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24238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5《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5《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5《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5《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docx

《5《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docx

5《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5 古诗词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所选的三首古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是理解这三首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自学古诗词,通过合作学习和教师点拨等形式解决疑难点,然后对诗人表达感情的方法进行体会,再通过有感情朗读使表达的情感得以升华。

同时,为加深对作者思乡之情的感受,适当引入诗词的背景资料和相关内容的诗词,使学生对文本的主旨有更深入的理解。

本设计在教学方式上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在情感的达成上,力求通过读、思、议,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思乡氛围,使学者、教者、作者融为一体。

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学生吸纳、积淀丰富的文化素养。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搜集作者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的生平介绍和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

(2)阅读文本背景资料,了解每首诗词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

(3)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

(1)熟读诗词,通过查字典、词典自由预习生字词。

(2)搜集作者资料,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及主要作品。

(3)搜集有关思乡的诗词。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泊船瓜洲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1.谈话:

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致位置。

2.(课件展示)教师以导游身份介绍: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

”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

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络绎不绝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而“京口”不只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词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词:

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3.板书诗题,读题。

4.解题:

“泊船”是什么意思?

“瓜洲”是哪里呢?

预设:

“泊船”是停船靠岸的意思。

“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南面,长江北岸。

5.过渡:

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

先去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

教师以导游的身份为同学们做解说,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地点产生兴趣,激发探索欲望,通过解题、质疑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教师提出要求:

读准字音,争取流利朗读。

2.指名读,互相评价,正字音。

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教师范读,学生再反复读,和同桌互读或者小组内互读互评。

4.结合课文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5.指名交流,教师介绍古诗的大意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6.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设计意图:

此处的设计意在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学习古诗,对古诗的大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整体感知,为接下来揣摩和体会作者的情感这一目标打基础。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教师引导:

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2.引问:

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

预设:

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3.教师引学:

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

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

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同学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

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教师引导:

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

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有多少种“绿”色呢?

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

预设: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9.引学:

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

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的高山。

(生口述)

10.引导:

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眺望,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

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预设:

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是有层次的,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1.引读:

同学们的理解多丰富呀!

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2.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

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3.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指名答)

14.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就不能做到吗?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5.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被人们更加熟知。

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赞叹之情吧。

设计意图:

通过读、思、议,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思乡氛围,使学者、教者、作者融为一体。

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体会古诗词在语言文字、布局等方面的美。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

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

谁不想留恋其中?

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

2.引问:

诗人想回哪里去?

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

预设:

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引问:

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

先好好读读古诗。

预设:

同学上台指明。

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4.简介:

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预设:

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

6.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从字里行间仔细揣摩作者的心情,真正理解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牵肠挂肚呀!

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课堂总结:

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

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

全诗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一片嫩绿的景象,抒发了久思故乡的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身前途的担忧。

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

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推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通过有感情朗读,练习背诵,回归整体,把握古诗的感情基调,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六、作业布置,感情延伸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搜集一些王安石的作品,读一读,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诗的意境是读出来的。

教学本首诗,坚持以读代讲,读中悟情,通过层层的“读”,使学生越来越接近作者的心境,再结合诗的创作背景,真实地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前途未卜的忧虑。

2.咬文嚼字悟写法。

引入作者对“绿”字推敲的典故,培养学生做事精益求精的习惯。

第二课时 秋思

一、回顾内容,谈话导入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

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

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

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

那么,唐朝诗人张籍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3.板书课题:

秋思。

设计意图:

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引发思乡主题,为课文学习铺垫情感基调;通过歌曲引出题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自由读《秋思》,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朗读古诗,集体正音:

“意万重”的“重”读chónɡ。

3.默读,思考:

“秋思”中作者“思”什么?

借助注释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4.指生汇报,教师指导。

5.过渡:

同样都是表达思乡之情,《泊船瓜洲》是借助景物抒发思乡之情。

读读这首诗,看看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以学生自学、整体感知为主,用“你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

诗人思什么?

”这些问题去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接下来品读诗句作好铺垫。

三、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研读古诗,思考后汇报:

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的思乡之情体现在哪些诗句中?

读一读并画出来。

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品读诗句。

(1)体悟“见”之萧瑟。

①“见”是什么意思?

见到什么?

(秋风)

②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③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

“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感受萧瑟冷清的氛围。

④教师小结:

唐代的洛阳是何其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

(2)想象“意”之万重。

①“家书”是什么意思?

古人常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人写信,会写些什么?

②简介:

张籍出身寒微。

他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

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

③假如你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④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

(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⑤指导朗读。

(3)品味“开”之内涵。

①“开封”是什么意思?

(打开封好的信。

)什么时候“开封”?

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②“恐”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恐“说不尽”?

(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③看图想象:

假如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

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想什么?

