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纪语文教案上925.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24753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02 大小:16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纪语文教案上92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八年纪语文教案上92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八年纪语文教案上92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八年纪语文教案上92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八年纪语文教案上92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纪语文教案上925.docx

《八年纪语文教案上92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纪语文教案上925.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纪语文教案上925.docx

八年纪语文教案上925

9、老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把握内容;学习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悟“我”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抓住人物描写的句子,体悟文中关键语句,体会老王高贵的思想品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如何结合时代背景,感受人物形象及情感。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品读法、探究法、拓展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些科学家用他们的研究数据证明,地球正在越变越暖;而一些社会学家,却站在另一个角度提出,世界正在越变越“冷”——究竟谁是谁非,今天让我们走进杨绛的《老王》,看看从这篇文章,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二)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绛,现代女作家,文学翻译家。

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5——1938年留学英法。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和《将饮茶》,译著有《堂·吉诃德》。

著名学者、作家,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

时代背景:

文章作于1984年。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

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资料补充: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钟书、杨绛均被“揪出”,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反动学术权威”,打入了“牛鬼蛇神”的阵营。

1969年11月,钱钟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锻炼。

1970年7月,杨绛也来干校。

1970年6月,钱钟书夫妇的女婿德一因“五一六”案被迫含冤自杀。

1972年3月,钱钟书夫妇由干校回家,遭到了住在他们家的“革命男女”的毒打、迫害,三人被迫离家逃走,在外过了三年的流亡生活,1977年2月才搬入三里河新居。

干校:

干部学校。

也特指“文革”中按照“五•七”指示精神建立起来的、接收干部和知识分子劳动改造的农场,亦称五•七干校

(三)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老王

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2.明确学习目标

3.思考以下问题:

1)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文中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2)老王的生活很苦,表现在哪些地方?

3)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学生思考分析后,回答。

明确:

1)好心、厚道、老实、有良心、关心人。

需要钱,可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从“善”和“苦”两方面来写……

2)苦(穷苦卑微、凄凉艰难)表现在:

A、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B、“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C、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D、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

E、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3)善(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必报的好人。

)表现在:

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C、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四)品味老王

1.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

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2.关于老王的事例很多,作者写的最详细的是那一件?

3.文中用了哪几种人物描写的方法?

分别写出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五)善待老王

1.面对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是怎样的表现?

【善】

A、作者一家人都关怀老王,常坐他的三轮车,照顾他的生意;

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D、关心老王的生计:

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E、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F、老王送冰,不要他减半收费;

G、不坐老王的车了,还问他现在的生活如何;

2.你认为作者及其一家是怎样的人?

作者一家是心里善良,有爱心的人。

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

平等观念、人道主义精神的核心是爱,爱使苍凉的人生有了温暖、光明的慰藉)

(六)真情感悟

1.“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如何理解这句话?

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与老王一生的辛劳相比,作者夫妇在文革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算得上是幸运的人,因而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

作者回想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这加深了她的愧怍。

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2.关注“老王”

老王生前,杨绛经常帮助他,但她仍觉得关爱得不够,而我们身边,也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老王”,我们又该怎样对待呢?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

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怀平等博爱之念。

(七)揣摩语言(课后练习二)

(八)作业

你身边有类似老王那样生活艰辛而心地善良的人吗?

你能用文字描述一下他(她)吗?

板书设计

老王

杨绛

“我”:

同情、关爱————老王:

不幸、善良

人道主义

教后反思

 10、信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词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妙处。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揣摩佳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洁身自好、诚信无私、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佳句,体会语言风格;从人物研究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

难点:

体会文中语言特点以及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妙处。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自读点拨法、拓展延伸。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电信业的迅猛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手机短信拜年已悄然成为一种时尚,提及20世纪初期中国南方的一些乡间,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

也许人们难以想像,其实在很长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

余秋雨的《信客》将向我们讲述这一段故事,“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让我们在故事中去认识信客,去体会他们的苦涩人生。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

1.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

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

2.《文化苦旅》是余秋雨近年来在国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系列性文化散文。

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仅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先生认为,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了他的《文化苦旅》”,这评价,深得其真髓。

