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分析要点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29070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规划分析要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区域规划分析要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区域规划分析要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区域规划分析要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区域规划分析要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规划分析要点总结.docx

《区域规划分析要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规划分析要点总结.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规划分析要点总结.docx

区域规划分析要点总结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要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是:

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二、区域的基本特性

1.地理位置的固定性和范围和可度量性

2.区域的不可位移性和不可置换性

3.区域内部具有同一性

4.区域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三、1、区域发展概念

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2.区域科学的定义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四、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1.更新了区域资源的观念2.扩大了区域研究的范围

3.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4.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

5.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五、区域发展分析

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

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

六、区域分析方法

1.地理学的比较法2.经济学的分析法3.数学的模拟法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一、自然资源

1概念

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2分类

1)按自然资源的物质组成划分,自然资源分为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五大类。

2)按资源存在的空间范围划分。

自然资源又可归为陆地资源、海洋资源和大气资源。

3)按资源的增殖能力划分。

自然资源则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4)按资源利用能否被人类社会加以控制为依据,自然资源可分为:

专有资源和共享资源。

5)根据资源的可回收利用性,将自然资源分为可回收利用资源和不可回收利用资源。

3.自然资源的特征

(1、具有使用价值(2、多用途性和可替代性(3、空间分布的差异性

(4、数量的有限性(5、动态性(6、自然、社会双重属性

(7、不可缺少性(8、整体性

二、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1)、自然资源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三、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自然环境及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2、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3、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使生态环境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变化,即产生了生态环境问题。

4、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

5、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

四、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概念:

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具有:

生态系统的实体性、生态质量的时空可变性、生态演替的周期性、可度量性四个方面的客观表征。

五、生态安全内容

1、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环境或人类生态条件的一种状态。

2、生态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生态安全是一个动态概念。

4、生态安全强调以人为本。

5、生态安全具有一定的空间地域性质。

6、生态安全可以调控。

7、维护生态安全需要成本。

六.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1、指数法2、质量评分分级法3、生态环境评价模型4、综合评价法

5、层次分析法6、主成分分析法7、模糊分析法8、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9、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10、物元分析评价法

七、生态环境补偿:

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八、生态修复补偿机制

1)实行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

  2)自行补偿和委托补偿。

3)等量补偿和加倍补偿。

  4)治理补偿。

九、生态学理论

1、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规律

3、负荷定额规律4、多样稳定规律5、地域分异规律

第三章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一、区域经济(regionaleconomy):

在一定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地域性的国民经济。

也可以表述为:

区域经济是特定地区空间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

二、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

<1>区域经济分析

(一)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

区域经济应该反映地方特色,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其经济地位。

特色经济:

区域经济中具有地方特点和特色的产业组合。

1.区域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

(l)区域差异与区域优势

区域差异可分为:

自然差:

区域间地理、自然和历史基础的差异

位势差:

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差异

趋势差:

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差异

区域优势:

是一个区域所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

(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原料指向;消费市场指向;

劳动力指向;高科技指向;交通枢纽指向。

区位优势决定了产业布局的指向性。

指向性相同的产业部门,受相同条件吸引,往往聚集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区和农业区。

(3)劳动分工规律

劳动地域分工是各区域间经济的分工协作。

社会劳动地域分工规律要求各区域凭借、利用和发挥自身优势进行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部门,建立特色显著、专业程度高的区域经济结构,以发挥其在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区域经济功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区域利益

区域利益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并渗透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中,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正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经济行为特征。

2.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

(1)区域产业结构特色

(2)区域产业布局特色

(二)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

受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区域之间的市场结构存在着差异,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收入水平主要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

消费观念则受社会、传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道德风尚、风俗习惯、行为模式、信仰、偏好等,它们综合成一个区域的社会性软环境。

(三)市场化水平

市场反映商品的需求,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

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

基础设施是区域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支撑条件。

区域社会基础设施包括狭义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两部分。

狭义基础设施:

包括交通运输、给排水设施、能源电力设施、电信通讯设施、防洪设施、环境保护设施等。

社会设施:

包括文化、卫生、教育、体育设施等。

<2>区域文化背景分析

(一)区域文化的含义

区域文化(regionalcultural):

