家里人说说他们的上下或前后顺序

(2)向家长说说,做课间操时,排在前面和后面的分别是谁?

 

板书设计:

上下前后

 

柘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