(三)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认识信客形象。

提示:

课文共四节,行文脉络是:

做信客的缘起——是怎么做信客的——又是怎么不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1.检查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

(1)注音:

唏嘘(xīxū) 嫉妒(jídù)猝然(cù)昏厥(jué)文绉绉(zhōu)焦灼(zhuó)

伎俩(jìliǎng)诘问(jié)吊唁(yàn)

(2)释义:

猝然:

突然,出乎意料。

伎俩:

不正当的手段。

诘问:

(书)追问、责问。

焦灼:

非常着急。

颠沛:

贫困,受挫折。

连声诺诺:

诺诺,答应的声音(表同意)。

潦倒:

形容无路可走,非常失意。

吊唁:

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2.引导学生畅谈信客的形象,教师归结(多媒体展示):

①信客终年跋涉,非常劳苦。

到了一地,又非常繁忙,既要散发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信、物。

还有额外工作,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

有时还要充当代理人,某个谋生者死了,得尽同乡情谊,匆匆赶去,代表家属料理后事,收拾遗物。

回到乡间,又要通报噩耗,帮着安慰张罗,交送遗物,汇报处置后事的情况。

“信客”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信客身上。

②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贫穷。

老信客干了一辈子,家里破烂灰暗,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沿途投宿,拣便宜的旅馆住,吃饭尽找那种“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的小店。

终年奔波,胃病和风湿病成了职业病。

他们是最困苦的旅行者。

③信客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信客这条路布满凶险,实在是件苦差事。

④信客的为人:

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3.语文活动:

大家已经畅谈了信客的形象,相信信客的品质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中。

如果我们要将这种印象保留得更持久,那么必须为信客制作一份小档案,让后世人也能从中了解这样一种职业的人所拥有的高贵品质。

我这里有张档案表,请大家阅读课文内容,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尝试着填填吧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信客招聘表后师生讨论后明确

信客档案表

姓名:

守信默献致远

职业:

信客

收入情况:

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身体状况:

老犯胃病和风湿病

工作内容:

(1)发散、接收信物

(2)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报死讯收拾并送遗物

(3)代读代写书信

最高兴的事:

工作几十年从没有失过一封信、一件物品

最敬重的人:

老信客

座右铭:

信客信客就是在一个信字

(四)品读课文,深入探究问题。

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

为什么重点写?

(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4)怎样理解信客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2.在学生研讨、回答基础上教师从下面几点加以点拨:

(1)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

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

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

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2)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

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3)信客留下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的遗愿,是出于对老信客的理解、同情、敬重和感激。

(4)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以及开阔的眼界、丰富的阅历的特殊品格和素质是特殊的职业造就的。

“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

一身破衣旧衫,满脸风尘,状如乞丐。

”“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

”(《文化苦旅·信客》)

(五)品味佳句,体会语言风格

1.指导学生品味精彩语句。

(1)“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一生名誉,再也做不起人。

对这种处境的设想,作者以排比绘写,一气呵成。

容量很大,而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

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语句运用比喻手法,表达凝练警辟,具有很强的美感。

(3)如何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这句话呢?

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

因为信客传递的来自城里的任何消息,都直接关系到家家户户的起落沉浮,会立刻引起震动,所以说,他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

2.本文的语言特点:

第一个特点,质朴而典雅。

学者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本文写信客,题材的特点又决定语言特点,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

如“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一句,就兼有质朴与典雅的特点。

文中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如“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劲厉的山风”“满脸戚容”“猝然昏厥”“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的心”“满纸幽怨”“此公”“赋闲在家”“身体不济,恕难从命”“绘声绘色,效果奇佳”“深察世故人情”“属于上乘”等等。

第二个特点,警辟而又畅达。

这特别表现在比喻句上: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

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有些句子容量很大,一气呵成,又有排比成分,气势十分畅达。

如“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六)总结

这篇文章让我们意识到诚信对于人立足社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21世纪是个讲求诚信的时代,人无信而不立。