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区域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有机复合体:

区域物质文化(物质载体)区域制度文化(行为规范)区域精神文化(价值观念)

三种文化形态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狭义的文化一般指精神文化

(二)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其影响是不同的,从长期来看,文化(精神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力最大。

表现在:

(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

(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

(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

(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三)区域文化背景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力量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发展实践证明:

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与外资引进相结合,造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永嘉文化的“事功”传统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相结合,使温州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

吴文化的重素质求内涵精神与高科技发展相适应,造就了苏南经济社会的日新月异。

综上经济发展与文化是有关系,且很复杂,不能简单地分析。

经济与文化关系的两种不同理论:

韦伯的理论:

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马克思的理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三、区域人口结构分析主要包括:

1.性别构成2.年龄构成3.职业构成4民族构成

1.性别构成

表示方法

①以男性与女性人口各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表示。

②以男性人数对女性人数的百分比表示,即以女性人口数为100,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表示。

重要指标:

总人口性别构成、新出生人口性别构成、各年龄组人口性别构成。

概念

人口的性别构成指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

2.年龄构成

 人口的年龄构成是指各年龄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

通常用各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数来表示。

概念与表示

年龄组的划

分与表示

逐龄分组:

1岁一档分组、5岁一档分组、10岁一档分组。

国际划分法:

划分为三组,即0~14岁为少年儿童组,15~64岁为青年或成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组。

中国划分法:

划分为六组,即0~6岁为学龄前儿童组,7~12岁适龄小学组,13~15岁为适龄初中组,16~18岁为适龄高中组,男16~59、女16~54为适龄劳动人口组,60岁以上为老年人口组。

人口分组的结果除用表格表示外,还用人口金字塔图表示,并且后者更为直观、常用。

3.职业构成是指区域人口中,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分配的比例。

它代表经济活动人口的就业分布,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布局特征。

4.民族构成

概念

民族构成是指不同民族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

分析

在民族构成分析中,除对各民族人口数量占区域人口比例的分析外,还应对各民族在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解,以便为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是指区域人口的净迁入。

通常用机械增长率表示。

四、机械增长率是指一地区年内迁入和迁出人口的差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机械增长率为负,说明区域人口为净迁出,为正则说明为净迁入。

区域人口的机械变动受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战争和灾荒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主要的则是经济原因。

(1)向高收入地区迁移

(2)区域开发或资源开发的人口迁移

(3)人口城市化

五、区域人口质量分析

(一)概念

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和思想素质。

身体素质:

是人口素质发展的自然基础,指人的体质和智力。

文化技术素质:

是指人口受文化科技教育与训练的程度。

思想素质:

包括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传统习惯等。

(二)分析

1.人口身体素质分析

应着重分析因营养和地方病因素影响而导致的人口素质问题。

分析的指标主要是:

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人口平均身高和体重、儿童智力水平、地方病发病率等。

对区域人口身体素质的分析,有助于搞清影响区域人口身体素质的原因,明确区域人口身体素质现状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制定区域人口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2.人口文化技术素质分析

主要指标:

人口受教育等级与年限、劳动者职务及技术等级、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小学普及率、中学普及率、专业技术人员占劳动人口比重等。

常用的评价指标是:

文化人口比重;文化程度构成;教育普及程度

3.人口思想素质分析

思想素质是人口素质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也是最难评价分析的一个方面。

目前关于人口的思想素质的评价分析,尚无可以直接统计计算的指标,即使定性分析也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对人口思想素质的认识需要有一个较长期的考察体验。

通常可通过对一个区域的社会风气的评价来判断人口的思想素质。

六、最先提出适度人口概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坎南(E.Cannan)。

他认为:

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任何时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

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便是最合适的人口。

七、人口容量研究在实际研究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地而异

(2)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

(3)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经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而异

(4)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异

八、区域政策(regionalpolicy):

是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的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

九、区域政策工具(regionalpolicytools):

是指为实现区域政策目标而运用的具体方法与措施。

区域政策工具有多种,依据功能性质的不同可分为:

奖励工具(“胡萝卜”措施):

