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僧人诗歌研究 以九僧诗为代表汉语言 大学毕业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2997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初僧人诗歌研究 以九僧诗为代表汉语言 大学毕业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宋初僧人诗歌研究 以九僧诗为代表汉语言 大学毕业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宋初僧人诗歌研究 以九僧诗为代表汉语言 大学毕业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宋初僧人诗歌研究 以九僧诗为代表汉语言 大学毕业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宋初僧人诗歌研究 以九僧诗为代表汉语言 大学毕业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初僧人诗歌研究 以九僧诗为代表汉语言 大学毕业设计.docx

《宋初僧人诗歌研究 以九僧诗为代表汉语言 大学毕业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初僧人诗歌研究 以九僧诗为代表汉语言 大学毕业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初僧人诗歌研究 以九僧诗为代表汉语言 大学毕业设计.docx

宋初僧人诗歌研究以九僧诗为代表汉语言大学毕业设计

宋初僧人诗歌研究以“九僧”诗为代表

汉语言文学专业

【摘要】宋初诗坛的主角是宗唐三体:

白体、晚唐体、西昆体。

“九僧”是晚唐体这一诗歌流派中,最恪守贾姚门径,最富群体交流性,最具个性的诗人群。

其平淡、清新、幽远的诗歌风格对宋代诗风演变具有独特影响。

当时他们的诗歌流传很广,又有合集、“句图”之类传世,但“九僧”在现当代所编撰的文学史上所占篇幅十分简略,世人对其认识甚少,很有深入了解其诗作的必要。

在此仅从基本文史材料着手,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宋初僧人诗“九僧”

 

TheearlySongDynastymonkpoetrystudyto"jiuseng"Poems

The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

StudentLiuBoyainstructorLuoGuowei

 

【Abstract】poetryofSongDynastyistheprotagonistoftheTangthree-body:

white,styleofthelateTangDynasty,poetryIs“jiuseng”thestyleoflateTangpoetryinthisgenre,mostscrupulouslyabidebyJiaYaoway,mostgroupcommunication,mostpersonalityofthepoetgroup.Theflat,clean,quietfarpoeticstylehasauniqueeffectontheSongDynastypoetryevolution.Atthetimeoftheirpoetryhasspreadfarandwide,andthecollection,"sentence-picture"handeddown,but“jiuseng”incontemporarywrittenliteraryhistoryoccupiedspaceisverysimple,verylittleunderstandingoftheworld,itisnecessarytounderstandthepoetry.Wejuststartedfromthebasichistoricalmaterials,arediscussed.

【KeyWords】TheearlySongDynastymonkpoem“jiuseng”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苦吟而出的意象·················································2

第一节“吟苦夜禅忘”················································2

一、什么是苦吟?

···············································2

二、苦吟的原由及影响···········································2

第二节“秋来心更闲”················································4

一、“九僧”诗的意象············································4

二、别致的风格·················································5

第二章“九僧”的交游···················································6

第一节“交结皆名卿”················································6

一、交游的人物················································6

二、交游的地域················································7

第二节“相思入定稀”················································7

第三节禅理入花深···················································8

第三章道潜诗浅析·····················································9

结论···································································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前言

有宋一代,重文而轻武,军事羸弱,文学异常繁盛,此众所周知之事。

在文学史上,我们有明代前后七子提出的“诗必盛唐”的这一概念。

但事实上,在唐代这一诗歌大花园的基础上,宋代诗歌也开出了灿烂的一季。

且北宋不但一反五代后周灭佛的政策,还对佛教采取了保护鼓励的措施,使得佛教重新兴盛。

不仅如此,其禅宗更是吸收儒道之思想,在文学上表现为:

士大夫认可禅学,将禅理入诗;诗僧与士大夫阶层颇有交流,他们相互赠答,如一般友人无异;宋代诗文冷静、平淡,不浮华、不热闹,是一种走向成熟的雍容之态。

从总体上讲,宋代诗歌与中晚唐诗歌一脉相承,是中晚唐文学在时空上、思想上、艺术追求上的纵横推进。

宋初“九僧”就是宋代诗歌的一个中轴,它既不同于当时西昆体的浮艳,也不同于白体的过于浅近;它前承晚唐贾岛姚合的苦吟细致,是大唐余韵,后启“永嘉四灵”的翻空出奇,可谓继往开来;它近于仙家,不落凡尘,众僧又游历华夏大好河山,与名士交游唱和,是袈裟下的“隐士”,佛门中的“士大夫”。

