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29778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8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原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太原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太原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太原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太原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原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析.docx

《太原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原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原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析.docx

太原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析

 

太原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析(总16页)

太原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析

一、固定资产投资与GDP

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比2010年增长%,年均增长%。

2014年1季度,完成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比2010年增长%,年均增长%。

2014年1季度,完成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带动经济增长个百分点,2012年为个百分点,2013年为个百分点,2011年至2013年平均为。

表1:

2010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增长情况表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年均增速(%)

2014年1季度

绝对量(亿元)

绝对量(亿元)

比上年增长(%)

绝对量(亿元)

比上年增长(%)

绝对量(亿元)

比上年增长(%)

绝对量(亿元)

比上年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

地区生产总值

弹性系数

二、工业投资效益分析

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投资总量的扩大,高投资是工业经济快增长的源泉,是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的重要途径。

从过去四年来看,我市工业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总量明显提高。

但我们也应看到,受近年来宏观经济下行影响,我市工业投资的高投入并没有达到高产出的效果,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没有产生明显的带动效果。

(一)工业投资取得长足发展

近年来,我市工业投资增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10年工业投资增长%,2011年增长%,2012年增长%,2013年增长%,2014年1季度增长%。

表2:

2010年以来全市工业投资增速情况

绝对量(亿元)

增速(%)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1季度

工业投资作为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支撑,在全市投资的占比水平整体呈现提升态势,2010年占全市投资比重为%,2011年占比为%,2012年占比为%,2013年占比为%,2014年1季度占比为%。

表3:

2010年以来全市工业投资占比情况

占全市投资比重(%)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1季度

(二)规模以上工业主要指标增速逐年回落

从2010年到2014年1季度,规上工业的主要指标如规上工业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都得到了稳步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逐年趋缓。

规上工业产值增速从2010年的增长%,到2011年的增长%、2012年的增长%、到2013年的下降%,再到2014年1季度的下降%;规上工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增长%,到2011年的增长%、2012年的增长%、2013年的增长%,再到2014年1季度的下降%。

表3:

2010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主要指标情况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绝对量(亿元)

增速%

绝对量(亿元)

增速%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1季度

(三)工业投资对工业经济发展支撑不足

从2010年到2014年1季度,我市工业投资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全市工业经济整体不断发展,但其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带动作用逐步减缓,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较弱。

图1:

2010年以来工业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对比图

(四)新建项目对新增规上工业企业的贡献度较低

从2010年至2014年1季度,我市新建并投产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共有个,累计完成投资额亿元,其中5亿元及以上的项目有个,10亿元及以上的项目有个。

但是新建投产项目对新增规上工业企业的贡献家数只有家,占投产项目数的%,累计投资额亿元,占投产项目投资总额的%。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效益分析

近年来,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逐年增长,投资总量由2010年的亿元增加至2013年的亿元,增长倍,年均增长%,2011年、2012年、2013年的增速分别为%、%和%,呈现出逐年加快增长的态势。

图:

2012年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量及增速情况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迅猛增长给省城太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功能更加健全、城市品位明显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日益增强,使市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城市建设投入带来的便捷和益处。

(一)道桥路建设突飞猛进,城市路网格局焕然一新

道桥路的建设和改造一直是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大批道路桥梁工程陆续开工、建成并投入使用,如:

2010年竣工的和平北路、晋阳街、柴村桥改造等工程;2011年竣工的滨河西路南延、西矿街、南中环街、机场快速路等建设工程;2012年竣工的府东街打通、真武路拓宽改造等工程,这些项目的投资在缓解交通压力,便捷市民出行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

尤其是2013年以来,随着中环路网建设工程的启动,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产生爆发式增长,仅东中环街、南中环环线、西中环北段打通、西中环南段打通、北中环街、北中环桥、并州路改造7个项目计划总投资达亿元,2013年完成投资亿元。

中环路网完全按照城市快速路的标准设计,全长约46公里,规划红线宽50米,它的建成,对完善我市城市路网格局,便捷市民出行,特别是较长距离出行,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中环路网通过与环城高速的连接,可进一步提升环城高速服务我市城市交通的功能。

(二)“公交都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市民出行方式更加丰富便捷

为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满足市民基本出行需求,缓解太原交通拥堵和资源环境压力,我市抓住国家交通部开展“公交都市”示范工程的机遇,“公交都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自2012年“公交都市”建设计划全面实施以来,全市公交车购置和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投资达亿元,2012年购置公交车576辆,购置电车24辆,20000辆公共自行车11月底全部投入运营,已建成公交专用道达公里,2013年以来,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继续完善,新建公共自行车点769个,新购公共自行车21000辆。