作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八荣八耻,坚决做到: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七)作业

课外阅读余秋雨的一篇散文,摘抄五句你喜欢的句子,简要写下理由。

板书设计:

信客的品质:

善良厚道任劳任怨城市无私恪尽职守——“信”

教后反思

11、中国石拱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把握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方法自读法、点拨法、讨论法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辨析文体,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了解说明对象,明确其特征;局部探究,赵州桥、卢沟桥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一)导语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我们的祖先有不少杰出的发明创造,石拱桥的建设成就就令世人赞叹不已。

今天。

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看看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是怎样向读者介绍“中国石拱桥”的。

(二)辨析文体,引导学生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荷情万种

(一)

拙政园,撷山川之灵秀,为世人所钟情,不愧为苏州园林之冠。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为世人所敬仰,不愧为花中之君子。

你能想像在拙政园赏荷是多么高雅美妙的事吗?

所以,当我听说拙政园要举办首届荷花艺术节的消息时,就迫不及待地想去一饱眼福了。

立秋过后,天还是一样的炎热。

走在路上,我还猜度着荷花是否经得起骄阳的虐待,可踏进园门,才隐约听说荷花还没有到盛放的时节。

我略带失望地走在小石子铺成的曲径上,走向了那有名的荷风四面亭。

“苏州好,拙政好园林。

四面荷风三面水,红裳翠盖满池心。

炎夏惬幽寻。

这是周瘦鹃在吟唱。

我站在亭边,愣愣地看着四周大片大片的荷叶。

层层叠叠的绿,绿得耀眼,绿得洒脱,从四面八方把我包围融合,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要化成一抹绿。

我感受到一种清爽直逼我的肺腑,仿佛要洗去心灵的陈年的灰尘。

这是荷风!

我已经感受到了!

可荷花呢?

我为何找不到它的影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是周敦颐在吟唱。

我印象中的荷花应该是玲珑剔透的,花瓣像用淡色的红玉雕刻而成,袅袅伫立在碧波中,纤长而高傲。

它不热烈如牡丹,也不忧伤如秋菊,它只是冷静地思索着、展望着。

如今,面对这么多游人的期待,荷花为何千呼万唤不出来?

难道这就是它的傲气?

它是君子啊,它不会去迎合别人的喜好,它只能按照自己的原则办事。

荷花美得超然,但不孤芳自赏,它总有开放的时间。

它的美不是妖媚,不容任何侵犯。

它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

不是被人欣赏,而是奉献果实。

它愿放弃美丽而一心酝酿果实——用它的根用它的心。

我忽然间领悟到许多,心情豁然开朗。

没赏到风姿绰约的荷花固然十分遗憾,但我的心里早已是荷情万种。

荷花

(二)

盛夏,当你漫步在荷花池畔的时候,很自然地会想到宋朝诗人杨万里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

你看,那碧波荡漾的水面上,亭亭玉立的荷花,散发出阵阵幽香,沁人肺腑;那托浮在水面上的荷叶,青翠欲滴,那滚动在荷叶上的水珠,犹如翠玉盘中的珍珠,明净柔润。

一阵微风拂过,会使你有一种暑气全消之感。

再吟诵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佳句,就更觉心旷神怡了。

荷花全身是宝,用途很广,既是食品,又是药物,至于供人观赏,那只不过是一种“副产物”罢了。

它的地下茎——鲜藕,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各种维生素及矿物盐等,营养价值很高,是一种很好的水生蔬菜;它既可生食,又可熟食,还可加工成藕粉、蜜饯和糖藕片等,既有营养,又易消化,是妇幼老弱的良好补品。

莲子,鲜可生食,也可做汤菜、甜食或蜜饯;干莲子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高达62%,蛋白质的含量高达16.5%,钙、磷、铁质及维生素B1、B2和胡萝卜素的含量也相当丰富。