宋末元初的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说:

“宋刬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晚唐体则九僧最逼真。

”成就斐然可见一斑。

“九僧”诗多写隐逸闲趣及林下生活,他们之间的交游唱和、寄人送别、怀人诵古、写景咏物等也可谓别具一格。

由于唐诗几乎已将大格局大气魄写尽,转而他们以苦吟的写作方法在狭小的格局中描绘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显得新颖巧妙。

他们剃发易服,为方外之人,深隐于山林郊野,站在释家的角度视万物为虚妄。

宗教本与哲学相连,“九僧”诗中的哲学意味引人深思。

同时,由于“九僧”有着相似的生活环境、类似的思维方式、一样的宗教信仰决定了他们的诗作意象单调、形式呆板,耳目一新的诗句并不多。

释家将人间“喜、怒、忧、惧、爱、憎、欲”视为禁忌,所以导致作品感情色彩单一,无非闲适、旷达、清苦、清寒、清愁、清寂之类。

具体分类,“九僧”有诗情画意的山水诗,闲适吟咏的禅理诗,精巧有味的咏物诗,以及表露真情的寄赠送别诗。

本文就“九僧”诗意象、交游、禅理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另外,宋初诗僧有道潜诗作颇丰,因与大文豪苏轼结交而声名远播,他的诗歌在体例上有五言、六言、七言,较之“九僧”只重五律要宽广得多。

苏轼赞他的诗“诗句清绝”、“通了道义”可见苏轼对他颇为推崇。

同为释家诗人,在这里他起到和“九僧”比较研究的作用,也作为宋初僧人诗又一佐证,以求浅谈得尽可能全面。

但是,晚辈年轻而历薄,虽以一颗求实之心谨慎作文,也难免错漏疏忽、贻笑大方,请老师前辈们不吝赐教,晚辈习而改之。

第1章苦吟而出的意象

第1节“吟苦夜禅忘”

一、什么是苦吟

“九僧”诗崇贾岛、姚合,而贾姚又以苦吟称世,什么是苦吟呢?

贾岛在他的《送无可上人》一诗中“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下加注一首小诗: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十分细致地刻画了炼句历时之久,诗句来之不易,以及诗作写成后的宽慰。

而贾岛“推敲”的故事,更是将苦吟诠释得淋漓尽致。

“九僧”在这一点上,与贾姚一脉相承,对字句同样是竭尽所能地追求完美、细致,以达到他们自己的审美标准。

如稀昼诗句中有《寄怀古》“遥知林下客,吟苦夜禅忘。

”《寄答桂府黄殿院》“诗成见新月,几负郡斋期。

”《送朱扆》“素瑟沉幽意,寒蛩共苦吟。

”保暹有《书惟凤师壁》“究寂生吟思,持斋得病颜。

”《重登文兆师水隔》“夜吟长负宿,秋病几思闲。

”《登芜城古台》“迟吟不能下,满眼是尘埃。

”《秋居言怀》“吟苦人成癖,年衰自长慵。

”文兆有《巴峡闻猿》“何人同此听,彻晓得诗成。

”简长诗《赠郝礼丞》“朝回帘卷雪,吟冷砚生冰。

”惟凤诗《秋灯》“照回秋梦断,静引夜吟长。

”由此可见,“九僧”的诗句确实也是得来不易,虽不比贾岛两句三年,可也是忘了夜禅,负了郡斋。

其作诗的态度是值得后人学习的,但同时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贾岛、“九僧”之流,难以成为第一流的大文豪之原因:

用曹丕《典论·论文》中的观点来说就是“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至······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文气、灵感、天赋这类东西,是不可力强而至的,不管是两句三年还是两句五年,与一挥而就、浑然天成的上乘诗作,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所以“九僧”所宗的贾岛,在大唐文坛的奇葩丛中,也只是“诗囚”、“诗奴”之流,为诗所困,而不比倚马万言的李杜之类,是为小家。

贾岛尚且如此,况“九僧”乎!