票价降低、车辆增加、线路增开、间隔缩短、公交提速、自行车服务系统建立等“公交都市”建设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出行难”的状况正在逐步改观。

我市未来公交都市建设的脉络是建成一个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架、常规公交为基础、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四位一体”城市公共交通体系,预计在2017年,万人公交车保有量将达15标台,出门上班每500米就有公交站点,超过1200个服务点共计4万余辆自行车通借通还,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将达到60%以上。

这一切都得益于政府不断扩大“公交都市”工程建设投入,以一流标准打造全国首批“公交都市”的宏伟愿景。

(三)省城十大建筑拔地而起,城市功能与品味骤然提升

省城十大建筑气势恢宏,成为全市近年来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

十大建筑计划总投资为亿元,实际累计完成投资达亿元,总建筑面积达124万平方米,2010年以来共完成投资亿元。

截止目前,除太原南站及相关配套工程正在收尾外,其他九大建筑已全部完工。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太原铁路客运南站、太原国际机场新航站、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山西体育中心、山西省科技馆、山西大剧院、山西图书馆、山西大医院、太原美术馆、太原博物馆,这一个个被赋予使命和生命的建筑拔地而起,昔日的蓝图构想一步步变为了现实。

十大建筑的规模与投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更以其一流的设计、独特的造型、施工的难度、高科技的技术含量代表着全省建筑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完善了城市功能,增强了城市的辐射效应和综合承载能力,更好地满足了太原乃至全省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进而展示出省城太原的新形象、新气质。

(四)十二个城郊森林公园开工建设,打造龙城自然生态屏障

按照全市统一规划,“十二五”期间,太原要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园区承载、公司打造”的形式,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把西山地区打造成太原的“绿肺”,在西山建设若干个高标准、成规模、有品位、能满足群众生态休闲、健身娱乐、旅游观光等多种需求的城郊森林公园。

自2012年作出决定以来,我市一大批城郊森林公园绿化项目陆续开工,截止目前已正式开工的有12个,分别是:

亿量城郊森林公园、太原东社生态园、国信城郊森林公园、钢盛城郊森林公园、梗阳宝鼎城郊森林公园、天源伟业城效森林公园、煤气化西山城郊森林公园、官山森林公园、君威城郊森林公园、康培城郊森林公园、爱晚城郊森林公园和盛科城郊森林公园的绿化项目。

12个项目计划总投资共计亿元,截止2014年1季度累计完成投资亿元。

随着投资的不断增加,全市城郊森林公园绿化工程已初具规模,随着配套设施和后期适度开发建设的不断深入,把太原西山打造成为生态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综合型城市后花园和自然生态屏障的目标终将实现。

(五)环境治理投入不断扩大,省城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010年以来,全市环境治理投资亿元,2013年投资亿元,比2010年增长倍。

随着城南污水处理厂、丈子头城市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太原东山生态治理恢复工程的推进,以及开化沙河、风峪沙河、冶峪沙河、柳子沙河等一系列河道治理工程的开工建设,全市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此外,为进一步改善省城环境质量,全面推进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我市于2012年以政府名义印发《全面改善省城环境质量实施方案的通知》,以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先导,以转型跨越发展为契机,全面实施集中供热全覆盖工程。

在此政策推动下,全市热力的生产供应投资迅猛增长,2012年投资亿元,是2010年的倍,是2011年的倍,2013年投资继续扩大到亿元,比2012年增长%。

这些投资主要用于一系列热电联产、供热管网敷设改造、燃煤锅炉替代、冷凝热回收利用等工程,大幅提升了我市空气环境质量,为打造蓝天白云之城、青山绿水之城,建设一流现代生态宜居城市奠定坚实环境基础。

四、房地产开发投资效益分析

2010年以来,太原房地产业成就显着。

投资力度和开发规模不断加大,居民住房条件和居住质量显着改善,城市功能迅速提升,社会效益进一步凸显。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主体规模扩大

1、房地产开发企业队伍规模扩大

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房地产开发企业加速成长,房地产开发企业个数逐年增加。

2013年底,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729家,比2010年(661家)增加68家,平均每年增加家。

在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业人员的队伍也不断壮大,为开发企业的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的完善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2010年底,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业人员14317人,2013年上升至17937人,增长%,平均每年增加人。

