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61东北三省教案晋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24662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地理下册61东北三省教案晋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61东北三省教案晋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61东北三省教案晋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61东北三省教案晋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61东北三省教案晋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地理下册61东北三省教案晋教版.docx

《八年级地理下册61东北三省教案晋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地理下册61东北三省教案晋教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地理下册61东北三省教案晋教版.docx

八年级地理下册61东北三省教案晋教版

东北三省

课题

第六章东北三省

课型

新授课

总课时

2

第1课时

教师

武承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读图6.2,找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地,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东北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描述本区山水环绕的地表形态。

2.通过分析图6.3,归纳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在图6.9和图6.10上,找出主要的农业产区和林业基地,分析其形成的自然条件。

4.渎图6.11,说出煤炭、石油、铁矿、交通运输和主要重工业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观看东北地区的各种图片或录像资料,了解东北地区的地形特点。

德育目标学习东北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增强学生热爱祖

国山川河流的情感。

教学重点归纳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找出主要的农业产区和林业基地,分析其形成的自然条件。

教学过程

迁移导入

播放东北地区录像或风光片:

一望无际的沼泽地,成群结对的丹顶鹤,成片的大豆、高梁,哈尔滨的冰雕展,美丽的松花江,迷人的太阳岛,天池,林海,拥有海滨浴场和海上石林的城市——大连……学生边看边回答教师的提问:

请大家说一说,这些景观位于我国哪些省区呢?

为什么这里会形成这些独特的景观?

那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个地区。

先行独立学习

1.读图6.2,找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地,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东北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描述本区山水环绕的地表形态。

2.通过分析图6.3,归纳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先学检测或展示

学生展示答案,并叫学生补充,教师总结

课堂交互学习

环节一

一、山水环绕的地表形态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在屏幕上展示图6.1,教师提出思考题:

1.读图描述本区的地理位置、范围。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2.它的东、北、西三面分别与哪些国家接壤?

(东面与朝鲜接壤;东北面与俄罗斯接壤;西面与蒙古接壤

3.本区西南部与我国哪些省区相邻?

(内蒙古、河北)

其次,指导学生渎图6.4,提出读图要求:

1.从图中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形以什么为主?

(平原、山地)

2.让学生在图中先找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的分布地区和山脉走向,再找出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松花江等河流的分布和流向,然后指出东北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的分布以及地势特点,通过读图一一查找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在东北地区,平原被山地所环抱,山地外侧又被河流所环绕,从而让学生明确掌握形成东北地区“山水环绕的地表形态”的地形特征概念。

环节二

二、冷湿的气候

讲述东北地区的气候知识时,指导学生读图6.5,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得出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和形成原因。

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1.先让学生把这四个城市的名称标在“东北地形”图中的适当位置上,并分析出它们所处的纬度位置的高低。

2.从图6.5中,读出由低纬到高纬、由沿海到内陆气温值的大小变化和降水量的大小变化。

3.从沈阳、哈尔滨图中,分析出一年中气温在O℃以下、10℃以下、20℃以上的月份。

哈尔滨一年中有5个月的平均气温在O℃以下,有7个月的平均气温在10℃以下;沈阳一年中有3个月的平均气温在0℃以下,有6个月的平均气温在10℃以下;而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月份,哈尔滨和沈阳都只有3个月。

4.根据以上分析让学生自己得出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5、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气候特点的原因。

整体达标检测

课堂活动

1.东北地区濒临的海有渤海、黄海、日本海;相邻的国家是蒙古、俄罗斯、朝鲜。

2.东北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上。

中部是东北平原,周围环绕着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山地外侧环绕的江河有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

3.沈阳、长春、哈尔滨位于平原地区,七、八月气温多

超过22℃,说明东北地区夏季温暖;漠河一月气温在-30℃以下,从十月到第二年四月都在O℃以下,说明东北地区长冬、严寒。

4.东北地区国界线很长,利于我国和俄罗斯、朝鲜等国家进行商贸活动,还可以通过东南部海域与韩国、日本等国家联系。

东南部濒临海洋,地势低平,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带来丰沛的降水。

作业

作业本上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并按时完成同步练习册和填充图册。

教学反思

 

课题

第六章东北三省

课型

新授课

总课时

2

第1课时

教师

武承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读图6.2,找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地,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东北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描述本区山水环绕的地表形态。

2.通过分析图6.3,归纳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在图6.9和图6.10上,找出主要的农业产区和林业基地,分析其形成的自然条件。

4.渎图6.11,说出煤炭、石油、铁矿、交通运输和主要重工业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观看东北地区的各种图片或录像资料,了解东北地区的地形特点。

德育目标学习东北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增强学生热爱祖

国山川河流的情感。

教学重点归纳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找出主要的农业产区和林业基地,分析其形成的自然条件。

教学过程

迁移导入

在屏幕上展示东北地区粮食、森林的录像和图片: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上的甜菜,松辽平原上的玉米、水稻、高粱、大豆等农作物的丰收景象。

在图片的适当位置出示思考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经过四人小组讨论、切磋后,自己归纳出结论。

先行独立学习

2.通过分析图6.3,归纳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在图6.9和图6.10上,找出主要的农业产区和林业基地,分析其形成的自然条件。

4.渎图6.11,说出煤炭、石油、铁矿、交通运输和主要重工业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先学检测或展示

学生展示答案,并叫学生补充,教师总结

课堂交互学习

环节一

1.东北地区有哪些主要的粮食作物?