二、苦吟的原由及影响

(一)黑格尔曾说过:

“存在即合理”。

“九僧”的苦吟,自有苦吟存在的原因及影响。

唐五代末宋初之际,战火初停,百废待兴,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没有太多的家仇国恨、生灵涂炭可吟咏;“九僧”作为诗僧,不同于士大夫有政治夙愿和家国之忧,也不同于下层文士有怀才不遇的落寞之思;诗言志,词言情,释家子弟本不该有七情六欲,词的写作自然又与之无缘;加之僧人生活是单调的,他们拥有的是山山水水,天远地宽,他们没有极高的天赋、家学渊源、文学素养及积累······于是,苦吟是他们唯一的表达方式。

作诗,对他们来说成了一种类似于自我较劲的方式去文娱,或者说消遣。

所以,显得稍小的格局,稍单调的意象这一连串的问题也随之而出。

首先,苦吟是一种钻牛角尖的创作方法,它之所以“苦”就是因为其过程漫长,逐字逐句推敲斟酌,总是在考虑如何翻空出奇,新颖流利。

但是唐诗确实是在各方面题材上都有天才的诗人、出众的诗作、绝妙的佳句。

当李白看到崔浩的《登黄鹤楼》尚且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浩题诗在上头。

”那么,宋代诗人面临的这种“有景道不得”的尴尬局面当然更多,他们必须苦吟,才偶有佳句,导致题材越来越偏僻、格局越来越狭窄。

其次,苦吟的“苦”也表现为意象的凄苦,情绪的愁苦,它不是“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姿态,而是把头发也熬白了,面容也憔悴了,茶饭不思的创作状态,倒不十分像文学创作了,倒像是科学家严谨实验的工作作风。

诗中大量出现“秋”、“寒”、“孤”、“月”、“雪”等凄清、冷色调的意象。

又因为他们总是围绕这样的意象作诗,难免显得单调。

欧阳修《六一诗话》所载:

¡°当时有进士许洞者,善为词章,俊逸之士也。

因会诸诗僧分题,出一纸,约曰:

‘不得犯此一字。

’其字乃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诸僧皆阁笔。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以上所述苦吟对题材、格局、意象的消极影响。

但也有学者站在别的角度思考,譬如晁公武对许洞的做法颇不以为然,《郡斋读书志》卷二十著录《九僧诗集》时,写道:

¡°许洞之约,虽足以困诸僧,然论诗者政不当尔。

盖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而《楚辞》亦寓意于飚凤云霓。

如‘池塘生春草’、‘窗间列远岫’、‘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类,莫不犯之。

若使诸公与许洞分题,亦须阁笔,矧其下者哉。

¡±清初贺裳著《载酒园诗话》,在¡°诗魔¡±一节中更为¡°九僧¡±打抱不平:

¡°余意除却十四字,纵复成诗,亦不能佳,犹疱人去五味,乐人去丝竹也。

直用此策困之耳,狙狯伎俩,何关风雅!

按‘九僧’皆宗贾岛、姚合,贾诗非借景不妍;要不特贾,即谢眺、王维,不免受困。

¡±晁、贺二人的说法,也是很有道理的,借景抒情,要是抽离了景,情又何处投放去呢?

这十四字所包含的不仅是“九僧”的局限,也包含了“九僧”的特点,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九僧”才得以以群像传世。