荷梗、荷花、莲蕊、莲须中还含有各种生物碱,荷叶还是很好的包装材料。

如果说到荷花的药用价值,那就更大了。

荷花的各部分都可入药。

莲须,有固肾的功能;莲子,有收敛镇静之用;莲蕊,有清心、利尿、降压降烦之效;花托、花瓣,有活血祛痰之妙;花蒂(叶中央近叶柄部分)能清暑利尿……

荷花在我国的长江、珠江流域栽植较多,黄河流域也有分布。

就品种而言,荷花约可分为三大类,四十余种。

其中花藕和花香藕等品种是以向人们提供鲜藕著称;湘莲和向日葵莲等品种,则是以向人们提供莲子而闻名;而花中君子和水花魁等品种,则是专供人们观赏的。

莲藕,虽然一生都在水中,但对水的深度却有一定要求。

一般生长初期,以三至五寸为宜,生长后期,一般可控制在一尺左右。

在莲藕的枝叶长出水面以后,一旦风折叶柄,水就会从茎管灌入,使整株莲藕烂掉。

因此,莲藕的生长发育还与风力大小有关。

2.要求学生粗读两篇文章,并感知它们的区别。

学生谈阅读的感受,只要能谈到一两点就行。

明确:

两文同样写荷花。

但《荷情万种》是一篇记叙文,兼有抒情、议论。

记叙自己去拙政园赏荷的经过,对荷的描写和体验极有层次,先写荷风,续写荷的精神,并巧妙引用古文增添色彩。

《荷花》分别介绍了荷花的观赏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及荷花的分布状况、品种,最后介绍了荷花的生长与水深、风力有关。

观赏价值突出其形体美、情态美。

食用价值突出强调鲜藕、莲子,略写了荷梗、荷花、莲蕊、莲须。

药用价值突出荷花的各个部分,这是我们读者所不了解的。

全文语言平实,知识性强,是一篇说明文。

3.教师简介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

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三)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赵州桥、卢沟桥图片,声屏显示配乐朗读。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四)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1.教师指出说明文是给人以知识的,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从文章中所获得的知识。

(1)学生默读课文,自行查找、概括。

(2)小组讨论,要求人人发言,积极参与。

(3)全班交流。

明确:

本文是一篇介绍石拱桥知识的说明文。

文章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桥洞成弧形;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然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桥作为典型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取得的光辉成就。

最后又分三点解释了我国石拱桥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综述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新发展。

2.局部探究。

(1)请以赵州桥为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①学生齐读第四、五段。

②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

中国石拱桥具有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即“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此外,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有不少惊人的杰作。

●赵州桥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表明其历史悠久;

●“非常雄伟”“形状像一张弓”“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结构匀称”“古朴美观”表明其形式优美;

●“保持原来的雄姿”“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表明其结构坚固;

●“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唐朝张嘉贞称赞其“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张NFEAF赞其“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表明其成就突出,堪称杰作。

教师总结:

赵州桥作为中国石拱桥的代表性桥梁,它从四方面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即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

(2)请同学独立分析第六、七、八段,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请四位同学依次填写。

明确:

●“修建于1189年到1192年间”,距今830多年,表明其历史悠久;

●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相联而成”“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表明其形式优美;

●河堤冲毁桥无恙表明其结构坚固;

●13世纪就闻名于世,受马可•波罗的盛赞表明其成就突出。

3.教师总结:

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某一事物如何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就在于这个事物的特征。

要让别人认识、了解这个事物,就得抓住它的特征来介绍。

赵州桥、卢沟桥作为中国石拱桥的代表性的桥梁,都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五)延伸拓展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P98引自《辞海》对卢沟桥介绍的文字,然后与课文相比,多了哪些内容?

是否因此觉得课文里对卢沟桥的说明不够全面?

学生明确:

《辞海》还提到的内容有:

碑亭内有“卢沟晓月”汉白玉碑;桥东附近宛平城内建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纪念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旁另建有新桥等内容。

课文里介绍卢沟桥,着重介绍了它身上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地方,如果像《辞海》那样面面俱到,势必会模糊了文章的写作目的。

教师总结:

写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不能面面俱到。

(六)布置作业

1.请理清关于赵州桥、卢沟桥的文字的说明顺序。

2.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揣摩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