分布在什么地区?

玉米、春小麦、高粱、水稻、大豆,主要分布在松辽平原上;甜菜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上,这里是我国最大的甜菜产区。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与分布的特征是什么?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结构中粮食的生产和林业生产占主导地位。

让学生观看录像和图片: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绵延千里的林海;人们乱砍滥伐森林导致环境遭到破坏的场面等。

提问:

1.东北地区的茫茫林海中有哪些主要树种?

2.在森林深处,有哪些珍贵的动植物资源?

3.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的原因是什么?

这里有较好的水、土、光、热条件,经过劳动人民长期的垦殖经营,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

东北平原土层深厚,黑土面积广大,耕地辽阔,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气候对农业生产有利的影响是:

(1)夏季温暖,日照较长,这里生长期虽短,但是农作物一般可一年一熟。

(2)大部分地区水分条件较好。

年降水量自东向西由800多毫米减少至400毫米,长白山东南侧可达1000毫米,东部、北部山区属湿润地区,平原属半湿润地区。

降水集中于暖热季节,水热配合较好。

全年降水量的2/3集中于六、七、八月,平原地区85—90%的降水集中于暖热季节。

另外,积雪和冻土还改善了地表的水分条件:

积雪把冬季的降水大部分保存下来,使春播时有较稳定的水源。

冻土改变了土壤的水分条件,使第二年春播时土壤有较好的墒情。

(3)冬长寒,气温低,农作物病虫害少。

不利的影响有:

(1)热量不足。

冬长寒,积温低,无霜期短,使东北地区的复种指数低,农作物仅能一年一熟。

(2)冻土、沼泽、盐碱地都不利农业的发展。

(3)平原西部受风沙危害,有春旱现象。

(4)夏季降水集中、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区易形成内涝等。

东北地区丰富的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地。

这里地势较高,山体外围水源条件充足,冬季漫长寒冷,树木病虫害少等这些都利于农林基地的发展。

4.分析讨论东北地区林区面积不断减少,森林覆盖率逐年降低,木材蓄积量大幅度下降的原因。

环节二

学习一个地区的工业特征,一般从工业发展条件(包括资源条件、市场条件、交通条件、社会历史条件等)、工业的水平和地位、工业的部门和结构、工业分布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但每个区域都有它突出的特征,如东北地区主要的工业特征是发展中的重工业基地。

[讲授新课]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东北地区空白地图,图下写出要填内容,让学生临摹自绘一张东北地区空白草图,在图中填以下内容:

(1)重要的工业中心(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鞍山);

(2)主要铁矿、煤矿和石油等重要能源基地的名称(辽河、本溪、吉林、松原、大庆、齐齐哈尔、鸡西、鹤岗、抚顺);(3)绘出主要铁路干线(滨洲线、滨绥线、哈大线、京哈线、沈丹线、沈吉线),并填出各线起讫点的名称。

2.指导学生仔细读图6.19,然后,请三位同学到教室前面用鼠标拖动东北地区空白地图,将图下要填内容的名称移到图中相应位置,其他同学自己填。

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主要工业中心、主要矿产、能源、交通的分布,又活跃了课堂氛围。

3.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里采用质疑法,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层次地学习:

(1)东北地区发展为我国重工业基地的条件是什么?

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石油、煤、铁最为重要,是我因生产石油最多的地区。

主要油田有黑龙江省的大庆油田、吉林省的吉林油田和辽宁省的辽河油田。

大庆油田的开发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使我国石油实现了自给。

闻名全国的铁矿有辽宁的鞍山和本溪铁矿。

大煤矿有阜新、抚顺、鸡西、鹤岗。

抚顺有很大的露天煤矿和油页岩,便于综合利用。

有较丰富的水力资源,白山、红石、丰满、镜泊湖等水电站为工业提供电力,并有丰富的江河提供充足的工业用水。

东北地区有我国最大的林区,木材蓄积量占全国的1/3。

有稠密的铁路网、便利的

内河航运和海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东北地区还有较长的工业发展历史,为进一步发展工业提供了较好的工业基地和较强的技术力量。

(2)东北地区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及工业中心?