再者,以己之长度他人之短,也算不得什么英雄好汉,九僧长于清永俊逸的写景咏物,不是什么过错,在这个角度上说,许洞确实无聊了一回。

(二)有佳句而无佳作是九僧诗的共同特点。

《温公续诗话》,中提到九僧诗,谓之“其美者,亦止于世人所称数联耳”。

“数联”,可以说就是九僧苦吟之精华。

如希昼《怀广南转运陈学士状元》“春生桂岭外,人在海门西。

”宇昭诗《塞上赠王太尉》“马放降来地,雕闲(一作“盘”)战后云。

”《寄保暹师》“归心何以见,霜月下天涯。

”惠崇诗《晚夏夜简程至》“扇声微变暑,井气忽生秋。

”《池上鹭分赋得明字》“照水千寻迥,栖烟一点明。

”保暹诗《秋径》“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楼。

”惟凤诗《与行肇师宿庐山栖贤寺》“磬段危杉月,灯残古塔霜。

”此类诗句,在当时也为人广为传颂,但是有句无篇的狭小格局,毕竟于千古流传无益,这也是九僧现在少为人知的原因之一。

晚唐派九僧,力量浅薄,一则由于自身格局所限,二则因为文化底蕴不足,三则为苦吟所累,难以语出惊人。

四则为符合自己的僧人身份,刻意营造潇洒疏淡之气,难免矫揉。

又因为“九僧”诗作内容闲适,缺乏时代气息,难以一扫西昆体的华靡之风。

直至南宋后期的“永嘉四灵”,在诗歌派别的轮番上阵之后,似乎又回到晚唐派九僧的诗歌套路中来,同样诗崇贾姚,因生活面狭小,诗歌内容单薄而导致有句无篇,甚至宋末方回在对“四灵”评价时说:

“所用料不过‘花、竹、鹤、僧、琴、药、茶、酒’,于此几物一步不可离,而气象小矣。

”与许洞分题难九僧之事如出一辙,可知“四灵”实为沿袭“九僧”也。

第二节“秋来心更闲”

一、“九僧”诗的意象

“九僧”诗歌多悲凉凄楚之意象,或多闲适疏淡之气,固有穷秋、孤灯、闲径、霜月之景。

而只“秋”字,在钱塘陈起所编《增广圣宋高僧诗选》前集一卷中,就有53个,“闲”字28个,“夜”字33个,“寒”字42个,此外,“孤、残、愁、半、深、月”等也是有数十个不等的高频用字,有些高频字眼甚至是在一首诗中便出现两次。

来来回回,不外乎残日、残照、寒日、落日、寒夜、寒云、壍冰、垂阴、积雪、暮雨、深径等凋敝冷清之景。

一方面由这些字构成了“九僧”诗歌的独特意象群;一方面也受制于这些意象,让诗歌规模狭小、格调单一、意象重复。

如保暹诗中《寄行肇上人》有“流年共衰鬓,昨夜又闻蛩。

”之句,其《秋居言怀》又有“半生犹是客,昨夜更闻蛩。

”且“又”与“更”字,在此两联诗句中,几近同义,让人不得不想到贾岛的“推”“敲”。

希昼《送从律之关中》“客路秦关暮,乡心海树春。

”及保暹的《寄徐任》“远路秦关外,啼猿剑树深。

¡±仿佛与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总有那么一点暧昧的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李白有“白日依山尽”,希昼有“残日依山尽”。

惠崇《访杨云师淮上别墅》中的“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

”素来被嘲犯古,因换用司空曙和刘长卿的句子,被文兆讥讽,同样是北宋诗僧的文莹在《湘山野录》卷中载:

¡°宋九释诗惟惠崇诗绝出,尝有‘河分岗势断,春入烧痕青’之句传诵都下,籍籍喧著。

余缁遂寂寥无闻,因忌之,乃厚诬其盗。

闽僧文兆以诗嘲之,曰:

‘河分岗势司空曙,春入烧痕刘长卿。

不是师兄偷古句,古人诗句犯师兄。

’”但是也不能因此否定惠崇的诗歌地位。

文莹在《湘山野录》卷中还谈到:

“宋九释诗,惟惠崇师绝出。

”《杨文公谈苑》提到:

“公常言,近世释子多工诗,而楚僧惠崇,蜀僧希昼为杰出。

二、别致的风格

惠崇诗清丽恬适、委婉深沉,其《拟古》“幽禽迎署响,佳木含春荣。

独有绮窗妇,耿耿万里情。

尘色皓鸳幌,日华明风筝。

高蓋久不返,中宵自怀贞。

”这样的闺怨怀人伤春诗,谁能想到是由一个释家子写出来的呢!

“绮窗妇”的“耿耿”,惠崇是怎么体悟出来的呢?