奖励与区域政策目标相符的区域经济行为。

包括直接援助(拨款、优惠贷款、减免税收)、间接援助(发展基础设施、创建工业与科技园区)。

控制工具(“大棒”措施):

控制与区域政策目标相背的区域经济行为。

包括直接控制(进口配额、最高贷款限额等许可制度)、间接控制(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等)。

十、区域政策的博弈分析

1.博弈论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博弈论(gametheory):

是研究理性决策主体行为在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如何进行决策及决策均衡问题。

即博弈论就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可以看作是一种谋略性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博弈论是美国数学家约翰·冯·诺依曼在1937年首先提出的。

博弈分析基本要素

博弈分析是博弈理论的核心,包括对弈者、策略、报酬等基本要素:

对弈者:

指参与博弈的双方,是博弈分析的主体。

策略:

是博弈双方在各自信息基础上所采取的对策,它受到博弈规则的制约。

报酬:

是博弈双方通过对弈的预期所得。

对弈者在追求报酬最大化前提下通过适当的策略组合使博弈双方达到某种特定的均衡,均衡是所有对弈者的最优策略集合。

案例:

田忌赛马

案例:

囚徒困境(prisoner′sdilemma)——反映了个人理性与团体理性的冲突。

2.区域政策的博弈分析

区域政策博弈的四个要素:

(1)博弈双方——区域政策主体和客体

(2)预期报酬——区域政策目标

(3)博弈策略——政策手段

(4)博弈规则——“制度”与“法律”等游戏规则

案例:

政府与企业间的政策博弈(教材P101-104)

十一、制度(institution):

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一套由人制定出来的,规范人们互动行为的规则。

即制度是各种能对人们的行为产生规范影响的规则。

制度的分类:

制度可分为正式制度(正式约束)、非正式制度(非正式约束)及其实施机制(激励和惩罚措施)。

完整的制度框架必须有一种机制,鼓励遵守规则者并惩罚破坏规则者。

区域制度确定了个人、企业、家庭和其他决策单位做出行动路线选择的规则,它是作为一个区域的激励机制而存在的。

第五章区域发展整体评价

一、区域经济水平综合评价

一、单一指标

(一)总量指标

1、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与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

(1)概念辨析

GDP指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形态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增加值之和)。

GNP指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初次)收入总和价值。

GDP为国土或生产概念;GNP为国民或收入概念。

二者的关系:

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二)平均指标

1、加上“人均”二字反映区域发展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2、评价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平均指标有:

人均GDP、人均纯收入、人均财政支出、人均消费余额、人均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消费、人均社会经济福利费等;

(三)相对指标

1、反映发展速度的增长率,如经济增长速度、人口自然率;

2、反映某项发展在总体发展中的地位或某项发展的构成,如产业结构、人口职业或文化构成、城镇化水平等;

3、反映工业化程度的霍夫曼系数;

4、反映居民消费状况的恩格尔系数;

5、反映收入公平分配程度的基尼系数。

二、综合指标体系

1、UNRISD指标体系

2、莫里斯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

3、人类发展指数(HDI)

(1)健康状况,用平均寿命为标准。

(2)受教育程度:

成人受教育的比率(2/3权重)、各级教育入学率(1/3权重)。

(3)生活标准,以人均GDP为尺度。

(1)预期寿命指数(LEI)=(LE-25)/(85-25);

(2)成人识字率指数(ALI)=(ALR-0)/(100-0);

(3)综合入学率指数(GEI)=(CGER-0)/(100-0);

(4)教育指数=(2/3)•ALI+(1/3)•GEI

(5)GDP指数=[log(实际数值)-log(100)]/[log(40000)-log(100)]

(6)HDI=(1/3)•预期寿命指数+(1/3)•教育指数+(1/3)•GDP指数

我国中科院的倪授在其城市竞争力研究中分5个部分,即综合竞争力、经济规模竞争力、经济效率竞争力、发展成本竞争力、产业层次竞争力、生活质量竞争力等。

三、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

(一)库兹涅茨理论

用劳动力与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结构演变的变化趋势分析,与克拉克-配第定理类似。

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一)背景

1960年出版的《经济增长阶段:

非共产党宣言》及1971年修订的《政治与成长阶段》

(二)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1、传统社会阶段

没有现代技术;农业生产为主、生产力水平低;社会组织是家族或氏族

2、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工业化初期)

近代科学知识在工业中开始发挥作用;

农业的基础性作用加强;金融、商业开始发展并扩大;经济活动开始突破地域限制,出现专业分工与协作;政治体制变革促使资金积累增强

3、起飞阶段(相当于工业化中期)

三个前提条件:

有较高的积累比例,占10%左右;有起飞的主导部门;制度上的改革或体制的完善;

特征:

人均国民收入快速、持续增长;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劳动力向工业领域流动加强;资本大量流向工业领域;近代工业和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加强。

4、向成熟推进阶段(工业化中后期)

已吸收了技术先进成果,有能力生产想要的东西;新的主导部门建立并替代旧的主导部门;

“重化工业化”成为经济成熟的标志,并带动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的作用加强,产业结构开始向高度化演变

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人们对耐用消费品和劳动力服务需求增长,从而使相应的生产部门成为经济主导部门;

企业竞争趋向垄断,消费者权益缺乏保障;经济生活中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并存局面;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代表居民生活质量的服务业部门成为主导部门;

居民追求时尚与个性,消费呈现多样性与多变性;

非物质条件对生活质量评价认同感加强

(三)评价

1、该理论所揭示的某些规律对发展中国家是有借鉴意义的。

2、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关键在于第三阶段(起飞阶段);

3、培育各阶段的主导部门是经济成长的核心,主导部门是不断更替的;

4、较高的资本积累率是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是起飞顺利实现的保证;

5、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反映的是发达国家经济成长的轨迹(顺序不能随意变更),但现实经济发展表现并非是这种直线模式;

三、我国学者的经济发展阶段论(补充)

1、不发展阶段或不发育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手段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第一产业比重大;

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规模狭小;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差;

2、成长阶段

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急剧变动,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商品经济开始发育,市场规模扩大,区域分工迅速发展,优势产业正在形成;

区域经济增长极开始起动;

3、成熟阶段

区域经济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有较高水平,基础设施齐全,协作配套条件日趋完善,人口素质高;区域经济繁荣之下掩盖着潜在的衰退因素;

4、衰退阶段

原有的区位优势条件恶化,区域经济开始走向衰退;衰退的传统产业比重大,并出现结构性产业衰退;区域经济在相对衰退时,再工业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可改变现状;

第六章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一、区域发展优势及其分类

1、区域发展优势(定义)

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从而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并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2、区域发展优势的特点

空间性或地域性;多因素的综合性;时效性;

3、区域发展优势的类型

(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

(2)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

(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

(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

(5)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

(6)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二、区域发展优势的评判原则

1、必须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一致,如现阶段美国的能源开发战略就是一例。

2、对区域内全部生产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注意单个条件与组合条件分析。

三、区域分工的理论基础※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1、主要观点——

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即绝对利益原则或优势。

按各处绝对优势进行生产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地利用。

2、评价——

使资本主义下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促进了世界性经济交流;

解释当时国际和区际的地域分工和生产力布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不足就是不利于落后地区或国家发展国际贸易。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或相对成本说※

1、主要观点——

各地区均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各种产品,各国之间的地域分工和贸易也会使各自均为有利

2、评价——

相对绝对成本说而言,能较好地解释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问题;

但单用劳动时间来计算比较利益,如同斯密主要从地区间条件的差异来解释地域分工一样,并不全面;

因理论分析与实际的差异较大,故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被称为国际贸易的纯理论。

(三)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或国家需求方程式

1、主要观点——

两国以两种产品相互贸易时,这两种产品的交换比率,在由比较成本决定的幅度内,取决于两国对彼此产品的相互需求,取决于一国对另一国产品的需求弹性。

2、评价——

一方面,他继承了李嘉图从供给和成本方面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的观点;

另一方面又从需求方面和交换比率方面加以补充。

(四)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

1、主要观点——

地区是分工和贸易的基本地域单位;

考虑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个生产要素,区域之间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取决于其自然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