2、企业资产逐年扩张

太原市房地产开发业在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自身也不断成长壮大,积聚了一定规模的财力和物力,为建设项目的开发准备了必要的启动资金,也为取得银行信用、争取银行贷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013年底,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产总计达到亿元,比2010年增长倍,平均每个企业拥有资产亿元,比2010年增加亿元。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回归,开发规模不断扩大

1、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运行

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新国八条”以及更为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相继出台,随着房地产市场新政效应的逐步显现,太原房地产开发投资告别高增长,增速由2010年的%逐渐降为2013年的%,步入平稳理性的发展轨道。

2014年,在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回落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1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亿元,增长%。

从总量来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呈逐年增长的态势。

2011年至2013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亿元,年平均增长%。

201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亿元,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个百分点,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已成为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

2、房屋施工、竣工规模适度扩大

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的同时,房屋施工面积、竣工面积也适度扩大。

2013年,太原市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比2010年增长%,其中住宅施工面积万平方米,比2010年增长%;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比2010年增长%,其中住宅竣工面积万平方米,比2010年增长%。

2011-2013年,太原市房地产开发累计竣工面积万平方米,年均增长%。

(三)上市房企带动强劲,城市住宅提档升质

2011年以来,房地产业持续、平稳发展,住宅建设规模逐年扩大,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了城市住宅建设的品味,改变了城市面貌。

1、上市房企领军力量显着

上市房企已成为太原楼市的领军力量。

2013年末,太原市上市房企23个,包括万科、富力城、星河湾、万达、恒大、首开、茂业、盛高、绿地等在国内房地产业具有影响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占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比重仅为%。

实施房地产开发项目29个,占到全市房地产开发项目总个数的%,但29个项目的计划总投资达到亿元,占全市房地产开发项目计划总投资的%;当年完成投资亿元,占到全市的%;规划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占全市的%;施工面积合计万平方米,占全市的%。

2、城市住宅品味提升

伴随着上市房企进驻太原,配置有中小学校、幼儿园、大型购物商场及餐饮娱乐、主题会所等品质楼盘不断入市,花园社区,文化社区纷纷进入人们的生活,给太原市房地产市场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与景观。

比如恒大绿洲、富力城、绿地世纪城等价位适中、品质高、性价比高的楼盘纷纷成了房地产市场关注的焦点。

(四)物业、中介快速成长,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伴随着房地产开发业的发展,各类物业管理公司、中介代理公司应运而生。

近年来,物业管理行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趋势,随着一系列管理法规、制度的颁布实施,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市场环境日趋成熟,服务体系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完善。

截至2013年底,全市物业管理企业达到722家,从业人员达20036人;房地产中介机构370家,从业人员数2758人,可以为我市居民提供从房屋买卖到租房代理,从房屋维修到家政服务等诸多服务,对繁荣我市服务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就业渠道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固定资产投资的财政效益分析

(一)固定资产投资与财政收入之间的理论关系

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的关系是互相影响和制约的关系。

扩大投资,意味着将有更多的项目要开工建设,拉动对原材料、生产设备、劳动力等的需求;项目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建设单位,还是钢材、水泥等原材料供应单位都会因发生经济活动而缴纳税收;同时项目建成投产后,新的产业活动单位又因发生经济活动而缴纳税收,从而促进财政增收。

因此,投资的变动对财政的增长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双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缴纳建筑安装营业税、房地产营业税和契税的方式来直接增加财税收入;二是间接影响财税收入,这主要是通过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税源,进而拉动财政收入整体增长。

(二)2010年以来财政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均保持较快增长

2010年至201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由亿元增至亿元,累计增量为亿元,年均增量为亿元;累计增长%,年均增长%。

2010年至2013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亿元增至亿元,累计增量为亿元,年均增量为亿元;累计增长%,年均增长%。

2014年1季度,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增长%,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图:

2010-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走势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至2013年,固定值产投资与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走势基本一致,均保持较快增长。

(三)固定资产投资对财政收入的驱动作用较为明显

从2010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与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来看,二者走势基本一致均保持较快增长。

对2010-2013年间的固定资产投资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作一元线性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表明财政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在技术、制度等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当期固定资产投资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为%,固定资产投资对财政收入具有明显的拉动力。

具体见以下方程: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

(四)固定资产投资与财政收入的弹性分析

从财政收入弹性来看,二者存在较强的财政收入弹性。

财政收入弹性是指财政收入增长率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比值,用△c表示财政收入的变化量,△g表示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量,则:

  财政收入弹性=(△c/c)/(△g/g)

表:

2010年以来公财政预算收入弹性分析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弹性

2010年、2011年投资财政弹性较好,分别为和,这两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增速也快于投资增速。

2012-201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并高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财政投资弹性有所下滑,但仍保持在合理范围,2013年的投资财政弹性为,也就是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2%,则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相应增长%。

从企业看,2011-2013年,富士康集团完成投资亿元,实现税金亿元;太钢集团完成投资亿元,实现税金亿元:

西山煤电完成投资亿元,实现税金亿元。

太重集团完成投资亿元,实现税金亿元。

六、投资持续快速增长、GDP等主要经济指标规模和增速居中部六个省会城市末位的原因分析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以来,全市上下坚定不移抓项目、千方百计扩投资,充分调动企业、行会、商会及人才的力量,招商引资力度明显加大,全市形成“抓投资、促增长”的发展局面,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持续较快增长态势。

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大项目、好项目的建成投产,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步伐、增添了经济发展的后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快速交通体系和路网建设取得新突破,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功能形象得到新的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省城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但同时,我市受土地、人口瓶颈的制约,全市经济正在承受转型发展的阵痛期,与中部其余五个省会城市相比,2013年主要经济指标无论从总量还是增速均处于较低发展水平。

表:

2013年中部省会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GDP)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绝对量

(亿元)

在中部位次

增速

(%)

在中部位次

绝对量

(亿元)

在中部位次

增速(%)

在中部位次

太原

6

6

6

6

合肥

4

2

4

1

南昌

5

3

5

3

郑州

3

4

2

5

武汉

1

4

1

4

长沙

2

1

3

2

表:

2013年中部省会城市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情况

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绝对量

(亿元)

在中部位次

增速(%)

在中部位次

绝对量

(亿元)

在中部位次

增速(%)

在中部位次

太原

6

1

5

4

合肥

3

5

4

1

南昌

5

3

6

3

郑州

4

2

3

5

武汉

1

5

1

5

长沙

2

4

2

2

 

表:

2013年中部省会城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增长情况

外贸进出口总额

外贸出口总额

绝对量

(亿美元)

在中部位次

增速(%)

在中部位次

绝对量

(亿美元)

在中部位次

增速(%)

在中部位次

太原

6

4

6

1

合肥

3

6

3

6

南昌

5

2

4

4

郑州

1

1

1

2

武汉

2

5

2

5

长沙

4

3

5

3

表:

2013年中部省会城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绝对量

(亿元)

在中部位次

增速(%)

在中部位次

绝对量

(亿元)

在中部

位次

增速(%)

在中部位次

太原

6

5

24000

6

1

合肥

4

6

28083

3

4

南昌

5

2

26151

5

2

郑州

2

3

26600

4

6

武汉

1

4

29821

2

5

长沙

3

1

33662

1

3

表:

2013年中部省会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CPI增长情况

农民人均纯收入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

绝对量

(元)

在中部位次

增速(%)

在中部位次

绝对量

(%)

在中部

位次

太原

11288

4

4

1

合肥

10352

6

1

4

南昌

10806

5

5

6

郑州

13970

2

6

2

武汉

12713

3

2

5

长沙

19713

1

3

2

(1)受土地、人口等因素的制约,全市经济发展规模括展空间受限

2013年,全市常住人口万人,土地面积698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612人/平方公里,无论从人口、还是土地面积看,均在六个中部省会城市中居末位。

从经济增长的要素条件看,土地和人口是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要件,其规模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的空间。

从地理条件看,我市三面环山,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向南发展就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近年来我市在晋源区开发汾东新区,全省在太原、榆次交界附近布局太榆科技创新城,充分利用太原南部的土地、人才等要素,优化整合不同区域间的资源配置,把发展大太原经济圈作为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目前,太原与晋中的城际公交网络体系初步建成,电视节目相互共享,通信网络也即将互通,为大太原经济圈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圈发展速度仍显滞后,行政体制的藩篱、利益协调的矛盾仍在制约着大太原经济圈的发展。

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将巢湖一分为三,居巢区和庐江县并入合肥,大合肥初见雏形。

并入之前,合肥的状况是所辖4个区、3个县,面积近7000平方公里,人口445万人,占全省人口比例7%。

而在合并之后,调整区划后,合肥市所辖区县面积1000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800万人,人口占全省比例12%。

人口增加,土地面积括展,区域间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合肥市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至2013年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