本区主要工业城市有沈阳、长春、哈尔滨、鞍山和大连,都分布在哈大铁路沿线。

主要工业部门及工业中心有石油工业中心:

大庆、吉林、辽河;煤炭工业中心:

阜新、抚顺、鸡西、鹤岗;钢铁工业中心:

鞍山、本溪,鞍钢是全国最重要的钢铁工业中心;机械制造工业中心:

哈尔滨(发电设备制造)、长春(汽车工业)、沈阳(综合机械制造、电子电器工业)、齐齐哈尔(重型机械制造)、大连(造船工业、化学工业中心);还有哈尔滨的麻纺、制糖;辽阳的棉纺;丹东的丝织业等。

(3)东北地区的交通特点是什么?

主要以铁路交通为主,有稠密的铁路网,内河航运和海洋航运也较发达。

整体达标检测

课堂活动

1.农作物主要分布在:

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上。

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

2.我认为东北地区大部分地区水分条件较好,但有冻土、沼泽、盐碱地都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夏季降水集中,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区易形成内涝等。

3.森林在改善环境方面具有:

提供新鲜空气;调节气候;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等作用。

我认为森林能美化环境,还能增加经济效益。

课堂活动

我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应注意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企业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

作业

作业本上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并按时完成同步练习册和填充图册。

教学反思

 

课题

6.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课型

新授课

总课时

2

第1课时

教师

武承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迁移导入

同学们:

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

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

(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先行独立学习

学生描图,并填写位置,范围,说出形成原因和主要的地形类型

先学检测或展示

学生展示答案,并叫学生补充,教师总结

课堂交互学习

环节一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

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

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

”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

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

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承转过渡:

同学们,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插图8.2“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

(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

环节二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首先让学生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30°,坡长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长。

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

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

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

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

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阅读图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

①三个实验中植被状况

差异;②烧杯内水量多少;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

从而得出:

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2.人为因素

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

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

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

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

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

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

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

为什么会这样呢?

请同学们阅读图,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

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环节三

首先,让学生读图6.18“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举例”,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通过上述措施:

一是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是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承转过渡:

同学们,既然要保持水土,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还林呢?

让学生做73页活动1题,分组讨论,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总结。

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

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

对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

要二者兼顾,协调发展。

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请同学们看书74页完成活动

2,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要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行动:

第一,加强计划生育力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黄土高原地区农村人口数量多,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有所控制,但出生率仍较高。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较差,许多地区连初中文化以上的人口比例都不高,文盲、半文盲依然很多。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将成为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

黄土高原的一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

人、畜吃水困难。

水已成为制约当地人民生活、生产的主要因素。

国家从90

年代开始建立移民新村,以改变当地人的生活生产条件。

第三,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提供足够的粮食或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

第四,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

整体达标检测

1.填空

(1)黄土高原东起、西至、南连、北抵。

跨越、、、等省区。

(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作用形成的。

2.选择题

(1)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

(2)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A.黄土坡B.黄土塬C.黄土峁D.黄土梁

3.简答题

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四、生态建设

1.相结合。

2.、活动。

[反馈练习]

作业

作业本上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并按时完成同步练习册和填充图册。

教学反思

课题

6.3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课型

新授课

总课时

1

第1课时

教师

武承元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掌握成渝地区的地理位置,学会评价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2、读图说出成渝地区的地形特点、气候类型,掌握本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清楚成渝地区及周边是我国自然灾害易发区及应对策略。

教学过程

迁移导入

利用四川重庆的一些风景图片,引入课堂。

先行独立学习

a.成渝地区地处上游,包括、及其周边地区。

北接

、,南连、,西通、,东临、。

b.成渝地区地形以、为主,成都平原地势低平,由、等河流冲积而成,气候属于。

c.

是我国最早、最著名的井盐基地,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埋藏地,有、、之称。

d.自古以来,成渝地区就有“”之称,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工业门类齐全,主要工业部门:

、、、

、、。

e.位于川北的绵阳现在是国防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有中国之称。

先学检测或展示

学生展示答案,并叫学生补充,教师总结

课堂交互学习

环节一

交流展示:

1.学生分组用简图,简单描述成渝地区的位置

2.成渝地区的资源丰富从那些方面可以说明?

这样的有利的条件有利于成渝地区发展那些行业?

3.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港口,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和航空中心。

4.成渝地区是西部地区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已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双核”城市群。

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也是长江上游和西部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

5.成渝地区常发的地质灾害有、、、;气象灾害有、、;为了改善这样的状况,采取的生态措施有、、。

环节二

归纳整理:

1.成渝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有何重要性?

2.成渝地区的地形和气候对当地的农业有什么影响?

3.成渝地区为什么是我国自然灾害易发区?

如何该改变这种状况?

整体达标检测

巩固拓展:

1、成渝地区的核心城市是()、()。

2、由岷江、沱江等河流冲积形成了()平原,它位于()的西北侧,气候只要是(),多阴雨天气、雾多、日照少。

夏季(),该区的耕地类型主要是(),主要粮食作物是()。

3、连线题,用短线将下列的最佳搭配连接起来

都江堰龙之乡

自贡邓小平故居

广安青城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