又是一个新新鲜鲜的早晨,春天美得刚刚好,我的情是“万里情”,韶华易逝,那皓皓的“鸳幌”已经成了“尘色”,因为“你”不在,所以“日华”下明媚的风筝都有了忧伤的颜色。

“日华”一年一年,“风筝”一春一春,也放不到万里之遥你的天空上,午夜梦回,只有处理好自己寂寞的情绪,照顾好自己,才是对你最好的爱的表达。

如此细腻,如此情感丰沛,惠崇真是给了我一个惊喜。

再如《晚夏夜简程至》“中夕坐清簟,繁星时复流。

扇声微变暑,井气忽生秋。

为客方经楚,思乡欲上楼。

云山殊未返,相顾两悠悠。

”这首诗也可以看出惠崇内心的柔软,不知道可不可以描述一位诗僧,但是你看,扇风下,微变的暑气,井口恍惚的幽凉,都没有逃过他的方寸灵动。

思乡,是一种情绪的无处置放,哪怕才刚刚从楚地走过,也有上楼回望的冲动。

秋天最适合思乡,秋天的云与山别也会让人悠悠于怀的,看着随风飘荡的云,自己也仿佛随风而去了。

显然的,惠崇不够脱俗,他的情感甚至是超乎常人的温润,《书林逸人壁》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诗语动惊众,谁知慕隐渝。

水烟常似暝,林雪乍如春。

薄酒懒邀客,好书愁借人。

有时行药去,忘却戴纱巾。

”全诗看来,林逸人,似是林逋,一个有才有德又有小性子的才子。

与这样的才子相交,是宋初侍僧的共同爱好,惠崇把他的小性子表现得分外可爱。

不是“我”吝啬,是因为酒不好,才没有邀客共饮,一个“懒”字,将他的狡黠,潇洒,脱俗,都写到了心窝窝上。

“好书”又代表了好的精神食粮,每每遇到好书,如得知己,想与人分享,又怕人弄坏弄脏,要是借书人爱上,强夺了去,那可更不堪设想,于是“愁”,于是郁结于怀,真真是文人脾气,有些小缺点,反倒更接近完美。

固然林逋才气逼人,也只是隐逸西湖,梅妻鹤子,不食人间烟火。

可说其怪异,可说其豁达,而此诗将他的怪异与豁达融为一炉,自有惠崇的功力在也。

惠崇写诗卓然,也与他善于作画有关,让诗歌更有意境美和画面感,他的画以山水小景为佳,也善于画禽鸟鹅雁,寒汀远渚,有荒率虚旷之感,世人称他为“惠崇小景”。

苏轼为他的《春江晚景图》题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将惠崇之画描述得惟妙惟肖,似乎可感他超群的画艺,但画已失传,只有苏轼的诗流传后世,优劣高下可见一斑,苏轼泰山北斗,惠崇“小景”不可与之相较。

当然,苏轼不常有而诗僧常有,保暹诗虽然不是很出挑,但是也有可圈可点之处,诗《秋径》中颔联:

“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

”颇有几分王维的韵味,只可惜王维归的是“浣女”,保暹只能“忽归僧”。

保暹的七言绝句怀古诗《磻溪》:

“不肯随波自直钩,一朝以道佐成周。

后来亦有人于此,只把渔竿空白头。

”也略微可感杜牧“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的怀古伤今,而保暹乃僧人,亦有文人般的怀才不遇,就比较有意思了。

这大概与他们的交游有关,他们不是单纯的在山林之间参禅悟道的和尚,而是唱和于馆阁、与名士相交的诗僧。

第二章“九僧”的交游

第1节“交结皆名卿”

一、交游的人物

在《增广圣宋高僧诗选》的前集一卷的九僧诗中,直接以寄人、送人、怀人、留题、书壁、赠人之类为题的就有98首,占73.13%。

这73.13%中,“九僧”及其他诗僧的交游互赠约占一半,其余的便是与官宦士大夫、处士逸人的了。

这足以见得,“九僧”群体的形成,与交游有着莫大的关系。

就希昼为例,有《寄题武当郡守吏隐亭》、《送信南归雁荡山》、《怀广南转运陈学士状元》、《书惠崇师房》、《寄怀古》、《留题承旨宋侍郎林亭》、《送嗣端东归》、《寄河阳察推骆员外》、《送惟凤之终南山》、《寄寿春使君陈学士》、《送从律之关中》、《寄荅桂府黄殿院》、《送可伦赴广南转运凌使君见招》、《早春阙下寄观公》、《送李堪》、《送朱扆》。