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

——有感情地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④看图想象:

假如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

你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

——有感情地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⑤当家书“开封”之后,你能想象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

)——有感情地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⑥这两句诗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了诗人?

“复恐”“又开封”说明了什么?

(这两句诗是对诗人心理和动作的描写,描写了家书就要发出时的细节,说明了诗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漏掉一句话。

⑦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

⑧教师小结:

诗人通过对家书就要发出时自己的心理和动作的细节描写,具体、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一个“开”字回应了诗题“思”,传神地反映了诗人此时的心境,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3.朗读、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

此处的设计注重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揣摩诗人的思乡情感,结合插图和诗句中的重点词语以及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领悟表达方法。

四、课后延伸,情感升华

1.拓展:

结合插图和对古诗意思的理解,试着把这首诗写成一个小故事,要有时间、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长短不限,只要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2.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摘抄下来并背诵。

设计意图:

练笔和搜集积累都是为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服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练笔习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品词析句,悟得真实。

对全诗的理解从品读重点词句入手,通过深入的品、思、议、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真实心意,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以点带面,化难为易。

朗读的重心在一“见”、一“意”、一“开”之中,教学中紧紧抓住这几个字,深入浅出地解读诗句意思,体会作者心情,捕捉诗的主旨,实现了以点带面,全面解读全诗,让学生学有所得,读有所悟。

第三课时 长相思  

一、回忆旧知,引出新课

1.指名背诵《泊船瓜洲》和《秋思》。

2.课件出示这两首古诗,提问:

这两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谈话:

我们在学习这两首古诗时,用的是什么方法?

4.引出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长相思》。

(板书课题)

5.学生读题,教师解题:

这是一首词,和古诗是不一样的,“长相思”不是题目,而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6.简介作者纳兰性德。

设计意图:

此处设计背诵和提问、整理学习方法,都是为了学习新课服务,为了使学生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把握词人的情感基调。

简介作者,为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作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品味意蕴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古诗和词的不同,认识上阕和下阕,感知词意。

2.学习方法的回味与提示。

教师引学:

同学们,根据前面学习古诗的方法,我们该怎样来学习这首词呢?

预设:

总结如下学习方法——自主朗读;自主体会;交流合作;感悟提升。

3.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1)出示自学提示: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书下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想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什么方法表达出来的。

(2)独立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

4.学生按照自己选择的学习方式并利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对前两首诗的学习,积累了一些方法,因此也就具备了自主学习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当然教师要注意巡视,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

三、交流提升,检测效果

1.指名读词,集体评议,强调“更、聒”的字音,用组词的方法区别记忆“榆——愉”,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畔”字。

2.说说各自的理解,鼓励学生自主说:

说词意、说句意、谈感受均可,重点理解下列词句。

(1)“山一程,水一程”“榆关”“夜深千帐灯”。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故园无此声”。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不断进行提示、引申和概述。

4.提问:

这首词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鼓励学生质疑并表达自己的独特理解,提出自己的疑惑之处,并在班上进行交流,使独特感受得到抒发疑惑得到解决。

设计意图: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有些东西都是零碎的,因此有必要通过全班交流予以整合。

安排学生“质疑”和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个性化地理解全词。

四、品读想象,领悟方法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词中哪些词语描写了图中的景色。

2.再读这首词,说说哪些词语是写环境和天气的,能用自己的语言形容一下吗?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指导学生朗读“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读出军旅生活的艰苦。

4.过渡:

风雪交加、旅途疲惫,将士们却辗转反侧,究竟是为什么呢?

5.学生汇报后,教师追问:

“此声”是指什么声音?

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将士怎样的感受?

6.结合插图想象一下:

“故园无此声”,那么,“故园”有的是什么?

7.指导朗读:

“故园”有宁静和关爱,有亲人的温暖……这一切都让将士们心碎。

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上下阕的内容。

(学生齐读)

8.教师小结表达方法:

写景叙事相结合来抒情。

9.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设计意图:

在学生对词的大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展开品读、想象和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军旅生活的艰苦、将士们辗转难眠的心理,更好地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五、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篇课文的三首思乡诗词,小组合作填写下表。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表达方法

泊船瓜洲

秋思

长相思

2.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3.指导朗读:

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

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要——激情诵读《泊船瓜洲》《秋思》和《长相思》。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三首诗词内容,把三首古诗词放在一起对比阅读,在体会相同情感的同时,感悟各自的语言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三首诗词,默写前两首。

2.搜集并背诵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我注重了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注重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学习方法,尝试自主开放式的学习,通过反复诵读诗词,参考书上注解,以及同伴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并积累学习经历。

二是注重想象能力的培养。

读诗词,想象画面,了解作者的心境,剖析其内心世界,对学生把握主题有现实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