惠崇、怀古、惟凤是九僧范围内的赠答;武当郡守、陈学士状元、宋侍郎、黄殿院等是官宦公卿;信南、从律是释家。

不只希昼,其他八僧也是这样的层次结构。

其中,“处士、逸人”也多有涉及,他们与同是晚唐体的林逋、魏野、潘阆、寇准等隐逸诗人也素有往来。

前面提到了惠崇的《书林逸人壁》,另有宇昭的《赠魏野》“别业唯裁竹,多闲亦好奇。

试泉寻寺远,买鹤到家迟。

药就全离母,诗高只教儿。

未能终住此,共有海山期。

”在诗题中直呼其名,可知交往甚密,尾联谈到不能长期借住与魏野处,但有共同的山海之期,如同恋人一般的海誓山盟,更是显示了友情的深厚。

保暹的寄人诗中,惟《寄从弟》较为值得一提:

“天外迹如萍,何人慰远情。

烟霄滞秋荐,水国废春耕。

旅梦寒应断,吟髭白恐生。

无因话消息,一雁度江城。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从弟,就是堂弟,诗人远游“天外”,寄从弟聊慰“远情”,可是和尚有这份相思,不是显得有些六根不净,红尘不远吗?

虽然略感困惑,但回到诗歌上来,颈联从对面落笔,遥想着兄弟会不会因为旅居梦寒而半夜惊醒,想着岁月蹉跎,弟弟的髭须,恐怕也染了白色,那种兄长的关怀细微、兄弟间的兄友弟恭跃然纸上,情志真切。

当然,“从弟”是少数的,不典型的,典型的是学士、侍郎、礼丞、太尉、郡守、太守之类。

宇昭诗《上集贤钱侍郎》:

“解职因求养,清名冠集贤。

优游书府里,谈笑板舆前。

鹤氅朝时脱,山图卧处悬。

江僧闲独访,时得话林泉。

”周本淳指出,钱侍郎即为钱惟演。

而钱惟演是西昆体的主要作者,与晚唐体“九僧”交游唱和,说明“九僧”结交甚广,某个角度来说,宋初三体其实都承晚唐五代文风,西昆多馆阁文人的唱和,而晚唐九僧的交游唱和,也不比西昆少多少。

二、交游的地域

既然是交游,自然是动态的,我们在“九僧”的诗歌中,不乏见到祖国大好山河的各个角落。

希昼有《送惟凤之终南山》,希昼乃剑南人,惟凤乃青城人,都是西蜀人士,终南山在陕西,说明惟凤去过陕西;希昼《过巴峡》说明他也出入四川;保暹本是浙江金华人,有《金陵怀古》说明他去过江苏,他的《途次望太行山》说明他去过河南,《巴峡秋夕》说明他去过巴蜀;文兆是福建人,也有《巴峡闻猿》,《送惟凤师之终南山》又说明惟凤去过福建:

行肇有《送希昼之九华》,九华山在安徽,行肇是浙江人,说明希昼或许去过浙江又去安徽,行肇还有《送文兆归庐山》,文兆本福建人,为何行肇诗中称其归庐山尚不得而知,但庐山在江西,那么文兆很可能去过浙江和江西;河北人简长有《晚次江陵》,说明去过湖北。

在古代并不发达的交通条件下,“九僧”游历了那么广阔的地域,行走,本来也是一种修行,而行走又为他们开阔眼界,开拓诗境。

所以,交游又退到了次要的位子。

文兆到了巴蜀,在《巴峡闻猿》中讨论了一下“猿鸣三声泪沾裳”。

让我们来看一下:

“倚棹望云际,寥寥出峡清。

心如无一事,愁不在三声。

带露诸峰迥,悬空片月明。

何人同此听,彻晓得诗成。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谈到,“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乃“有我之境”,文兆乃释家,讲求四大皆空,固有“无我之境”,可以心无一事,猿鸣三声也不觉愁。

有一番六祖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境。

第二节“相思入定稀”

“相思入定稀”是行肇诗《送文兆归庐山》的最后半句,尾联由于年代久远,缺一字,但就只后面完整的这半句,就已经让人想入非非了,“相思”,一个那么牵肠挂肚的词,暗含了许许多多的情绪,李商隐曾有“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句子,一相思,就难以入定了。

不过,行肇相思的对象,竟是文兆,想着远离的朋友,不知不觉,误了晚课。

比起保暹诗《寄徐任》的“相思废静吟”就更进一层了,“静吟”不比“入定”,那是僧人的本职工作应该做到的,“废”的强烈、浓烈,又不比“稀”贴切,那种欲静不能静,想入定无法入定被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